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教学文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3449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教学文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教学文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教学文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教学文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教学文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教学文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教学文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教学文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教学文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教学文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教学文稿.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教学文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教学文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教学文稿.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教学文稿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欲居九夷。

或曰:

“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 子罕》

注:

九夷:

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

亦指其所居之地。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有仙则名 名:

(2)斯是陋室 斯:

(3)谈笑有鸿儒 鸿儒:

(4)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2)或曰:

“陋,如之何?

译文:

17.【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和“”。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18.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

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4分)

答:

15.(5分)

(1)出名,有名

(2)这 (3)博学的人(4)官府文书

16.

(1)(2分)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帘中,使室内染上青色。

(2)(2分)有人说:

“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

17.(3分)惟吾德馨 君子居之

18.(3分)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二、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周敦颐,字茂叔,为分宁主簿①。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惊曰:

“老吏不如也。

”有囚法②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③归,将弃官去,曰:

“如此尚可仕乎!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周敦颐传》,有删改)

【注释】①主簿:

官名。

②法:

按照法律。

③手版:

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3.解释下列加点字。

(共2分,每小题1分)

(1)陶后鲜有闻鲜:

(2)为分宁主簿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共4分,每小题2分)

(1)出淤泥而不染

翻译:

(2)逵悟,囚得免

翻译:

5.文章往往可以反映作者的思想,而作者的做法有时也能印证他的思想。

【甲】文中周敦颐通过描写莲的“外直”,赞美君子的①(特点);【乙】文中周敦颐与王逵争辩后“②”的做法,也印证了他的这种追求。

(第一空用自己的话回答,第二空用原文回答,2分)

3.答案:

(1)少

(2)担任

评分标准:

共2分。

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

(1)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2)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评分标准:

共4分。

每小题2分,关键词、句式翻译有误扣1分,扣完为止。

5.答案:

①正直②委手版归,将弃官去

评分标准:

共2分。

每空1分,第一空意思对即可,第二空有关键词即可。

6.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2分)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之爱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

___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可以靠近去玩弄它啊。

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分)

___喜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______

8.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的词语是“_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

(用原文的语句填空)(3分)

9.下列对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三、读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乙】水陆草

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1)侵晓窥檐语()

(2)可爱者甚蕃()

(3)芙蕖则不然()(4)自夏徂秋()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和其

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濯清涟而不妖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15.【乙】段以莲象征君子美德,下列叙述莲与君子特质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出淤泥而不染:

君子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君子不随便说他人短处,以免横生枝节。

C.香远益清:

君子德行芬芳,可以远播各地。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君子人格高洁令人景仰,不受人狎利用。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

(2)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译文:

17.【甲】词是写作者见到荷塘景象,而生出思念故乡的情感。

【乙】段借对莲花形状的叙写,阐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

【丙】段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芙蕖,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分)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临近拂晓)

(2)(多)(3)(这样)(4)(往,到)

14.(D)

15.(B)

16.译文:

我则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译文:

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分内之事,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

17.【甲】思念故乡【乙】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丙】喜爱、赞美的情感。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14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

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举国信之。

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河间:

地名。

②游僧:

云游四方的和尚。

③研:

研磨。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

(1)阅十余岁()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佛作引手取物状()(4)以一铜佛置案上()

14.下面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B.以我酌油知之

C.其反激之力D.举国信之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16.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4分)

【甲】文:

【乙】文:

13.

(1)经过,经历

(2)事物的道理、规律(3)伸(4)放评分:

共4分。

14.C评分:

共2分。

15.

(1)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

评分:

共4分。

16.【甲】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

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正确分析,综合考虑,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评分:

共2分。

意思对即可。

【乙】用小伎俩来骗人的人,花招最后总是会被人识破,也不会得到好结果。

评分:

共2分。

意思对即可。

五、完成15~19题。

(18分)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刘翀读书

刘翀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①十万。

会②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于州官。

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④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

“古人岂欺我哉?

【注释】①将:

率领,带领。

②会:

恰逢,正赶上。

③沟洫:

田间水渠。

④甫:

刚,才。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求之下流固颠()

(3)自谓可将十万()(4)人几为鱼()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是非木杮/安能辨我是雄雌B.山门圮于河/使试于一村

C.天下之事/自练乡兵与之角D.众服为确论/几为所擒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里无迹。

(2)恒独步庭阶,曰:

“古人岂欺我哉?

18.《河中石兽》中,寺僧认为石兽在下游,寻找的结果是“”;老河兵认为石兽在上游,寻找的结果是“”。

《刘翀读书》中,刘翀“自谓可将十万”,带兵的结果是“”。

(3分)

19.结合选文说说,讲学家和刘翀分别错在哪里?

(4分)

5.(每个1分,共4分)

(1)事物的道理、规律

(2)固然(本来)(3)认为(称)(4)几乎,差点

16.(3分)B

17.

(1)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2分)

(2)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说(自言自语):

“难道是古人欺骗我吗?

”(2分)

18.(每空1分,共3分)寻十里无迹果得于数里外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19.(4分)讲学家错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考虑了石兽与泥沙的关系,忽视了水流对石兽的冲击作用),脱离实际,主观臆断。

(2分)刘翀错在只懂得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只会照搬书本,不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