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8406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XX地中职教育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积累和努力,XX地中职教育发展主要取得了四个方面积极变化。

一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XX地正常招生中职学校262所、招生16.7万人、在校生42万人,分别比2006年增加13所、1.1万人和10.9万人;校舍面积443.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0.6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了27.8%和125.6%;对XX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贡献率由2006年的13.9%提高到2012年的24.3%(见表1)。

二是基础能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XX地中职教育累计投入44.5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24.1亿元,年均增长23.5%。

2012年投入21.7亿元,比上年增长33.9%(见表2)。

现有专任教师1.26万人,其中“双师型”教师3203人,分别比2006年增加4181人和2228人。

“十一五”以来,累计组织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超过2000人次,建成实训基地200多个,合作企业达到1000余个。

三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初步形成了覆盖装备制造、机械加工、电子信息、建筑管理、旅游服务等多学科教学体系,专业门类达到200余个。

积极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如XX高级技工学校“品牌引领、产校对接、学做合一”的行业办学模式,XX民族职业技术学校“校企一体、实训共建、人才分享”的联合培养模式等,XX地每年为省内外培养输送人才超过40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四是政策保障不断完善。

2006年以来,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关于创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意见》等政策文件。

各地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系列贯彻政策措施,如毕节市明确市级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学校专业建设,并要求各县(区)按户籍人口基数,设立人均不少于2元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有力地推动了地方中职教育发展。

尽管如此,XX地中职教育发展仍然面临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规模实力弱,发展水平差。

2012年,XX地中职学校生均校舍面积不足10平方米、生均仪器设备值1972元,分别排西部第11位和第8位;校均学生仅1603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28人。

普安、万山等县级职校仍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修建的楼房内办学,在校生规模不足400人,实训教学靠的是几间小房间、几台旧机器。

各地普遍“各唱各调、各办各校”,市(州)级统筹不力,校际间长期缺乏合作,教学互补性差,资源相互封锁、余缺调剂不足、综合利用率低,办学质量和效益差。

盘县职业技术学校与盘江煤电技工学校相隔不足一公里,但办学几十年来基本上没开展过实质性合作。

二是专业规划、设置不合理,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

很多中职学校安排教学“拍脑袋”多、市场分析少,眼睛“向外”、“盲人摸象”,什么热门就上什么专业,机械加工、电子信息、幼师、计算机等专业“遍地开花”,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能源化工、医药医疗、城镇建设、农林事务、社会管理及服务等专业严重匮乏,“同质化”问题非常突出。

三是办学模式单一,动力活力不足。

传统驻校教学模式多,而外联办学方式少,校企合作大多限于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企业既无兴趣又无动力,双方在课程开发、实训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度合作非常少。

多数学校门前挂满了各种培训中心、教学基地牌子,看上去“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冷冷清清”,“一单子生意多”,对外合作更多考虑的是学校“创收”,与教学衔接不够,内涵形式单一。

四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

2012年,XX地中职学校师生比1:

30,排西部第9位,明显高于国家1:

20的标准。

按照2013年教育“9+3”计划目标任务,目前教师缺口8000人。

XX地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中,50岁以上912人,占7.3%;硕士以上学历446人、高级职称2391人,分别仅占3.5%和19%(见表3);“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25.5%,低于国家标准4.5个百分点。

五是毕业生外流严重,教师队伍长期不稳定。

XX地中职学校学生90%左右为贫困生,每年80%以上毕业生流向“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就业,近年来累计规模超过800万人,教育投入负担留在了XX地,但人才红利却流向外地。

由于省内缺乏产业支撑和用工待遇低,留下来的毕业生转岗现象比较普遍。

教师流失也较严重,近来年转岗、辞职比例10%左右,有的学校超过20%。

六是招生市场混乱,严重扰乱正常教学秩序。

据反映,部分省内劳务市场中介组织、民办学校充当“劳务公司”角色,甚至公办中学和村委会负责人也参与其中,与省外职业学校、培训机构暗地勾结,违规组织毕业生到外省打工或就读,从中拿取生均1000元不等的“好处费”,严重影响了省内中职学校正常招生。

区域招生封锁现象比较突出,地方“禁令”不准生源出县、出市(州)。

黔南州多数县出台规定,硬性要求初中毕业生只能就读本地职校,禁止外来学校入校招生,导致了部分区域好学校“吃不饱”、差学校“吃不下”的怪现象。

类似问题在黔东南、安顺等地也存在。

调研还发现,省教育“9+3”计划实施方案下发以后,各地进展情况不均衡,总体形势令人担忧,突出问题主要是:

项目推进难。

“百校大战”工程项目进度参差不齐,碧江、龙里等地推进迅速,而台江、绥阳、西秀等多数县(区)进度缓慢,丹寨县等少数地方甚至还停留在规划设计阶段。

资金筹措难。

受省教育厅与省财政厅资金分配意见不一致的影响,目前省级压缩5%的行政经费和用于高中阶段教育的13亿元资金已到位但未下拨,多数市、县配套资金仍未落实。

许多县尽管采取BT模式或抵押方式加快项目建设,但由于自身财力不足和省级补助迟迟未到位,项目融资和后续支撑面临很大困难。

完成招生难。

2013年,XX地中职学校需完成招生34万人,目前春季招生仅完成了6.33万人,各地普遍反映完成全年任务难度很大,除少数县能确保完成任务外,很多学校预计只能完成80%左右。

我们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经费投入长期不足。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对中职教育发展不重视,重普轻职思想严重,所有资源、财力都优先保障普通高中,而对中职教育少有投入。

2007—2012年,XX地中职教育累计投入80.1亿元,平均每个学校每年不足500万元,而同期普通高中226.6亿元,是中职教育的2.8倍;XX地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中职学校的比例仅为12.1%,明显低于国家30%的要求。

受此影响,多数中职学校基础设施破旧不堪,教学设备陈旧老化,与普通高中办学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加之受社会普遍重文化轻技能偏见的影响,中职教育对社会、家庭、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弱,陷入越办越差、越差越难办的恶性循环。

二是体制机制障碍多,瓶颈制约问题突出。

目前,XX地登记的各类行业协会432个,其中产业类行业协会约占40%,绝大多数规模小、实力弱,对中职教育既无指导力又无影响力,难以与学校建立有效的教学衔接机制,加之各级政府统筹不够,行业、企业长期与教学脱节。

各级职能部门管理体制长期不顺,政出多门、职责不清,经费渠道不畅,多数行业、部门领办学校既得不到应有指导和投入,又无法享受到与教育部门主管学校相同的经费、土地政策待遇,同校不同酬,办学十分艰难。

XX地中职教育整体缺乏统筹规划,区域间恶性竞争,校际间缺乏沟通,中高职教育相互割裂,难以形成办学合力和适应市场变化。

此外,国家“严格就业准入制度”政策落实难,企业用工门槛低,违法监督成本高,严重制约了中职学校正常招生。

三是职业平台培育发展滞后,束缚教育教学改革。

由于XX地产业发展缓慢,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可供选择的专业技能岗位严重不足,省内就业渠道也不畅,客观上造成中职学校人才培养长期缺乏“方向感”,难以建立与产业结构、职业岗位紧密对接、深度融合的专业和教学体系,只能面向省外发展职业教育,极易受到外部市场和产业变动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XX地工业化、城镇化两大主战略的深入实施,尽管人才有所回流,但产业项目投产、达产率低,企业发展预期不稳定,中职学校专业对接观望氛围浓厚,调整“外向型”培养方式惯性存在较多顾虑。

四是管理、师资人才严重匮乏,难以支撑教育教学需求。

多数学校领导班子专业背景不突出,主要领导多为“照顾性”安排,年龄偏大,精神不振,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无法适应现代中职教育发展需要。

各地在公开招考中职教师时,往往设有学历、专业、年龄和编制限制,大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被拒之门外,而招来的基础课教师和大学毕业生难以胜任岗位需要。

受聘教师不仅待遇低,而且职称、职级评定无政策支撑,学校不仅招不到“双师型”教师,而且现有人才流失严重,留下了大量知识老化、缺乏活力的教师群体。

针对XX地中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形成原因,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从完善长远规划建设着眼、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入手,打破常规思维和格局,创新采取硬办法、硬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XX地中职教育发展总体考虑

(一)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和趋势。

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教育部提出了下一步重点要推进六项工作: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研究起草《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推进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三步走”战略,到2015年基本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格局。

二是全面推进中高职有效衔接。

研究制定中高职衔接三年行动计划,以课程衔接为重点,统筹设计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建立多种形式的中高职衔接制度。

三是着力提高行业指导能力。

研究制定支持、鼓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指导职业教育的模式、方法和政策,建立行业对职业教育工作进行研究、指导、服务和质量监控体系O四是加快推进集团化办学。

出台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组建一批由世界500强企业、行业大型骨干企业牵头的全国性职教集团,推进职教集团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

五是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

印发推进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举办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系列对话活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深度融合。

六是加强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制度,研究制定职业教育建设标准,在学校、专业、教师能力、实训教学等标准建设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综合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总的趋势可概括为“四个加快”: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和分工协作,走内涵式、开放型发展道路。

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中高职衔接瓶颈,促进人才梯度培养、一体化发展。

加快构建多元化办学格局,充分调动教育、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及社会力量和资源,形成全社会办学强大合力。

加快推进集聚集约发展,支持组建产业关联度高、覆盖产业链长、培养层次结构全的职业教育集团,推动创新、跨越发展。

基于此,我们认为,国家有望在这四个方面加快政策制定,加大资金、项目投入,XX地应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尽快完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布局,拿出务实举措和项目,做出实实在在成绩,争取国家更大支持。

(二)外省职业教育发展经验。

我们广泛查阅、整理了外省(区、市)职业教育相关资料,分析梳理了其中有益经验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完善顶层制度设计。

辽宁印发了《职业教育强省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1-2015年)》,湖南印发了《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规划》,对包括中职在内的职业教育年度改革突破任务进行了明确。

二是建立中高职衔接机制。

江苏以学制贯通为突破口,实行了3+2、3+3和五年一贯制等多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遴选了17个专业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

三是强化行业指导作用。

陕西组建了9个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覆盖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三次产业,利用行业优势培养专门技能人才。

四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广西依据区域产业布局,引导中职学校围绕14个重点产业和4大新兴产业调整优化专业设置。

上海、河南、湖南等地发布了促进校企合作的文件,积极探索“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等校企合作新形式。

五是优化整合资源力量。

湖北、福建等地印发了推进集团化办学的文件,陕西省财政每年投入300万元对集团化办学予以支持。

江苏、湖南、安徽等地建立了县级政府职业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将经费投入等情况纳入综合量化考核。

(三)XX地中职教育发展总体考虑。

尽管基层同志对发展中职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够统一,但从全国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和调研反映情况来看,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教育“9+3”计划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完全符合XX地现实需要,这既是立足两大主战略的一项产业工程,更是着眼加快扶贫脱贫攻坚、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的一项脱贫工程、民生工程、小康工程,XX地中职教育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了。

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锐意改革、加强统筹、完善措施,各项目标任务一定能够顺利实现,XX地中职教育一定能够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围绕实现省教育“9+3”计划目标任务,结合国家政策、外省经验和调研情况,在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推动XX地中职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按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要求,牢固树立“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理念,以服务XX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宗旨、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根本,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要素资源聚集,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壮大师资队伍,提高办学效益,促进中职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推动从指标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全面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竞争力和贡献率,加快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现代中职教育体系。

在推进过程中,应把握好四条原则:

一是坚持立足省内需求办教育。

围绕XX地重大决策部署,加快中职教育空间布局、体制机制、教学体系战略性调整,优化发展环境和教育模式,充分满足XX地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总量需求和结构性需求,明显降低人才外流比例。

二是坚持加强政府主导强基础。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和教育部门主管职责,加强统筹规划建设,注重基础能力提升,强化教育督导和绩效评估,筑牢长远发展基础。

三是坚持围绕产业发展求突破。

瞄准XX地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建立健全产业驱动教学改革的体制机制,推动中职教育在办学理念、方向、方式和人才培养总量、素质、结构等,与产业需求全面对接、深度融合。

四是坚持突出优势特色求创新。

支持各地结合区内人口结构、产业布局和比较优势实现互补、错位发展,着力发展一批集团化职业学校、区域中心职校和示范性中职学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防止“千校一面”,避免同质、恶性竞争。

同时,应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政府与行业、企业、学校的关系。

避免政府大包大揽,强化行业、企业指导作用和学校自主办学作用,推动三方建立与政府同步同向的业务衔接机制、风险共担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形成中职教育发展强大合力。

二是处理好中职与高职教育有序衔接的关系。

加强分类指导,打通中高职在招考安排、教学体系、人才培养、实训建设等方面相衔接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中高职集约集聚、创新创优、一体化发展。

三是处理好教育教学一般规律与中职教育特色的关系。

既要遵循教育教学一般规律,狠抓基础能力建设,又要针对中职教育师资要求多、资源消耗大、专业变化快的实际,完善和落实配套政策措施,走特色化、专业化、差别化办学道路。

四是处理好区域特殊性和XX地普适性的关系。

指导各地既要立足本地需求培养人才,又要着眼XX地和区域发展大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相适应的中职教育发展规划,满足XX地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需求。

三、对策建议

针对调研发现的突出问题,当前要着手抓好五项工作:

(一)加快完善政府顶层制度设计,促进政策规划制定与教育教学改革相配套。

(I)围绕XX地“四个一体化”、“五张名片”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依托重点行业协会和企业,由省政府统筹成立若干XX地性的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快建立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的行业组织与中职学校教学指导和对话机制,推动行校双向联动协作。

(2)由省教育厅牵头,尽快制定《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贵州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3-2020年)》和《贵州省中职教育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规划》,明确总体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及分年攻坚目标计划,切实加强对XX地中职教育的统筹规划指导。

(3)由省教育厅牵头,加快制定XX地中职教育班子建设、专业设置、教师培养、学生管理等规范性指导文件,有序推进中职教育标准化建设。

(4)由省教育厅牵头,省经信委、省人社厅配合,结合XX地产业人才供需状况,适时制定并发布XX地中职教育紧缺专业和过剩专业目录,统筹指导中职学校紧贴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打造优质品牌专业,压缩同质过剩专业。

(5)由省人社厅、省工商局牵头,制定明确的监察办法和奖惩措施,加强对XX地劳动力市场和人才中介机构的用工监察,督促严格执行国家劳动预备制和就业准入制度。

(6)由省教育厅牵头出台规范XX地中职学校招生的管理办法,明令禁止生源区域封锁,严厉整治“有偿”、“虚假”招生行为,坚决查处一批违法招生、虚报冒领典型案例。

(7)各级政府要完善地方发展规划制度,将中职教育发展同步列入城市、产业发展规划,配套提供土地、金融、财税政策支持。

(二)加快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渠道,促进经费保障机制与中职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

(1)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牵头,尽快制定中职教育经费保障部门管理细则和人均经费标准,明确教育部门归口管理公办学校日常经费和大项补助支出,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教学专项补助,实现同校同待遇。

(2)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结算方式,将各级政府压缩5%行政经费和30%城市教育费附加投入中职教育经费纳入结算范围,由省财政厅商市、县扣减后直接列入各级教育部门年初预算,保证规定经费足额及时到位。

当前,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要按照2013年省教育“9+3”计划确定的中职教育目标任务,抓紧会商提出资金分配方案,尽快下拨保障基层开展工作需要。

(3)各级政府要从每年新增财力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规范建立中职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示范性学校建设、急需紧缺人才招聘和重点项目支出。

(4)各级政府要充分整合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资源,研究出台鼓励扶持措施,支持各类投资主体通过直接投入、技术及人才合作、设备共享等方式,独资、控股或参股中职教育建设和管理,加大财政引导性投入和金融扶持,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三)加快转变管理、教师人才培养引进方式,促进人才素质结构与教育教学发展相协调。

(1)由省教育厅牵头,省财政厅、省人社厅配合,研究制定中职学校领导班子能力提升计划,省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利用2—3年时间,将XX地中职学校班子成员分批输送到东部发达地区轮训一遍,拓宽思维视野,增强创新力和决策力。

创新教师队伍培训方式,推动校企联合培训、跨省委托培训和出国(境)培训,明显提高年度培训频次和规模。

(2)由省委组织部会同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研究制定XX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引进专项规划,明细岗位人才需求目录,出台优惠鼓励政策,面向“长三角”、“珠三角”发达地区特别是对口帮扶城市、外省优强中职学校、省内外重点企业,加快引进一大批优秀中职学校校长和“双师型”技能人才。

创新人才使用方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推动招才引智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效化。

(3)由省教育厅会同省编委办、省财政厅、省人社厅,遵循中职教育办学规律,统一制定中职学校教师编制、资格、经费标准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整体改善师资各项待遇水平,从根本上稳定教师人才队伍。

(4)由省教育厅牵头,制定促进中职教师省内跨区域规范有序流动的指导意见,彻底打破XX地教师队伍学校所有的传统管理格局,允许优秀教师多地、多校取酬,推动校际间互派共享。

(5)各级政府要扩大学校自主招聘渠道和权限,允许适当放宽年龄、专业、学历和编制限制,积极利用国家和省人博会等平台,自主招聘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

(四)加快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教育教学方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衔接。

(1)由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牵头,省财政厅、省地税局配合,研究出台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扶持政策,以资产为纽带、以契约为核心,推动“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实训共建”等多形式合作,支持能工巧匠、职业典范、创业能手入校开展励志宣讲和就业指导,对支持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财税政策奖励,提供的实训设备享受税前抵扣优惠。

(2)由省教育厅牵头,统筹研究XX地中高职衔接机制,加快制定教学对接标准,确定一批教学示范点和试点专业,推行多学制中高职贯通模式。

(3)由省教育厅牵头,省经信委、省国资委配合,研究探索多种形式的集团化办学模式,鼓励省内实力较强的行业组织、龙头企业、职业院校及社会力量,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牵头组建一批中职教育集团,共同搭建行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实训基地建设、人才资源共享、技术开发与服务等方面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联合体。

(4)由省教育厅牵头,尽快搭建XX地中职教育教学与管理交流平台,利用2-3年时间,每年组织1-2次XX地性的中职教育教学观摩活动,现场讲、评、学、传先进经验和典型,推动互学互促、比学赶超;研究开发一整套教学资源在线共享信息系统,推动各校将优质教学课件、案例和典型经验免费公开发布,积极开展教师跨校视频授课试点。

(5)由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牵头,省经信委、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等部门配合,尽快搭建XX地中职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通过重建专门网站、联网教学系统和创办信息专刊等方式,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及时将国家、XX地重要发展政策、行业及产业动态、人才结构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等信息向XX地中职学校公开发布,指导学校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序组织毕业生到XX地人才紧缺岗位就近就地稳定就业。

各级政府也要比照省级搭建相应平台。

(五)加快优化中职教育发展层次结构,促进教育规划布局与区域、行业优势特色相结合。

(1)由省教育厅牵头,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配合,加强对清镇职教城和遵义、毕节、铜仁等区域职教园区的指导,优化园内学校布局和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探索校际间实训共建、师资互派、课程联排、学分互认有效模式,推动其成为利益衔接体和资源共享体,实现集约高效发展。

(2)由省教育厅会同各地政府,按照扶优扶强的思路,集中力量在大中城市和节点城镇建设一批基础较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性中职学校,适当压缩区域内不具备扩招条件的县职学校招生规模和公共资源投入。

(3)支持省农委、省林业厅、省卫生厅、省旅游局等职能部门,依托自身专业优势,牵头领办一批专业性职业学校,满足XX地多层次人才需求。

(4)各市(州)政府要指导所辖县围绕当地产业布局,统筹园区、企业和县职学校用地、建设和发展规划,适当控制县职学校建设规模,避免大而全,做到小而专,形成特色化办学布局。

(5)各市(州)政府要结合区内职业教育总体布局,统筹区内实训基地建设和经费投入,启动建设一批门类齐全、等级水平较高的综合性区域公共职教实训基地,配强基地专业教师力量,统编统排区内职校实训教学,促进优质实训资源共建共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