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518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同步测试.docx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同步测试

第三单元琵琶行并序

基础过关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月春风等闲度等闲:

平常,随随便便

B.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

叹息

C.却坐促弦弦转急却:

退回

D.座中泣下谁最多泣:

哭泣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低眉信手续续弹

C.枫叶荻花秋瑟瑟

D.终岁不闻丝竹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转徙于江湖间却坐促弦弦转急

B.凝绝不通声暂歇如听仙乐耳暂明

C.琵琶声停欲语迟今夜闻君琵琶语

D.填酒回灯重开宴满座重闻皆掩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B.遂命酒

C.使快弹数曲D.歌以赠之

5.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

主人下马客在船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一项是()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A.①②③B.①③⑤C。

②③④D.③④⑤

7.“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诗中的作用是()

A.以环境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衬托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环境的静寂,表现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烘托听众凄切的情感。

8.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道: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描绘了“五陵年少”挥霍无度,琵琶女备受追捧的情景。

北宋宰相寇准,生活极度奢侈,也常在宴会上叫人拿绫绡给歌女。

寇准的侍妾作绝句《呈寇公二首》讽刺他。

下面是其中的一首,但诗句残缺不全,需要补充完整。

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①一____清歌一____绫,②美人____自意嫌____。

③不____织女萤窗____,④几____抛____织得成。

A.①曲束②犹轻③知下④度梭

B.①支条②还少③明中④月丝

C.①只匹②尚差③晓里④岁梭

D.①首丈②竟少③管上④日丝

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十年”中的“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

所谓“年号”,即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

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的是有联系的,如杜甫,字子美,“甫”与“子美”的意思十分相近;而有的却毫无联系,如白居易,字乐天,

C.“江州司马青衫湿”中,“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有职无权;“青衫”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后借指失意的官员。

D.“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教坊”是中国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机构,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演出等事务。

10.根据提示填写句子。

(1)《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琵琶女名噪一时,众多纨绔子弟争相追捧。

(2)《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在调弦校音时虽曲调未成但深情已露,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琵琶行并序》中,写诗人谪居浔阳时,无论是在江花盛开的春日,还是在月色美好的秋夜,只能独自一人喝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琵琶行并序》中,写独守空船的琵琶女梦到往事,泪流不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环境的寂静衬托出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6)《琵琶行并序》中,诗人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时旋律的变化,用“______”描绘曲调的婉转流利,用“______,______”形容乐声的激越雄壮,用“______”形容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

(7)《琵琶行并序》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

(8)《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这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9)《琵琶行并序》中,借明月和寒水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0)如果想表达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我们可以吟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可以吟咏“______,______”。

(11)朱自清《松堂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

”如果换用诗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琵琶行并序》中的“______,______”。

1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诗词都是用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刻画出一个完整或具体的形象,①______。

读一首诗就要抓住它的形象和情致。

要做到这一点,单像读散文、故事那样一眼看过去,还不济事。

诗词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必须反复回味,设身处地地体验,才可以逐渐体会它的深微之处,领略它的情感。

诗词的情致和它的音乐性的语言是分不开的。

抓住情致,②______。

语言的音乐性在默读中体味不出来,③______,而且要反复地朗读。

12.白居易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琵琶行》,他调离江州后,当地百姓建祠纪念他。

白居易祠中有这样一副对联: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上联是《琵琶行》诗意的浓缩;下联表达了九江百姓对白居易的深情厚谊。

请你也拟写一副对联,将你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

答:

13.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盛唐气象……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

例句:

李商隐在秋雨的低吟中,剪烛西窗,倾诉着异乡的思念。

答:

微写作

在幽静的夜色中,优美的旋律萦绕耳畔,定会让你心旷神怡。

结合你熟悉的适合在夜晚演奏的乐曲,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写一段描写音乐的文字。

要求:

写出音乐所传达的内容,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200字左右。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一)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朋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二)

琵琶行(节选)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水平3,★★☆)下列对《夜筝》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表现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有很强的画面感。

B.首句写明月,借月点明时间的同时,也渲染了环境的明净美好,衬托了弹筝女子的形象。

C.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表现了弹筝女子孤芳自赏的心性。

D.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

2.请比较两首诗,分析二者在描写内容上的异与同。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闲居春尽①

白居易

闲泊池舟静掩扉,老身慵出客来稀。

愁因暮雨留教住,春被残莺唤遣归。

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②。

冬裘夏葛相催促,垂老光阴速似飞。

[注]①此诗当是诗人晚年闲居洛阳时所作。

②生衣:

绢制的夏衣。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闲”字,照应诗题,表现了诗人生活的恬静闲适。

B.“老身慵出客来稀”写诗人年事已高,没有客人来访,表现了诗人老年孤苦无依的情景。

C.颔联中,“暮雨”一词营造出凄凉的气氛,“留教住”流露出诗人落寞、惆怅的情绪。

D.尾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以“冬裘”“夏葛”相催促写出时节更替,“似飞”则写出年老更觉光阴飞逝的心态。

4.“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两句颇有生活情趣,请作简要赏析。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

蟠木[注]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蟠木:

弯曲的树。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诗人饮食随意,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以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诗人的生活态度。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颈联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6.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美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文学作品也是同样。

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雨“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儿,孔子也许这样说:

“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

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吗?

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

……”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

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

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

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宏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渊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白香山在《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著名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关,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

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

中国有一句谚语说:

“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

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他们男女都是瞎了眼睛。

这固然根据古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美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

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

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的巧。

以上是从各种艺术中信手拈来的几个实例。

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在一起,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

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

“言有尽而意无穷。

”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

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无言之美》)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

B.《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

C.《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听者沉默渊穆、和平愉快的感受,体现了音乐的无言之美。

D.欣赏者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时,所产生的印象常常特别深刻,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完全传达情意的观点出发,拓展开来,论述了各种艺术作品都不必追求完全地表达情意的道理。

B.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顺势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

C.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表达情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了美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变得浅显易懂。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部分空白。

B.《关雎》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荇菜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完全地表情达意。

C.《归园田居》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

D.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将更具感染力。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音乐

赵丽宏

①深夜,无月,无风。

带木栅栏的小窗外,合欢树高大的树冠犹如张开着巨臂的人影,纹丝不动,贴在墨一般深蓝的天幕上。

一颗黯淡的星星孤独地挂在树梢,像凝固在黑色人影上的一粒冰珠,冷峻而肃穆。

②静。

静得使人想到死亡。

思绪的河流也因之枯涸,没有涟漪,没有飞溅的水花,没有鱼儿轻盈的穿梭……只有自己沉闷的呼吸,沉闷得像岩石,像龟裂的土地,像无法推动的铁门。

难熬的寂静。

③这时,突然有一种极轻微的声音从远处飘来,仿佛有一个小提琴手将弓轻轻地落到E弦上,又轻轻地拉了一下。

这过程是那么短促,我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其中的韵律,声音已经在夜空里消失。

世界复又静寂。

在我的小草屋里,这响动却留下了回声,一遍又一遍,娓缓沉着地回荡着,回荡成一段优美的旋律,优美中蕴含着淡淡的忧伤,也流淌着梦幻一般的欣喜。

眼前恍惚有形象出现——一个黑衣少女,伫立在月光下拉一把金黄色的小提琴,曲子是即兴的,纤手操持着轻巧的弓,在四根银弦上自由自在地跳跃滑行,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旋风,先是绕着少女打转,少女黑色的长裙在旋风中翩然起舞,旋风缓缓移动,所达之处,一片星光闪烁。

④渐渐地,我也在这旋风的笼罩之中了。

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辉煌的音乐厅,无数熟悉的旋律在我耳畔光芒四射地响起来。

钢琴沉静地弹着巴赫,长笛优雅地吹着莫扎特,交响乐队大气磅礴地合奏着贝多芬……也有洞箫和琵琶,娓娓叙说着古老的中国故事……

⑤终于,一切都消失了,万籁俱寂,只剩下我坐在木窗底下发呆。

窗外,合欢树的黑影被镀上了一层亮晶晶的银边——月亮已经悄悄升起。

⑥以上的经验,距今已有二十年,那时我孤身一人住在荒僻乡野的一间小草屋里,度过了无数寂静的长夜。

静夜中突然出现的那种声音,其实是附近的人家在开门,破旧的木门被拉动时,门臼常常发出尖厉的摩擦声,从远处听起来,这尖厉的声音便显得悠扬而奇妙,使我生出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门臼的转动和美妙的音乐,两者毫不相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似乎很荒唐,然而却又是那么自然。

⑦我曾经请一位作曲家对音乐下一个定义,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

“什么是真正的音乐?

音乐是人类的爱和智慧的升华,是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和呼唤。

”他的回答使我沉思了很久。

这回答当然不错,可是用这样的定义来解释其他艺术,譬如绘画和舞蹈,似乎也未尝不可。

而音乐毕竟不同于其他艺术。

音乐把人类复杂微妙的感情和曲折丰富的经验化成了无形的音符,在冥冥之中回响,它们抚摸、叩动、撞击,甚至撕扯着你的灵魂,使浮躁的心灵恢复宁静,使干涸的心田变得湿润,也可以让平静的心灵掀起奇妙的波澜。

音乐对听者毫无要求,它们只是在空间鸣响,而你却可以使这鸣响变为翅膀,安插到你自己的心头,然后展翅翱翔,飞向你所向往的境界……音乐是自由的,又是无所不在的。

有什么记忆能比对音乐的记忆更为深刻,更为恒久呢?

⑧我想起了最近欣赏的一场交响音乐会。

指挥这场音乐会的是一位个子矮小、性格文静的中年人,当他站到庞大的乐队前面,不慌不忙地举起指挥棒时,像一个骄傲而威严的大将军面对着他的千军万马。

⑨乐队演奏的是瓦格纳的歌剧《唐豪赛》序曲。

小小指挥棒挑出了惊天动地的音响。

我在音乐中闭上眼睛,想透过轰鸣的旋律寻找《唐豪赛》中的人物,然而我失败了。

我的眼前既未走来朝圣的信徒,也没有舞出妩媚妖娆的仙姑,那位在盛宴上放歌豪饮的英雄更是无影无踪。

我在音乐中感觉到的是毫不相干的一种景象。

⑩似乎又走到了二十年前我常常走的一道高耸的江堤上。

灰色的浓云低低地压在我的头顶,眼前是浩瀚无际的长江入海口,浑黄的江水在云天下起伏翻滚,发出低沉的咆哮,巨大的浪头互相推挤着,成群结队向我扑来。

巨浪一个接一个轰然打到堤壁上,又被撞成水花和白雾,飘扬到空中,飞溅到我的身上。

我的整个身心逐渐湿润了,清凉了,郁积在心底的忧愁和烦闷在轰鸣的涛声中化成了轻烟,化成了白色的鸥鸟,振抖着翅膀翔舞在水天之间。

浓重的铅云开裂了,露出了隙缝,一道阳光从隙缝中射进来,射在起伏的水面,浪波又把阳光反映到空中。

我是在一片光明的包围之中了……

(有删改)

10.下到对本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和音乐有关的经历,思考音乐独特的价值,描写、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想象与联想并用,诗意地表现出音乐的魅力。

B.住在荒僻乡野的作者听见了附近人家的开门声,误以为是小提琴的声响,进而产生一系列关于音乐的美好幻想,这也算是美丽的错误。

C.第③段中“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旋风”,运用通感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表现了音乐的灵动和飘逸之美。

D.文章从二十年前的感受写起,最后又联想到二十年前漫步江堤的情景,前后呼应,有虚有实,表现出音乐带给人的强烈而深刻的震撼。

11.文章开头两段有关深夜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12.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文中看,作者认为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答:

(2)第⑤段画线处写道:

“窗外,合欢树的黑影被镀上了一层亮晶晶的银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赏析。

答:

五年高考练

古代诗歌阅读之间接抒情

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表达情感时常常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掌握古代诗歌中的间接抒情,对把握诗歌内容、分析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至关重要。

一、(2019课标全国Ⅱ,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

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

狭窄。

3.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答:

4.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

三、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

徘徊,流连不去。

5.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

6.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答:

7.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

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8.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

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9.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琵琶行并序

基础过关练

1.D泣:

眼泪。

2.AA.古义:

第二年。

今义:

今年的下一年。

B.古今都是“随手”的意思。

C.古今都有“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的意思。

D.古今都是“终年”的意思。

3.DA.辗转/更加,越发。

B.暂时/忽然,一下子。

C.回答/曲调。

D.再次,重新。

4.CA.夜: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B.酒:

名词作动词,摆酒。

D.歌:

名词作动词,作歌。

5.DD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例句与其他三项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6.B②正面写琵琶女的技艺;④写的是琵琶女的境遇。

7.C这两句是从侧面衬托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8.A根据织布的动作可知,应是“抛梭”,由此排除B、D两项;根据常识,绝句的第二句的最后一字应当入韵,“差”字不合韵,由此可排除C项。

9.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有因果关系,“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因为身处安宁之境地,所以知命而乐天。

10.答案

(1)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3)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6)间关莺语花底滑银瓶乍破水浆迸铗骑突出刀枪鸣冰泉冷涩弦凝绝(7)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8)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9)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1.答案①传达出一种情致②必须抓住语言的音乐性③必须朗读

解析补写语句时要联系前后文。

①处,后文是“读一首诗就要抓住它的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