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3248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docx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毒物、毒性和毒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一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成为毒物(poison)。

毒物及其分类

按毒物用途和分布范围分为:

①工业化学品:

如生产原料、辅料、中间体等;②食品添加剂:

如食用色素、香精、防腐剂等;③日常化学品:

化妆品、洗涤用品等;④农用化学品:

如化肥、杀虫剂等;⑤医用化学品:

如药物、消杀剂等;⑥环境污染物:

如废水、废气、废渣中的各种学物质等;⑦生物毒素:

如动物毒素、植物毒素等;⑧军事毒物:

如芥子气等战争毒素;⑨放射性物质:

如放射性核素、天然放射性元素等。

毒性:

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toxicity)。

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毒性较低的物质,需要较大的剂量,才呈现毒性。

但是一个物质的“有毒”与“无毒”,毒性的大小也是相对的,关键是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选择毒性:

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影响毒性的因素:

①剂量;②接触途径(经静脉、经口、经皮等);③接触期限、接触速率和接触频率;

接触期限①急性毒性试验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染毒②亚急性毒性试验在1个月或短于1个月的重复染毒③亚慢性毒性试验在1个月至3个月的重复染毒④慢性毒性试验在3个月以上的重复染毒

化学物质的毒作用又称为毒效应。

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是其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毒作用的分类:

①速发或迟发性作用:

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性作用。

②迟发性毒作用:

是指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局部毒性作用:

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接触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全身毒性作用:

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可逆作用:

是指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逐渐消失的毒性作用。

不可逆作用:

是指在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其毒性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③过敏反应也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④特异体质反应:

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损害作用的特点:

①机体的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可能缩短。

②机体功能容量降低。

③机体对外加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

④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非损害作用的特点:

①不引起机体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②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的降低;③不引起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

④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当机体停止接触该种外源化学物后,机体维持体内稳态的能力不应有所降低,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都属于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引起的生物学作用。

毒效应谱:

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可以表现为:

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

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靶器官:

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①许多化学物质有特定的靶器官,另有一些则作用于同一个或同几个靶器官。

②在同一靶器官产生相同毒效应的化学物质,其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某个特定的器官成为毒物的靶器官可能有多种原因:

①该器官的血液供应;②存在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③器官的功能和在体内的解剖位置;④对特异性损伤的易感性;⑤对损伤的修复能力;⑥具有特殊的摄入系统;⑦代谢毒物的能力和活化/解毒系统平衡;⑧毒物与特殊的生物大分子结合等。

生物学标志:

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即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⑴接触生物学标志:

是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

包括体内剂量标志和生物效应剂量标志。

①体内剂量标志可以反映机体中特定化学物质及其代谢物的含量,即内剂量或靶剂量。

如检测人体的某些生物材料如血液、尿液、头发中的铅、汞、镉等重金属含量可以准确判断其机体暴露水平。

②生物效应剂量标志可以反映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与某些组织细胞或靶分子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反应产物含量。

⑵效应生物学标志:

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可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包括反映早期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三类标志物。

⑶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如外源化学物在接触者体内代谢酶及靶分子的基因多态性,属遗传易感性标志物。

环境因素作为应激原时,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反应及适应性,亦可反映机体的易感性。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可用以筛检易感人群,保护高危人群。

生物学标志意义①通过动物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研究生物学标志并推广到人体和人群研究,生物学标志可能成为评价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健康状况影响的有力工具。

②接触标志用于人群可定量确定个体的暴露水平;③效应标志可将人体暴露与环境引起的疾病提供联系,可用于确定剂量—反应关系和有助于在高剂量暴露下获得的动物实验资料外推人群低剂量暴露的危险度;④易感性标志可鉴定易感个体和易感人群,应在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中予以充分的考虑。

第二节剂量、剂量-量反应关系和剂量-质反应关系

剂量:

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

接触剂量又称外剂量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如人、指示生物、生态系统)的接触剂量,可以是单次接触或某浓度下一定时间的持续接触。

吸收剂量又称内剂量是指外源化学物穿过一种或多种生物屏障,吸收进入体内的剂量。

到达剂量又称靶剂量或生物有效剂量是指吸收后到达靶器官(如组织、细胞)的外源化学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剂量。

量反应与质反应

反应:

指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

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类。

①量反应通常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

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以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这类效应称为量反应。

②质反应:

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群体中引起的某种毒效应的发生比例。

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如死亡或存活、患病或未患病等,称为质反应。

剂量-量反应关系和剂量-质反应关系

剂量-量反应关系:

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

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指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剂量-量反应关系和剂量-质反应关系统称为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的存在被视为受试物与机体损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

剂量-反应曲线①S形曲线②直线③抛物线

第三节表示毒性常用指标

比较相同剂量外源化学物引起的毒作用强度

比较引起相同的毒作用的外源化学物剂量

毒性上限参数(在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终点的各项毒性参数)

毒性下限参数(有害作用阈剂量及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

①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试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的剂量来表示Ⅰ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

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Ⅱ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

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Ⅲ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

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Ⅳ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MTD,LD0或MTC,LC0):

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②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阈剂量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MEL)。

急性阈剂量(Limac)为与化学物质一次接触所得。

慢性阈剂量(Limch)则为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

观察到的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某种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对照)机体是可以区别的。

最大无作用剂量(ED0)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未观察到的损害作用剂量(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③毒作用带是表示化学物质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毒作用带与慢性毒作用带。

Ⅰ急性毒作用带(Z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

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Ⅱ慢性毒作用带(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

Zch=Limac/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第四节安全限值

安全限值即卫生标准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对生活和生产环境和各种介质(空气、水、食物、土壤等)中与人群身体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的限制性量值,在低于此种浓度和接触时间内,根据现有的知识,不会观察到任何直接和或间接的有害作用。

也就是说,在低于此种浓度和接触时间内,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的危险度是可忽略的。

动物试验外推到人通常有三种基本的方法:

①利用不确定系数(安全系数);②利用药物动力学外推(广泛用于药品安全性评价并考虑到受体敏感性的差别),③利用数学模型。

每日容许摄人量(ADI)是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化学物质的总量。

在此剂量下,终身每日摄入该化学物质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可测量出的健康危害。

最高容许浓度(MAC)指某一外源化学物可以在环境中存在而不致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的浓度。

阈限量(TLV)为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委员会推荐的生产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

为绝大多数工人每天反复接触不致引起损害作用的浓度。

参考剂量(RfD)是指一种日平均剂量和估计值。

人群(包括敏感亚群)终身暴露于该水平时,预期在一生中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性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很低,在实际上是不可检出的。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被动转运:

绝大多数毒物按此方式通过生物膜

特点:

①顺膜两侧浓度差转运高到低②不消耗能量③不需载体,无饱和性④各物质之间无竞争性抑制现象⑤体液pH对毒物被动转运的影响

主动转运特点:

①逆浓度差转运②消耗能量③需载体,有饱和性④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易化扩散特点:

不需要能量,有饱和性

特殊转运:

①液体毒物:

吞饮作用②颗粒毒物:

吞噬作用

主要影响毒物通过细胞膜的因素①物质的脂溶性②膜面积与厚度③毒物的浓度差④局部血流量

第一节生物膜和生物转运

影响生物转运的因素:

外源化学物本身的结构、分子量的大小、脂/水分配系数的大小、带电性、与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等。

影响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

生物膜的浓度梯度、厚度、面积、脂/水分配系数、解离度等。

脂/水分配系数:

化学物在含有脂和水的体系中,在分配达到平衡时在脂相和水相的溶解度比值。

吸收:

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

一、经胃肠道吸收:

毒物吸收最重要的部位之一吸收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小肠的结构特点

影响消化道对毒物吸收速度的因素:

1.毒物的理化性质2.胃肠道存留食物的多少3.毒物在胃肠道各部位的停留时间4.胃肠道的吸收面积和吸收能力5.胃肠道局部的pH6.胃肠道的分泌能力7.肠道的微生物菌丛

2、经呼吸道吸收:

气体、挥发性溶剂或颗粒可经由肺部吸收。

呼吸道表面积30~100M2,毛细血管网的总长度约2000km

影响因素:

①吸收部位②气态物质的水溶性:

气体在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在血液内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

三、经皮肤吸收:

成人的体表面积约1.8平方米影响毒物通过皮肤吸收的因素1.毒物的性质和浓度2.皮肤的酸碱度、水分含量、面积和厚度。

3.皮肤的解剖和生理特性(年龄、种族和种属)不同部位皮肤对毒物的通透性不同:

阴囊>腹部>额部>手掌>足底

四、其它:

注射

分布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流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

不同的外源化学物在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分布不均匀。

影响因素:

组织或器官的血流量、外源化学物的亲合力。

一、毒物在组织中的贮存:

毒理学意义(双重)Ⅰ血浆蛋白质作为贮存库:

①可逆②影响转运③不同毒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④化学毒物之间有竞争性Ⅱ肝脏和肾脏作为贮存库Ⅲ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Ⅳ高脂溶性的有机化合物Ⅵ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Ⅴ含有氟、铅等金属的化合物二、特殊的屏障:

①血脑屏障②胎盘屏障③其他屏障

第四节排泄

排泄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Ⅰ肾脏排泄:

肾小球过滤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分泌Ⅱ粪便排泄:

与未吸收的食物混合胆汁排泄肠肝循环Ⅲ肺排泄Ⅳ其他:

乳汁排泄

第五节毒物的代谢转化

一、生物转化和毒物代谢酶:

生物转化:

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

代谢产物:

生物转化的产物。

主要担负生物转化的器官是肝脏。

其他器官如肾脏、小肠、肺脏和皮肤等的生物转化能力明显低于肝脏。

生物转化的意义:

水溶性增加、毒性降低

代谢解毒:

经生物转化大部分外源化学物的代谢产物,毒性降低,易于排出体外,此为解毒反应。

代谢活化:

经生物转化其毒性被增强的现象。

生成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剂、氧化

还原剂。

生物转化酶的基本特征:

①广泛的底物特异性②某些酶具有多态性③具有立体选择性④有结构酶和诱导酶之分

毒物代谢酶的分布:

Ⅰ肝脏:

不同组织对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能力的显著区别对于解释化学物损伤的组织特异性具有重要的毒理学意义。

Ⅱ内质网(微粒体)或脂质的可溶部分(胞浆)

二、Ⅰ相反应:

指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NH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

Ⅱ相反应指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结合基团)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

内源性辅因子需要经生物合成来提供。

除乙酰基和甲基结合反应外,其他Ⅱ相反应都使外源化学物的水溶性显著增加,促进其排泄。

葡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乙酰化作用、甲基化作用涉及活化的(“高能”的)辅因子,而与谷胱甘肽(GSH)结合和与氨基酸结合则是与活化的外源化学物反应。

大多数Ⅱ相生物转化酶存在于胞浆,但UDP-葡糖醛酸转移酶是微粒体酶。

一般可以将内源性辅因子作为体内的防御性因子,但有例外。

有些具有极性基团的外源化学物可以不经过Ⅰ相反应而直接参与Ⅱ相反应。

结合反映的类型:

①葡糖醛酸结合②硫酸结合③乙酰化作用④甲基化作用⑤谷胱甘肽(GSH)结合⑥氨基酸结合结合酶:

①UDP-葡糖醛酸转移酶②磺酸转移酶③乙酰基转移酶④甲基转移酶⑤谷胱甘肽-S-转移酶⑥酰基转移酶

四、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①代谢是化学物毒作用的决定因素。

很多因素可影响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包括机体的遗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

②遗传生理因素有动物的物种、性别、年龄等,常体现在代谢酶的种类、数量和活性的差异上,代谢酶的多态性也是影响毒性反应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

各种环境因素主要通过影响代谢酶和辅酶的合成过程以及催化过程来干扰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如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

另外,其他影响因素还有营养状态、疾病等。

③代谢酶多态性④外源化学物代谢酶的诱导(诱导指有些外源化学物可使某些代谢过程催化酶系的酶蛋白的合成量增加,伴有活力增强。

能引起酶诱导的物质称为诱导剂。

)⑤外源化学物代谢酶的抑制⑥外源化学物代谢酶的诱导。

P-450系的诱导剂有5类:

①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PB)诱导2B1/2、2C、3A1/2;②多环芳烃类,如3-甲基胆蒽(3MC)、TCDD(2,3,7,8-四氯二苯二恶烷,二恶英)等,诱导1A1/2;③醇/酮,如乙醇、异烟阱,诱导2E1;④甾类,如孕烯醇酮16α-腈、地塞米松,诱导3A1/2;⑤氯贝特(安妥明)类过氧化物酶体诱导剂,诱导4A1/2。

此外,多氯联苯(PCB)兼有PB和3MC样诱导作用。

诱导剂对外源化学物代谢和毒作用的影响可有以下几种:

(1)如果化学物仅经一个途径代谢,诱导可增加其代谢速率。

如该化学物经此途径代谢解毒,诱导可降低毒性。

(2)如果化学物经几个途径代谢,而仅有一个途径被诱导,诱导可改变这些代谢途径间的平衡,增强或降低毒性。

(3)如被诱导的同工酶不涉及某化学物的代谢,则诱导不影响该化学物的代谢。

(4)诱导还可能改变酶促反应的立体化学特异性。

抑制作用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1)抑制物与酶的活性中心发生可逆或不可逆性结合。

(2)两种不同的化学物在同一个酶的活性中心发生竞争性抑制。

(3)减少酶的合成。

(4)破坏酶。

(5)变构作用。

(6)缺乏辅因子。

马来酸二乙酯可耗尽GSH,抑制其他化学物经GSH结合代谢。

第四章毒性机制

第一节外源化学的增毒与终毒物的形成

终毒物指与内源靶分子(如受体、酶、DNA、微丝蛋白、脂质)反应或严重地改变生物学(微)环境、启动结构和(或)功能而表现出毒性的物质。

终毒物可为机体所暴露的原化学物(母化合物);而另外一些毒物的毒性主要是由于其代谢物引起,生物转化为有害产物的过程称为增毒或代谢活化。

最为多见的情况是增毒使外源化学物如氧和氧化氮(NO)转变为:

亲电子、自由基、亲核物、氧化还原性反应物。

毒效应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位点的浓度及持续时间。

①对于某些外源化学物,增毒过程使生物学微环境和它们的化学结构发生了不利于机体的变化,例如,由乙二醇形成的草酸可引起酸中毒和低血钙,并可因草酸钙沉淀而导致肾小管阻塞。

②有时化学物通过生物转化而获得更有效地与特定受体或酶相互作用的结构特征和反应性。

例如,有机磷杀虫剂对硫磷转化为一种高活性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对氧磷。

亲电子剂是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带部分或全部正电荷)的分子。

该缺电子原子中的部分或全部阳电荷使其很容易通过共享电子对的方式与亲核剂中富含电子的原子反应。

化学物在代谢活化时形成非离子亲电子剂。

亲电子剂经常是在外源化合物被细胞色素P-450或其他酶氧化成酮类、环氧化物及芳烃氧化物、α,β-不饱和酮及醛类、醌类或醌亚胺类以及酰基卤等过程中形成的。

自由基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或离子。

自由基主要是由于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

其共同特点是:

具有顺磁性、其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反应性极高,因而半减期极短,一般仅能以μs计,作用半径短。

在与生物体有关的自由基中,最主要的是氧中心自由基,这类自由基持续不断地在机体内产生。

自由基在生物体内来源有二:

一是细胞正常生理过程产生;二是化学毒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产生。

许多外来化合物可通过各种不同途径产生自由基,但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亲核物的形成是毒物活化作用较少见的一种机制。

除了上述那些机制外,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产生氧化还原活性还原剂的机制。

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的亚硝酸盐,既可在小肠中由硝酸盐经细菌还原生成,也可由亚硝酸酯或硝酸酯与谷胱甘肽反应而生成。

还原性化合物如抗坏血酸等以及NADPH依赖性黄素酶等还原酶可使Cr6+还原为Cr5+。

Cr5+反过来又可催化HO·生成。

解毒:

排除终毒物或阻止其形成的生物转化过程。

解毒可以几种途径进行,取决于有毒物质的化学特征。

(1)无功能基团毒物的解毒:

一般情况下,苯和甲苯等不含功能基团化学物的解毒分两相。

首先,通常由细胞色素P—450将羧基和羟基等功能基团引入分子中。

随后,通过转移酶将内源性酸如葡糖醛酸、硫酸或氨基酸结合到这些功能基团上。

除了某些例外,多数化合物的最终产物无反应活性,是易于排泄的高度亲水的有机酸。

(2)亲电子剂的解毒:

亲电性毒物较为普遍的解毒方式是与亲核剂谷胱苷肽结合。

该结合反应可以是自发的,也可由谷胱甘肽-S-转移酶催化。

Ag+、Cd2+、Hg2+和CH3Hg+等金属离子易与谷胱甘肽结合而解毒。

亲电子剂较为特殊的解毒机制是环氧化物和芳烃环氧化物被环氧化物水化酶催化分别生成二醇类及二氢二醇类化合物。

其他的解毒方式还有,由DL-黄递酶催化氢醌的双电子还原反应;醇脱氢酶催化α,β-不饱和醛还原成醇,或醛脱氢酶催化α,β-不饱和醛氧化成酸;金属硫蛋白与有巯基反应活性的金属离子形成复合物;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亚铁离子可为铁蛋白结合解毒。

(3)亲核剂的解毒:

亲核剂一般通过亲核性功能基团的结合反应进行解毒。

羟化的化合物通过硫酸化作用、葡萄糖醛酸化作用、偶尔也通过甲基化作用来结合。

这些反应防止由过氧化物酶催化的亲核物转变为自由基。

(4)自由基的解毒:

通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O)或过氧化物酶体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来实施的。

(5)蛋白毒素的解毒:

胞内或胞外的蛋白酶可能在毒性多肽的解毒中起作用。

解毒可因下述几种原因而失效:

1.毒物可能使解毒过程失效(引起解毒酶耗竭、抗氧化剂等就导致解毒失效而终毒物的蓄积。

)2.偶尔可见某种具有反应活性的毒物使解毒酶失活。

3.某些结合反应可被逆转4.有时解毒过程产生潜在的有害副产物【在自由基解毒过程中产生如谷胱甘肽自由基和谷胱甘肽二硫化物。

终毒物与靶分子的交互作用触发毒性效应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靶分子的属性;②终毒物与靶分子之间反应的类型;③毒物对靶分子的效应。

实际上所有的内源化合物都是毒物潜在的靶标,然而毒理学上相关的靶标是大分子,如核酸(特别是DNA)和蛋白质。

在小分子中,膜脂质最为常见。

内源性分子作为一个靶分子必须具有合适的反应性和(或)空间构型,以容许终毒物发生共价或非共价反应。

为了发生这些反应,靶分子必须接触足够高浓度的终毒物,因此,处于反应活性化学物邻近或接近它们形成部位的内源性分子常常是靶分子。

活性代谢物的第一个靶分子常常是催化这些代谢物形成的酶或邻近的细胞内结构,

一、反应的类型:

①非共价结合:

通过非极性交互作用或氢键与离子键的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是毒物与膜受体、细胞内受体、离子通道以及某些酶等靶分子的交互作用。

非共价结合通常是可逆的,因为这种结合的键能相对较低。

②共价结合:

指化学毒物或其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与机体的一些重要大分子发生共价结合,从而改变核酸、蛋白质、酶、膜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物学功能。

加合物指活性化学物与细胞大分子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稳定复合物。

共价结合实际上是不可逆的,由于这种结合持久地改变内源分子,因此具有重要的毒理学意义。

共价加合物的形成常见于亲电毒物,如非离子和阳离子亲电物以及自由基阳离子。

③去氢反应:

自由基可迅速从内源化合物去除氢原子,将这些化合物转变为自由基。

④电子转移:

化学物能将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