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3913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2 大小:14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2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2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2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2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2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2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2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2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2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2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2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2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2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2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2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2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2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2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2页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2页
亲,该文档总共1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1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

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课程标准相关依据: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2、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材分析:

《时、分、秒》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单元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不是十进制关系,因此,时间单位的换算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重点。

同时,教材从教学材料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进一步学习时间单位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会了看整时与半时,初步认识了时针与分针,会读写几时、几分,掌握了“1时=60分”,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十进制关系,这给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

为此要加强学生对钟表的观察,让学生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有关时间的计算。

2、计量以秒为单位的方法及时间的简单计算的多种算法。

3、让学生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对时间观念获得充分的体验。

课时安排:

本单元分三课时

秒的认识1课时

时间的计算1课时

练习一1课时

总课时:

第课

课题:

秒的认识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2、通过观察与分析,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遵守、珍惜时间的意识与习惯。

3、体验一分、一秒内进行的简单活动。

教学重难点、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评价任务:

1、通过自主的体验活动来加深对秒的认识。

2、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完成课本4页做一做、课本第6页第2题、3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

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

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

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

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

你看到了些什么?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

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

揭示:

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

④找一找:

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

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

走一大格呢?

你是怎么想的?

秒针走

1圈的时间呢?

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

1秒,2秒,3

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

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

分针走了几小格?

也就是几分钟?

你发现了什么?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1时=60分,1分=60秒)

(4)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

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

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

(6时

55分57秒)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评价要点:

通过观察学具、多媒体课件演示,知道秒的概念,1时=60分,

1分=60秒

(5)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

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

束其“生命”。

……

评价要点:

知道一分一秒的时间内进行的各种活动。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第6页第1题、2题、3题

2、课本4页做一做。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板书设计:

1时=60分1分=60秒

课后反思:

总课时:

第课时

课题: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生能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换算。

2、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3、学生学会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

1、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

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课前准备:

师:

课件生:

练习本

评价任务:

1、会进行简单的时间换算。

2、完成课本5页做一做。

练习一7题、10题。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开学了,熊大和熊二从熊堡出发去学校,熊大用了2小时,熊二用了120分钟,

熊大说它用的时间少,熊二说它的用时少,它俩谁也不甘示弱。

同学们,请你们当裁判,它们俩究竟谁用的时间少,好吗?

二、探究新知

(一)单位换算

1、从熊堡到学校,熊大熊二谁用的时间少?

为什么2时=120分?

是怎么想的?

2、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也就是60+60=120分。

3、同学间相互说一说。

4、180秒=()分,你是怎么想的?

5、练一练:

3分=()秒600分=()时你是怎么想的?

你又是怎么算的?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同学交流交流。

评价要点:

通过提问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二)时间计算

1、9月1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课件出示:

2、你从中获信息?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3、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你有什么方法?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4、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5、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1)直接数一数,7:

30到7:

45分针走了15分钟。

(2)7:

30到7:

45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3)都是7时多,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钟。

……

6、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对吗?

你是怎么想的?

(7:

30过15分钟就是7:

45,15分钟是对的。

7、写上答语。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

8、你喜欢哪种方法?

为什么?

9、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谁来说说?

师做整理板书:

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评价要点:

学会简单的时间计算。

三、巩固新知

1、课本5页做一做。

2、练习一7题、10题。

评价要点:

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2时=()分

想:

1时是60分,2时是()个60分。

课后反思:

 

 

 

 

总课时:

第课时

课题: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能正确的求出进过的时间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难点:

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师:

多媒体课件学生:

练习本

评价任务:

1、会灵活的进行简单的时间换算和计算经过的时间。

2、完成课本练习一4题、5题、6题、8题、9题、11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2、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3、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4、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

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5、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

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评价要点:

巩固所学知识。

二、补充题目(课件出示)

1.1分=()秒36分○2时5分=()秒10分○1时

4时=()分9分○9秒150秒○2分400分○4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

05开始,到2:

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

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作业布置:

练习一”的第11题。

评价要点:

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时、分、秒的换算计算经过的时间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课程标准相关依据:

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

程。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

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巩固与提

高。

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

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与计算齐了铺垫的作用。

本单元让

学生在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

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算法的多样化。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相关

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本单元的口算,是比较容易的。

由于学生刚

触两位数的口算,尤其是先把两位数分解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

数,在头脑里留存两个数,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

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索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

数的不同口算思路。

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来

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连续进位、退位),虽然能较容易地

将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迁移过来,但是在算理上还不够清楚,

教师应讲清楚笔算法则,以启发性的思考提醒学生笔算加、减法中

应注意的问题,在100以内的加、减法中,学生已经体会到估算在

现实中生活中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

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单元目标:

1、能正确口算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4、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课时安排;(6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1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1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1课时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课时

加、减法的估算1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总课时:

第课时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评价任务:

1、在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后,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完成课本10页做一做。

练习二1题、2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48+2049-2056+328-9

24+935-2046-798-9078+9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3283563

(20)(3)()()()()()()

72317529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2)出示问题:

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

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

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

互相交流算法。

师:

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

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

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

算呢?

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

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

比如34

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师:

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

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

30+34=64,再算64+5=69.

生2:

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

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

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

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

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79+4=83

B、30+44=7474+9=83

C、30+40=709+4=13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

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

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

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评价要点: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并在小组

讨论、交流探索中得出两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15+55=61+39=35+66=

23+28=32+46=53+36=37+54=

15+65=18+26=41+56=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

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

四、课堂检测

完成课本10页做一做。

练习二1题、2题。

评价要点:

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

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板书设计:

35+34=35+34=

先算35+30=65先算30+30=60

再算65+4=69再算5+4=9

最后算60+9=

教学反思:

总课时:

第课时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学习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口算方法。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任务:

1、在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方法后,能正确地进行

口算。

2、完成课本11页做一做。

练习二5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19+41=56+28=83+12=

75+11=75+21=67+21=72+15=

45+24=58+42=57+17=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35-2=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

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

48元,普通快客票价:

65元动车票价:

54元)

提问:

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

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

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

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

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

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

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

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评价要点:

引导学生利用迁移规律在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

探索学习新知识,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口算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1页做一做。

评价要点:

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65-54=11方法一:

相同数位相减,列竖式的方法

先算65-50=15方法二:

先减整十数,在减一位数。

再算15-4=11

教学反思:

 

 

总课时:

第课时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学习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任务:

1、在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方法后,能正确地进行口

算。

2、完成练习二6题、7题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36+43=29+40=56+31=63+32=

45+13=55+24=68+21=62+14=

45+24=45+42=52+17=48+23=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65-40=65-2=56-9=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

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

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

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师:

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

列式65-48.

师:

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

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先算65-()=()

再算()○()=()

生:

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

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

然后再算57-40=17。

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2、比较算式。

65-54=65-48=

师:

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

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

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评价要点:

引导学生对退位与不退位减法进行比较与区分,从而完善口

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评价要点:

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65-48=17方法一:

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先算65-40=25方法二:

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

再算25-8=17方法三:

凑十法

教学反思:

 

总课时:

第课时

课题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

法。

2、学生能够用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学习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学习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评价任务:

1、在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方法后,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完成14页做一做。

练习三1题、2题3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85-5=67+9=72-6=

20+40+3000=900-700+80=300+20+60=

80-60+200=100+400+50=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480520790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270450840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

(1)问题。

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要求的问

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

380+550

(3)探究算法。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

38+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