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55709DOC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5399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55709DOC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55709DOC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55709DOC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55709DOC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55709DOC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55709DOC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55709DOC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55709DOC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55709DOC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55709DOC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55709DOC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55709DOC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55709DOC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55709DOCWord下载.docx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55709DOC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55709DOC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55709DOCWord下载.docx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

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论争。

鲁迅撰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批评了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左翼领导人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错误。

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

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5.文学与抗战关系论争

文学与抗战关系的论争发生于抗战初期,是针对梁实秋的“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

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言论而发生的。

罗荪、宋之的、张天翼等撰文批评梁实秋的观点。

郁达夫的文章很中肯,既充分肯定文学为抗战服务,也批评分析了八股病的原因。

6.民族形式论争

民族形式论争发生于抗战中期。

1938年和1940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和《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

‘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题。

国统区文艺界在学习和讨论中发生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是向林冰的观点。

向林冰的观点是:

①“应该在民间形式中发现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他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而民间形式是大众习闻常见的;

②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

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

①对旧形式全盘否定;

②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的努力和成就时,否认新文艺在形式上存在缺点。

郭沫若、茅盾、胡风等在撰文讨论中,都从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上论述民族形式的问题,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起来,见解独到。

这一场讨论参加人多,对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7.现实主义与“主观战斗精神”论争

现实主义和“主观战斗精神”的论争发生于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论争的一方以胡风为主,胡风撰文论述作家在创作中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十分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以克服创作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公式主义偏向,争取现实主义的胜利。

文章受到一些人责难。

论争延续到40年代后期,邵荃麟、林默涵、胡绳等发表批评文章,胡风写《论现实主义的路》进行答辩。

8.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从地域而言是指上海租界,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

就时间而言,是指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止,历时四年多;

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搜、柯灵、王任叔(巴人)、文载道、周木斋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是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

二是戏剧特别活跃,业余剧团遍于各学校各行业,于伶的《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及上海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很大社会影响。

9.延安文艺座谈会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1942年5月,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

当时解放区文学的主流是好的,但作家队伍的思想面貌、文艺思想,也存在不少问题。

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克服错误观点,使文艺于民族解放战争以更大助力,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

先由毛泽东作了“引言”的发言,经过作家三次讨论,毛泽东作了“结论”的发言。

“引言”和“结论”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对如何服务的问题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作家要到群众斗争中去汲取创作源泉,改造世界观。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对新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0.新秧歌运动

新秧歌运动发生于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解放区。

文艺工作者与群众一起改造旧秧歌,使之成为反映现实斗争,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小型广场歌舞剧。

代表作有鲁艺的《兄妹开荒》等。

新秧歌运动表现文艺工作者面向群众,向工农兵普及的艺术实践,是文艺座谈会后在艺术上显示的最初成绩,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大型新歌剧。

11.对王实味的批判

“对王实味的批判”发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

王实味是延安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员,他在1942年初的延安报刊上发表《政治家·

艺术家》一文,提出文艺暴露黑暗的主张,着重暴露革命队伍内的“黑暗”,认为这是文艺首要的工作。

又发表暴露延安“黑暗”的散文作品《野百合花》。

王实味的理论主张是片面的错误的有害的,对王实味的思想批判是必要的;

但是,把王实味作为反革命分子斗争处理,最后错误处决,是严重混淆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界线,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12.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

正是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这是一个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是一个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大会决议把毛泽东的文艺为人民服务方向作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大会标志着新文艺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后,将要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大会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13.新潮社

新潮社是五四时期以新文学创作为主要活动之一的文化团体,创办刊物《新潮》。

主要社员有罗家伦、傅斯年、叶绍钧、杨振声、汪敬熙、朱自清、康白情、周作人等等,多数是当时北京大学的学生。

新潮社是在《新青年》的直接影响和支持下展开活动的,《新潮》上发表的俞平伯、康白情等的新诗,杨振声、汪敬熙等的小说,是文学革命初期的创作成就。

《新潮》扩大了《新青年》和新文学运动的影响。

14.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以上列名为发起人)、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

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指1921年1月由沈雁冰接编并发表《改革宣言》后的《小说月报》,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代用机关报)和《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等,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

文学研究会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

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

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居多。

文学研究会成员多,有许多著名作家,对中国新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

潮。

15.创造社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潘汉年、阳翰笙等。

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月刊》、《创造周报》、《洪水》、《文化批判》等,并出版创造社丛书。

创造社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学活动,尊自我、重主观、崇天才、讲神会,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艺术以感情为生命,这都表现出浪漫主义特征。

他们追求文学的全和美,但他们也强调文学对于时代的使命。

他们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倾向的诗歌、小说及戏剧,尤其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和历史剧,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等,风靡文坛,对新文学影响很大。

他们的翻译也以欧美浪漫主义作品为多。

同时,创造社也是具有较多现代主义气息的新文学社团。

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在当时形成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成为当时新文学中和现实主义并峙的两大文学主潮。

1925年“五卅”以后,是创造社后期,郭沫若、成仿吾等主干人物思想变化,提倡革命文学;

1928年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9年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成员多数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6.新月社与新月诗派

 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

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陈西滢、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

和新月社有关的有影响的文学活动,一是新月诗派的活动;

二是1928年《新月》月刊的创办。

《新月》是一个综合性的刊物,文学是其一个方面。

徐志摩在《新月》创刊号上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梁实秋在《新月》上发表文学表现人性的理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左联曾对他们的原则和理论展开论战。

新月诗派活动分前后期。

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要求创造新诗的新格式新音节,闻一多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诗“三美”的格律诗理论主张,闻一多、徐志摩及朱湘、饶孟侃、刘梦苇等等发表新格律诗创作,称为“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对新诗发展有积极意义。

1931年,徐志摩又创办《诗刊》,后期有陈梦家等等。

是年,陈梦家编《新月诗选》,收18人的诗,展示了新月诗派阵营及诗作成就。

新月派的小说家有沈从文、凌叔华等。

17.语丝社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

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以发表各种文体的散文为主,尤多杂文、小品、随笔,鲁迅的许多杂文及散文诗集《野草》各篇均发表于此,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语丝》小说家有冯文炳(废名)等。

《语丝》于1930年停刊。

18.莽原社

莽原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成立于1925年),由鲁迅发起和领导,以创办《莽原》周刊、半月刊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高长虹等。

《莽原》以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多发表杂文、散文为特色。

鲁迅的著名杂文《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及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各篇均发表于此。

19.未名社

未名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成立于1925年),由鲁迅发起和领导,刊物有《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刊》等。

主要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等。

未名社以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为主要特色;

创作上以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为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20.狂飙社

狂飚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高长虹等。

出版《狂飚》周刊及狂飚社丛书。

狂飚社受尼采思想影响较深,表现出“虚无的反抗”的特色。

21.浅草社、沉钟社

浅草社、沉钟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文学社团。

主要成员陈翔鹤、冯至等。

1922年创办《浅草》季刊,1925年停刊后,冯至等浅草社同仁和杨晦又成立沉钟社,创办《沉钟》周刊、半月刊,至1934年停刊。

文艺思想接近创造社,致力于创作,被鲁迅评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22.弥洒社

弥洒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文学团体(成立于1923年),主要成员有胡山源等。

创办《弥洒》月刊。

致力于创作,强调艺术无目的和灵感作用。

23.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诗团体(1922年成立于杭州),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

出版诗集《湖畔》、《春的歌集》等。

朱自清评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是其特色。

24.象征诗派

象征诗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诗流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代表诗人为李金发,这时期连出三本象征诗集,以象征、暗示手法营构意象表现内心感受。

同时还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创造社诗人,这时期也致力于象征诗创作,各自出版象征诗集。

穆木天、王独清还发表《谈诗》等文阐述自己的象征诗理论见解。

25.新剧(文明新戏)

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

开始于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黑奴吁天录》等话剧。

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

辛亥革命后,新剧很繁荣,以演家庭伦理戏居多。

“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其原因一是新剧商品化,迎合小市民趣味,内容庸俗低下,二是新剧都是幕表戏,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艺术水平和演技很难提高。

“五四”文学革命批判堕落的文明戏,一些戏剧家提出“爱美的”口号(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中国话剧运动进入第二阶段。

26.南国社

南国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话剧团体(成立于1923年),田汉创立,先后办《南国》半月刊、《南国特刊》、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等,开展话剧运动在1928至1929年,多演出田汉创作的剧本。

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其鲜明风格特色。

27.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是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的文学流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

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

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等。

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

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接触到婚姻制度不合理,但又常囿于礼教。

其中好的有一定社会、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作品以营利为目的而粗制滥造。

这一流派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

文学研究会对其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过批判。

28.学衡派

学衡派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一个复古主义派别,以刊物《学衡》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

他们是欧美留学生。

其主要倾向是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言文合一。

29.甲寅派

甲寅派是文学革命后继学衡派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复古主义派别,以刊物《甲寅》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章士钊等。

其主要观点是赞美文言,反对白话,反对新文化运动。

30.太阳社

太阳社是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成立的一个革命文学团体。

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邨(阿英)等等,成员多为共产党员。

出版《太阳月刊》等。

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但有左倾错误观点,否定和攻击鲁迅;

创作了不少具有革命罗曼蒂克错误倾向的普罗文学作品。

成员后都加入左联。

3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3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

先后出版刊物《北斗》、《萌芽》等十几种。

左联成员发展到270多人,著名作家有鲁迅、茅盾、郁达夫、夏衍、田汉、周扬、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蒋光慈、殷夫、柔石、胡风等等。

左联的成立推进了革命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在白色恐怖的艰难环境下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开展,创作了不少优秀的革命文学作品,成为国民党统治区一面鲜艳的战斗红旗,对中国革命和新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左联于1936年由于形势变化而解散。

32.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

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由南国社、艺术剧社、戏剧协社、辛酉社等组成的左翼剧团联盟改名而成的。

剧联在工人、学生中开展了戏剧演出活动。

33.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是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成立于1932年,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等,出版会刊《新诗歌》,在内容方面提出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在形式方面提出“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这是一个与革命同一步调,以大众化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34.京派

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冯文炳)、沈从文、萧乾、朱光潜等。

所以称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当时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地在京津刊物上发表。

其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而又带抒情浪漫气息,创作了不少艺术上成熟精致的作品。

35.论语派

论语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现代散文流派。

主要人物是林语堂。

以创办《论语》半月刊而得名,尚有《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均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性灵小品,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

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36.“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

胡秋原自称“我是一个自由人”,说“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他尖锐批判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也批评左联。

在左联和胡秋原进行论辩时,苏汶著文以“第三种人”身分声援胡秋原,说“第三种人”是“死抱住文学不放”的“作者之群”。

左联和他们开展了关于“文艺自由”的论战。

张闻天以歌特(科德)笔名发表《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一文,批评左联有些领导人的左的错误:

否认“第三种人”和“第三种文学”的存在;

把文艺只是作为阶级的“煽动的工具”、“政治的留声机”的理论。

因此,这是一场复杂的论争,一方面,胡秋原、苏汶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

另一方面,左联对文艺与阶级、政治有着简单化、机械论的倾向。

通过论争,左联也检讨了自己“机械论的和左倾宗派主义的错误”。

37.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出生于东北,“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关内的一些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骆宾基、李辉英、舒群等,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了一批以东北人民生活和斗争为内容的、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倾向的抗日救亡文学。

38.民族主义文学

“民族主义文学”是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由潘公展、王平陵、黄震遐等上海市党部委员、国民党文人、军官组成,发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

出版《前锋周报》、《前锋月刊》。

代表作品有黄震遐的《陇海线上》、《黄人之血》等。

左联对“民族主义文学”进行了批判,揭露他们的封建、法西斯反动性和“宠犬派文学”的本质。

39.现代派和现代诗派

现代派和现代诗派以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文艺月刊而得名,在《现代》上发表诗歌的人很多,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的现代主义倾向,称为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首领是戴望舒(《现代》月刊负责人之一),主要成员有徐迟、路易士、卞之琳(当时在北平编《水星》杂志,与《现代》南北呼应)等。

《现代》编者概括现代诗派特点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现代派诗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特点。

除现代派诗外,还有现代派小说,现代派小说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创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说和新感觉主义小说,称之为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参看第40、41题答案)。

40.心理分析派

心理分析派是现代派小说之一,代表作家为施蛰存。

其特点是运用弗洛伊德学说于小说创作。

中国现代作家也有运用弗洛伊德学说于创作的,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庐隐、叶绍钧等,但都是以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为其主要特色,性心理描写为其中因素、成分。

施蛰存在30年代创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说,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性转移、性变态等等,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石秀》等,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和手法。

41.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流派,也曾被称为海派小说。

代表作家为穆时英,被称为海派大将,还有刘呐鸥等。

中国新感觉派源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内容多表现半殖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是病态生活的描写,以快速的节奏和多变的画面表现现代都市的光怪陆离的生活,刻意追求主观感觉印象。

代表作有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等。

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在形式技巧上翻新花榉。

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4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

这是一个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包括了除汉奸以外的各派文艺家。

文协的会刊是《抗战文艺》,这是抗战时期历时最久的文艺刊物。

文协在团结作家抗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在文协成立大会上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推动作家与现实和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43.七月派和七月诗派

七月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文艺刊物而得名。

《七月》于1937年10月创刊,1941年皖南事变后停刊,并出版“七月文丛”、“七月诗丛”,1945年后,又出版《希望》、《泥土》等刊物。

《七月》等刊物培育了一批青年作者,小说方面有路翎,代表作有百万字长篇《财主的儿女们》。

诗歌方面以艾青、田间为首(他们后来进入解放区),培育了绿原、阿垅、曾卓、鲁藜、邹获帆、彭燕郊、冀汸、牛汉等一批青年诗人,称为七月派或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以战斗的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诗为主要形式,是贯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44.后期浪漫派

后期浪漫派是指抗战时期以徐訏、无名氏为代表的后期浪漫派小说。

他们的小说具有浪漫的手法,抒情的笔调,但又不同于郁达夫为代表的前期浪漫派小说,而是更多神秘荒诞色彩。

代表作有徐訏的《风萧萧》等。

45.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郑敏等九人。

九叶诗派的特点是:

既忠于时代和现实;

又忠于艺术创造,较多吸收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在他们的诗里得到了较好的结合。

46.战国策派

战国策派也称战国派,是出现于抗战中期国统区的一个思想文化和文学流派,得名于他们编的《战国策》和《战国》刊物。

主要成员为陈铨、林同济等。

战国策派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