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4951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6.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要周襄王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玩弄手段)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这反映了孔子

A.维护西周礼制秩序

B.反对诸侯争霸战争

C.宣扬三纲五常伦理

D.推崇齐桓公式霸业

7.“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最能体现这句话的意思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三纲五常

C.“春秋大一统”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8.张汤是汉武帝时实行严刑峻法的重要人物。

司马迁评价“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将其列入《史记·

酷吏列传》。

东汉初年的班固则评价“汤虽酷烈,及身蒙咎,其推贤扬善,固宜其后”,将其独立列入《汉书·

张汤传》。

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东汉执政理念存在去法家化倾向

B.评价历史人物受儒家思想影响

C.班固对张汤的评价比司马迁客观

D.东汉政治环境比西汉更加恶劣

9.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这表明宋代

A.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步

B.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

C.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

D.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10.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A.天人感应

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C.三教合一

D.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11.武则天的形象在宋代以前总体上较为正面,但欧阳修《新唐书》开始对其“妖魔化”,司马光《资治通鉴》更甚,而且始终不承认大周和武则天的皇帝位,仅称其为“后”。

这反映了

A.妇女地位发生了逆转

B.程朱理学占主导地位

C.官方修史原则的变化

D.士大夫正统观念强化

12.《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

这种认识

A.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

B.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C.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

13.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

这表明王学

A.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B.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

C.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

D.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

14.对下表中黄宗羲和卢梭思想的共同之处解读正确的是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

‘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乃是一件与他昨天处置臣民生命财产的那些暴行同样合法的行为。

A.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B.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C.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D.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15.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

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

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

D.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16.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

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

材料意在说明

A.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变革

C.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

D.经济发展改变社会观念

17.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

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

这说明元代杂剧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

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

18.苏格拉底曾说过:

“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下列最能印证这句话的名言是

A.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无知即罪恶

D.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19.《十日谈》中主人公的名字具有特定含义,如菲罗美娜意为“歌中恋人”、帕皮妮亚意为“充满活力”、潘斐洛意为“爱所有的人”。

薄伽丘这样取名的用意是

A.批判宗教信仰B.鼓吹思想自由C.宣扬人类平等D.讴歌人性美好

20.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即使只需说一句表示屈服的话就可以获得自由,他也毫不退让。

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并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此可知,古代希腊

A.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

B.民众厌倦平淡的世俗生活

C.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

D.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

2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指那些精通希腊艺术和拉丁文法的学者,他们对古希腊、古罗马古典学术的研究,主张“回到本源”,在虔诚的基督徒中引起了一种重新考据、论释基督教的原始文献的热潮。

可见文艺复兴

A.对教会持一种包容的态度B.恢复了古希腊罗马经典文化

C.以重建基督教信仰为初衷D.利于推动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22.在欧洲近代早期,一些国家的君主专制统治被称为“国王的神圣权利”。

17、18世纪,启蒙思想的倡导者开始质疑这些观念,认为国王应该为他们统治的人民负责。

启蒙思想家提出这一主张的理论依据是

A.依法治国原则

B.社会契约学说

C.三权分立理论

D.反抗暴政观念

23.卢梭提出:

“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这主要反映的是

A.社会契约论

B.人民主权说

C.天赋人权

D.人民革命权利

24.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中深刻剖析了君主专制的种种弊端,认为“君主使人感到枷锁的分量”,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君主专制。

他断言,人只有在自己的人格与自由得到尊重与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发挥自己的理性,推动社会繁荣。

这表明伏尔泰

A.提倡天赋人权

B.批判教会神权

C.反对君主制度

D.倍加推崇理性

25.魏源在《海国图志》卷47中说:

英国“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

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

这反映了魏源

A.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

B.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

C.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

D.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

26.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

前者说:

“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

”后者说: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钦?

”这反映出当时:

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

B.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

C.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

D.“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

27.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的各种近代化方案,有人把其分别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

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D.真正意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8.“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

”这说明维新思想

A.全面否定了封建统治思想B.促进国人民族意识觉醒

C.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D.使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29.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陈序经提出“全盘西化”的观点,还有学者提出将四书五经束之高阁,甚至主张废弃汉字,改用世界语。

随后,《新青年》杂志发表陈独秀的文章,对这种主张加以批评和解释,并表示该杂志同仁也不同意这种观点。

这表明

A.“全盘西化”已成为思想文化界的主流

B.陈独秀的思想认识开始落后于时代潮流

C.《新青年》不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D.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存在不同认识

30.史学界一般认为,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这个纲领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关注民生,并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民本”主张依然带有“空想”色彩。

“空想”主要是因为

A.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

B.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C.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

D.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

31.1894年,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正式出版。

在该书中,郑观应认为,中国传统的思想视工商为牟利之贱业,“但有困商之虐政,并无护商之良法,虽欲商务之兴,安可得哉?

”郑观应意在

A.批判重农抑商政策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发展本国资本主义D.颠覆中国传统的夷夏之辨

32.孙中山主张普遍建立消费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认为建立合作经济是“地方自治团体”之“要事”,是避免“商家垄断”的有效办法。

还主张“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

这体现孙中山

A.节制资本的思想

B.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C.关注工农的利益

D.提倡建立公私合营经济

33.1919年2月,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

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

这一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

这反映出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

C.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

D.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

34.曾经,在国人如何面对西方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这一问题上,有人主张用“伊”对应“she”,有人主张汉字拼音化。

1917年,刘半农创造“她”字以对应,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1932年定音之后的“她”字一直沿用至今。

A.汉字文化兼收并蓄

B.知识分子异常激进

C.国人思想因循守旧

D.西方文化霸权影响

35.关于19世纪中期开始的洋务运动,维新派、革命派总体肯定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同时指责其坚守“中体西用”,让中国丧失政治变革的良机;

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由早期的两点论转为全盘否定,将曾国藩说成“汉奸刽子手”;

80年代,认为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观点成为学界主流。

据此可知

A.历史事件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B.多数史学家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的真相

C.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D.时代发展和史家认识影响历史事件评价

36.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主张以中国固有的道德——“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号召国民自强,改造社会,复兴国家。

1935年3月以后,新生活运动以实现“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为中心,除突出实施国民军训与编组外,还开展诸如开渠筑堤、修桥补路、提倡国贷、戒烟戒赌、民众识字、体育健身等活动。

国民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反映了

A.政府重视引导民众传承历史传统

B.改良社会风气成为国民共识

C.传统儒家道德与近代民族主义相结合

D.西方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37.“人是万物的灵长”“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等都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中提出的口号。

这些口号的提出均

A.明确反对欧洲的君主制度B.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

C.全面否定了封建神权统治D.反映了理性至上的时代精神

38.针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新学者们“灭国粹而后输入欧化”的论调,吴宓在《论新文化运动》中指出,正确的做法应是:

“西洋真正之文化与吾国之国粹,实多互相发明、互相裨益之处。

”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A.对中西学犯了绝对主义错误

B.对国粹和西学辩证加以吸收

C.得到广大知识分子一致赞同

D.冲击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

39.“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在此背景下出现的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

B.《战争与和平》

C.《思想者》

D.《老人与海》

40.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同苏联的区别,提出了“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这一新的概念以区别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一概念的提出

A.体现了对中俄革命性质的深刻认识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产生

C.反映出中共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二、材料分析题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明中叶以来出现的新思潮和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根本精神上,有十分相似之点。

这就是“人”的觉醒,“人”的解放,“人”的主体意识的高扬。

李贽以“心本体”的学说为基础,将本质上非圣疑道的内容和体现历史新趋向的要求,理直气壮地运载进“心本体”所谓的“心”中,运载到“良知”之中,开始了从“圣心”到“俗心”的转化,打开了由“圣”转“俗”的通道,即由“禁欲”转为“顺情”由“圣贤”境界转为“俗世”境界,由旧时代迈向新时代,并且走出了相当远的路段。

——摘编自《从“神”到“人”与从“圣”到“凡——中西近代启蒙思想文化运动差异一论》

材料二法国启蒙思想家马布利认为:

“自然界并没有创造国王、统治者、庶民和奴隶,人生下来是完全平等的。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认为,专制制度是中国万恶之源,中国欲求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法国启蒙运动的开路先锋梅叶大声疾呼:

“世上穷人们受各种迷信及偶像崇拜欺骗的时间已经够久了……该是打开穷人的眼界,向他们说明全部真相的时候了。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指出,对于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

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卢梭的“人民主权”体现了民主的思想,《百科全书》更是一台以科学和民主为主题的“战斗机器”。

法国的启蒙运动开启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而中国的初期新文化运动不能开启资产阶级革命,也不可能直接开启社会主义革命,但为马克思主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清之际的新思潮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思潮有何共同特点,分析指出两者的本质区别及出现这种差异的经济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并分析“中国的前期新文化运动不能开启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该如何认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诸大

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泰西之立国有三:

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

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

民为贵,君为轻"

,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

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

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

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参考答案

1.B

【详解】

“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了周代的德治思想,故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相分离”,排除A;

材料反映周代的德治思想,无法体现天子权力下降,排除C;

材料“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统治者仍然重视“天命”,无法体现“对天的认识理性化”,排除D。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分析解答即可。

2.A

战国中后期,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故A正确;

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各派思想开的交流融合,排除B;

材料反映人们形成统一的共识,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材料反映人们形成统一的共识,并非渴望重建西周秩序,排除D。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定于一”“乱莫大于无天子”,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3.C

《论语》重视礼和仁,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这反映出儒家和道家不同的人生追求,故C正确;

老子是无为而治,A错误;

孔子和老子都处于春秋时期,所以反映了相同的时代背景,B错误;

天人感应是西汉董仲舒最早提出的,D错误。

4.A

【解析】

材料表明了儒家也是吸收其他家的思想以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项B是不符合史实的,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在汉代农民的地位是很低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只是吸收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不会成为儒学的内核,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A。

5.D

【分析】

这一现象发生舆论转变说明当时社会思想发生转变。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朝的思想发展过程,我们能够很明显看出儒家思想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忠君伦理观念的提升使得人们观念发生转变,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分封制是政治角度的问题,材料主要体现出思想领域的变化;

B选项错误,我们不能对社会道德妄加评判,不同时代对社会道德定义是不同的;

C选项没有挖掘出本质,民意的变化还是由于主流思想的变化。

解答本题我们首先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

材料中反映出社会舆论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思想上的转变。

由此就可以将本题变为思想领域变化的问题,答案很容易就能够选出。

6.A

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本质上都是争霸,但齐桓公表面尊崇周王,而晋文公则对周王不尊崇,所以孔子对待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态度不同,体现了孔子维护西周礼治秩序的主张,故选A项;

孔子反对的是晋文公对周王的态度,而没有体现他反对诸侯争霸,故排除B项;

三纲五常伦理制度不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故排除C项;

孔子虽然反对晋文公的做法,但并不能说明他推崇齐桓公式的霸业,因为齐桓公本质上也是对周王的不尊崇,故排除D项。

孔子面对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乱世,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7.D

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学说,即人事和上天有密切联系,上天有思想感情,灾异和瑞祥是上天感情的流露,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故选D;

AC是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的,排除;

B是就为人处世而言以重建封建统治秩序而言,排除B。

8.B

司马迁认为张汤多诈,列入酷吏列传,班固肯定张汤推贤扬善,说明班固受儒家思想扬善从善思想影响,故B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班固“去法家化倾向”,排除A;

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张汤残酷,不能说明班固对张汤的评价比司马迁客观,排除C;

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9.B

儒家思想到宋代发展为理学,理学倡导格物致知的求理方式,就对事物进行精细的研究,材料中“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说明这种绘画精神与理学求理方式比较类似,受其影响,故B正确。

材料表述的是绘画艺术,不是自然科学发展,排除A项;

宋代山水画并不是平民化的艺术形式,其侧重的是文人画,需要较高文化素养,排除C项;

材料中绘画表现受理学思想影响,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10.B

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材料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比作:

昏晓相需而成一昼夜,春秋相需而一岁一样,相互结合,故B项正确;

天人感应是指天意和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故A项排除;

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佛教三者之间的融合,故C项排除;

天理是宋明理学的内容,故D项排除。

11.D

对武则天形象描述的变化不能说明妇女地位的逆转,故排除A项;

程朱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时期,故排除B项;

对武则天形象评价的变化不能体现官方修史原则的变化,故排除C项;

根据“始终不承认大周和武则天的皇帝位”可知武则天称帝不符合当时士大夫的正统观念,故选D项。

随着唐代以来儒学复兴的发展,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进一步得到强化。

武则天称帝的正统性受到传统士大夫的质疑,也因此导致了武则天形象评价的变化。

12.C

由材料“‘道’……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可知题干的“道”指的是儒家的道,强调的是魏晋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独尊的地位受到挑战,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繁荣,故C符合题意;

由材料可知道不是道家的道,而是以仁与礼为核心的儒家之道,没有混消儒家与道家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

儒学在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良,已经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故B不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