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0569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docx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doc

第五章语法

第一节语法概说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语法的含义、性质、单位和8种句法成分的含义及其在动词谓语句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内容

1.语法的含义。

2.语法的性质、单位。

3.句法成分及其在动词谓语句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重点

掌握语法的含义、单位和8种句法成分的含义及其在动词谓语句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句法成分及其在动词谓语句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

一、什么是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组合规则,专指语言中词、短语、句子的构造规则。

“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则。

它具有客观性。

二是指语法学。

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语法规律的科学,以语言结构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人们对客观的语法规律的主观认识,具有主观性。

语法的两种含义,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律是第一性的,是语法学赖以存在的基础。

语法学则是对客观语法规律的反映,它的正确与否最终要接受语法事实的检验。

语法学一旦建立起来并被公认,也会反过来对客观语法规律产生一定的限制、引导作用。

对客观存在的同一语法现象,为什么会存在分歧?

由于研究者观点不同,使用材料不同,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各种语法学说常常表现出种种分歧,有的分歧还相当大。

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同意见的争论有利于语法现象的描写和人们认识的深化,有利于促进学术的发展。

二、语法的性质

(一)抽象性

语法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

从语言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规则是有限的,而材料是无限的。

在总结、归纳中舍弃了个别的具体的内容,因此,语法具有抽象性。

例如:

张老师上课。

学生听课。

张三发短信。

李四看电影。

……。

我们能说出很多这种结构的句子。

这些句子都由主谓两部分构成,是主谓句,谓语都是动词性词语,叫动词谓语句。

主谓句和动词谓语句就是我们总结出来的语法规则,具有抽象性和概况性。

(二)稳固性

和语音、词汇相比,汉语从古代到现代语法的变化要缓慢得多。

词汇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有新事物就有新词,词汇始终在动荡中。

语音变化也很大。

语法的稳固性体现在它的基本特点很少发生变化,比如从古到今,语序和虚词一直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等等。

语法的变化,无论是新规则的产生,还是旧规则的消亡,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例如,把字句产生发展的过程至少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又如古汉语里,名词和名词性短语可以直接做谓语,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后来逐渐变为加“是”字的句型,“陈涉是阳城人”但是直到现在,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仍然保留古代的格式,可以说“鲁迅,绍兴人”。

语法的稳固性是语言实现交际功能的客观要求。

(四)民族性

不同语言的语法,有同有异。

语法的“异”体现出本民族语言的特点。

现代汉语与英语比较语法特点是突出的。

宏观上看,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是两种重要的语法手段;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词、短语、句子结构基本一致;量词多,语气词丰富等。

学习语法应注意语言的民族特征。

三、语法单位和句法成分

(一)语法单元

把语句划分成大大小小的成分就是语法单位。

一般认为,语法单位分为四级,但也有认为五级。

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

坚持四级语法单位的学者多,认为句群不应列为语法单位,应属于篇章问题。

(二)句法成分

主语、谓语、动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

四、为什么要学语法

学一点语法知识,自觉掌握语法规则,可以更好地用以指导我们的语言实践,特别是对我们的写作有帮助。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把话写得通顺,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更准确些,使文章语言更富于表现力。

第二节词类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词类的概念、词类划分的依据,掌握各类词的意义、种类和语法特征等。

教学内容

1.词类的概念、词类划分的依据

2.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区别词、代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连词、叹词、拟声词等词的意义、种类和语法特征。

3.辨析易混淆的词类。

4.常见的词类误用毛病。

教学重点

掌握各类词的意义、种类和语法特征。

教学难点

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区别;做状语的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的区别;同形连词与介词的区别;介词和同形动词的区别;语气词“的、了”与助词“的、了”的区别。

教学时数

12学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

一、划分词类的标准及汉语词类的划分

(一)划分词类的标准

1.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词类

所谓词的语法功能一是指词和词的组合能力即哪类词能与哪类词组合,用什么方式组合,组合后表示什么样的语法关系。

二是指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即有能否充当句法成分;能充当什么成分。

三是指附着能力即虚词附着于实词或短语的能力。

词的语法功能是划分词类的主要依据。

2.根据词的概括意义划分词类

以上分出来的类,在概括意义上也会有某种共同性。

名词的意义是表示人或客观事物的名称。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或存在、变化、消失等意义。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划分词类时意义很重要。

但是,意义有模糊性,往往难以操作。

特别是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句法作用不同时,单凭意义反而会产生误导。

比如“突然”和“忽然”都表示“在短时间里发生,出乎意外”。

如果只根据这两个词相同的意义就把它们归入同一个词类,那就有问题了。

因为两者的语法功能有很大的差异,“突然”是形容词,“忽然”是副词,所以意义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标准。

3.根据词的形态划分词类

汉语词的形态变化主要指前缀、后缀、重叠。

但是这种形态变化只有少部分词有,因此,大部分学者认为汉语形态变化不充分即汉语中只有少部分词有形态变化。

词的形态变化对汉语词类的划分有一些帮助,但不起太大作用,因此,它只是一种辅助标准。

可见,在划分词类时,意义只能作为参考标准,形态也只是辅助标准,最主要的标准是词的语法功能。

(二)什么是词类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所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为什么要给词分类呢?

给词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掌握各类词的语法特点,以便更准确地使用它们。

(三)汉语词类的划分

根据词的语法功能,这里指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我们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能够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是虚词。

另外,由于叹词、拟声词的地位比较特殊,可以作为特殊实词。

实词和实词组合,根据组合能力的不同,可以把实词分为:

体词、谓词、加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叹词、拟声词。

体词包括名词、数词和量词,常作主语、宾语,一般不作谓语。

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两大类,常作谓语,受“不”修饰,有时也作主、宾。

加词包括区别词和副词,只作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修饰语,不作主语、述语、宾语。

虚词分为:

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词共分了14个小类。

二、实词

(一)名词

1.名词的意义和种类

(1)意义:

名词主要表示人、事物或时地的名称。

(2)种类:

表人和事物的名称如:

孩子、牛、鲁迅、长江、人口、群众、信心、作风 道德、欲望、水、油、声音等

表示时间今天去年上午星期一(时间名词)

表示处所上海东京王府井西单新街口(处所名词)

表示方位上面下边前头后方左右东南西北东北(方位名词)

2.名词的语法功能

(1)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

如:

牛吃草。

猫吃鱼。

雨打芭蕉。

[黑体的就是作主语和宾语的名词]

(2)名词多数能作定语和带定语。

 中国家长产品质量电视节目[黑体的就是作定语的名词]

陕西啤酒 干净衣服绿油油的麦苗[黑体的就是带定语的名词]

(3)名词一般不能作补语和状语,不能受副词“不”和“很”的修饰。

不能说“*不孩子”、“*不绳子”、“*很报纸”、“*非常青蛙”、

(4)名词能用数量短语修饰。

例如:

一把椅子、三口人、十台电脑、两只青蛙、一根绳子。

像“不人不鬼“、”管他老人不老人”,口语中对举出现,省略了“像”“是”,属个别现象。

(5)名词能直接用在介词后面组成介词短语。

例如:

[对她](热情) 、[给李红](买书)

(6)汉语名词本身没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

一张桌子、两张桌子、三张桌子,“桌子”书写形式一致。

(7)名词一般不重叠,但少数名词可以重叠。

例如:

人人、家家、户户、村村、县县、家家、户户、山山、水水

少数单音节名词本身重叠,重叠后有“每”的意思。

3.名词的特殊小类

(1)时间名词的语法特征

除了像一般名词那样作主语、宾语、定语之外,还经常作状语。

例如:

[上午]他没来。

他[昨天]买了一台电脑。

(2)方位名词

方位词有单纯方位名词(由一个语素构成)和合成方位名词(由两个语素构成)两类。

单纯的有“上、下、前、后、东、西、南、北、左、右、里、外、中、内、间、旁”。

在有些单纯方位词前面加上“以”和“之”,就构成了合成方位词。

例如:

之前、之后、之上、之下、以前、以后、以东、以南等等。

方位词有黏着、定位和封闭的特点,一般只能附着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后面,组成方位短语,方位词可以看作是方位短语的标志。

方位短语可以表示空间关系,如“教室里、房顶上、太平洋以东”;

也可以表示时间关系,如“放学后、出门之前、”。

方位词基本上是后附的,但有时也可以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例如:

上有老,下有小。

前怕狼,后怕虎。

单纯方位词单用时要对举才行。

(二)动词

1.动词的意义和种类

(1)意义:

动词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意义。

(2)种类:

①动作动词,可以是具体的动作,例如:

走笑吃写;可以是某种行为,例如:

学习研究参观分析。

②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即存现动词,如:

在、存在、有、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消失。

③能愿动词,如:

能、会、愿意、能够、可以、应该、敢、要。

④判断动词:

是。

⑤心理活动动词。

如:

想喜欢爱讨厌觉得认为同意希望。

⑥趋向动词,如:

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下去。

形式动词,如:

进行、予以、加以、借以、给以

2.动词的语法功能

(1)动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

例如:

我唱、他喝、张敏非常喜欢

(2)多数动词能作动语,带宾语。

能带宾语的是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或只能带施事宾语的是不及物动词。

例如:

  看书、吃巧克力、喝啤酒、喜欢游泳

不及物动词包括:

不能带宾语的动词,如:

咳嗽、游行、考试、休息、生存、失败、恋爱。

可以带宾语,但只能带施事宾语的动词,如:

来、去、坐、躺、蹲、死。

及物动词又包括单宾动词、双宾动词。

单宾动词最多可以带一个宾语,有时也可以不带,这类动词最多,如:

讲、吃、骑、看、吃、学习、观察、考查、打量、考虑、建设、管理。

双宾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也可以带一个宾语,如:

给、送、找、收、买、拿、问、骂、教。

(3)大多数动词能受副词“不、没(有)”的修饰,可以构成“V不V”或“V没V”的肯定否定并列形式。

例如:

  不看不吃没喝没跑说不说玩不玩去没去唱没唱

(4)多数动词不能加程度副词“很”。

只有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加程度副词。

例如:

不能说:

*很走、*很研究、*很下去,可以说:

很怕、很喜欢、很应该

(5)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吃着、玩过、写了

(6)大多数动词能重叠。

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是“A·A”(第二个音节读轻音),如:

看看、想想、听听、走走等;

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是“ABAB”,如:

研究研究、考虑考虑、商量商量等。

此外,还有“A一A”式,如:

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问一问等。

动宾式合成词的重叠式式“AAB”式,如:

做做操、散散步、洗洗澡、玩玩球等。

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表短时义,如:

你在这里看看,我马上回来。

表尝试义,如:

我觉得这件衣服不错,你穿穿。

3.特殊动词

(1)趋向动词

表示动作的趋向,包括单纯的趋向动词和复合的趋向动词两种。

上来

下来

进来

出来

回来

过来

起来

开来

上去

下去

进去

出去

回去

过去

开去

趋向动词既可以单独作谓语(谓语中心),也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作补语。

例如:

你‖出去!

眼里的泪水眼看要掉<下来>了。

周围的人都“哄”地大笑<起来>。

他显然不愿意再这样谈<下去>了。

充当补语是趋向动词最基本的句法功能。

(2)能愿动词

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是表示可能、必要和意愿等意义的动词。

例如:

表示可能:

能、能够、会、可、可能、可以

表示意愿:

愿意、乐意、情愿、肯、要、愿、想要、敢、敢于

表示必要:

要、应、应该、应当、得(děi)、该

助动词主要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不能直接带体词性宾语。

作状语是助动词最基本的语法功能。

例如:

幸福和欢乐都是很脆弱的东西,一点风吹草动就[能够]影响它们。

你[应该]知道大器晚成的道理。

助动词还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如:

这样可以吗?

完全可以。

助动词不能重叠,不能带动态助词,但有些助动词可以用在“不~不”和“~不~”的格式中。

例如:

能——不能不/能不能要——不要不/要不要

会——不会不/会不会可能——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

(3)判断动词

典型的判断动词只有一个“是”。

此外,“为、即、系”等也表示判断,但使用频率较低。

“是”可以单独充当谓语,可以受副词修饰,但经常用在主语和宾语之间表示判断或说明。

如:

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撞伤老王的车是民工骑的那种板车。

新任县委书记是个年轻人。

(三)形容词

1.形容词的意义和种类

意义: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等。

种类:

①性质形容词:

软、硬、甜、苦、远、近、伟大、勇敢、美丽、生动

②状态形容词(含程度):

雪白、笔直、绿油油、水灵灵、黑不溜秋、老实巴交

2.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1)大多数形容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定语。

例如:

个儿高、这橘子很酸、那衣服脏

红太阳、优美的环境、漂亮的衣服

(2)部分形容词能作状语、补语。

例如:

抬高、放大、洗得干净、看得仔细

好好学习、慢走、武力干涉

(3)性质形容词大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状态形容词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例如:

很干净很软很苦很伟大

(4)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不能说:

*干净衣服、*伟大人民

(5)有些性质形容词可以重叠,重叠后用法同状态形容词。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形式:

“AA”(第二个音节念本调);“AA儿”(第二个儿化音节念阴平);“AA的”。

例如:

“好好”、“高高”、“好好儿”、“高高儿”、“长长的”、“绿绿的”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形式:

AABB、AABB(的)、AABB(儿)

如:

漂漂亮亮、奇奇怪怪、高高兴兴(的)、痛痛快快(儿)

少数双音节贬义形容词:

A里B式

如:

马里马虎糊里糊涂小里小气

有些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可带上叠音词缀或其他词缀。

如:

红彤彤绿油油湿淋淋,黑咕隆咚灰不溜秋,

形容词重叠后的语法义:

作谓语时表示某种体验或感受。

如:

眼睛大大的。

眼睛很大。

后一句只是客观描述,而前一句除了客观描述外,还表达了人的一种感受。

作定语时,有描写的作用,一般同时带有喜爱的感情色彩。

如:

他高高的个头,大大的眼睛,看上去很精神。

作状语和补语时,表示程度加深。

如:

好好工作。

我要走得远远的。

3.形容词与动词的辨析

形容词和动词有许多共同之处。

二者都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都能接受“不”修饰等,因此,动词和形容词合称为“谓词”。

但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又有显著区别:

(1)绝大多数动词能带宾语,形容词一般不能带宾语。

(2)多数动词不受程度副词“很”等的修饰,而多数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

(3)重叠方式和表示的意义不同

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方式以AA式、AABB式为主。

重叠后表示程度加深等。

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是AA式、AABB式。

重叠后表示短时义等。

(4)概括意义不同。

形容词表形状和状态。

动词表动作、行为、活动等。

4.名词和谓词(动词、形容词)的辨析

(1)名词能经常作主语和宾语,谓词不能。

(2)谓词能经常作谓语,名词不能。

(3)谓词能受“不”修饰,名词不能。

(4)部分动词形容词能重叠,名词不能。

(5)绝大多数谓词能用肯定否定并列形式(V不V)提问,名词不能。

(6)名词表人或事,谓词表动作、形状等

(四)区别词

1.什么是区别词

只能修饰名词表示事物的特征和分类的词叫区别词。

例如:

公、母、男、女、荤、素、金、银、微型、巨型、急性、慢性、公共、私营、野生

从语法功能上看,区别词只能直接修饰名词,或加结构助词“的”形成“的”字结构。

公山羊、母山羊、金项链、银手镯、微型电脑

公的、母的、男的、女的、微型的、私有的

从所表示的意义来看,这类词大都表示事物的区别性特征和分类。

2、区别词的语法特征

(1)作定语;多数能带“的”形成“的”字短语。

(2)不能作谓语、主语、宾语,组成“的”字短语后可以作主语、宾语。

如:

西式的比较贵。

她要买微型的。

(3)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被区别词直接修饰的名词性成分可以不出现,这样就形成了区别词直接充当主语或宾语的情况。

如:

寄挂号慢性难治

(4)不能前加“不”,否定时前加“非”。

如:

西式——*不西式/非西式

慢性——*不慢性/非慢性 

军用——*不军用/非军用

3.区别词与形容词的辨析

(1)形容词可以充当谓语、定语、状语或补语等句法成分。

区别词只作定语修饰名词,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

(2)形容词可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

例如:

勇敢—不勇敢、聪明—不聪明。

区别词则不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

例如:

国营——*不国营、精装——*不精装

4.区别词与名词的辨析

区别词在句中作定语,名词也可作定语,但二者是有区别的:

(1)区别词不能作主语和宾语,名词最显著的语法特点是充当主语和宾语。

(2)区别词不受数量短语的修饰,而名词前面可加数量短语。

金—金子银—银子男—男性女—女性(前为区别词,后为名词)

(五)数词

1.意义和种类

(1)意义:

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

(2)种类:

分基数词和序数词。

基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如“一”、“三”、“十”等。

汉语中最基本的基数词有以下一些:

系数词:

一二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零半双

位数词:

十百千万亿兆

系数词可以单用,表示10以内的数目,也可以与位数词组合成复合基数词,表示较大的数目。

例如:

三十、四百、五万等。

在复合基数词中,系数在位数之前,二者是相乘关系,例如“三百”、“七千”、“四万”;系数在位数之后,二者是相加关系,例如“十三”、“二十五”、“三十九”。

基数词可以用来表示倍数、分数、小数和概数。

倍数

倍数在基数词后加上“倍”表示。

例如:

两倍、十倍、二十倍、一百倍

倍数还可以用“番”来表示,但要注意“番”的表达方式。

“翻一番”意思是乘以2,结果比原来的数增加了一倍,成为原来的两倍;“翻两番”意思是乘以4,结果比原来的数增加了三倍,成为原来的四倍。

例如:

这个县今年的工农业生产总值比十年前翻了两番。

分数

分数通常用“X分之X”表示。

例如:

三分之一、五分之四、百分之十、万分之一

小数

小数是特殊的分数,用小数点表示,小数点前面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是小数部分。

例如:

0.2(零点二)、3.56(三点五六)、10.89(十点八九)

概数

概数表示概括、不确定的数目。

概数的表示方法有:

A.数词或数量短语后加上“来、几、多、好几、左右、上下”等词。

例如:

二十多、三十好几、四十左右、五十上下、百十来斤

B.相邻的基数词连用。

例如:

六七条、十三四个、二十七八岁、五六十年

C.少数相近的基数词连用也可以表示概数。

例如:

三五个、百儿八十、千儿八百、万儿八千

序数词是表示顺序先后的数词。

序数词通常由“第”加上基数词构成,也可由“初、老”等加上基数词构成。

例如:

第一、第六、第八、初一、初二、初十、老一、老六、老八

序数词,也可以没有“第”,在形式上跟一个表示整数的基数词一样。

例如:

三年级(=第三个年级)、五层楼(=第五层楼)

一百五十三号(=第一百五十三号)、公元一九九九年(=公元第一九九九年)

2.数词的语法特征

(1)数词通常要跟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才能作句法成分。

如:

五位老师、跑一趟。

数词一般不直接跟名词组合,但是古汉语以“数·名”直接组合为常,现代也仍然保留某些古汉语说法,如“一草一木”“三言两语”。

(2)数词和量词组合在一起构成数量短语,数量短语通常用作定语或状语、补语。

如:

(一片)浮云跑了〈一次〉[一脚]踹开

3.数词的使用

(1)“二”、“两”与“俩”的使用

“二”、“两”都是数词,具体使用时有区别。

“二”既能表基数,也能表序数,“两”只能表基数。

可以说“第二”、“初二”,“二斤”“两斤”不能说“第两”、“初两”。

用在表示度量衡的量词前,除了不能说“两两”之外,其它单位前面用“二”或“两”均可。

例如“两吨/二吨”、“两斤/二斤”、“两尺/二尺”。

在“百、千、万、亿”前用“两”“二”都可以,常用“两”。

用在其他量词前,除了表人的量词“位”前“二位”和“两位”通用外,其余只能用“两”,不能用“二”,例如“两个”不能说“二个”,“两张”不能说“二张”。

“俩”是“两个”的合音。

因此使用的时候,不能再说成“俩个”,而应该直接放在名词前面。

例如:

俩人、俩伙计、俩苹果。

也可以放在名词后面。

例如:

咱俩、他们俩、姐妹俩、父子俩

(2)数量增加和减少的表示法

数量的增加既可以说增加了几倍,也可以说增加了几分之几。

a.“增加(了)”、“增长(了)”、“上升(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数。

例如,原来是10、现在是50,可以说“增加(了)四倍”、“增长(了)四倍””。

b.“增加到/为”、“增长到/为”、“上升到/为”、“提高到/为”包括底数,指增加以后达到的总数。

例如,原来是10、现在是50,可以说“增加到原来的五倍”、“增长到原来的五倍”。

数量的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应该说减少或降低几分之几、几成,不能说减少或降低多少倍。

a.“减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的是差额。

例如从10减少到1,应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或“减少了九成”,不能说“减少了九倍”。

b.“减少到/为”、“降低到/为”、“下降到/为”指减少后的余数。

例如从100减少到10,应该说“减少到十分之一”,或“减少为原来的十分之一”。

(六)量词

1.意义和种类

(1)意义:

量词用来表示计算单位。

在汉语中,无论说明事物的数量、行为动作的数量、时间的数量,也无论说明事物的次序先后、行为动作次序的先后、时间的次序先后,一般都不能只用一个数词来表示,一定要用上一个表示数量单位的词,即“量词”。

例如:

五本书(*五书)十个学生(*十学生)

读了三遍(*读了三)玩儿了两回(*玩儿了两)

(2)种类:

汉语里的量词可以分为名量词、动量词。

名量词,也称物量词,表示事物的计量单位,如“个、支、条、张、块、封”等。

名量词主要用在名词前面,其中表示度量衡的量词可以用在形容词前面,如“八尺长、十斤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