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7731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快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加快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docx

《关于加快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加快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docx

关于加快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

中共荆州市委荆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

(荆发〔2010〕6号)

(2010年3月22日)

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不断增强湖北综合发展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鄂发〔2009〕15号)精神,加快推进荆州长江经济带科学开发、和谐开发,努力实现荆州跨越式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一、加快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1、加快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重大意义。

荆州得中得水,沟通南北,连贯东西,长江横贯全境,径流总里程483公里,占全省长江通航里程的45.4%,岸线长度居全省市州之首,所辖8个县市区均沿江分布。

省委、省政府实施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战略,确定优先开发宜昌—荆州段,大力提升武汉—荆州段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功能,着力建设宜昌、荆州城市群,使我市在湖北新一轮发展格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推进荆州的新一轮大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加快荆州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有利于借助国家和省重大战略机遇,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与产业分工,加快缩小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有利于充分发挥荆州区位和资源优势,进一步配套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城市和谐健康发展,推进市场开放融和,增强荆州区域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产业新亮点,积蓄发展新动力,争创发展新优势,促进人水和谐城市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加快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以开放为先导、创新为动力,优先发展大交通,积极培育大产业,着力构建大城市,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把荆州打造成为长江沿江经济重镇和长江湖北段的“钢腰”,成为湖北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目标和基本原则

3、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是,通过一段时期的艰苦奋斗,初步把荆州建设成为长江沿江经济重镇,中部地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区、先进制造业密集区、现代商贸物流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第二梯队,人水和谐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08年基础上翻两番,达到2500亿元,全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生活全面实现小康,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综合经济实力力争进入长江经济带第二梯队。

4、加快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综合考虑区位、经济、交通等因素,统筹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规划,形成总分结合、相互配套的规划体系,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二是重点突破、协调开发。

按照产业集群、区域集中、集约开发的要求,以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以临水产业、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及重点园区发展为载体,以中心城区和中小城市发展为重点,引导生产要素集聚发展,形成快捷、安全、方便的沿江高速通道,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沿江产业带和功能完善、富有活力的沿江城市群。

三是政府推动、市场运作。

各级政府要加强规划指导,创新开放开发体制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资、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新型开放开发机制。

四是开放合作、联动开发。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扩大民间投资,形成对外、对内开放并举,外资、民资联动的局面,使沿江地区成为吸引外资、利用民资的密集区。

五是保护环境、集约开发。

加强岸线资源、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探索岸线有偿使用机制,形成符合荆州特色的沿江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5、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树立“大交通”理念,以港口、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和沙市机场迁建为重点,加快沿江城市、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快速大通道建设,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快速转换、无缝衔接,把荆州市区打造成为承接东西、贯通南北、江海直达的国家对外开放一类口岸、陆上交通的主要枢纽和水上运输的主要港口。

6、打造荆州组合港。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超前控制、严格管理、组团开发、整体推进、市场推动、政策支持、分步实施”的思路,以荆州港为龙头,加大沿江港区岸线整合力度,加快推进荆州组合港建设。

重点建设好盐卡港区、李埠港区、涉外旅游港区和危化品港区,继续推进江陵港区、公安斗湖堤港区、松滋车阳河港区、石首绣林港区、监利容城港区和洪湖港区建设,形成集装卸、中转、仓储、保税、物流、信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100万标箱、8000万吨吞吐能力的现代化、集约化港口群。

7、完善公路大网络。

按照“三横五纵,七路两网”的总体布局,加快重点交通项目开工建设,努力提高等级公路的比重,实现水路与公路、水路与铁路运输的快速转换。

加快建设沪渝高速公路荆州段、洪湖至监利高速公路、江南高速公路三条横向高速公路和二广高速公路荆州段、随岳高速公路荆州段、孝昌至洪湖高速公路、荆门至石首高速公路、沙市至公安高速公路(北接沪渝高速公路,经公铁两用桥过江,南接江南高速公路)五条纵向高速公路。

加快207、318国道荆州城区改线、荆(州)监(利)一级公路、荆(州)松(滋)一级公路、监利新沟至洪湖峰口一级公路等7条一级公路建设。

加强公路站场和交通物流建设,形成连接城乡、通达全国的公路网和物流客运网。

8、建设铁路大动脉。

加快推进沪蓉铁路客运专线荆州段、荆岳铁路建设,促进荆沙地方铁路扩能,改造提升荆州铁路整体运输能力。

积极推动月(河南月山)益(湖南益阳)铁路、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荆(荆州)铁路及早上马,使荆州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物资转运基地和集散中心。

9、畅通水上大通道。

推进长江航道改造提升。

积极争取国家长江航道改造升级项目,重点解决石首、监利段航道梗阻问题,力争荆江段通航能力提升到5000吨级,实现江海直达。

加快内河航道网建设。

积极推进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加快内荆河及荆南四河航道疏浚升级,完善两湖平原航道网,形成干支相连、江湖贯通的内河航运网络。

鼓励发展水上运输,建立通港绿色通道,鼓励过往航班停靠荆州港,增加始发航班班次。

加快发展船舶制造业,整体提高荆州水运业发展水平。

10、加强过江通道建设。

加快建设荆岳长江大桥,争取早日竣工通车。

尽快启动荆岳铁路荆州公铁两用桥、仙嘉咸高速公路过江大桥、仙洪赤一级公路过江大桥开工建设。

积极促进荆门至石首高速公路和二广高速荆州中心城区改线工程建设,推动石首长江大桥和荆州长江二桥建设,彻底扭转荆州南北交通不畅的局面。

四、积极培植现代产业聚集区

11、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区。

继续大力实施优质稻提升工程、畜牧业振兴工程和水产业壮大工程,加快发展平原林业。

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计划,着力培养10个在全国有地位、有影响的农业龙头加工企业,10个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园区,10个中国驰名商标,50个湖北名牌和湖北著名商标,6个加工规模过百亿的县市,力争到2020年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业产值过千亿元,成为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最大板块。

12、打造先进制造业密集区。

以中心城区为龙头,大力发展汽车电机、车桥、空调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

加快发展石化装备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

在发展壮大农用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等石化工业的同时,积极开发卤水资源,做强化工产业。

在改造提升传统纺织业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印染、服装,延伸产业链条,将荆州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建成华中地区最大的纺织印染基地,振兴纺织服装业。

重点支持荆州·深圳电子工业园的发展,着力培育光伏能、LED半导体、信息软件、电子数码等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

到2020年,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支柱产业,有2—3个产业过500亿元;扶持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工业园区,8个县市区各重点打造一个百亿元园区,荆州开发区力争达到500亿元;壮大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

13、打造现代商贸物流区。

利用对外口岸、水陆联运、通江达海的有利条件,依托两湖平原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现代工业优势,积极开发对外贸易、农产品集散、江汉货物中转三大主体业务,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重振“老商埠”雄风。

扶持长江物流、两湖绿谷物流做大做强,高标准规划建设荆州港保税区,支持以北京路为中心的现代商贸物流园、以郢城火车站为中心的物流园、以龙洲垸为中心的江汉转运物流区加快建设。

不断完善粮棉油仓储设施,筹建中南粮棉油交易中心,提高区域性、专业性物流业发展水平。

14、打造历史文化旅游示范区。

发挥荆州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着力实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工程与品牌工程,努力把荆州建设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文化旅游示范区。

以南方大遗址保护重要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以楚纪南城大遗址公园为核心的海子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楚文化旅游中心。

加强荆州古城保护与开发,推动世界关公文化园项目建设,打造三国文化旅游中心。

以中心城区人水和谐城市建设为重点,加快洪湖、长湖、洈水、天鹅洲湿地开发步伐,打造长江水文化黄金旅游带。

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壮大旅游产业规模。

在中心城区筹备兴建荆楚文化风情园,使之成为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演播展示中心、传统工艺品制作销售中心、荆楚风味餐饮体验开发中心、荆风楚韵演艺娱乐中心,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五、着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

15、加快中心城区现代化建设。

坚持内涵提升与外延拓展并重,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空间,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把荆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江沿江经济重镇,鄂中南经济文化中心,交通发达、产业繁荣、人水和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大城市。

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功能。

把产业发展作为立市之本,着力构建以发达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商贸业为特色的长江沿线明星城市。

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品位,巩固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区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配套市容环卫设施和园林绿化设施,提高城市绿化率。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完善城市综合执法,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增强城市软实力,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

坚持东扩西延、跨江越湖发展,稳步扩大中心城区发展空间。

北越长湖,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海子湖生态旅游新城;南跨长江,建设江南新区,打造农业科技新城;西进龙洲垸,依托引江济汉工程,建设临港新区。

加强荆州古城保护,重点抓好古城申遗、人口疏散、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等项目建设。

依托二广高速和207、318国道改线工程,建设市区交通大外环,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的联系。

16、积极培育沿江城市群。

在提升荆州中心城区核心竞争力和带动功能的基础上,加快形成以荆州中心城区为龙头,沿江县城为支点,重点城镇为依托,小城镇星落棋布、产业关联、相互配套的城市发展体系。

重点推进中心城区和节点城市建设,将石首、洪湖建设成为城区人口过30万人的两座中等规模城市,将松滋、公安、监利、江陵打造成四个重要经济节点城市。

加快发展重点乡镇和临江城镇,引导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向城镇有序集中。

17、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切实加强小城镇发展。

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采取分步走战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对全市重点镇、中心镇和沿江城镇,加大扶持力度,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

加强新农村建设。

抓住建设仙洪试验区的机遇,扎实推进荆州片区建设,注重跨村、跨乡、跨县市的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强化项目整合和部门联动,统筹城乡交通、信息、供电、供水、通信、广电、网络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公共服务从城市向乡村延伸,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

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

18、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向更广范围、更高层次迈进,以开放促改革、促开发、促发展。

继续加大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荆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区域总部,承接境外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加快物流、商贸、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开放步伐,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加强口岸建设,提高通关服务水平,规划建设保税区,推动物流产业发展,提高对外贸易水平。

加快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建设,打造招商引资平台,提高行政效能,完善引资政策,优化投资服务体系。

坚持引资与引智并举,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业技术、新兴业态管理经验和各类高素质人才,积极创办企业孵化器、工程技术中心,完善产学研结合的研发机制,探索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坚持引资与引智并举,提升对外开放层次,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19、加大对外联合协作力度。

加强与武汉、宜昌联动与合作,促进“三地两段”(武汉—荆州、荆州—宜昌)在产业、科技、市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有效对接,实现一体化发展。

积极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开发与建设,加强与鄂西地区全方位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加强与鄂南、湘北地区的联动发展,共同开发利用长江港口、岸线、桥梁资源,完善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公路网、铁路网、内河航道网建设,促进区域间物流、信息、旅游、科技、文化、市场交流融合,提升两湖平原区域协作水平。

20、建立资源整合机制。

探索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多层次的合作交流平台,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统筹建设交通网络,统筹产业联动发展,统筹开发重大项目,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消除市场分割,实现资源共用、市场共建、信息互通、利益共享。

重点加强港口资源整合,鼓励采取资产转让、合资开发、联合经营等方式,加强与外地先进港航企业的合资合作,壮大港口规模和实力。

加强沿江不同地区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整合,实行统筹规划、综合开发。

推进产业联动发展,走特色化、差异化、规模化发展道路,避免恶性竞争,防止产业趋同。

21、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经济成分投资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和产业开发。

坚持“绿色信贷”原则,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发展循环经济。

加大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力度,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信用企业的信贷投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积极争取中、省政策倾斜,出台承接产业转移优惠政策,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鼓励和吸引沿海产业和国际产业成体系、成规模转移。

积极探索多元融资方式。

对政府筹资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可采用股权转让、拍卖、租赁等方式筹措资金;对政府鼓励投资的重大项目,可采取项目直接融资、以收费权抵押、项目资产折价抵押等方式筹措资金。

支持开发主体或项目建设单位依据有关规定发行债券,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上市融资,扩大沿江开放开发的资金来源。

积极探索岸线有偿使用新机制,采取征收岸线有偿使用费、集并港口营业税、财政专项列支等办法,设立港口发展基金,增强港口自我发展能力。

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等方式,组建旅游投资公司,加强景区建设和旅游推介。

22、进一步完善开放开发政策支持体系。

进一步完善土地支持政策。

建立沿江主导产业用地优先支持制度,优先安排航运、港口、公路、铁路、过江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适度发展城镇工矿用地,合理安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尽量利用闲置土地、存量土地,提高城市集聚程度。

认真贯彻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集约开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效率。

进一步完善技术吸纳与人才引进政策。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机制,开发并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

积极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重点吸纳高新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同时,依托长江大学、水科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荆州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及我市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加快培养本地高素质人才,为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长江中下游的相关生态补偿政策,制定出台排污权交易制度,探索邻域污染双向补偿制度,完善新建项目环保准入机制。

对沿江产业进行空间管制,高排放、高环境风险行业向指定区域集中。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发展清洁生产和节水型工业,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和排污许可制度,禁止新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及经过评估可能导致环境质量恶化的项目。

健全环境灾害预警系统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增强处理突发性重大环保事故的能力。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3、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荆州市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市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组织领导。

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副市长及相关领导任副组长。

成员由市委、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发改委、市经委、市交通局、市财政局、市农办、市水利局、市政府金融办、市科技局、市国土局、市建委、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环保局、市国资委、市林业局、市旅游局、市扶贫办主要负责人及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组成。

日常事务性工作由市发改委负责。

24、做好宣传发动。

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把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在全市上下迅速形成参与、支持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浓厚氛围。

创新宣传机制,拓宽宣传渠道,积极搭建对外宣传与交流平台,大力宣传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所取得的成效,提高荆州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5、强化规划指导。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科学编制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规划。

同时,市直有关部门修编或编制交通、产业、环境保护等相关专项规划。

注重与省规的衔接协调,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

26、加强统筹协调。

领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主持召开成员单位会议,研究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落实情况,商讨地区之间的协作配套。

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主动帮助解决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

建立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重大事项绿色通道制度,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提高工作效率。

抓紧建立各方面、多层次配合联动、通力协作的合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主体、群众参与的格局,最大限度地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加强协调配合,增强发展活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7、切实抓好事关全局的几项重点工程。

各县市区集中力量,重点加强城市功能建设、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临江工业园、物流园建设,着力实施“一城一港一园”工程。

坚持“一主三化”方向,着力实施县域经济壮大工程。

切实抓好长湖、洪湖和天鹅洲湿地、四湖流域等重点水域的生态修复与保护,积极构建沿江、沿交通干线绿色走廊、城市周边绿色生态区,着力实施生态修复保护工程。

以水资源开发、水环境整治、水文化建设为重点,着力实施“人水和谐”城市建设工程。

抓紧启动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及河道整治,促进四湖流域和荆南四河综合整治,重点加强水源补偿、中心城区水系和农村排涝体系建设,着力实施后三峡时代长江水系、堤防建设工程。

以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服务效率跟踪、经济发展环境监督、损害经济发展环境黄牌警告和投资环境行政问责等制度为重点,着力实施发展环境优化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