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山东调查报告-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研.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81345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研山东调查报告-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调研山东调查报告-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调研山东调查报告-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调研山东调查报告-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调研山东调查报告-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调研山东调查报告-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研.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调研山东调查报告-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研.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调研山东调查报告-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研.doc

《调研山东调查报告-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研山东调查报告-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研.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调研山东调查报告-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研.doc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研山东调查报告

调研单位:

鲁东大学文学院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具有地方性、群众性特点,是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内涵的结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的文化之魂、民族之根,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环境恶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极大威胁,有些甚至濒临灭绝。

为进一步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了解了山东省潍坊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及遇到的问题,感受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弥足珍贵,同时也由衷感到,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中华民族血脉的传承,关系到精神家园的维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本报告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是此次调研和调研组成员以其它多种形式调研的综合成果。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嵌银工艺胶东半岛

【正文】

1、调研背景

潍坊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很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在这里生存、传承、发展、变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民间艺术源于民间,其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品植根民间,在民间广泛流传和发展,它们无不与潍坊地区人民的风土民情、劳动生产有关。

千百年来民间艺术及其艺术品,萌芽于广大劳动人民之中,又经劳动人民传承、丰富、发展并逐渐创新,逐步形成了潍坊民间艺术的独具的风范。

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以及电视、电影、网络等新的文化形式的冲击,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后继乏人,如果不立即加以抢救和保护,就会有消亡的危险。

从整体上看,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存在认识、专业、资金投入、传承等关键性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为此,我们调研小组通过暑期的调研活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提供给政府部门,来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使潍坊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调研概况

此次实地调研活动为期七天,调研团队由文学院团委老师和中文类专业本科生组成,自2013年7月23日起至2013年7月30日以深入基层,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百态为出发点,对潍坊地区的文化历史及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该活动既在原有基础上丰富了我校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又帮助同学们在实践中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并且为潍坊地区相对闭塞的文化艺术氛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得到了考察地多个县、镇的热烈欢迎及肯定。

此次调研活动以深入考察山东潍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年画、嵌银工艺为中心,同时也对当地著名的泥塑、民间绘画、历史文化古迹及民间传说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调查。

调研全部行程的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2013年6月23日:

确定团队成员,设定课题方向,明确队员分工。

2013年6月24日:

确定实践地点,具体到市、区、村。

2013年6月25日-6月30日:

团队成员搜集整理调研课题的相关资料以及调研地点的近几年来的改建历程和未来的规划资料,了解调研主题。

制定《团队实践手册》,确定实践明细。

完成申请报告的书写。

2013年7月13日到18日:

制作调研问卷、条幅、旗帜以及工作证,订购团队文化衫,印制《团队活动日志》。

2013年7月19日到20日:

联系实践地级市的相关政府单位和机构。

2013年7月21日到23日:

前期实地考察,各队员分别前往实践地了解当地交通、食宿、消费等状况,与当地接收单位做好沟通。

队员准备生活用品、药品等。

2013年7月23日-2013年7月30日:

进行实地调研。

调研路线:

 潍坊杨家埠→潍坊高密(扑灰年画、剪纸、泥塑)→潍坊风筝博物馆→潍坊嵌银厂

2013年7月31日-2013年8月8日:

根据收回有效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数据,制作出相关调查统计表,整合整理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视频、录音、证明、访谈成果、宣传单、日志材料和图片等材料,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完成调研报告初稿,并进行初期的修改完善,做好团队总结及个人小结,将调研报告交由指导老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结合指导老师的见解意见最终完善调研报告。

2013年8月9日-2013年8月18日:

每个非物质文化调研结束后,整合团队实践调研成果在社区、村庄进行后期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宣传;整合提炼成果,向潍坊市政府相关单位进言献策;并将报告发表到有关杂志、网络站点。

在归校后利用实践调研资料在学校校园内通过宣传栏、海报等形式对调查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

此次对山东潍坊的实地调研活动虽已圆满结束,但是研究仍在进行当中。

同学们将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潍坊地区的文化经济寻找更加宽广的发展道路,并在社会实践的中实现自我锻炼、自我丰富、自我完善。

3、调研主题

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4、调研时间

2013年6月23日-2013年8月18日

5、调研地点

潍坊杨家埠、潍坊高密(扑灰年画厂、剪纸厂、泥塑厂)、潍坊风筝博物馆、潍坊嵌银厂

6、调研的具体方法

1、文献研究法 :

在进行实地考察之前,我们通过相关书籍、互联网等途径,搜集了有关于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传资料,对于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传的发展现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得我们有重点、有层次的进行实地研究。

 

 2、实地调查法:

通过走访调研地所在政府、企业高层以及员工等相关人员,和深度访谈形式收集资料,了解国家政策以及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对其进行理解或解释性说明。

3、网上问卷调查法:

潍坊市非物质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性民俗文化。

我们制作了一份详实的问卷,内容涉及对潍坊非物质文化的认识程度、保护方式和开发利用方式等,通过网络平台获得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具有代表性的意见。

4、现实问卷调查法:

调研团队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在调研地随机分发具有针对性的问卷,真实直观的了解到当地居民对当地非物质文化的认知和对其的保护和利用,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提出改进措施。

 

5、定量分析法:

通过我们对所回收的调查问卷的进一步分析,得出了目前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状以及在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6、定性分析法:

调研团队结合所搜集到的相关材料,以及对调研地的实地考察,听取相关专业人员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见,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达成了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的基本共识,并针对其出现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合理性意见与建议。

7、跨学科研究法:

通过研究所得并结合调研地经济发展现状、政治、地理环境、历史等情况,综合的对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对我们探究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并对我们提出合理性建议有一定帮助。

7、调查结果分析

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语境经历着从乡土中国的日常生活到现代多元的文化市场的剧变。

此次调查重点就是观察在语境变迁下,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自身新位置的努力,以及不可避免的新的生态问题。

此次调查选题经历了从关注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现状到聚焦潍坊市的地域个案,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遍浏览到侧重于其的产业经营。

调查方法采取了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结合的手段,通过调查问卷观察普通民众对鲁锦等民间艺术的认知情况,获得一个相对广阔的整体印象。

而对民俗事象的传承人和经营者进行深度访谈,进行知识解读和运营机制的深层个案理解。

这样既不会流于空泛,又能避免角度的狭窄。

团队努力的进入现场,走进民间艺术生产、销售、设计、传承的第一线,以收集第一手资料为主,获取了最鲜活的现场生态。

一、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

一是内容丰富,分布广泛。

据调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主要分为:

传统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俗活动等。

作为全国三大画市之一的潍县寒亭杨家埠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高密的朴灰年画、民间剪纸和泥彩塑,堪称民间艺术中的“三绝”;潍坊风筝扎糊、绘画、放俱佳,经过七届国际风筝会的召开,潍坊风筝飞出了国界,以友谊的使者走向世界,它的腾飞带动了潍坊经济的飞跃和发展。

精湛的潍坊嵌银漆器、仿制青铜器工艺,更是匠心独运、领标艺林;传统的潍绣、印花布、草编、绒绣、核雕、面膜,装裱、传拓、灯彩、制砚、陶艺、盆景、花边等民间手工艺品更是各具特色。

二是喜闻乐见,群众喜爱。

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乡土气息浓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如潍县杨家埠木版年画具有构图匀称、饱满,线条简练、刚劲流畅,色彩对比强烈,人物造型富于夸张。

它的主要工艺是手工刻版、手工印刷。

由于它植根农村,按照农民的审美情趣、思想意识、风俗信仰而传承发展,所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为装饰、美化人们的环境,丰富人民的生活起了极大的作用;它以浓郁淳厚的乡土气息和纯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

三是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显明。

如潍坊仿铜器始于清朝中期,是著名金石家陈介祺帮助艺人胥伦所创造,其铸造艺术声动,当时的皇宫和王公大卿曾为慈禧太后铸过印。

仿古铜器主要是仿制青铜器中的各种爵、鼎、卣、盘、炉、佛像,以及禽兽和历史名人,制品精制古朴典雅、形象逼真,所嵌花鸟、鱼虫、人物、仕女,姿态万千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发人思古通史。

潍坊仿古铜器经过几代能工巧匠的制作发展,能用精密铸造和失腊法铸造,已形成独特的工艺,其主要目的是为满足人民对青铜文物的珍爱、收藏和欣赏,因之应运而产生了潍坊仿古铜生产工艺。

四是技艺精湛,知名度高。

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形成了一批在区内外乃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品牌项目。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潍坊是中国风筝的主要产地之一。

潍坊风筝源远流长,早在明代就已进入兴盛时期。

潍邑,每逢古历的正月开始至清明后,家家户户竞放风筝,千只风筝飞舞,晴空摇景摆动。

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诗中曾生动地描写了清明时节竞放风筝的“纸花如雪满天飞”的情景。

潍坊风筝是工艺与美术的巧妙结合,色彩艳丽、年画味浓,它把精巧的竹篾扎制艺术同中国传统的工笔、写意画技熔于一炉,使风筝不仅成为人民春日踏青活动的玩物;而且成为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品。

1983年以来,潍坊召开了七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不但带动了潍坊经济的腾飞,而且促进了潍坊的对外开放。

由此,潍坊市成为世界风筝之都,更加促进了潍坊风筝的发展,使这一民间艺术品以精巧的工艺、独特的风格更加名闻遐迩。

二、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以及电视、电影、网络等新的文化形式的冲击,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后继乏人,如果不立即加以抢救和保护,就会有消亡的危险。

从整体上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目前,我市仍存在社会各阶层和各界人士,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的现象。

认识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需要政府投入的、短期内没有回报的基础性工作;认识不到不能以通行的市场化观点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一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想到是否有开发利用价值,是否能赚钱,而不是深入细致地、脚踏实地地做好普查、抢救工作。

二是专业人才缺乏,工作落实不到位。

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基本都设立在文化部门内部,工作人员由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兼任,不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多还停留在文件上,没有针对普查、申报、保护、传承各个环节制定目标和计划;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等工作没有开展;全面深入的群众性、社会性的普查工作没有展开,概念不清、家底不清的情况普遍存在。

三是投入不足,普查、抢救、保护经费严重缺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普查到挖掘提炼,从人员培训到资料整理,从规划保护到抢救利用,都需要资金作支撑。

四是文化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参与人员越来越少,传承者和受众群体均出现明显断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但由于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经常性、长期性的展示平台,没有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时代精品,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要求,受众群体越来越小,生存空间逐渐萎缩。

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在中老年人中还具有一定影响,而年轻一代大多对其不了解、不熟悉,更谈不上热爱和保护、传承。

五是宣传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多学科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之间、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学科之间必须协同配合;必须广泛动员群众力量,让广大群众自觉担负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

而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保护意识淡薄,尚处于观望状态。

8、措施和建议

一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政府责任,完善保护机制。

建议市政府特别是职能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大力宣传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来抓。

要成立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项领导小组,建立政府主导、文化部门牵头、其他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保护措施。

要借鉴外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不断加强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使潍坊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抢救和保护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保护和抢救。

首先,要组织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次普查。

其次,要实行分级保护制度,逐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明确实施保护的单位及各自权利,落实各自责任。

第三,对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在还在流行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调查、收集、建档,整理成书或摄制成光盘,形成资料库,作为地方文化史、艺术史、民俗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三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与事业协调发展。

首先,要继续增加投入,政府财政应划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有所增加,对其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其次,要设立丰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争取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接受潍坊市企业、个人和各界人士的捐赠,所募的捐款全部用于抢救和保护潍坊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要大力发扬文化产业。

在政府宏观指导下,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手段,依靠民力,启动民资,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参与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对从事演出的专业文化团队,市政府或有关部门要制定出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特殊优惠政策,鼓励他们通过出售冠名权、有偿宣传、有价票证等形式,筹措研究和发展经费。

四要注重培养和使用专门人才,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开发的研究。

建议市委、市政府支持职能部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岗位,调配专业人才负责此项工作。

要引导民间艺术家协会等社团组织,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研究和实践活动。

要鼓励老艺人带徒授艺,把技艺传给后辈,培养接班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

要加强对专业人才和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教育培训,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保护和传承队伍。

要支持民间艺人在创新题材、开拓市场上狠下功夫,使一些具有较大生存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五要举办各种传承人培训班,它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切实得以保护和发展?

传承人的存在是关键,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和源。

建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在潍坊市建立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队伍,重点和优先考虑一些濒危项目的传承的培训。

同时每年给传承人发放一些生活补贴费和举办培训班时的培训费,在提高传承人待遇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传承积极性。

六要加大宣传力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传媒普及保护知识,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深入人心,提高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保护意识,积极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高群众对本地民间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的认知度,培养新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适时表彰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增强从事此项工作和责任感和荣誉感。

在潍坊市有条件的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讲座或课程,既丰富学校的第二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教育、培训与理论研究。

同时建议职能部门尽快组织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展览,投资修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馆,作为宣传丰镇优秀历史文化的窗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