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559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6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华图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能增长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2.教育的本质属性:

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

3.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其中,教育者是主导地位。

4.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主要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赵体以及教育环境等。

教育手段指的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教的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活动中运用的一些物质器具等,如教师教具、实验设备、教育辅助材料等。

5.教育的功能:

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1)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包括促进个体

社会化和促进个体个性化。

教育对个体的谋生和享用功能。

1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

响和作用,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人口功能。

6.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

法国的利托尔泰,他提出了“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说,美国的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马克思。

7.古代教育的特点:

(1)被统治阶级掌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通知人才的场所

(2)教育从社会中分化出来,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古代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教育

(3)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

(1)现代的学校教育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为社会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教育逐渐大众化,逐步改变了教育被少数统治阶级所垄断的局面,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3)教学内容方面,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内塔大大增加,学校教育越来越科学化和现代化。

2

(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到广泛的推广,基础教育得以逐渐普及。

9.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的几个方面:

终身化、民主化、全民化、多元化、现代化。

1.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和

科学理论,是客观的、是对客观规律的解释。

而教育方针政策是主观的,是一定的阶级集团为了教育上的利益而制定的。

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究和探讨,提出意见。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

高于教育实践经验,它是运用理性的思考对实践经验进行分析研究。

找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背后的客观规律,总结上升为科学理论的。

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2.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名《雄辩术原理》。

柏拉图《政治学》;英国哲学家培根是肩带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资产阶级教育家及其代表:

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发过卢梭的《爱弥尔》,瑞士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3

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德国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杜维《民主主义与教育》等。

3.夸美纽斯主张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把一切只是教给一切人”的口号,拓展了教育的只是范围,也提出了教育普及的思想,其《世界图解》是一本运用直观性原则编写的教科书。

4.卢梭认为越是远离社会的教育才是越好的教育。

5.康德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秉性,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6.洛克的“白板说”和绅士教育,轻视国民教育。

7.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8.杜威:

在做中学。

9.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拙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新教育大纲》。

1中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表现在两个方面:

(1)初中教育培养的大批劳动者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军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初4

中教育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初中教育的基本要求,初中教育能为工农商各行各业劳动者奠定普通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

然而,初中教育又是义务教育后面的一个阶段,因此相对于小学教育来说,在神话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素质方面,初中教育具有更加突出、明显的作用,在义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也

是他们走向成熟、进入成年人行列的过渡时期。

初中生理和心理变化很快,身体、智力发展迅速,他们上进心强,可塑性大,间距独立性和依赖性,幼稚期和成熟期的双重属性。

因此,初中阶段的学生尤其需要教育者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以便顺利度过这个复杂、心理冲突的阶段。

特别是初中二年级,这位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的重要时期。

人一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法杖过程,初中阶段的一个关键性的阶段。

初中教育办得好,就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为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以及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中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

主要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接受一定的职业

只能教育培训做好准备;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打好基础;为个人使用现代社会发展、接受终身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全面性:

主要指面向全体学生和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5

(3)义务性

2.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

(1)德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2)智育:

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

的智力的教育活动。

智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

(3)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内容,存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

造人的过程。

(4)美育是通过现实妹和艺术美的形象化形式打动学生情感,使

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只是和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学制:

是学校教育的简称。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

2.小知识点:

1902年,张百熙制定《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但是没有实行。

6

1904年,张之洞、张百熙和荣庆等人制定《奏定学堂章程》,称葵丑学制,。

1912年,蔡元培的壬子葵丑学制。

1922年,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学制又制定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

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当时学制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搞定教育、各级政治学校和培训班。

1958年,国务院公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和“三结合六并举”的原则。

三结合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通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定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六并举是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举。

3.学制分类:

西欧双轨制:

德国、英国和法国为代表。

单轨制:

美国。

苏联性学制。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关键词: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

人的认知包括前后相继的几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因此,教育者要注意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不能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2)阶段性关键词:

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矛盾,具

有不同的发展任务。

人的一生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成年期等几个阶段。

相邻两个阶段个体的发展具有过7

渡性,但每两个阶段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异。

(3)差异性关键词: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差

异性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之间,也表现在同一个体在不同方面发展的差异性。

因此,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4)不均衡性关键词:

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不均衡发展和

不同方面不均衡发展

(5)互补性关键词:

首先指身体的某一功能受损伤后,可以通过其

他方面的超长发展来得到部分补偿;也表现在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之间。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可以预见的,有些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1.主要观点:

内发论弗洛伊德:

性本能威尔逊:

基因复制格赛尔:

成熟机制

外铄论荀子的性恶论洛克的白板说和华生

2.主要因素

(1)遗传关键词:

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人

的身心发展的胜利前提;遗传遗传素质的胜利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人的遗传素质具有差异性,这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关键词:

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8

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和实践,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3)教育关键词:

教育是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外阴,教育决定了人的

发展方向和水平;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主导作用不是无限的,必须以遗传素质为基础,以外界环境为条件。

因此,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关键词:

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

发展的内在动力。

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向学生提出要求,引起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东京,并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努力,才能有效地存进其身心发展。

1.作用:

(1)学校教育促进了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

个性化是个体独特的表现。

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教育能够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以及自我能力的增强;教育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同表现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发展,发展人的独特性;教育有利于开展创造活动,培养个体的创造性,实现个体的价值。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的行为规范、内化社会的价值观、获得适应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并使这些社会性的价值成为自我的一部分的过程。

教育的个体社会化的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

教育根据社会规范和要求存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教育通过引导和规范个体的行为,促进9

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通过指导学生滚局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意向和角色,培养个体的职业角色意识。

(2)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

教育具有目的性;教育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教育具有基础性;教育具有选择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培养目标上的选择性,教学自然实体和社会实体不是被割裂开的完整的人,因此,教育活动中要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10

间。

(2)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关键词:

可塑性获得教育和关怀,辩

证看待学生的优缺点

(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关键词: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教

师的知道对学生学习的质和量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2.现代学生观

(1)学生既是教育过程的课题,又是认识的主体首先,教师教育的

对象是学生,教师通过……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也是认识的主体,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

最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

(2)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是开张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据。

先,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被人尊重的权利;其次,学生的可塑性强,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才能,鼓励,尊重独立个性。

10.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在学校中从事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完善品德结构、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专职人员。

11.教师的地位及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者。

关键词:

社会发展的中介人桥梁作用承前启后作用

(2)教师的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直接或间接创造者。

11

教师的劳动是是个体进行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其实是社会物质财富的间接创造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育知识、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教师创造精神财富的表现,因此,教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全面发

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传道者。

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

使命。

(5)授业解惑者。

教师是各行各业人才的培育者。

他们掌握

了人类社会积淀几千年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对其进行加工的基础上,更好的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能够帮助解除困惑。

(6)管理者。

教师还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者。

教师对学生

的管理主要体现在组建班集体、确定目标、制定和实施各种规章制度、维持秩序、组织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

(7)示范者。

学生具有向师性。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进行学习

和模仿的对象。

教师的言论和行动队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夸美纽斯曾很好的研究过这个现象。

(8)父母和朋友的角色。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把教师看做自己

的父母的化身,而高年级的学生更倾向于将教师看做自

12

己的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和人生多方面的指导。

(9)研究者。

教师的对象是具有生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这

就决定了教师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调整工作内容和方法,不能千篇一律。

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教师需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观点、以一种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以使自己的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并有所创新。

12.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一方面,教师教育的对象具有复杂性。

学生在

家庭背景、性格、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差异性。

另一方面,教学活动的内容和任务具有复杂性。

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培养学生的智力也要发展学生的体力和劳动能力等,实现全面发展。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技能,而且要培养他们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2)示范性。

这是指教师要给学生做出示范,以自己的形象

影响和感化学生。

教师要首先把教材中的感情和智慧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

同时,教师的言谈举止、道德品行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不仅是

13

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直接榜样。

(3)长期性。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

知识的掌握需要长期的

积累,技巧和技能的掌握也需要长期的实习和演练,品德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学习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这种培育人的活动具有时间行长见效慢的特点,教师的教育效果并不能够马上显示出来。

(4)创造性。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加工创造。

种创造性还体现在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机智性上。

这是一种教师在处理教学教育过程中突发事件的特殊能力,特别是教师面对临时突发的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

(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从教育手段角度看,教师劳动主

要是以个体的形式进行的。

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是集体智慧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学生学校家人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13.教师的职业素养:

(1)道德素质

(2)知识素质。

扎实的业务知识;必须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

教育教学艺术;必须掌握管理方面的知识。

教师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发展。

(3)能力素质。

良好的教学能力和讲课能力;管理能力;语

言表达能力;科研能力。

14

14.师生关系的功能。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既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他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关系的功能。

(1)教育功能。

师生关系本身就孕育着一定的教育,师生关

系的性质不同,其教育意义也不尽相同。

尊师爱生,师生之间互遵互爱,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体现了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环境中,为师生带来积极的教育影响。

(2)激励功能。

尊师爱生不仅为师生代理积极的教育作用,

同时也能够使师生从互相尊重中感受到动力,激励他们各自朝着更高目标迈进。

(3)调控功能。

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以及学校管理具有调控

功能。

师生关系具有情感性。

在通情达理的环境下,教师的教育就容易被接受,师生关系融洽,双方都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者对教育活动具有良好的调控功能。

(4)社会功能。

学校是社会的晴雨表,是社会风气的净化器,

是文明风尚的播种机。

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师生,也影响着社会。

今天是学生是明日的公民,他们在学校所受的教育水平、修养程度、师生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了他

15

是否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

因此,师生关系的建立也要考虑到社会效果。

15.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

(1)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的基本保证。

关键词使学生具有安全感,激励教师的教学热情和责任感。

(2)有助于学校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促进教育教学任务的

有效完成。

有助于双方认同教育目标,工作任务,有助于共同理解,减少摩擦。

(3)是提高师生学校生活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

础。

16.师生关系的内容:

授受关系;平等关系;相互促进关系。

17.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18.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

1.教学工作的意义:

(1)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在于它的目的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教学是中学的中心工作。

教育是中学的基本活动,学校培养

人的目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得到实现。

学校各项工作要以教学为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

教16

学为主、全面安排,这也是办好学校、办好教育的一个基本规律。

2.中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技

巧。

中学阶段要掌握的知识主要是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各个学科内容所体现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都是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发展中学生的智力能力和体力,提高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

智力能力和体力是中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内容。

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智力水平才能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

(3)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个性。

教学

是培养学生道德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中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施加科学的世界观的影响。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塑造中学生的优良个性与心里品质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

1.概念: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17

2.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

程。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感知到理解,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

这种认识过程也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师生正是在传授和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去认识客观世界,并同时提高自己自身的各种能力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教学活动是个体认识,而不是对人类社会的整体认识,教学活动是一种获得间接经验的活动;由于个体在认知、经验上的差异,教学的个体认识是不同的。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的认知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性来进行,因此这是一个特殊的过程。

(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活动不仅要开发

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活动是复杂的,但其内部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规律性。

根据教学过程的规律,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1)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18

只有在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下,学生才能迅速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导的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

两者互为存在的条件,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从获取经验的方式来

看,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书本进行的,是一种间接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但是,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得不能离开直接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二者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效能和质量的重要条件。

(3)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这一规律体现了教学的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辩证关系。

首先,教学具有教育性。

教学过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因此,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地统一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的教育性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是影响学生的重要教育因素。

(4)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

础,发展智力又能帮助学生学得更快、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固。

学生智力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而智力的发展又是在教学又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互为条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9

4.学生认知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教学原则:

(1)目的性原则。

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