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5093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docx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据北魏均田制的规定,太守有十顷职分田,做过太守的贾思鳃应该有大片土地,在口口口口的记载中,他还养过200只羊,作为一个农场主,贾思鳃有车富的种植和经营经验。

“口口口口”应为(  )

A.《兰亭集序》B.《齐民要术》C.《洛神赋图》D.《女史箴图》

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片反映了公元229年三国鼎立的地理方位()

A.

B.

C.

D.

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包括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双季稻③粪肥得到推广④麦稻兼作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3世纪的是

A.禹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

B.苻坚于383年发动淝水之战

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D.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

5.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石窟艺术是随着某宗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该宗教是

A.伊斯兰教

B.佛教

C.道教

D.基督教

6.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

①东吴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南朝·宋

⑤南朝·陈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

8.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序号

部分措施

1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3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促进民族交融B.推动经济发展

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

9.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定都洛阳

C.恢复分封制

D.三家归晋

10.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11.东晋谢安“东山再起”执掌朝政后,在一次战役中指挥晋军将“投鞭断流”的前秦军队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次战役是指

A.桂陵之战

B.垓下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12.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13.“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是林俊杰歌曲《曹操》中的歌词,下列关于曹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洛阳称帝B.实行屯田C.统一北方D.招揽人才

14.“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李白的诗句中提到了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西晋都城被匈奴攻陷后,中原人民大量南迁江南的景象,史称永嘉南渡。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永嘉年间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西晋迁都到南方B.南方经济发达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北方战乱多,为躲避战祸南下

15.对于北魏时期出现的“胡人汉服”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当时已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族服装的喜好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16.祖冲之小行星是一颗以中国数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下列关于这位数学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他是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

②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

③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④制定出《大明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7.《辞海》说,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它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这一字体的创立者是()

A.钟繇B.胡昭C.王羲之D.王献之

18.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地城辽阔而人烟稀少”,但在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

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江南开发因素的是()

A.优越的自然条件B.北方人口的南迁

C.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D.经济重心的南移

19.“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

”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A.祖冲之B.贾思勰C.顾恺之D.郦道元

20.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

A.独尊儒术B.实行汉化

C.开发江南D.科举取士

21.成语是历史的积淀。

以下成语来源于淝水之战的有

①投鞭断流②破釜沉舟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2.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

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23.下列历史人物在生活朝代上与其他三人不同的是

A.

B.

C.

D.

24.西晋统治腐朽,奢侈风气盛行。

在位的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既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反抗西晋的压迫,于316年灭亡了西晋。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

A.西晋灭亡的原因

B.西晋统治时间短暂

C.西晋社会的混乱

D.西晋的民族矛盾

25.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故题干“口口口口”应为《齐民要术》,故B符合题意。

《兰亭集序》是书法和散文,《洛神赋图》《女史箴图》都是绘画,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2.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后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229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根据三国都城的位置可知,D项中的图片反映了229年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势,AB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的大量南迁等因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经过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双季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稻麦间种。

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元年以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

所以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是属于公元3世纪,D项符合题意。

而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383年属于公元4世纪,公元25年属于公元1世纪。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

所以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的是石窟艺术,该宗教是佛教,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6.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②可排除;①③④⑤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

故选B。

点睛:

抓住信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解题的关键,需熟练掌握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8.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这些措施加强了北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以后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A符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北魏的汉化措施,没提到经济、中央集权,故BC不符合题意;北魏只统一了北方,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败。

281年西晋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能智力国家。

西晋的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从此西晋衰落。

A符合题意;西晋建立初期,定都洛阳,B不合题意;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继续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恢复分封制,C不合题意;中国古代三国末期,司马氏家族篡魏灭蜀以后,兵伐东吴,灭了吴国,自此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的魏、蜀、吴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史称西晋。

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骤灭”,即很快灭亡的意思。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就是加快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

10.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选项图片可知,D符合题意,ABC排除。

故选择D。

1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暂时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D正确;桂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垓下之战发生在楚汉之争时期,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打败袁绍的重要战役,ABC排除。

故选D。

12.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故B符合题意;女真族、党项族、契丹族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曹操死后,220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

因此A对曹操的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

实行屯田、统一北方、招揽人才,都是曹操所为,故B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晋到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多,为躲避战祸,北方人口纷纷南下,材料反映了永嘉年间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的战乱,故D项正确。

A项“迁都”说法错误,排除。

BC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故选D。

【点睛】

根据材料的主旨意思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或者直接找出答案。

15.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实施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等政策。

“胡人汉服”现象说明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方面相互交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胡人汉服”现象说明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方面相互交融,不是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族服装的喜好,④不符合题意。

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6.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我国的祖冲之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求得的圆周率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制定出《大明历》,③④表述正确,故D符合题意;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①表述错误;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②表述错误,故含有①②的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7.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曹魏时期,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独创楷书书法的是钟繇,故A符合题意;胡昭是三国时期书法家,擅长隶书,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王羲之、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擅长行书,故C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D

解析: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放的原因包括: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安定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经济、农业和水利;北方人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技术与生产经验;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海上贸易也优于北方。

D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宋朝时期,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ABC项均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宋朝时期经济重心的难移的区别与联系,不要混淆相似知识点。

19.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圆周小数点分明”,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

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

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故A符合题意;贾思勰是北朝农学家,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顾恺之是东晋画家,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郦道元是地理学家,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文中的“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说明孝文帝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进行了著名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称作汉化措施,ACD选项和孝文帝无关,所以此题选B。

2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①③④均来源于淝水之战,投鞭断流是指前秦统治者苻坚骄傲自大,不听大臣的劝阻,执意要进攻东晋,并扬言把军队的马鞭投入长江,可以阻断长江天险,草木皆兵是指苻坚在淝水之战前疑神疑鬼,把山上的草木也看作东晋军队,风声鹤唳是指前秦军队在淝水之战被打败后仓皇逃命,一路上听见风声和鹤鸣的声音,都以为是追兵,①③④正确;②来源于秦末的巨鹿之战,指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示有进无退,结果大败秦军主力,②排除。

故选B。

22.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的是曹丕,D符合题意。

ABC项都是曹操所为,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3.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张仲景是东汉著名医学家,汉武帝是西汉帝王,班超是东汉政治家,因此祖冲之生存的朝代与其它三者明显不同,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

故选A。

24.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奢侈风气盛行。

在位的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既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反抗西晋的压迫,于316年灭亡了西晋”,可见这段话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西晋灭亡的原因,故A符合题意。

题干的主旨是分析西晋灭亡的原因,而不是说明其统治时间短暂,故B不符合题意。

题干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社会的混乱只是题干的部分意思,故C不符合题意。

题干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的民族矛盾尖锐只是题干的部分意思,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5.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的砖画“制作蒸馍与烙饼”“食用烧烤食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胡人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相互交融,体现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所以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民族交融,故选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