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策略.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7410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策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策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策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策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策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策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策略.docx

《小学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策略.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策略.docx

小学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策略

小学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策略

 

【内容摘要】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计算技能是小学生学好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计算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数学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影响到其他数学技能能否顺利达成,而且计算在生活中到处可见、可用。

计算题人人会做,但人人会错。

因此,如何寻找计算错误的原因,如何让错题成为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凭借,如何针对学生不同的错误原因寻找更为有效地、个性的对策是我们每个数学老师值得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现状分析原因分析有效策略

一、现状分析

纵观各册数学教材,不难发现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计算技能是小学生学好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计算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数学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影响到其他数学技能能否顺利达成,而且计算在生活中到处可见、可用。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多年,经常出现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是老师和家长一致公认的聪明孩子,有较好的数学思维,但平时作业的正确率一直不高,数学测试成绩也很不理想,究其原因,往往是计算失误较大,导致会做的题目做错。

而面对这样那样的错误,孩子和家长往往归结于“粗心、马虎”。

其实“粗心、马虎”二字(词)掩盖了很多的问题,“粗心、马虎”不过是给错题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台阶,这也正是我们苦于提不高计算正确率的症结所在。

例如:

在三年级上册的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学中,通过当堂作业纸上的作业情况,就发现了孩子竟有以下这么多不同的错法:

242424242424

×4×4×4×4×4×4

281636888696

第一种是当作加法计算;第二种是漏乘;第三种是个位乘,十位加;第四种是个位加,十位乘;第五种是个位满十,没向十位进一;第六种数位没对齐。

难道这都可以归结为“粗心、马虎”吗?

显然不行吧!

看来至于这个“粗心”问题是值得好好研究研究。

一直以来也有许多的老师在研究这个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但至今学生中的类似情况却还是切切实实的存在我们的身边,说明它仍然是值得我们数学老师研究的话题。

二、原因分析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寻求产生问题的根源。

于是,我向同伴讨教,与学生交流,与家长沟通,一起来寻找根源所在,然后结合我十几的教学经验和长期的观察分析,认为学生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教师方面

1.教学观念。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的为了寻求所谓的高分,过多的关注结果,却忽视了过程与方法。

例如: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24×12,部分老师认为用竖式方法最好,就直接教学竖式计算方法,接着就让学生做练习了。

而实际学生的算法有:

24×10+24×2,24×6×2,24×4×3,竖式计算等等,而老师在处理几种算法时,却抛弃了其他算法,死拉硬拽往自己的路上走,不管学生是否百分百的同意。

老师不知道学生在竖式的理解上还是有许多问题的,一是为什么用第二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个数,二是为什么用第二因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得到的是几十,而写只写几个十的几;三是学生往往会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就错了呢?

这就是老师理念上的问题,一方面没有将口算“24×10+24×2”的算法与竖式进行沟通,其实24×2就是竖式中“第二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个数”,24×10就是第二因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得到的是几十,将原来横式排列转变为竖式排列而已。

另一方面教师认为学生介绍了计算过程,老师也作了讲解,学生自然学会了,其实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计算的程序过程,教师应该板演过程并且用箭头指向计算的程序。

长期如此学生的思维势必会与新课程的教学脱节、分离。

2.教学方式。

“吃大锅饭”现象,有些老师无视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用拉平取齐的方法要求两头的学生向中等生看齐,致使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原地踏步,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而苦恼厌学。

有些由于班级人数较多,老师想关注却心有力而力不足,迫于无奈。

还有些老师总喜欢吧数学搞的神秘兮兮的,对于其中一些该讲明的知识点总是像隔着一张窗户纸不肯捅破,让学生对笔算的算理始终处在半知半解的状态。

而且现在的教材不像老教材,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它比以前更贴近实际生活,讲究算法多样化,许多方法,规律都不直接显示,而是要师生共同探究、归纳的。

例如:

在三年级上册的万以内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中,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从新课到练习一直都没有计算法则的归纳与阐述。

于是一些经验不足的新教师就只根据书本上的流程教学,对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没有及时总结归纳,学生的知识靠模仿老师的写法依葫芦画瓢,对“一要相同数位对齐;二要从个位加起;三(加法)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减法)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再减。

”这个计算方法理解不够透彻。

于是在连续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计算中出错率高,而且不能为以后的笔算加减法打好基础,只为今天的教学而教学,缺乏延续性。

(二)学生方面

1.粗心马虎。

小学生的感知特点是感知事物时留在脑中的表象比较笼统,只注意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注意细节。

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粗略、不具体。

再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形式简单,更容易引起心理疲劳,造成知觉不全面、不精细,而且学生遇到计算,总认为这么简单谁不会,于是三下五除二就下笔,完事。

致使抄错符号、数字、漏抄、串行等。

例如:

把“+”误看作“-”,把“3”写成“5”,把“6”误看成“9”,把“1”写成“7”,把“123”看作“132”,把“10000”看作“1000”等等,几乎在每次计算时,总有学生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

计算题人人会做,但人人会错。

这就是学生粗心、马虎带来的严重后果。

可是他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马虎将会带来的严重的后果,就说我们六年级的一次单元测试吧。

计算题目如下:

①直接写出得数。

(5分)

×

=

②能简算的用简便方法计算。

(18分)

23分的计算,最多的一个班级平均竟然扣了12.5分,批完后,老师发下去,让学生如考试般一声不响的独立订正,90%的学生都改对了。

你说学生不会吗?

显然不是的,可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反差呢?

究其原因,第一次,学生总觉得计算吗,简单,于是自认为即快速又正确地就完成了。

而第二次订正,目的性强,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再加上老师只让改计算,马上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了,因此学生既快而又正确。

同一个人,两种不同的心理去对待同一件事情,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可见学生的重视程度的重要性。

2.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指由于先前的活动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是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和作出行为反思。

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干预新知识的学习。

例如:

由于受整数加减法的影响,数位对齐都是末尾对齐的,而在小数加减法中,数位对齐确是小数点对齐,如:

3.12-1.2,刚开始很多同学会写成3.12。

这个思维定势就产生了负迁移的作用。

再如:

分数的加减

-1.2

法与乘法。

分数的加减法是先通分,再分子相加减作分子,分母不变,而分数的乘法是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刚开始学分数的乘法时特别是同分母分数的乘法,学生总容易做成加法,可学了分数的乘法后,

由于方便,学生总是把分数加法用乘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如:

+

=

这就是学生的家常便饭。

3.信息干扰。

有些信息往往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信息成为强信息。

在遇到与强信息类似的信息时原有的强信息痕迹被激活,干扰正常思维活动,造成计算的错误。

例如:

学生经常运用到25×4=100,于是这个信息就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在做24×5时,有些类似,于是马上就说等于100。

再如:

在做25×4÷25×4时,部分学生总是不假思索地算成25×4÷25×4=100÷100=1。

这时“凑整”的思维对学生产生了强烈刺激,使他们在计算时忽略了计算法则,运算顺序,致使计算产生错误。

4.算理模糊

在班级中总有10%左右的人,在学了加、减、乘、除以后,就把一些知识混淆。

例如:

上面所说的分数加法和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再如:

多位数乘一位数,学生没有用第二个因数分别去与第一个因数相乘。

多位数乘两位数当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的末尾,不知道与哪位对齐。

如:

245这样的错误的人说明对整数乘法的算理是模糊不清的。

×23

735

490

1225

(三)教材方面

1.知识点普遍提前。

在老教材中,小学阶段是没有负数的知识的,可现在却提前到小学十二册,相应其他各册的教学内容都有所提前。

可7年以前(也就是老教材时)的学生是7周岁上学,而现在的孩子是6周岁上学的。

你看年龄变小了,可知识提前了,对于我们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孩子这就是一种挑战。

因为他们中有许多的孩子没有及时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进入小学无论在思维、习惯还是心理上都尚未成熟。

2.单元多,内容散。

每学期教学内容划分的太细,有的单元,只有两三课时的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就像赶场子,这边板凳还没有坐热又要挪地方了,教参安排的课时内容实际教学不了;复习课书上的复习题量似乎还不够,有些题学生不好写;习题配置,虽然注意了思维发散的训练,但训练的系统性不够。

新教材编写意图是让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循序渐进地体验感悟教学内容不同的阶段性要求,体现知识螺旋式上升的递进过程,体现了知识呈现的坡度,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难题,诸如学生学习不深入不具体,蜻蜓点水后等下次再来学习这一类知识已经淡忘了很多,老师还要做很多复习工作。

3.例题隐藏在习题中。

新教材让很多老师最搞不清楚的就是不知道哪里是例题,而且大单元下没有小节标题。

新教材与原来浙教版教材比较,计算的例题明显减少,每个例题所带来的内容比较多。

例题比较简单,练习题中的变化太大,影响了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有的例题很简单,但是练习题却是综合应用,甚至有的知识点就是贯穿在练习里出现的。

例如应用题隐藏在习题中,没有跟班教学的老师很难把握是例题还是习题。

新教材计算题的练习量过少,每个例所对应的习题一般只2—3题,最多的也只有5—6题而已,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又及比较高的,大部分学生思维发展水平跟不上教材要求,教材“放”的过多过快,导致老师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难度高。

4.数学更贴近生活。

数学来源与生活,服务于生活。

所以新课程数学中便有了更多的贴近生活的例题、练习。

这样学生学习的数学更能为以后的生活所服务,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

可数学一旦和生活结合,有些问题就容易变得复杂,学生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困难。

例如上周我所做的调查:

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3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全班46人,2人有错。

一天后我变为: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从临安到上海大约需要3小时,临安到上海大约有多少千米?

马上错误的人数增加到6人。

原因有二:

(1)3个学生不理解题意;

(2)3个学生看见大约就进行估算了,结果约等于200千米。

再加上教材中所呈现的情景并不能适应于不同地区的学生。

三、有效策略思考

(一)激发兴趣,形式多样。

一个为了救孩子的母亲可以跑出比世界冠军更快的速度,说明一个的潜能非常之大,只是如何去开发这样的潜能呢?

我想最关键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兴趣。

兴趣是动力之源,要学好一样本领首先是要对这项事情感兴趣。

口算本身是一种枯燥无味的东西,指导不当学生会产生厌恶的心情。

要培养学生口算兴趣,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口算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如运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到计算无处不在;其次,口算的形式要多样化,使学生不感单调、不乏味。

例如:

运用互动竞赛和自我竞赛的方法。

就说我们现在的班级吧!

在每一次数学作业批改之后,得全对的,我给他三个五角星,并在作业本的封面上奖一个五角星,当作业本封面上的五角星满5个,奖一本本子;满10个奖橡皮;满15个奖笔……一学期下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计算能力也增加了不少。

再如:

在练习形式上可采用接力、找朋友、数学游戏、新课铺垫练习、纠错对比练习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为上半年我们班的学生有许多的人计算非常粗心,而且觉得口算太简单了。

为了显示数学的奥秘,我经常出一些有计算乐趣的练习,如:

在六年级用计算机计算找规律一课的拓展时,我利用了“数字黑洞游戏”。

先给学生设下一个悬念,我说:

“从任何一个正整数开始,按照一种简单的运算:

偶数除以2,奇数乘3加1,最后结果一样吗?

思考后他们当然有两种选择:

一样和不一样。

同学们兴致勃勃,想相互之间打个赌。

于是我让全班51人,用51个不同的数字去验证,这时下课铃声响了,可全班同学宁可牺牲休息时间,却还在全神贯注的算,都想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结果居然有43人得到了4、2、1循环的结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儿童能长久地对某一活动保持兴趣,那么他就会在这一方面成才。

所以我们老师就要充分利用兴趣的这一特点。

(二)加强口算,培养数感。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的重要内容。

新大纲指出: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口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1.“实”。

学习靠的是理解记忆,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只有理解后的记忆才会在脑子中生根。

教学大纲也要求:

“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

”所以应该使学生在应用中理解口算算理,正确掌握算法,逐渐简化思维过程,形成口算技巧。

例如一年级的进位加法,小学生用凑十法计算,如9+3,初学需要详细说出计算过程:

因为9和1组成10,先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再加2得12,并用小棒帮助学生理解9+3的具体过程。

待学生真正理解后,可以简化思维过程。

此外,对一些重要的、常用的口算内容,即要理解,又要

熟记。

如:

有关“0”和“1”的运算;乘法口诀;像

等特殊的分数

值。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既快速又正确地口算。

2.“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变得更聪明。

”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口算的技能技巧,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从“会”算到“巧”算的飞跃。

例如:

运用“高斯定理”求等差数列的和;根据式题数据的特点、运算定律和运算符号,进行恒等变形,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

如:

865-397=(865+3)-(397+3)=868-400=268。

由于减数397接近400,可以根据差不变的规律,把被减数和减数都加上3,然后再减,比较简便。

再如:

999+999+999+999+4=(999+1)×4=1000×4=4000。

其实就是运用了凑整的理念。

3.“韧”。

只有坚持才会胜利。

所以我们在学生学会后,一定要加强巩固练习,俗话说:

“熟能生巧。

”所以,我每天都坚持让学生做3—4题类型不同的计算题,如:

今年我教三年级,我现在复习时就让学生每天做万以内的进位加法一道,退位减法一道,多位数乘一位数一道,有余数的除法一道。

(三)积累整理,精心设计。

学生的作业情况是教师教学成效的一面镜子,可见精心地设计学生的作业是提高老师教学效益的重要举措。

我觉得在设计学生的练习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1.做好摸底工作。

从古到今一直强调因材施教,学生的练习更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练习。

所以在平时我在平时批改作业中,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载下来。

在刚开始,我没讲完一道习题,就在作业本上,练习本上记录做错学生的名字,并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分析原因、错题的种类、分析各种错误想象所占的比例。

例如:

在教学三年级万以内的笔算加法之前,我进行了调查,我设计了两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23+45=、58+47=,一道是不进位的,一道是进位的,班级中46人第一题:

43人正确,2人马虎,1人完全不懂,说明同学们对于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法则的前两条:

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98%的人已经掌握。

第二题:

35人正确,3人马虎,7人进位漏进,1人完全不懂,说明同学们对于进位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连续进位。

于是在课堂上对于不进位的加法,快速带过,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进位上,而且把目光重点放在那些课前摸底中出错的学生身上。

这样练习的目的性更强、更准,大大提高了练习的有效性。

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自己的不断探索,开始拓宽获取“个性”信息的渠道,变“被动”为“主动”,变“单个习题”为“一组习题”,变“单一关注习题的解答”为“多向关注之相关的思想、方法、过程、习惯、基础等多种信息”。

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的错例,便于教学中“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算理不清、法则模糊、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

并组织学生写好记录本,剖析根源,找出“病因”。

教师然后再针对性地设计一定量的练习,有目的地进行训练。

2.作业个性化。

新课标中提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所以对于班级中的学生不能实行“一刀切”。

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设计个性化作业。

个性化作业主要有三大板块组成:

第一块为“课堂作业中的分层练习。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数量的练习。

例如,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1星、2星级的题目,中等生做2星、3星级的题目,优秀的学生做3星题及发展题。

第二块“课后作业中的细化”。

只让学生做练习中发生错误的习题与其变化题,也可以说是“对症下药”。

一段时间后,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具有个性化的作业纸。

模仿性的基础练习,要人人过关,提高性的变式练习,分层布置,拓展性的思考练习,优生突破。

例如:

《在二年级笔算加法》的分层作业

一星: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720+134=36+423=365+470=53+356=

2、竖式计算

235+158+209=135+73+235=94+136+278=

3、把每个加数看作整百数,再估算结果。

297+304()96+408()198+397()199+599()

二星:

1、小芳拍球20下,小军拍的比小芳少,小强拍的比小芳多。

(1)小军最多拍多少下?

(2)小强最少拍多少下?

2、学校春游,一年级去了97人,二年级去了105人,三年级去的人数与一年级同样多。

先估算三个年级大约一共去了多少人,再计算出结果。

3、白鸡227只,黄鸡比白鸡多85只,黑鸡比黄鸡多159只。

黄鸡有多少只?

黑鸡有多少只?

三星:

甲筐内有100个苹果,乙筐内有60个苹果,从甲筐拿出()个放入乙筐,两筐的苹果个数就相等。

3.重视实施过程。

在我们生活中好的政策,好的法规,要想真正的落实关键在于有效地实施。

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己制定目标,方案,有选择地进行练习。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生的能力与责任意识。

如:

第一次作业,学生可以有选择作业的权利,如果需要学生的合作活动,学生可以选择同伴。

但必须提出相应的要求,如:

只能错一题。

(视练习的难易程度而定,视学生的程度而定不同的标准。

)如果学生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就必须进行二次作业,有同伴的话,同伴也要“捆绑”式完成相关的作业,即让学生互相监督,又让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四)持之以恒,培养习惯。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一个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他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会终身受益。

再说我们的计算正确率,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好坏。

就说这学期我刚接手的三年级吧!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现我们班有很多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积极,而且正确率也不错,可是书面作业却总是不尽人意,错误率极高。

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他们一二年级许多习题只需要口述,不需要书写。

再加上他们有些人因为书写不规范,经常发生误抄、漏抄等现象而产生不该发生的错误,更降低了他们计算的正确率。

所以,我就打算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开始。

1.作业格式统一。

一是书写位置统一,学生经常发生不该产生的错误,很大程度上和学生的作业不清晰,格式不规范有关系。

于是我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必须工整、规范、美观的书写。

首先我统一作业的格式,例如:

在算书本上,每页中间有一条竖线将本子平均两部分,我统一要求学生做作业时分左右两边书写,先写左边,再写右边,而且每次做作业时必须先写上日期、题目所在的页码、题号。

如果在数学配套作业本上的应用题中,把本子对折,第一次作业做在折痕的左边,如有错改正的折痕的右边。

二是解题结构完整,比如说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有许多单位不同级的计算,如:

3千米-200米=()米、300克+700克=()千克这样的题,刚开始学生遇到这样的题就出错,后来我要求学生在3千米的下面先写上3000米,再计算。

学生的正确率提高了很多,可学生总是会忘记不写,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学生现在遇到这样的题目,正确率在90%以上。

虽然3千米=3000米的思考过程可以再脑子中进行,可对于三年级刚接触这块知识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理解算理,建立像这类题的解题模式。

三是修改方式统一。

因为三年级开始学生要学用钢笔了,指导不当很容易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擦、涂、划、粘的不良习惯。

所以我统一学生做错题时,不得擦除、涂改,必须在右侧写上“订正:

”再把错题改在旁边。

如果该不下时,在本次作业之后订正。

这样和错题形成对比,让学生分辨正误的区别,帮助学生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四是书写工具统一。

在学生作业时规定画图、连线用铅笔,解决其他题目用钢笔。

画线段、连线、列竖式计算中的横线用直尺,即美观、又不容易出错。

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

2.养成检查的习惯。

学生完成作业后往往是急于上交给组长,老师要培养训练学生从小学会检查的习惯,首先学会审题,多读几遍题目要求,看是否按题目要求在做题;第二是检查自己抄题是否正确;第三是在心里或草稿本上再将题目重做一遍,看结果是否相同。

这样就会大大减少错误率,对于数学学习是相当重要的。

而且,我取缔了草稿本,也就是发放本子作为学生解题、订正时打草稿用的,但却不能像草稿本一样用,必须和其他上交的作业本一样的格式认真、清晰地做每一道题,这样也便于学生检查。

一个学期坚持下来学生的作业的清晰程度、正确率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

3.上交作业时间统一。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而且长期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之下,缺乏自我调节、自我安排的能力。

有时经常连自己的作业有没有交还不知道,特别是低段的孩子,明明自己上次没交作业,却说已经交了可这次没发到,你叫他把书包拿来一找,作业本却好好的躺在书包里。

为此,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都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养成及时交给组长的习惯,培养组长及时清点作业的习惯,并将没有按时上交作业的学生名单记录下来,及时向老师汇报或催促同学完成。

教师对于没有按时交作业的学生要问清原由,按要求及时补上,做到作业天天清。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4.注重榜样示范作用。

定期将班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比,将做作业迅速的,书写漂亮的以及完成效果好的等学生进行表扬,并发一些小小的奖品激励,同时将书写工整、漂亮、完成效果好的学生的作业本在全班进行展览和展示,让学生以此为榜样学习,争取有所进步。

还有将学生的不同时期的作业本进行对比,自己评价,发现自己是进步还是退步了,从而激励学生改正不足,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学生的计算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

但作为数学老师,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学生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关注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错误,及时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寻求解决的最佳策略,把学生从“粗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