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第3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7455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第3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第3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第3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第3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第3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第3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第3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第3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第3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第3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第3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第3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第3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第3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第3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第3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第3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第3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第3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一第30讲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30讲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2014海南单科,20,2分)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

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2.(2014安徽文综,21,4分)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

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

……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

这种经营方式(  )

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

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

3.(2013安徽文综,21,4分)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4.(2013天津文综,7,4分)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  )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

5.(2013上海单科,26,2分)以下言论出自1933年3月富兰克林仿匏垢>腿巫芡呈狈⒈淼难菟µ,其中最能体现其“新政”实质的是(  )

A.我们唯一值

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B.现在就行动起来……我愿意提供这样的领导

C.竭尽一切努力通过国际经济调整来恢复同世界各地的贸易

D.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共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6.(2012广东文综,21,4分)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  )

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

7.(2012福建文综,24,4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下表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

  所有者

年份  

政府和公共

机关法人

金融

机关

其他国

内法人

外国

法人

个人

其他

1950年

3.2

12.6

11

0

61.3

11.9

1960年

0.2

23.1

17.8

1.1

46.3

11.5

1969年

0.3

32.2

21.3

3.2

40.1

2.9

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

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8.(2012山东文综,29,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

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

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6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6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4分)

 

9.(2012江苏单科,23,14分)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

……(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

……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仿顾固亍豆馊儆朊蜗搿·

材料二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

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资料来源:

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材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

……(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

……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

……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

……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

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5分)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2分)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5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2分)

 

B组 2012—2014年高考诽嵘庾é

1.(2014福建文综,21,4分)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了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

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2.(2014江苏单科,16,3分)《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

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

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

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

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

由此可知(  )

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

                  

3.(2013北京文综,23,4分)右图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

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

这项措施旨在(  )

A.恢复银行信誉B.鼓励建立工会

C.加强社会保障D.调整劳资关系

4.(2013课标Ⅰ,31,4分)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5.(2013海南单科,19,2分)美国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民收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340亿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839亿美元。

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  )

A.消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B.加紧占领殖民地取得海外市场

C.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D.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生产领域

6.(2013大纲全国,23,4分)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应干预经济,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经济滞胀”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  )

A.增加货币发行量  B.扩大政府开支

C.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  D.增加政府税收

7.(2012浙江文综,23,4分)某同学在学习《历史》必修二后,为巩固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作诗一首。

后发现其中有一句不妥,它是(  )

A.亦滞亦胀凯失灵(凯,指凯恩斯主义)

B.紧缩货币出新招

C.减税减支零通胀

D.又陷“四高”难逍遥(“四高”,指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

8.(2012海南单科,22,2分)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

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

C.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

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

9.(2013江苏单科,23,15分)世界经济大危机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而罗斯福勇敢地面对这场危机,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其经验教训令人深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

……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

从就职演说开始(他告诉美国人“我们唯一应该畏惧的应该是‘畏惧’本身”),他就向不断增长的绝望氛围中注入了强大的乐观情绪。

他是美国第一个充分利用广播、利用“炉边谈话”的方式向人们阐释其施政方针并充分赢得民众信任的总统。

——[美]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 

到1935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当时美

国社会各派别持有多种认识:

主要派别

对新政的认识

认识的史实依据

保守派与

大商业

领袖

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如:

①   ▲    

激进的

左派

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新政存在局限性,如:

②   ▲    

政治异见

者(非左

派,非

右派)

尖锐抨击“财阀”“其他金融势力”,认为这些势力给国家带来贫困,而且向个体和社会实施专制

企图建立独裁国家,如:

总统扩大权力,违反宪法

多数民众

新政提高弱势群体地位,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

社会得以发展,如:

经济恢复;遏制法西斯势力;生活水平提高

  ——摘编自[美]舍曼《世界文明史》、

布林克利《美国史》等著作

请回答:

(1)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观察材料一曲线图,列举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影响美国失业率变化的重大事件。

(2分)

 

(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材料二以人物心理活动的哪种表现来说明罗斯福让人们重拾信心的?

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

(3分)

 

(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①与②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所举史实要能印

证表格前一栏的观点。

(2分)

 

(4)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

(8分)

(要求:

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A组 2012—2014年高考坊√庾é

1.A 题干材料中“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说明工人从经济发展成果中获取很少,故A项正确;题干中“美国的企业

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说明科技对经济发展发挥着重大

作用,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1929年以前,供给与需求已经出现了矛盾,故C项错误;“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是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的,故D项错误。

2.D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具有“独立经营”“政府所有”的特点,表明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经营的灵活性,故D项符合题意。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产物,A项错误;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是“政府所有”,即属于国有企业,B项错误;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出现是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标志,C项错误。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特点。

3.A ②时段是1970年至1980年,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陷入生产

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局面,即出现“滞胀”现象,故A项正确。

“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故B项错误。

C项发生在①时段。

D项不符合当时美国的经济政策。

4.A 从示意图可知,1933年美国汽车产量较1929年迅速下降,这是由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导致的。

经济危机发生后,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相对贫困,消费者购买力下降,故选A项。

B项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当时汽车产量下降并非是厂家生产能力下降所致。

C项与史实不符,当时美国政府只是

对企业生产规模进行了规定,并未限制汽车生产。

经济危机发生后,汽车销售价格下跌,排除D项。

5.D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力量干预经济,D项最能够反映新政的实质。

6.A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基础知识。

罗斯福新政着力于改善工人待遇,提高工人收入,增强社会购买力以缓解经济危机,故A项符合题意。

C、D两项与罗斯福新政中鼓励资金流通和缩减农业生产规模的措施相背离;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失业现象严重,美国政府不可能鼓励外国人到美国就业,B项错误。

7.A 本题考查对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结构变化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和说明论证历史现象的能力。

本题为逆向型选择题,解答此题需要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从1950年至1969年政府和公共机关法人、个人持有的股票减少,而金融机关、其他国内法人、外国法人持有的股票逐渐增加,这表明日本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个人持股比例逐渐降低,但并不代表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故A项符合题意。

8.

答案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

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

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及邓小平理论,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问,由材料一中“直接过渡”可以看出斯大林经济政策的特点,再联系新经济政策的农业、工业及商业措施,从过渡方式、所有制结构、资源配置方式、分配制度等角度回答。

(2)问,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叛变了他的阶级”“淡红色的社会主义”,其是指罗斯福限制了生产的自由放任,采取了一些维护民众权益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史实即可。

第(3)问,实质上是要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认识,分别回答斯大林模式强调计划、忽视市场的影响和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9.

答案 

(1)措施:

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背景:

经济危机;贫困(失业)。

(2)积极作用:

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

(3)原因:

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4)角色:

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西方社会的福利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需要学生根据材料信息,结合西方社会福利措施,分析其实施的原因及作用,认识西方福利

制度的变化趋势及规律。

(1)问,联系所学很容易回答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材料描述的历史现象体现了因经济危机造成大量工人失业,人们生活贫困这一历史背景。

(2)问,准确分析表格数据,挖掘相关历史信息是解答本问的关键。

从表格数据分析得出:

家庭收入越高,获得的津贴越少,纳税越多,家庭实际收入相对减少,从而消除贫富差距;还可看到儿童津贴不受家庭收入影响,从而保障了儿童利益。

第(3)问,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主要从材料出发。

尤其注意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如社会福利开支大、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领取救济人数增加等,从中归纳出原因即可。

第(4)问,根据三则材料看出:

经济危机时政府实施福利政策;面对福利措施引起的问题,政府调整了措施;实施福利措施时,政府承担开支等。

这些都可视为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即福利措施的决策者、调整者与福利开支的承担者。

B组 2012—2014年高考诽嵘庾é

1.A 罗斯福新政中广泛开展的公共工程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故A项符合题意。

工程振兴局进行的是公共工程建设,采取的并非是金融手段,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立法以复兴经济的问题,C项错误;工程振兴局是公共工程建设的管理机构,不是市场管理机构,D项错误。

2.D “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强调政府要为自由提供经济上的保障,说明自由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故D项符合题意。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A项错误;“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不符合罗斯福新政,B项错误;材料所述的是自由与经济的关系,不涉及自由的类别,C项错误。

3.D 漫画中代表美国政府的人物把雇主和雇工揽在一起,其寓意是政府出面调整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用以缓和劳资矛盾,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这一寓意,故均可排除。

4.D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的做法是胡佛任总统时采取的措施,这既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整顿金融和兴办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借鉴,故D项符合题意。

A项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之一,与题意不符;B项是对外贸易政策,不属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项自愿减少耕地是生产者自己的选择,不属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5.A 本题注意关键时间是“1929年”。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是劳动生产率提高,供需矛盾突出。

故A正确。

B、C两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情况。

D项与题干没有因果关系。

6.C 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缩减开支,加大企业与市场的联系,C项符合要求。

7.C 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状态,凯恩斯主义失灵,这正是里根政府上台执政的历史背景,故A项描述正确。

里根政府采取紧缩货币等措施,使美国经济得以回升,通货膨胀和失业状况也得到了缓解,但也造成了美国的“四高”现象。

据此分析,B、D两项的描述符合当时形势。

当时通货膨胀仅得到缓解,并未实现零通胀,故C项明显不妥。

8.B 此题考查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国家的出现。

反法西斯战争接近胜利与丘吉尔败选没有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

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赢得了选民的支持,故B项正确。

1945年7月英国与苏联是盟友关系,丘吉尔当时并没有强烈反苏,故C项错误。

英国大国地位衰落并非丘吉尔导致的,故D项错误。

9.

答案 

(1)事件:

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或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2)因素:

罗斯福优秀的人格魅力。

表现:

乐观情绪。

新意:

注重人文精神,使历史形象更立体、丰富(或开阔史学研究的视野)。

(3)史实:

①整顿金融体系(或监督工业生产,调整农业生产,以工代赈等)。

②经济危机未能完全消除(或缓和劳资矛盾有限,保障措施不全面,劳工社会地位依然低下等)。

(4)略。

解析 本题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1)问,将问题中的时间与曲线图相对应,抓住“变化”二字,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2)问要提炼材料有效信息,从罗斯福个人的“人性魅力”的角度来研究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材料二强调历史人物的个人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第(3)问,将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与影响结合在一起,进而由“影响”推导出相应的具体措施。

解答第(4)问时需要分几个步骤。

第一步“述观点”即“新政的机遇与挑战”,从罗斯福新政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考虑;第二步“论证观点”即从材料及所学知识中找寻历史证据证明观点的正确性,这一步要特别注意题目的要求:

一是史论结合,要求考生不能虚议而应有具体的史实作依据;二是多角度,要从材料所给出的不同阶级或阶层的角度对罗斯福新政作出认识与评价;三是注意字数与行文流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