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6238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docx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皮肤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白疕(西医称银屑病)

白疕是以皮肤上起红色斑片,上覆多层白色皮屑,抓去皮屑可见点状出血为特征的皮肤病,相当于银屑病。

 

诊断依据 

(1)皮损初为针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红色丘疹,常呈点滴状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银白色多层性鳞屑,状如云母。

鳞屑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基底浸润,可有同形反应。

陈旧皮疹可呈钱币状、盘状、地图状等。

 

(2)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以肘关节面多见,常泛发全身。

 

(3)部分病人可见指甲病变,轻者呈点状凹陷,重者甲板增厚,光泽消失。

或可见于口腔、阴部粘膜。

发于头皮者可见束状毛发。

 

(4)起病缓慢,易于复发。

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冬重夏轻。

 

(5)可有家族史。

 

(6)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

角层内有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堆积,棘层增厚。

表皮突呈规则性向下延伸,真皮乳头水肿呈棒状,乳头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证候分类 

(1)风热血燥:

皮损鲜红,皮疹不断出现,红斑增多,刮去鳞屑可见发亮薄膜,点状出血,有同形反应。

伴心烦口渴,大便干,尿黄。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数。

 

(2)血虚风燥:

皮损色淡,部分消退,鳞屑较多。

伴口干,便干。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3)瘀滞肌肤:

皮损肥厚浸润,颜色暗红,经久不退。

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涩或细缓。

 

治疗

内治:

1)血热内蕴证

治法:

清热凉血,解毒消斑。

方药:

犀角地黄汤加减(犀角改服羚羊角粉)。

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山豆根、玄参;因感冒诱发者,加银花、连翘;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2)血虚风燥证

治法:

养血滋阴,润肤熄风。

方药:

当归饮子加减。

脾虚者,加白术、茯苓;风盛瘙痒明显者,加白鲜皮、刺蒺藜、全蝎。

3)气血瘀滞证

治法:

活血化瘀,解毒通络。

方药:

桃红四物汤加减。

病程日久,反复不愈者,加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全蝎、蜈蚣;皮损肥厚色暗者,加三棱、莪术;月经色暗,经前加重者,加益母草、泽兰。

4)湿毒蕴阻证

治法:

清利湿热,解毒通络。

方药:

萆薢渗湿汤加减。

脓疱泛发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半枝莲;关节肿痛明显者,加羌活、独活、秦艽、忍冬藤;瘙痒剧烈者,加白鲜皮、地肤子。

5)火毒炽盛证

治法: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方药:

清瘟败毒饮加减。

寒战高热者,加生玳瑁;大量脱皮,口干唇燥者,加玄参、天花粉、石斛;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外治:

1)进行期皮损宜用温和之剂,可用黄连膏,每日1次。

2)静止期、退行期皮损可用药渣煎水,放温,洗浴浸泡患处,在外涂黄连膏。

湿疮(西医称湿疹)

湿疮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其特点是具有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倾向湿润,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

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湿疮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发于耳部者,称为旋耳疮;发于手部者,称为疯疮;发于阴囊部者,称为肾囊风;发于脐部者,称为脐疮;发于肘、膝弯曲部者,称为四弯风;发于乳头者,称为乳头风。

此外,根据皮损形态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名称,如以丘疹为主者,称为血风疮或粟疮;浸淫全身,滋水较多者,称为浸淫疮。

相当于西医的湿疹。

  诊断

  1.急性湿疮 急性发病,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但常见于头面、耳后、手足、阴囊、女阴、肛门等处,多对称分布。

病变常为片状或弥漫性,无明显边界。

皮损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基底潮红,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搔破后流滋、糜烂及结痂,皮损中心较重,外周有散在丘疹、红斑、丘疱疹,故边界不清。

如不转化为慢性,1~2个月脱去痂皮而愈。

自觉瘙痒剧烈,搔抓、肥皂热水烫洗、饮酒、食辛辣发物均可使皮损加重,瘙痒加剧,重者影响睡眠。

搔抓染毒多致糜烂、渗液、化脓,并可并发疖、臖核等。

  2.亚急性湿疮 常由于急性湿疮未能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致病程迁延所致。

  皮损较急性湿疮轻,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仅有少量水疱及轻度糜烂。

自感剧烈瘙痒。

  3.慢性湿疮 由于急性和亚急性湿疮处理不当,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而成,也可一开始即呈现慢性湿疮。

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如小腿、手足、肘窝,膝窝、外阴、肛门等处。

表现为皮肤肥厚粗糙,触之较硬,色暗红或紫褐色,皮纹显著或呈苔癣样变。

皮损表面常附有鳞屑伴抓痕、血痂、色素沉着,部分皮损可出现新的丘疹或水疱,抓破后有少量流滋。

发生于手足及关节部位者,常易出现皲裂,自觉疼痛影响活动。

患者自觉瘙痒,呈阵发性,夜间或精神紧张,饮酒、食辛辣发物时瘙痒加剧。

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可延至数月至数年,常反复呈急性或亚急性发作。

  特定部位的湿疮:

常见特定部位的湿疮有以下几种:

  1.耳部湿疮 又称旋耳疮,多发生在耳后皱襞处,也可见耳廓上部及外耳道,皮损表现为红斑、流滋、结痂及皲裂,有时带脂滥性,常两侧对称。

  2.头部湿疮 多由染发、生发、洗发剂等刺激所引起。

呈弥漫性,甚至累及整个头皮,可有脓性流滋,覆以或多或少的黄痂,痂多时可将头发粘结成团,或化脓染毒,发生臭味,甚至可使头发脱落。

  3.面部湿疮 常见于额部、眉部、耳前等处。

皮损为淡色或微红的红斑,其上有或多或少的鳞屑,常对称,自觉瘙痒。

由于面部要经常洗擦,或应用化妆品刺激,病情易反复发作。

  4.乳房湿疮 主要见于女性。

损害局限于乳头,表现为潮湿,糜烂、流滋,上覆以鳞屑,或结黄色痂皮,反复发作,可出现皲裂,疼痛,自觉瘙痒,一般不化脓。

 5.脐部湿疮 皮损为位于脐窝的鲜虹或暗红色斑片,或有糜烂、流滋、结痂,皮损边界清楚,不累及外周正常皮肤,常有臭味,自觉瘙痒,病程较长。

 6.手部湿疮 由于手是暴露部位,接触致病因素机会较多,故手部湿疮极为常见。

好发于手背及指端掌面,可蔓延至手背和手腕部,皮损形态多样,边界不清,表现为潮红、糜烂、流滋、结痂。

至慢性时,皮肤肥厚租糙。

因手指经常活动而皲裂,病程较长,顽固难愈。

   

 7.阴囊湿疮 为湿疮中常见的一种。

局限于阴囊皮肤,有时可延至肛周,甚至阴茎部。

有潮湿型和干燥型两种,前者表现为整个阴囊肿胀、潮红、轻度糜烂、流滋、结痂,日久皮肤肥厚,皮色发亮,色素加探,后者潮红,肿胀不如前者,皮肤浸润变厚,呈灰色,上覆鳞屑,且有裂隙,因经常搔抓则有不规则色素消失小片,瘙痒剧烈,夜间更甚,常影响睡眠和工作。

   8.小腿湿疮 比较常见。

好发于小腿下1/3内侧,常伴有青筋暴露,皮损呈局限性暗红色,弥漫密集丘疹、丘疱疹,糜烂、流澈,日久皮肤变厚,色素沉着。

常伴发小腿溃疡。

部分患者,皮损中心色素减退,可形成继发性白癜风。

   9.钱币状湿疮 是湿疮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皮损大小约五分硬币而得名。

常见于冬

季,与皮肤于燥同时发生。

皮损好发于手足背、四肢伸侧、肩、臀、乳房等处。

皮损为红色小丘疹或丘疱疹,密集而成钱币状,滋水较多。

慢性者,皮肤肥厚,表面有结痂及鳞屑,皮损的周围散发丘疹、水疱,常呈“卫星状”。

自觉瘙痒剧烈。

辨证论治

 

(一)内治

1.湿热浸淫 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

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

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敷。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2.脾虚湿蕴 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

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

舌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治法:

健脾利湿。

方药:

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3.血虚风燥 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

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

舌淡,苔白,脉细弦。

4.治法:

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方药:

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瘙痒不能入眠者,加珍珠母(先煎)、生牡蛎(先煎)、夜交藤、酸枣仁。

 

(二)外治

 1.急性湿疮 初期仅有潮红、丘疹,或少数水疱而无渗液时,外治宜清热安抚,避免刺激,可选用清热止痒的中药苦参片、黄柏、地肤子、荆芥等煎汤温洗,或10%黄柏溶液、炉甘石洗剂外搽,若水疱糜烂、渗出明显时,外治宜收敛、消炎,促进表皮恢复,可选用黄柏、生地榆、马齿苋、野菊花等煎汤,或l0%黄柏溶液、三黄洗剂等外洗并湿敷,或2%~3%硼酸水、0.5%醋酸铅外洗。

再用青黛散麻油调搽,急性湿疮后期滋水减少时,外治宜保护皮损,避免刺激,促进角质新生,清除残余炎症,可选黄连软膏、青黛膏外搽。

2.亚急性湿疮 外治原则为消炎、止痒、干燥、收敛,选用三黄洗剂、氧化锌油剂、3%黑豆馏油、10%生地榆氧化锌油、2%冰片、5%黑豆馏油泥膏外搽。

3.慢性湿疮 外治原则以止痒,抑制表皮细胞增生,促进真皮炎症浸润吸收为主,可选用各种软膏剂、乳剂,根据瘙痒及皮肤肥厚程度加入不同浓度的止痒剂,角质促成和溶解剂,一般可外搽青黛膏、5%硫软膏、5%~10%复方松馏油软膏,2%冰片、l0%~20%黑豆馏油软膏、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

蛇串疮(西医称带状疱疹)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多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其特点是:

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臖核肿大。

多数患者愈后很少复发,极少数病人可多次发病。

好发于成人,老年人病情尤重。

本病多发于胸胁部,故又名缠腰火丹,亦称为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

  诊断

  好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居多。

  发病初期,其皮损为带状的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粟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疱液初澄明,数日后疱液混浊化脓,或部分破裂,重者有出血点、血疱或坏死。

轻者无皮损,仅有刺痛感,或稍潮红,医学教育网整理无典型的水疱。

皮损好发于腰肋部、胸部或头面部,多发于身体一侧,常单侧性沿皮神经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发于头面部者,尤以发于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伴有附近臖核肿痛,甚至影响视力和听觉。

  发病前患部皮肤常有感觉过敏,皮肤灼热刺痛,伴全身不适、疲乏无力、轻度发热等前驱症状,疼痛有的伴随皮疹同时出现,有的疼痛发生1~3天后或更长时间才出现皮疹。

皮肤刺痛轻重不等,儿童疼痛轻微,年老体弱者疼痛剧烈,常扩大到皮损范围之外,部分中、老年患者皮损消退后可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常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病程2周左右,老年人约3~4周。

蛇串疮治疗以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为主要治法。

初期以清热利湿为主;后期以活血通络止痛为主;体虚者,以扶正祛邪与通络止痛并用。

  辨证论治

  内治

  1.肝经郁热证

  证候:

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治法:

清泄肝火,解毒止痛。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玄胡索等。

发于头面者,加牛蒡子、野菊花;有血疱者,加水牛角粉、牡丹皮;疼痛明显者,加制乳香、制没药。

  2.脾虚湿蕴证

  证候:

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

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方药:

除湿胃苓汤加减。

发于下肢者,加牛膝、黄柏;水疱大而多者,加土茯苓、萆薢、车前草。

  3.气滞血瘀证

  证候:

皮疹减轻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舌黯,苔白,脉弦细。

  治法:

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

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心烦眠差者,加珍珠母、牡蛎、山栀子、酸枣仁;疼痛剧烈者,加玄胡索、制乳香、制没药、蜈蚣等。

  外治

  1.初起用二味拔毒散调浓茶水外涂;或外敷玉露膏;或外搽双柏散、三黄洗剂、清凉乳剂(麻油加饱和石灰水上清液充分搅拌成乳状),每天3次;医学教育网整理或鲜马齿苋、野菊花叶、玉簪花叶捣烂外敷。

  2.水疱破后,用黄连膏、四黄膏或青黛膏外涂;有坏死者,用九一丹或海浮散换药。

  3.若水疱不破或水疱较大者,可用三棱针或消毒空针刺破,吸尽疱液或使疱液流出,以减轻胀痛不适感。

风热疮(西医称玫瑰糠疹)  

风热疮是一种斑疹色红如玫瑰、脱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皮肤病。

亦称风痒。

相当于西医的玫瑰糠疹。

其特点是:

初发时多在躯干部先出现玫瑰红色母斑,上有糠秕样鳞屑,继则分批出现较多、形态相仿而较小的子斑。

中医文献早有记载,《外科秘录》称“风热疮”,《外科正宗》称“风癣”,如《外科正宗。

顽癣第七十六》云:

“风癣如云朵,皮肤娇嫩,抓之则起白屑。

  诊断

  好发于青年和中年人,以春秋季多见。

  本病皮损最先在躯干或四肢近端某处出现,皮损为一个约如指盖大小或稍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淡红色或黄红色鳞屑斑,称为原发斑或母斑,这种母斑易被患者忽视。

母斑出现1~2周后,即在躯干及四肢近端出现多数与母斑相似而形状较小的红斑,称为子斑或继发斑。

皮损或横或斜,椭圆形,长轴与皮纹走行一致,中心略有细微皱纹,边缘不整,略似锯齿状,表面附有少量糠秕状细小鳞屑,医学教育网整理多数孤立不相融合。

子斑出现后,母斑颜色较为暗淡。

斑疹颜色不一,自鲜红至褐色、褐黄或灰褐色不等。

皮损好发于胸、背、腹、四肢近端、颈部,尤以胸部两侧多见,少数也可见于股上部,但颜面及小腿一般不发生,黏膜偶有累及。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部分患者初起可伴有周身不适,头痛,咽痛,轻度发热,颈或腋下臖核肿大等全身症状。

本病预后良好,一般约经4~6周可自然消退,皮肤恢复正常,不遗留任何痕迹;亦有迁延2~3个月,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才痊愈者。

愈后一般不复发。

辨证论治

本病以疏风清热止痒为主要治法。

初期以疏风清热为主;后期以养血活血为主。

  内治

  1.风热蕴肤证

  证候:

发病急骤,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淡红色斑片,中心有细微皱纹,表面有少量糠秕状鳞屑;伴心烦口渴,大便干,尿微黄;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止痒。

  方药:

消风散加白僵蚕、紫荆皮。

痒甚者,加白鲜皮、地肤子。

  2.风热血燥证

  证候:

皮疹为鲜红或紫红色斑片,鳞屑较多,皮损范围大,瘙痒较剧,伴有抓痕、血痂等;舌红,苔少,脉弦数。

  治法:

清热凉血,养血润燥。

  方药:

凉血消风散加水牛角粉、牡丹皮。

  外治

  1.用三黄洗剂外搽,或5%~10%的硫黄软膏外涂,或2号癣药水外搽,每天3~4次。

  2.用苦参片30g、蛇床子30g、川椒12g、明矾12g煎汤外洗患处。

粉刺(西医称痤疮)

粉刺是一种以颜面、胸、背等处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病。

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对肺风粉刺记载日:

“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

每发于面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

”相当于西医的痤疮。

  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复受风邪,熏蒸面部而发;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而致;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热灼津液,煎炼成痰,湿热瘀痰凝滞肌肤而发。

诊断

  好发于颜面、颈、胸背部或臀部。

多发于青春发育期,皮疹易反复发生,常在饮食不节、月经前后加重。

  皮损初起为针头大小的毛囊性丘疹,或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可挤出白色或淡黄色脂栓,因感染而成红色小丘疹,顶端可出现小脓疱。

愈后可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轻度凹陷性疤痕。

严重者称聚合型痤疮,感染部位较深,出现紫红色结节、脓肿、囊肿,甚至破溃形成窦道和疤痕,或呈橘皮样改变,常伴皮脂溢出。

  自觉轻度瘙痒或无自觉症状,炎症明显时自感疼痛。

病程长短不一,青春期后可逐渐痊愈。

辨证论治 

  1.肺经风热证:

疏风清肺。

枇杷清肺饮加减。

  2.肠胃湿热证:

清热除湿解毒。

茵陈蒿汤加减。

  3.痰湿瘀滞证:

除湿化痰,活血散结。

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瘾疹(西医称荨麻疹)

瘾疹发病突然,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出现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红色或白色风团,境界清楚,一般迅速消退,不留痕迹,以后不断成批出现,时隐时现。

  如单纯发生在眼睑、口唇、阴部等组织疏松处,出现浮肿,边缘不清,无其他皮疹者,称为游风;其局部不痒或轻微痒感,或麻木胀感,水肿经2~3天消退,也有持续更长时间者,消退后不留痕迹。

  自觉灼热、瘙痒剧烈;部分患者可有怕冷、发热等症状;如侵犯消化道黏膜,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喉头和支气管受累时可导致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有明显气闷窒息感,甚至发生晕厥。

辨证论治

瘾疹的治疗应首先寻找病因并加以去除。

对难以发现病因的大多数情况常是对症治疗。

  内治法:

  1.风寒束表证:

疏风散寒止痒。

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

  2.风热犯表证:

疏风清热止痒。

消风散加减。

  3.胃肠湿热证:

疏风解表,通腑泄热。

防风通圣散加减。

  4.血虚风燥证:

养血祛风,润燥止痒。

当归饮子加减。

白驳风(西医称白癜风)

白驳风是指以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皮肤变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限局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

中医文献中又有“白癜”、“白驳”、“斑白”、“斑驳”等名称。

“白癜”之名首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白癜候》,曰:

“白癜者,面及颈项身体皮肤肉色变白,与肉色不同,也不痒痛,谓之白癜。

”相当于西医的白癜风。

其特点是:

皮肤白斑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任何年龄,单侧或对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边界清楚;亦可泛发全身;慢性病程,易诊难治,影响美容。

  总由气血失和、脉络瘀阻所致。

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复受风邪,搏于肌肤;素体肝肾虚弱,或亡精失血,伤及肝肾,致肝肾不足,外邪侵入,郁于肌肤;跌打损伤,化学灼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络脉瘀阻,毛窍闭塞,肌肤腠理失养,酿成白斑。

  西医学认为本病发病原因不明。

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具有遗传素质的人,在多种因素,如精神、神经因素刺激下,免疫、代谢功能紊乱,使自身黑素细胞破坏,从而导致皮肤色素局限性脱失。

临床表现

白驳风皮损呈白色或乳白色斑点或斑片,逐渐扩大,边界清楚,周边色素常反见增加,患处毛发也可变白。

皮损后天发生,可发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可对称或单侧分布,甚至沿神经走行呈带状分布。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泛发全身者,仅存少许正常皮肤。

患处皮肤光滑,无脱屑、萎缩等变化,有的皮损中心可出现色素岛状褐色斑点。

病程呈慢性。

  皮肤病理检查显示表皮明显缺少黑素细胞及黑素颗粒。

辨证论治

内治

  1.肝郁气滞证

  证候:

白斑散在渐起,数目不定;伴有心烦易怒,胸胁胀痛,夜眠不安,月经不调;舌质正常或淡红,苔薄,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活血祛风。

  方药:

逍遥散加减。

心烦易怒者,加牡丹皮、栀子;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发于头面者,加蔓荆子、菊花;发于下肢者,加木瓜、牛膝。

  2.肝肾不足证

  证候:

多见于体虚或有家族史的患者。

病史较长,白斑局限或泛发;伴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弱。

  治法:

滋补肝肾,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养血祛风。

  方药:

六味地黄丸加减。

神疲乏力者,加党参、白术;真阴亏损者,加阿胶。

  3.气血瘀滞证

  证候:

多有外伤,病史缠绵。

白斑局限或泛发,边界清楚,局部可有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涩。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方药:

通窍活血汤加减。

跌打损伤后而发者,加乳香、没药;局部有刺痛者,加炙山甲、白芷;发于下肢者,加牛膝;病久者,加苏木、刺蒺藜、补骨脂。

  外治

  1.30%补骨脂酊外用,同时可配合日光照射5~10分钟,或紫外线照射2~3分钟,每日1次。

  2.密陀僧散干扑患处,或用醋调成糊状外擦。

  3.用铁锈水或白茄子蘸硫黄细末擦患处。

癣是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

  本病发生部位不同,名称各异。

临床常见的癣病有发于头部的白秃疮、肥疮;发于手部的鹅掌风;发于足部的脚湿气;发于面、颈、躯干、四肢的圆癣、紫白癜风等。

癣都具有传染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特征,一直是皮肤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本节只讨论浅在的常见皮肤真菌病如头癣、手足癣、体癣等。

皮肤浅部癣之病因总由生活、起居不慎,感染真菌,复因风、湿、热邪外袭,郁于腠理,淫于皮肤所致。

病发于头皮、毛发,则发为白秃疮、肥疮;病发于趾丫,则发为脚湿气;发于手掌部,则为鹅掌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发于体表、股阴间,则为紫白癜风、圆癣、阴癣等。

如表现为发落起疹,瘙痒脱屑者,多为风热盛所致;若见渗流滋水,瘙痒结痂者,多为湿热盛引起;若见皮肤肥厚、燥裂、瘙痒者,多由郁热化燥,气血不和,肤失营养所致。

辨证论治

本病以杀虫止痒为主要治法,必须彻底治疗。

癣病以外治为主,若皮损广泛,自觉症状较重,或抓破染毒者,则以内治、外治相结合为宜。

抗真菌西药治疗有一定优势,可中西药合用。

  内治

1.风湿毒聚证

  证候:

肥疮、鹅掌风、脚湿气,症见皮损泛发,蔓延浸淫,或大部分头皮毛发受累,黄痂堆积,毛发脱而头秃;或手如鹅掌,皮肤粗糙,或皮下水疱;或趾丫糜烂、浸渍剧痒;苔薄白,脉濡。

  治法:

祛风除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杀虫止痒。

  方药:

消风散加地肤子、白鲜皮、威灵仙,或苦参汤加白鲜皮、威灵仙。

  2.湿热下注证

  证候:

脚湿气伴抓破染毒,症见足丫糜烂,渗流臭水或化脓,肿连足背,或见红丝上窜,胯下臖核肿痛;甚或形寒高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解毒消肿。

  方药:

湿重于热者,用萆薢渗湿汤;湿热兼瘀者,用五神汤;湿热并重者,用龙胆泻肝汤。

外治

1.白秃疮、肥疮:

采用拔发疗法。

其方法为剪发后每天以0.5%明矾水或热肥皂水洗头,然后在病灶处敷药(敷药宜厚),可用5%硫黄软膏或雄黄膏,用薄膜盖上,包扎或戴帽固定。

每天如上法换药1次。

敷药1周病发比较松动时,即用镊子将病发连根拔除(争取在3天内拔完)。

拔发后继续薄涂原用药膏,每天1次,连续2~3周。

  2.鹅掌风、脚湿气

  水疱型:

可选用1号癣药水、2号癣药水、复方土槿皮酊外搽;二矾汤熏洗;鹅掌风浸泡方或藿黄浸剂(藿香30g,黄精、大黄、皂矾各12g,醋1kg)浸泡。

  糜烂型:

可选1:

1500高锰酸钾溶液、3%硼酸溶液、二矾汤或半边莲60g煎汤待温,浸泡15分钟,次以皮脂膏或雄黄膏外搽。

  脱屑型:

可选用以上软膏外搽,浸泡剂浸泡。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角化增厚较剧,可选以10%水杨酸软膏厚涂,外用油纸包扎,每晚1次,使其角质剥脱,然后再用抗真菌药物,也可用市售治癣中成药。

  3.灰指甲:

每日以小刀刮除病甲变脆部分,然后用棉花蘸2号癣药水或30%冰醋酸浸涂。

或用鹅掌风浸泡方浸泡,白风仙花捣烂敷病甲上,或采用拔甲方法。

  4.圆癣:

可选用1号癣药水、2号癣药水、复方土槿皮酊等外搽。

阴癣由于患部皮肤薄嫩,不宜选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物,若皮损有糜烂痒痛者,宜选用青黛膏外涂。

5.紫白癜风:

用密陀僧散,用茄子片蘸药涂搽患处,或用2号癣药水,或1%土槿皮酊外搽,每天2~3次。

治愈后,继续用药1~2周,以防复发。

黄褐斑

诊断

黄褐斑患者常有肝郁、肝热与血瘀症状,有的病人则表现为脾胄虚寒证,或肾阳虚寒。

肝郁气滞,肝失条达,郁久化热,灼伤阴血,使血液瘀滞于颜面;或因肝病及脾,脾失健运,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下降,痰湿内停,晦浊之气循经络而上熏于面;或因肝郁化热,热灼肾阴,精不化血,血不养肝,导致肝肾同病,血虚不荣,火燥结滞而发病。

体征

多发于30岁左右的已婚妇女,但未婚妇女和男性也可见。

损害为淡褐到淡黑色斑片,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无炎症及脱屑,对称分布于面部。

面中型最为常见,损害分布于颊、额、上唇、鼻和颏部。

颧型损害累及颊和鼻部。

下颌型损害累及下颌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