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4080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

六语第二单元备课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24个,会写生字2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或指定的自然段。

阅读相关的“学习链接”,丰富自己的文学常识。

3、感受炽热的爱国情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认真体会课文中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

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5、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

6、自由作文,不限内容范围,也不限文体样式,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开国大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

2.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

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2.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

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是我们国家的生日。

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

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1)正确读生字。

(提示学生注意区别檐与瞻的读音的不同)

(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

例如:

房檐、廊檐等。

课文中指天安门的“城楼檐下”,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檐”字左半部是“木”。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

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

“瞻”字左半部是“目”。

“擎”上下结构,注意下面是“手”。

“泽”注意右半部“”的下面是“”,而不是“丰”。

2.检查学生读课文。

三、听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概括的了解。

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

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

(第1段:

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

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

第3段:

阅兵式盛况。

第4段:

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

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

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2.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3.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4.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4.按要求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段课文。

1.指名读第1段课文。

(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

在哪里举行的?

有哪些人参加?

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

(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

为什么?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对第1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

(擎着:

举,往上托。

宣读:

在公开场合向众人朗读布告、文件等。

4.齐读课文第1段。

5.归纳:

(课文第1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

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在第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

(第一件: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

第二件: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第三件:

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

(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

这说明什么?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

(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齐读第2段课文。

4.归纳:

(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这段课文的背诵共6小节,难度较大。

引导学生一小节一小节地背诵。

每小节在背诵中要反复读,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边记。

背诵前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先质疑。

两个同学互相背诵。

1.男生背4、5、6小节。

女生背7、8、9小节。

男女生交换背。

2.然后指名背诵。

3.用投影做填空练习。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   )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   )主席台。

(2)毛泽东主席宣布:

(   )。

(3)这(  )的宣告,这(  )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传到(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

(4)他读到(   )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

观礼台上同时(   )。

四、小结。

五、作业:

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第3、4、5段。

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3.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第三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2.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3.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哪三种?

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3.讨论。

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

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

“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

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齐读第3段。

二、学习第4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

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5段。

1.指名读课文第5段。

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话的意思?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

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五、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用投影出现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小结。

八、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望大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2.使促学生独立认识“兮、殇”2个生字;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认识诗人。

简介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

二、学习诗歌

1.自学生字。

注意字的音和形。

“兮”“殇”都是一声;“殇”shānɡ,翘舌音。

2.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

3.体会诗歌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

诗人有什么嘱咐?

(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3)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

(4)齐读第三小节:

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见到“天”“地”的景象:

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

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

“山之上,国有殇”

(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

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指导朗读

三、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

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

四、指导朗读、背诵

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朗读后试着背一背。

五、布置作业

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板书设计】

              7*望大陆

                望故乡

          山之上,国有殇(爱国)

                望大陆

教学反思:

《明天更辉煌》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

3.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

2.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重点语句幻灯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文题目

1.(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你们谁能找出香港的位置?

你们知道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祖国的吗?

2.是的,1997年7月1日,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一天是举国欢庆的时刻,(出示欢庆场面的图片)人民群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心情,你能想到什么方式?

学生甲:

游行,看升旗。

学生乙:

载歌载舞,放鞭炮。

学生丙:

写文章、作诗。

……

3.板书课文题目,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为了纪念这一时刻而写的诗。

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4.老师出示香港的资料和图片,学生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学生自渎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学生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3.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

耻辱寻觅点缀乳汁荆棘步伐

4.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断肠:

形容悲伤到极点。

自强不息:

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

炎凉沧桑:

指事物很大程度的改变。

曙光:

一是指清晨的日光;二是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的前景。

点缀:

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荆棘:

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

三、整体感知,划分段落

1.本文是一首现代诗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赞歌。

请试着给它划分段落。

2.学生讨论,划分段落。

全诗共三节,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思念之情,盼望着香港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部分:

回顾了香港人民饱受的沧桑,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关心与帮助,体现了祖国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第三部分:

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祝愿香港明天更加辉煌。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香港饱受沧桑的关爱之情,赞扬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并祝愿香港明天更加辉煌。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节,画出重点词句。

2.你从“漫长的岁月”里读出了什么?

漫长的岁月指香港自19世纪中期至20实际末一百多年的日子,从后面的“一串串故事”可以看出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发生了好多的事情。

3.出示句子:

(1)你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骨肉分离撕断肠。

(2)滚滚黄河为之怒号,不尽长江为你悲伤。

从这两句话里,你又读出了什么?

学生甲:

香港离开了祖国的怀抱,人们无比悲痛。

学生乙:

写长江、黄河,其实是在表现举国上下的愤怒与悲痛。

师小结:

香港离开了祖国的怀抱,骨肉分离,我们怎能不悲痛,怎能不愤怒呢?

香港的回归成为了举国上下共同的努力和期待。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

2.了解香港回归这段历史,激发爱国情感。

3.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

【第二课时教学准备】

香港相关资料,重点语句幻灯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听写词语。

1.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明天更辉煌》。

听写词语:

耻辱寻觅点缀乳汁荆棘步伐

2.学生互相检查,不会写的练习巩固。

3.你们课下搜集了哪些资料呢?

学生甲:

香港在鸦片战争后被英国占领,还有一段时间被日本占领。

学生乙:

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

学生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

学生丁:

香港被人们称为东方之珠。

二、学生课文第二部分

1.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

香港饱受了屈辱和苦难,那香港人民又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句子:

在苦难和机遇中,你寻觅着生存的曙光。

你把滴滴汗水,点缀在东方之珠上。

香港人民在艰苦的环境里利用一切机会改造自己的生活,寻找着自强不息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把香港建设成为“东方之珠”,这都是几代香港人用辛勤的汗水凝聚成的。

3.不管香港被分割多久,它都是祖国母亲的一部分,香港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祖国的帮助,是全国人民对香港的关心和爱护,才使香港有了今日的辉煌。

出示句子:

不管你离开多少岁月,母亲的血在你身上流淌。

在你的发展和繁荣中,融进了母亲的泪水、乳汁和力量。

学生齐读这段话,感受祖国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过程中,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学生:

邓小平,在他的领导下我国启动了同英国政府的谈判,并最终签定合约,规定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

出示句子:

在亿万炎黄子孙中,有一位伟人永志不忘。

他用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为你绘制了回归的航向。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它表达了作者对邓小平同志的赞颂,说明邓小平同志为香港回归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是啊,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将更加繁荣、昌盛。

出示句子:

百年之梦终相圆,拥抱时的泪水中充满希望。

回到母亲怀抱的香港啊,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

表现了作者无比激动的心情和对香港明天的美好祝愿。

四、背诵课文第三节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的第三节。

3.课下搜集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香港》。

【板书设计】

祖国的思念 期盼归航

香港百年 回顾受辱的历史 血脉相连 明天更辉煌

伟人的胆略 香港回归

【相关资料】

香港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

1980年代,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

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

历史的变迁,让香港从一个当年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演变成今天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

香港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本课教学反思:

《山海关》

【教材分析】

本单元文化主题是“祖国壮丽的河山”,源于八大文化主题之“热爱祖国山河,放眼世界风光”。

这一单元的文章不是单纯的介绍山与水,而是将祖国的山河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和璀璨瑰丽的文化上。

《山海关》则是具有北方特色的景物,雄起、充满力量,还有景物中所蕴含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词语,理解“要塞、苍劲、气势磅礴、广袤无垠、慷慨悲歌、干戈扰攘、征战频仍”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加快阅读速度,训练学生在有效的阅读时间内,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查阅词语的意思。

2.认读课文,小组学习交流,使生字词再强化。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品词悟句体会其“忠贞”的灵魂。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课文重点段落深入感受山海关的“伟大体魄”与“忠贞灵魂”,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领略山海关的雄伟险要,感受山海关“伟大的体魄”与“忠贞的灵魂”,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中华儿女与外族入侵作斗争的故事,了解中华名族的历史明确山海关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去过山海关吗?

山海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今天我们就走进山海关。

板书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

请去过山海关的学生谈谈对山海关的印象,有助于从感情上拉近全体学生与山海关的距离,就好像认识一个新朋友一样来认识山海关,走进山海关。

二、初读课文

要求:

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要读准确,句子读正确,读错的字写在纠错本上。

容易读错的字:

铮铮响、大匾额、雉墙的垛口、脖颈儿、屏藩要塞、烽台烟墩、广袤无垠、逶迤翻腾、身披盔甲、金戈、慷慨悲歌、干戈扰攘、征战频仍、抵御、

捍卫

同时注意一些多音字的读音:

重zhòng关   要塞sài    脖颈gěng    幽燕yān   

殷yān红     累累lěilěi白骨 

设计意图:

本课生僻字与多音字较多,所以提醒学生读准确,多读几遍,加强记忆。

3、再读课文,思考山海关给你的初步印象。

三、理解课文内容,走进文本,体会情感。

中心话题:

来到思慕已久的山海关作者看到了什么?

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学生自读、合作、探讨、交流。

预设点1

结合4、5自然段和资料,你看到了什么?

摘出重要的字词,从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把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上。

这段中着重抓住“巍然耸立于白云之间、高耸云天、气势磅礴……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

”体会山海关的雄伟壮观。

北面是燕山山脉,重重叠叠,万里长城连绵起伏;南面是苍茫无垠的渤海,万里长城从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向渤海岸边”……

这时让同学交流感受。

再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山海关,耸立于万里长城的脖颈上,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的确是名不虚传的天下第一关”。

通过“脖颈”“咽喉”

这两个词让学生感觉山海关险要的地理位置,结合学生发言指导朗读。

追问:

山海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思考,并联系自己体会感悟山海关的雄伟壮观和地理位置的险要。

预设点2

结合6、7、8自然段,说一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摘出有关的句子,再一次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结合自己搜集的中华儿女与外族入侵做斗争的故事进行讨论。

学生会从“我真想……”

“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等句段中感受作者的思绪。

通过“我还想随着那蜿蜒南去的老龙头,纵身跳进那碧波万顷的渤海,去一洗那炎夏酷暑的汗水、关山万里的风尘……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古战场上,身披盔甲,手持金戈,站立在这威武的雄关之上,一股慷慨悲歌的火辣辣的情感涌遍我全身。

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着异族的侵略,捍卫着神圣的国土。

这高耸云天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洒过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

”让学生感受作者内心油然而生的慷慨情怀。

生:

作者思如泉涌,尽情宣泄。

生:

作者的想象不至于此,甚至回到金戈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