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4939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5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docx

学习改变命运李晓鹏

转载▼

李晓鹏

分类:

教育杂谈

本文作者是我的朋友刘英迪,曾经获得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一等奖,本科就读复旦大学化学系,后被美国加州大学化学系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大家可以借鉴一下她学习化学的体会。

化学就是一种东西加上另一种东西,砰的一声变成一种新东西。

小的时候,当初中老师的妈妈对我如是说。

那时候,我就觉得化学难道不是一种非常非常好玩的事情么?

化学化学,变化的学问。

闭上眼睛,蓝蓝的天空,碧绿的原野,潺潺的流水,洁白的雪,漆黑的碳,这一切的一切,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是的,化学离我们不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只要我们用心发现,就会发现一个化学的苍穹,那里充满着无穷的乐趣。

提起化学来,有许多同学特别是我们这些重点中学的同学,常常感到头疼,说它不好学,有的还将化学称为“理科中的文科”,从一个侧面说明,化学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它和数学物理的学习方法有较大的不同。

的确是这样,学数学、物理,主要是理解好基本的定义、定理、定律等等,在掌握好这些基本的东东后,就要做一定量的习题来巩固所建立的思想,并不断深化,最后达到能熟练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灵活解决各种问题。

而化学则不同,因为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面的学科,必然叙述性的文字就比较多。

此外知识的系统性也不很强,实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化学不同于学数学、物理。

我自己在学习化学时,体会到要学好化学,首先要对化学这门学科有所了解,要知道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它的作用十分重要。

比如生活中的涂料、食品、药物、日常用品,没有一个能跟化学脱离关系的。

了解了这些,学习时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有了一定的兴趣,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如果你自己看看我们的课本,就会发现课本上好多东西其实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谈起的。

谈了很多我们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比如告诉我们,平常我们用来照明用的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这就使我们知道,一些物质是可以“变成”其他物质的。

当书中又提到铁生锈时,我们就会很自然的问,铁为什么会生锈?

锈是什么东西?

这样带着问题去学习,就是使我们在学习时有兴趣,学得就比较扎实。

其次,我体会到要学好化学,必须狠抓基础。

有许多同学对抓基础很不重视。

认为基础的东西只要知道了懂了就行了。

但我切身体会到,要学好化学,一定要打好基础。

抓基础,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在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

刚升高中的时候。

我参加了学校的奥赛选拔赛,并且被选在化学竞赛班里面培训。

当时,课程很紧,3天讲一个部分,不到一个月就讲完高中化学的大部分课程,然后在后面的学习中,又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学完大学化学的全部课程。

培训班采用自然淘汰的体制,在高强度的学习过程中,原来80多人的班级越来越小,到我们高三竞赛的时候,班里只剩10多个人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视抓基础,理解概念。

刚刚开始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接触过高中化学,对各个部分的内容连个基本概念都没有。

在学习期间,也没有注意准确掌握这些概念,对各个定律定理也只是知道它的内容,不能充分理解其含义和适用范围。

这就使我在做题的时候只能照猫画虎,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题思路,老师讲一道题目,我就会一道题目。

当遇到没有见过的题型时,只有束手无策。

比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这两块的时候,我常常把它们搞混,遇到题目根本不知道应该按照哪种类型来入手去做,只会做老师教过的几个有明确特点的题型,当遇到变一点样的题目时,就不能按照题意去解题。

后来,我改变了学习策略,先不急于做题,而是狠抓基础,从根本上理解了什么是化学平衡,怎样计算化学反应率,彻底搞懂了这些概念,再做起题目来,就变得得心应手了。

所谓狠抓基础,就是说对基础的东西,不但要了解,而且要熟练掌握。

吸取了教训后,我在学化学时,对每一部分知识都非常重视。

学知识时,就反复看书,看书时一边回忆老师讲的东西,力争在开始接受这部分新知识的时候,就建立正确的观点。

在这以后,还要注意复习这一部分,以便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建立更深的思想。

这样学完一部分后,再适当的选一些典型的题练习一下,起到检验自己这一部分知识学得如何。

在进行上述学习过程的同时,我们要针对化学的特点进行记忆、总结、归纳,尤其在学习化学物质的性质的时候,完全可以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基础,以物质结构理论为指导。

比如在学习氮族元素时,可以运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理论知识来总结氮族元素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

“氮族元素随着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的增加,获得电子的趋势渐渐减弱,失去电子的趋势渐渐加强。

”这是它们化学性质递变的重要依据,也是这些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质逐渐加强”的主要原因。

同时还可以根据氮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们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推断出氮族元素比同周期的碳族元素的非金属性强,而比同周期的氧族、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弱。

这样我们在理论指导下,加深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使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从零散的、罗列的、机械的描述变成整体的、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

另外,就像我上文提到的,化学的学习容易混淆,因为知识点多,记忆的东西又杂,化学的专有名称不但奇奇怪怪,而且看上去长得差不多。

所以我刚刚学习的时候,因为突然之间接触了那么大量的新知识新名词,常常张冠李戴。

怎样克服这个难点的呢?

我采取的是“类比、联想、整理”的记忆方法。

简单来说。

类比记忆有以下3种:

1.相似类比法

对于同族元素或者同类化合物,例如同系物,用相似类比法比较它们的通性和各自的特点。

例如,在学习卤族元素时,以氯为代表,先较全面地学习氯及其重要的化合物,然后用相似类比法,将氟、溴、碘的性质跟氯比较,从而掌握卤族的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解释卤族元素在性质上的异同及其递变规律。

这样,用一个典型的元素引路,通过相似类比,就能掌握一些结构共性的元素的性质。

2.相反类比法

对于一些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用相反类比的方法掌握和回忆,往往效果更佳。

例如碳酸氢钙的生成是化合反应,碳酸氢钙转化为碳酸钙的反应则是分解反应。

又如,水在一个反应中可以作为还原剂(与氟的反应),在另一个反应中又可以作为氧化剂(与金属钠反应)。

再如,亚硫酸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吸收二氧化硫,而在另一个条件下又可以放出二氧化硫等。

3.推理类比法

对于一些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反应规律,可以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分析和掌握。

例如金属钠能和冷水反应,而镁条只能和热水反应,可以推理出钠金属性比镁强。

又比如碳酸镁微溶于水,碳酸钙不溶于水,可以推理出碳酸钡也不溶于水等等。

以上说的是类比记忆的几种方法,下面谈谈联想记忆的方法。

联想是学习和记忆化学知识的好方法,运用由此及彼,纵横联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的能力。

联想能力越强,思路就越开阔,解题时运用的效果也就越好。

下面是我以前主要的几种联想的思路和方向,跟大家分享一下。

1.从化学实验的现象去联想,可以获得生动和巩固的记忆。

自己把实验的预备、过程、现象等等自己动手操作的部分做一个记忆和联想。

2.从物质的分类去联想,可以沿着无机物和有机物的脉络,明确有关的化学概念,并能串联记忆一系列物质的概念。

比如:

有机里面的醇醛酸酯,是按照氧化数的从小到大,依次排列的。

3.从反应的条件去联想,能理解记忆一些容易搞错的化学方程式。

注意反应式子中的条件,比如什么时候是加热,什么时候是点燃,都要加以区分。

4.从反应原理去联想,能理解记忆一些容易搞错的化学方程式。

5.从基本反应规律去联想,能有效记忆,又能理清楚概念。

6.从物质的特性去联想,可以由几个典型化学反应记忆一类化学反应。

7.从典型的化工生产过程去联想,可以组合记忆一系列化学方程式。

8.从物质的结构去联想,可以理解记忆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一系列性质。

除了学会联想记忆,我们还要把知识进行整理,并且探索和找到规律,做到学习的时候事半功倍。

因此将学过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可以揭示化学知识间的内在联想,探索其中的规律。

例如,在初中学过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以后,可以把电荷数为1到18的18种元素做如下的分布排列,来探索其中的规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根据这个表格,我们可以发现如下规律:

1.除氦外,纵行中,每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相同,但电子层数不同。

2.横行中,每组元素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3.纵行中,核电荷数为2、10、18一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已经达到稳定结构,他们是稀有气体。

4.第二、第三行都是从活泼的金属元素开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逐渐转化为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最后一种都是稀有气体。

我觉得,经过我上面介绍的几个方法,还是可以把化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牢靠的。

在考试复习阶段,我不是很赞同搞题海战术,也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做很多的练习。

即使老师给的题目,我在高三复习的阶段也是适当做一些而不是全都做完。

不论在什么时候的复习,都应该以把握基本知识为最大的目标。

高三复习的时候,我把三册课本首先全部看了一遍,然后对重要的部分又看了两遍,可以说基本上没有用太多其他的资料,对学校发的题目,只是适当做一部分。

但由于基础的东西抓得牢,而高考又是以“注重基础,检验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能力”为指导思想,所以在高考和考前的屡次模拟考和月考中,我都能比较顺利地完成题目,因此化学也成为我高考时最拿手、最能得分的科目。

因此,我觉得自己学习化学最得益于在高一的时候注意到了基础的重要性,然后在后面几年的学习中,找到了门路。

我最后谈一下,学化学要重视实验。

因为中学化学可以说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它的每一个知识都是从千百次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所以我们在学习时,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我无论是观察演示实验还是自己动手的分组实验,都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次实验。

观察演示实验,不但要看实验现象,而且也要注意实验装置,要在头脑中问一下,这样设计的根据是什么?

有什么优点?

有什么缺点?

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我觉得只有像这样抱着科学的态度,多想想,不迷信,观察演示实验才会有帮助。

在做分组实验的时候,自己一定要认真做,要锻炼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会正确使用各种仪器。

由于化学知识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所以在学习的时候要加强记忆,记忆要讲究方法,就像我在上文中提到的几个方法,都是很有帮助的。

而针对于实验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做过的相关实验现象来帮助记忆。

Cu+2H2SO4(浓)=CuSO4+2H2O+SO2这个化学方程式,是由Cu+2H2SO4(浓)=CuO+H2O+SO2和CuO+H2SO4=CuSO4+H2O两个方程式合并起来的。

我们在做实验时,就可以根据实验现象来记忆。

当硫酸量较少时,或者在反应的开始阶段,出现黑色物质,同时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根据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知道,由Cu与硫酸反应,黑色物质只能是氧化铜,气体为二氧化硫,当有加入硫酸或者硫酸过量的时候,溶液又变成了蓝绿色,可以知道又生成了硫酸铜,这样就可以把这两个方程式都记住了。

当把这两个式子合并的时候,其实就像数学算式相加一样,就得到了Cu+2H2SO4(浓)=CuSO4+2H2O+SO2。

所以说要做好实验,不仅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也容易使得记忆有效果。

每个人的特点不同,学习方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我上面所谈的都是我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和体会,可能对同学们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也可能对一些人不适用。

我认为,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兼收并蓄,认真学习别人的长处(但一定要适合自己),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另外,针对不同的学科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化学这种文理特点均有的学科,一定要把握其特点,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记忆,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欢迎参加正版学习方法DVD赠送活动(点击查看)  

博主推荐文章: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解题能力问题?

·感悟物理成功之道

·幸福的高三生活

·高效利用时间的几个重要原则

原载李晓鹏学习方法博客

阅读(3528)┆评论(14)┆转载(114)┆ 收藏(24)

最简单的提分方法——背题

(2012-08-2510:

31)

转载▼

标签:

教育

高考

中考

学习方法

余秋雨

分类:

教育杂谈

我在讲我个人的学习经历的时候,很多人都为我在高三冲刺阶段成绩的突飞猛进感到惊讶,其实能在短时间内提高那么多,也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回头来看我当时采用的一种最简单的办法——背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以语文作文为例,其实作文就是一道很大的“大题”,值得好好地背上一背。

不过我不赞成背诵那些每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稍微看一看了解一下高考的评分标准可以,作为范文来背诵就档次太低了。

我建议多背一些名家名篇,所谓“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只有从水平比你高一大截的文章中吸取精华,在考场上你能把它发挥出一小部分来就算得上是一篇优秀作文了。

我以前作文水平比较差,60分的作文一般成绩在46左右,我也不大明白为什么,我语文基础知识不错,前面的题以很快的速度就做完了,到作文差不多还剩一个小时,然而无从下笔,冥思苦想半个小时,才发现时间来不及了,慌忙胡写两句交上去,每次考试作文下来几乎都是46,好一点47,差一点45,一两年没变过。

水平如此稳定,也算难得。

为了提高作文分数,我想了很多办法,读了很多指导作文的书,也读了许多高考范文,还读了许多名家散文、诗歌,统统没用或者收效甚微。

一直到高三下学期,我想了一个办法,终于很快地把作文成绩提高了。

我找来十分喜欢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挑出其中我认为写的最好的一些章节,把它们背了一遍。

背得非常辛苦,第一天背一遍,第二天再背一遍,如此反复再三,一个月下来,我在紧张繁忙的学习中,抽空背了大约十来个章节。

而且非常熟,有的时候在上学的路上都是一边走一边念念有词,所以有的章节我现在都还记得,比如《废墟》的第一部分、《阳关雪》的最后三段、《乡关何处》的前三段等等。

就这么简单,一个月以后的期中考试,我顿时觉得文思如泉涌,几乎没怎么花时间就开始破题,写得极快,最后成绩下来,52分。

简直高兴得我要流泪:

我读了三年高中,语文作文还从没上过50呢,今天终于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后来我再进一步对取得的成绩加以巩固,作文成绩就稳定在54左右了,当然由于我起步晚,冲刺阶段时间紧张,没能取得进一步突破,最后高考作文也只考了54分。

背诵余秋雨的散文能快速提高作文水平,这是我事先完全没有想到的,因为我以前熟读过《文化苦旅》,对作文水平提高并不大,为什么一背之下,竟然如此突飞猛进呢?

这其实跟看书与做题的区别有异曲同工之处,看书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做题则真正从自己脑子里边转了好几个弯,调动了更多的脑细胞来参加这项工作,自然领悟和理解要深得多。

背诵也是一样,它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名家的文字表达技巧吸收到自己的写作之中。

很多同学不愿背诵认为太浪费时间,读一段二三百字的文字只要五分钟,而背熟记牢则要半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但如果仅仅泛泛而读,看完就忘了,看多少遍忘多少遍,花的时间更多而且效果远不如背诵,所以我们要舍得在这上边花苦功夫。

我通过背诵余秋雨的散文提高了作文水平,但并不是让大家都去背余秋雨的文章,有的人觉得余秋雨的文章写的过于做作,读起来很不爽快,那你就没必要强迫自己去读余秋雨。

世界上没有读过余秋雨而能把文章写的很漂亮的人海了去了。

再比如我自己,非常不喜欢读钱钟书的文章,我曾经买过好几本钱钟书的散文集来看,没有哪一次能看上十页的。

说实话,我就是觉得他老人家的文章完全就是没完没了的典故的堆砌,毫无激动人心之处,我倒更喜欢读叔本华,叔本华的散文几乎没有任何引用,但处处都是诱人的思想。

所以尽管大家都说钱钟书好,独独我不喜欢,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的写作水平。

相反,如果别人说好的东西,你明明不喜欢还要装着喜欢或者强迫自己喜欢,那么没有兴趣的阅读和背诵只会使你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甚至把你身上原本具有的优点都给掩盖了。

所以,选择名家名篇来背诵有一个很简单易行的办法:

你拿起来,随便看五分钟。

如果它在五分钟内吸引了你,那就可以选;如果五分钟之内不能吸引你,无论是读不懂、不喜欢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就不要选。

这个方法难免错过一些好书,但现在市场上书实在太多,不得不快刀斩乱麻。

我高中时就读于重庆市江津中学[创建于1906年(清光绪32年)1953年即为四川省重点中学,重庆直辖后首批确认的重点中学],当时我们学校物理教研室主任,从事物理教学三十多年,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

对那些费了很多努力却总是找不到感觉的同学来说,提高物理成绩的最好的方法是把那些特别重要或者解题思路特别巧妙的试题的参考答案直接背下来。

这个道理我当时确实不太理解,认为理科题目重在推导,背参考答案能用什么用呢。

虽然不理解但我还是在数学上试着采用了这个办法,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

高二上半学期,只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我的数学成绩就从班级的前10名一下子升到了前2名。

我的做法很简单,准备一些白纸片,随时把那些特别重要或者解题思路特别巧妙的题目和解答工工整整的抄下来,攒够6张就认真的背一遍(我每次只背6道题,因为我发现超过6道题背题的效率会急剧下降),背一遍不算完,过了两天还要再翻出来再背一遍,如此反复,最后达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一看到题目,答案就像一幅图一样地浮现在脑中,框架明了、条理清晰。

刚开始背题的时候感觉进度特别慢,背5道题要花费1个多小时。

但我沉住气,始终坚持这个速度,发现一个月之后,我才背了一百多道题,但我的数学成绩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做起题来也感觉容易多了。

这种方法看起来很慢,其实进步速度惊人,关键的是刚开始的一个月一定要咬牙坚持住,两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有明显进步了,很快的。

为什么背题对提高成绩会有这么显著的作用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理科题目的推导过程是没办法死记硬背的,如果不明白各个步骤之间的关系,根本是没法硬背的。

所以当我们能够通过记忆,把一道题目复杂的推导过程写出来的时候,其实对这道题就已经基本上吃透了。

对理科题目来说,背参考答案实际上就是背各个解题步骤之间的关系,我们把这些都记住了,对这道题目的妙处自然也就了然于心了。

所以背题可以说是一种最简单最快速理解题目的方法,尤其是当我们对某门功课还没有完全入门的时候,背题可以让我们直接感受到这门课程独特的节奏和规律,这样就可以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很自然的掌握了学习它的方法。

当然,有些比较复杂、解题步骤较多的题目在我们背过之后可能还没有完全消化,但通过背解题步骤,已经在你的脑子里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考过程,掌握了这种思考过程以后,一看见类似题目就知道往哪个方向分析,分析出思路以后,马上就知道“第一、第二”地往下做答。

考试的时候一下笔,推理过程很自然地就一步一步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了。

所以背题能够直接提升我们的解题能力,但这不是最重要的,背题最重要的好处是能大幅提高我们做题的速度。

讲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会说:

做题慢点有什么关系,能做出来不就行了吗!

我们来算一笔时间账:

一个学习好的同学1个小时可以解决12道题目,而差一点的同学1个小时只能解决6道题目。

假设学习好的同学每天学习10个小时,差一点的同学每天学习16个小时。

结果一算(10个小时×12):

(16个小时×6)=120:

96=5:

4。

人家一天学习十个小时的效果反而比我们学习16个小时还要高出25%!

换句话说,我们拼了命的多增加了60%的时间,却换来比别人低25%的效果,这可真够冤的。

所以说,做题速度慢可不是小问题,它会使学习成绩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是事关成败的大问题。

我在讲我个人的学习经历的时候,很多人都为我在高三冲刺阶段所取得的成绩的突飞猛进感到惊讶。

其实能在短时间内提高那么多,也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我这个人不属于精力过人的那种,一天睡觉时间不能少于8个小时,不然就浑身没劲。

在整个高三,我还一直坚持睡午觉。

所以要比学习时间我肯定会输给大多数同学,但我在高三阶段做题的数量却要远远大于一般同学,原因就是通过背题使得我做题的速度超快,一般同学做一道题的时间我可以完成三道。

题做得多见识就多,在考试中碰到生题的几率就少,这样就进入了一种良性的循环,越学越有信心,参加高考的时候我感觉胸有成竹信心满满的,一点也不慌张,最终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

还有一点要特别强调,需要背的只是那些最重要的、最巧妙的和最有代表性的题目(一般来说,这些题目老师在讲题时都会明确告诉你,提醒你要特别注意,所以只要上课时认真听讲,这些题目根本不用自己费力去找)。

这样背题,数量虽然不多,却能把考试中最容易丢分的题目基本上都圈儿在里面,既轻松成绩提高又会很快。

2006年出版《学习改变命运》时,我在“学习方法的八字箴言”这一章里专门介绍了背题,7年来收到了大量读者的来信,很多同学都提到这个简单的方法对提高成绩的效果很明显。

但也有很多同学向我诉苦说费了很大的力气效果却总是不明显,其实背题看起来简单,但还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

“牢”“快”“活”等),处理不好就可能劳而无功。

去年我的小表妹要参加中考,为了帮助她在冲刺阶段提高背题效果,我专门设计了一个背题工具,把我总结的背题方法和要领都设置在了这个工具之中,这样即使我没时间叮嘱她也能确保背题的效果,小表妹很喜欢。

最后她以675分的成绩考入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今年年初,根据小表妹的使用体验,我对背题工具进行了重新设计,把它变成了一个便携式背题工具箱,我给它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掐尖”(意思是把那些特别重要或者解题思路特别巧妙的题目挑出来背会),我相信大家也一定会喜欢这个简单实用的背题工具。

下面就介绍一下它的使用方法。

“掐尖”大小和一本书差不多,可以方便的放入书包内。

学习时把它放在桌边,遇到特别重要或者解题思路特别巧妙的题目时,可以先在题目上面做个记号,等到有时间的时候,再打开工具箱,从纸匣中抽出抄题纸,将做了记号的题目和解答抄在上面。

注:

为了方便大家抄写,我特别设计了两种抄题纸,一种是普通的淡黄色纸,另一种是透明纸,当遇到图例比较多的题目时,就用透明纸抄写,直接把图描摹下来,这样可以节省画图的时间和麻烦。

抄好后,将纸对折三次,(这样就把抄题纸折成一个小纸片,可以方便的放入工具箱)

从卡子舱中取出一个卡子,将折叠好的抄题纸插入卡子中,

然后将卡子放入工具箱的第一格中。

(注:

工具箱共有5个格)

继续把抄好的题按前后顺序放人第一格,当第一格放满时,这时我们就开始背第一格中的题目。

注:

第一格只能放6个卡子,这样我们每次背题最多只能背6道,因为我从实践发现每次背新题不要超过6道,多了效率就会大幅下降。

好的,现在开始背第一格中的题目,取出第一个卡子,抽出抄题纸展开,然后盖住解答部分,试着写出解题步骤,

如果能够完整的写出来,就把抄题纸按原样折叠好,再插回卡子,然后将卡子放入第二格的后面。

如果不能写出来,就认真看看我们抄好的答案(可以反复多看几遍,直到自己觉得完全记住了),然后把纸叠好再插回卡子,把卡子放回第一格的后面。

然后我们继续取出第二个卡子(这时第二个卡子已经变成最前面的一个卡子了),重复上面的步骤:

如果能写出解答,就把它放入第二格的后面,如果不能就认真看几遍答案后放回第一格的后面。

我们就这样将第一格里的卡子一个一个的检查,能够写出解答的,我们将它放到第二格的后面,写不出的,就将它放回第一格的后面。

如此一来,最后留在第一格里的都是我们没有记住答案的题目。

而那些我们已经记住了解答的题目被放入了第二格。

现在,以同样的方式对第一格中的题目重头再来一次,能写出解答的题就放到第二格的后面,还是写不出来的就把解答再次认真的背一遍,然后把它放回到第一格的后面。

我们一直不断重复这个复习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