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455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四川省资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三,对我国优秀诗学传统继承不足。

自古以来,音乐和诗歌一直相得益彰,但只有新月派和象征派少数诗作中留有《诗经》音乐性的一点余脉,大多数诗人对中国古典诗学的音乐性缺乏体认。

最后,借鉴国外成果时缺乏甄别与提炼。

郭沫若很推崇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代表作《草叶集》,但遗憾的是,此类国外优秀成果没有及时得到译介、研究与借鉴。

新诗人对诗歌的节奏感比较重视,对结构感普遍不够敏感,对现代西方音乐的复调曲式结构缺乏了解,所以大都是对西方诗歌音乐结构的片面模仿。

(摘自陈历明《新诗的音乐性:

回顾与反思》,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适、郭沫若的新诗创作观念,推动新诗打破桎梏,促进了新诗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

B.闻一多认为,新诗也应有格律,他提出的格律“三美”理论推动了新诗的现代化进程。

C.徐志摩通过制定新诗格律形成音乐化的诗意表达,《再别康桥》体现了这种表达特色。

D.戴望舒虽能创作出音意互通的代表诗篇《雨巷》,但他本人对音乐领域并不是很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总结了新诗音乐性在发展中的成绩与不足,体现出作者较为开阔的论述视野。

B.文章一二段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具体例子,勾勒出了新诗及其音乐性发展的历程。

C.文中借卞之琳

话评价了徐志摩新诗创作中的音乐性特色,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分析新诗音乐性不足的具体表现时,文章采取了并列结构论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月派、象征派诗人在推动新诗及其音乐性发展中作出了众多开创性贡献,成为研究新诗发展史的重要内容。

B.发展新诗的音乐性,我们既要继承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优秀诗学成果,还需要从西方现代诗歌中获得创作滋养。

C.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新诗被过度强调功用性,影响了其音乐性发展,所以现代诗人要以一种非功利心创作。

D.新诗创作要体现音乐性,音乐性批评中要体现出学者的专业性,作者对我们当下的诗人及诗评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答案】1.C2.D3.B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

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C项,曲解文意,“徐志摩制定新诗格律”错误,原文第2段“徐志摩则在创作中丰富了新诗的格律”。

是“丰富了”,不是“制定”。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理解错误,由“新诗在音乐性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很多不足。

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知,文章采取并列结构分析了新诗音乐性不足的原因,并非是“分析新诗音乐性不足的具体表现”。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A项,“众多开创性”错误。

原文是“新月派的闻一多等人随后又通过融合西学与回归传统的方式建立了新诗的现代性规范”“象征派诗人也特别注重诗歌与音乐的联系,渴望如音乐一般精美的纯诗,达到声音与意义互通互释”,看不出是“众多开创性”贡献。

C项,“所以现代诗人要以一种非功利心创作”强加因果,无中生有。

原文是说“第一,过度强调诗歌的功用性。

新诗伊始,侧重的是打破传统而非建设,即使后来的新月派和象征派关注新诗的音乐性,力促新诗美学回归,但新诗仍被赋予过多的载道属性,影响了其音乐性的发展”,只是分析新诗的不足的一个原因,得不出选项的结论。

D项,无中生有,“作者对我们当下的诗人及诗评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于文无据,文中分析完“新诗在音乐性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很多不足。

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之后就结束了,并没有选项所说的内容。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据调查,陕北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流向本省的占67.7%,流向外省的占32.3%;

外省区主要指与陕北相邻的银川、包头等地,当问及为什么不去沿海高收入地区打工时,约87%的受访者回答,发达地区工种技术含量高,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工作。

就他们外出打工“所从事的职业”一项的回答中,从事建筑行业的装修、材料搬运、架子工等工种的人数占到64.3%,从事出租车司机、家政、电器维修等行业的占29.3%,从事个体经营的占6.4%。

被调查对象中73.3%为初中文化程度,21%为小学文化程度。

当城市经济开始转型发展,技术更新换代进一步加速之际,这部分外出打工者正在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考验。

贫困与受教育程度是紧密相关的,贫困导致受教育的质量和机会减少,受教育的程度低导致工作的机会减少,工作机会减少导致收入降低,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教育扶贫是一种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方法。

(摘编自徐晓雯等《精准扶贫的理念、困境与对策完善——基于能力贫困理论视角》)

材料二:

传统扶贫多为补贴等经济救助,一旦经济救助中断,还是无法保障贫困者的基本生活,因为他缺乏改善生活的可行能力。

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亮点,它以真扶贫、杜绝返贫作为目标,这绝不是只靠扶贫资金的扶持,而是依靠可行能力的提升。

职业教育是造血式扶贫的重要主体,它是培养产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

据统计,我国职业教育年均毕业生近1000万人,有近70%的毕业生在当地就业,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而且,职业院校是技术技能积累的高地,聚集了众多的专业师资和技术人员,可组建强大的产业扶贫专家团队和技术团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全国近80%的职业院校单独或联合组建了技术服务团队,为贫困地区开展技术服务。

但不可否认,现阶段,部分地区职业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部分地区由于资金的局限性,专业类型不全,不利于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进而导致精准扶贫效果存在局限性。

(摘编自余克泉《精准扶贫,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材料三:

教育在美国的扶贫战略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美国的教育扶贫政策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体系,其中,既有从孩子一出生就可享有资助的“早期开端计划”,也有与年龄无关的社区学院免费政策。

而且,职业教育理念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奥巴马政府对社区学院免费政策不遗余力的推动即是明证。

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颁布《中小学教育法》以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在帮扶弱势群体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投入更多的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改善贫困家庭学生的受教育情况。

我国扶贫攻坚一直是重中之重,已有的教育扶贫政策在体系上还不够完善。

学前教育虽然受到关注,但办学条件落后、学费昂贵等问题仍然存在。

职业教育免费只针对贫困地区的学生,而他们也仅能申请中职免费。

高职、本科及以上教育的贫困生能够申请助学贷款,但奖助学金的覆盖范围是非常小的。

(摘编自徐峰华等《美国教育扶贫政策述评》)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陕北贫困地区超过八成的青壮年外出打工选择本省,而不愿前往发达地区,主要因为对自身能力不够自信。

B.外出打工者的文化程度严重影响其工种的选择,面对城市经济转型,文化程度低的打工者面临的压力巨大。

C.从总体来看,陕北贫困地区青壮年外出打工者大多数从事的工作是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苦力活。

D.要想从根本上阻止贫困的恶性循环,教育扶贫是一种重要方法,因为贫困与受教育程度紧密相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准扶贫与传统扶贫相比更能实现真扶贫,关键在于注重贫困者可行能力的提升,而不再依靠补贴等经济救助。

B.扶贫攻坚一直是我国的重中之重,直面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短板,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精准扶贫上的作用。

C.职业教育具有多方优势,能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技术支撑,所以贫困地区要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D.材料一使用列数据的方式,客观反映了陕北贫困地区青壮年外出打工者受教育程度的情况,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

6.我国在教育扶贫上还需做哪些努力?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A5.A

6.①完善教育扶贫政策体系;

②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

③增加职业教育教学基础设施;

④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教育的精准扶贫。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超过八成的青壮年外出打工选择本省”错误,原文是“陕北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流向本省的占67.7%”,可见应是“近七成”。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A项,错在“而不再依靠补贴等经济救助”,原文为“这绝不是只靠扶贫资金的扶持,而是依靠可行能力的提升”,注意是“不是只靠”,而非“不再依靠”。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能力层级C。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题目是,我国在教育扶贫上还需做哪些努力?

结合材料三“我国扶贫攻坚一直是重中之重,已有的教育扶贫政策在体系上还不够完善”可概括出“完善教育扶贫政策体系”;

结合材料二“部分地区由于资金的局限性,专业类型不全,不利于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和材料三“高职、本科及以上教育的贫困生能够申请助学贷款,但奖助学金的覆盖范围是非常小的”可概括出“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

结合材料二“但不可否认,现阶段,部分地区职业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可概括出“增加职业教育教学基础设施”;

结合材料二“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亮点,它以真扶贫、杜绝返贫作为目标,这绝不是只靠扶贫资金的扶持,而是依靠可行能力的提升”可概括出“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教育的精准扶贫”。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无愧的暮年

张承志

翁独健先生是一位学者,但他作为学者的一生也许是悲剧。

我认识的翁先生是一位老人;

他作为一位老人却拥有着无愧的暮年。

翁先生个人的著述不算多。

除了他在哈佛留学期间用英文写作的《元史<

爱薛传>

研究》之外,论文很少。

翁先生的论文几乎都发表于四十年代末期,那以后,先是繁重的教育工作,再是繁重的学术组织工作——吞没了他的精力和健康,也吞没了他作为一位学者应有的著作。

自从1978年我考上他的研究生以来,我和同学们不知多少次表示愿做助手,愿为先生留下一本传世之作竭尽全力。

但是他总是微微地摇摇头,默默地吸着他的烟斗。

他那神态使我内心感到一种震惊,我觉得他似乎看透了一切:

包括我们的热心,包括学术著作本身。

我觉得他的那种神态平衡着我的年轻好胜的冲动。

但我毕竟是我。

1983年我在日本东洋文库进行东北亚历史研究时,我曾向一些极其著名的日本教授谈到翁先生是我的导师。

但他们的问话使我终生难忘,他们说:

“哦,是吗?

我怎么不知道您的老师,他有什么著作?

我觉得自尊心受了重重的伤害。

著作,著作就是一切!

我简直是在咬牙切齿地这样想着、写着。

但翁先生仍然默默地噙着他的大烟斗。

在他那残破而昏暗的室内,时间在无言中流逝。

暗淡的光线映着他的脸,我觉得那脸上现出了一种坚毅。

先生不著作。

然而,在他殚精竭虑的领导下,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已经饮誉海内外。

伊儿汗——(波斯)史料《世界征服者史》和《史集》的汉译本已经在我国出版。

内蒙古学者对元代另一巨著《元典章》元刊本的点校已经开始。

基本史料整理,骨干队伍建设,都已经初现规模。

翁先生一贯坚持的思想已经在我国蒙元史研究界日益清晰地成为现实。

我曾经陪着翁先生和外国学者谈话。

他握着烟斗,用英语和他们慢声闲谈。

但只要听到书名和论文的题目,他马上打断谈话,当场要求把那名字写在纸上,然后仔细问清内容。

这时他的小外孙女领着一个同学进来了,他们大概刚上初中,做不出一道英文作业题。

翁先生抽出他数不清的词典中的一本,他给那两个小孩讲解时的神情和主持学术会议完全一样。

小姑娘走了,我看见翁先生脸上有一丝快意,也看见外宾脸上浮着的惊讶。

翁先生晚年慎于署名著述的态度近于神秘。

无论是我们同学,或是学术界一些同志,往往在自己的论文末尾注明“在翁独健先生指导下”之类的话。

这并非恭维,因为翁先生确实细致地关心着他知道的每篇文章。

但翁先生一视同仁,一律大笔一挥划掉那句话,他划掉那句话时的神态简直使我无法理解。

但是,在告别遗体时,我看到数不尽的学者、前地下党员、工人都在恸哭,为一位哈佛大学博士、燕京大学代理校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亚文化研究协会副主席失声恸哭时,我突然想:

著作真的就是一切吗?

也许,有的青年在他人生的途中需要一位老师。

常常是,有幸遭逢的一席话甚至一句话就能推动人生的一次飞跃,“导师”的意义就在于此。

我在翁先生面前肆无忌惮。

我激烈地咒天怨地。

我发泄地攻击批评。

我发现了一条新史料欣喜若狂絮絮不休。

翁先生总是端着他的大烟斗,心平气和地听着,即使插上几句也全是商量口吻。

我特别兴奋的一次是在《文史》上发表了关于天山硇砂的文章之后,那一次我对先生说,不管怎样我总算搞出了一篇肯定是正确的文章,因为我利用的不只是史料而且利用了地质资料馆的“物证”。

翁先生听着,不加批评,表情也很淡然。

但是后来,我胡扯中说一句:

“日本有个古代雅利安博物馆——”

翁先生问:

“什么?

我愚蠢地又说:

“古代‘窝、利、安、特’博物馆。

古代雅利安——”

翁先生怀疑地望望我。

他指指书架说:

“那本字典。

翁先生用他那本我也有的《日本外来语辞典》查了我那个“窝利安特雅利安”——

Orient,东方。

我挨了整整一个小时训斥。

翁先生在那一小时里的严厉、忿忿不满的神情至今像是还在剥着我的皮肉。

在学问上,我是翁先生的不肖之徒。

记得1979年年初,我终于没有瞒住、而让翁先生读了我的第一篇小说以后,我使劲解释说,写着玩儿的,休息时写的,我不会耽误功课;

而翁先生沉吟了一下,说道:

“你会成为一个作家。

他的口气中没有一丝不同意。

我觉得他这个人没有一丝干涉学生,干涉别人的选择的习惯。

我虽然年龄尚小却禁不住地总在想暮年,也许是先生的暮年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是的,生命易老,人终有暮年,更重要的应该是暮年的无愧。

能有一个像翁先生那样的暮年,是件很难的事,也是件辉煌的事。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结尾相互呼应,照应标题;

“无愧”和“辉煌”两个词语,表达出作者对恩师无限的敬仰与赞美。

B.文章叙述翁先生和外国学者谈话这一段文字,运用了细节描写、侧面烘托,表现了翁先生对学术严谨、认真的态度。

C.文章以“我”在翁先生面前的肆无忌惮与先生总是心平气和地聆听形成对比,主要为了反衬出“我”的浮躁、不踏实。

D.文章语言通俗浅显、简洁明快,多用短句,如“但我毕竟是我”“先生不著作”“生命易老”等,这样的表述节奏感强。

8.对“翁先生晚年不著述”一事,作者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结合文本分析。

9.如何理解“一位老人却拥有着无愧的暮年”这句话?

【答案】7.C8.①震惊不解。

我们热心地劝翁先生留一本传世之作,但先生总是沉默不语;

②痛苦(激愤)。

在日本谈及翁先生,因先生无著作不被日本著名教授所知,此事让“我”自尊心受创;

③致敬感念(理解)。

翁先生去世后,看到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往悼念,失声恸哭,“我”终于理解了先生。

9.)①(无愧的暮年)晚年从事学术组织和领导工作,为他人搭建学术平台。

②晚年从事教育工作,用专业严谨的态度,不慕名利的精神感染着后辈学者。

③饱含着作者对翁先生的崇敬、爱戴和感激。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主要为了反衬出‘我’的浮躁、不踏实”错,主次颠倒,写“我”是为了表现翁先生。

文章以“我”在翁先生面前的肆无忌惮与先生总是心平气和的聆听形成对比,主要是为了反衬先生的平和、稳重。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筛选并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按照一定线索梳理情节,在不同层次中找出与题干有关的语句,然后用准确的词语进行概括,注意要有例子进行证明。

题目是,对“翁先生晚年不著述”一事,作者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自从1978年我考上他的研究生以来,我和同学们不知多少次表示愿做助手,愿为先生留下一本传世之作竭尽全力。

包括我们的热心,包括学术著作本身”可概括出“震惊不解”;

结合“1983年我在日本东洋文库进行东北亚历史研究时,我曾向一些极其著名的日本教授谈到翁先生是我的导师。

‘哦,是吗?

’我觉得自尊心受了重重的伤害。

我简直是在咬牙切齿地这样想着、写着”可概括出“痛苦”;

结合“在告别遗体时,我看到数不尽的学者、前地下党员、工人都在恸哭……我突然想:

常常是,有幸遭逢的一席话甚至一句话就能推动人生的一次飞跃,‘导师’的意义就在于此”可概括出“致敬感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含义及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结合全文内容理解其具体内涵,并通过这个句子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题目是,如何理解“一位老人却拥有着无愧的暮年”这句话?

本题关键词是“无愧”。

考生要从文中找出翁先生“暮年”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这个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从而理解“无愧”的具体含义。

结合“然而,在他殚精竭虑的领导下,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已经饮誉海内外……基本史料整理,骨干队伍建设,都已经初现规模”,可概括出“晚年从事学术组织和领导工作,为他人搭建学术平台”;

结合“我和同学们不知多少次表示愿做助手,愿为先生留下一本传世之作竭尽全力。

但是他总是微微地摇摇头,默默地吸着他的烟斗”“我挨了整整一个小时训斥。

翁先生在那一小时里的严厉、忿忿不满的神情至今像是还在剥着我的皮肉”“也许,有的青年在他人生的途中需要一位老师。

常常是,有幸遭逢的一席话甚至一句话就能推动人生的一次飞跃,‘导师’的意义就在于此”,可概括出“晚年从事教育工作,用专业严谨的态度,不慕名利的精神感染着后辈学者”;

结合结尾“我虽然年龄尚小却禁不住地总在想暮年,也许是先生的暮年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生命易老,人终有暮年,更重要的应该是暮年的无愧。

能有一个像翁先生那样的暮年,是件很难的事,也是件辉煌的事”,“无愧”一词饱含着作者对翁先生的崇敬、爱戴和感激。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曰:

“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

“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

“天下苦秦久矣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

召令徒属曰: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徒属皆曰:

“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铚、酂,皆下之。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

“吾欲见涉。

”宫门令欲缚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