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2096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0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刊解析版Word下载.docx

【解析】据材料可知,小中正确定人才的品第,大中正核实并报中央的司徒,再到吏部根据需要授予官职,程序比较严密,故选B项;

材料是选官体系,而不是监察体系,排除A项;

材料强调选官程序严密,与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无关,排除C项;

九品中正制以官取士,不利于社会下层进入仕途,不能体现统治基础扩大,排除D项。

4.(2021·

云南昆明一中高三第六次考前基础强化·

25)西汉前期,“齐人”“鲁人”“楚人”仍是常用的籍贯地域表述。

后来就渐渐被冠以郡国的籍贯表述取代了。

这一变化说明(  )

A.郡国并行制被废除B.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步加强

C.民众地域观念增强D.中枢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解析】依据材料,西汉前期,“齐人”“鲁人”“楚人”仍是常用的籍贯地域表述,说明分封制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后来这种表述方式被冠以郡国的籍贯表述取代了,这说明汉代新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得到强化,这一变化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步加强,故选B项;

籍贯表述由沿用封国到采用郡国的籍贯表述,是郡国并行制的被认可,并非被废除,排除A项;

不管是封国的籍贯表述还是郡国的籍贯表述,都体现民众地域观念,无法说明地域观念增强,排除C项;

材料籍贯的表述体现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而中枢行政体制指中央机构的调整,排除D项。

5.(2021·

江苏七市高三第一次调研·

2)西汉晁错提出“贵粟”政策,凡是向官府缴纳粟米的百姓,国家根据其所纳粮食的多少,授予其高低不等的爵位或免除其刑罚。

文帝接受并实行了这一政策,商人们竞买爵位,国家粮储大增,农民的生活亦有改善。

这说明西汉(  )

A.粮食生产虚假繁荣B.商人垄断了粮食买卖

C.政府重农而不抑商D.农民劳动积极性下降

【答案】C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指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贵粟”表明政府重农,不抑商与材料中“商人们竞买爵位”相符,故选C项;

“贵粟”政策促进了粮食生产,材料中“国家粮储大增”是真繁荣,排除A项;

商人只是“凡是向官府缴纳粟米的百姓”的一部分,排除B项;

“贵粟”政策导致农民劳动积极性提高,排除D项。

6.(2021·

1)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多次东巡,其中关东是巡游的重点地域,每次都抵达东海之滨。

他首次东巡最为隆重,登临泰山等文化名山、举行封禅大典、立碑刻石以颂秦德。

秦始皇第四次东巡时,曾举行祭祀舜帝和大禹的典礼,祭拜华夏先王。

由此可知,秦始皇东巡(  )

A.旨在学习齐鲁先进文化B.消弭了关东士民的敌对情绪

C.扩大了秦朝的统治疆城D.利于建构秦王朝的国家认同

【答案】D

【解析】秦始皇的封禅,建立在他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帝国的伟大功绩之上。

国家认同,与材料中“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祭拜华夏先王”“颂秦德”相符,故选D项;

学习齐鲁先进文化,与材料中“立碑刻石以颂秦德”不符,排除A项;

统一时间短,“多次东巡”并未能消弭敌对情绪,排除B项;

“在统一中国后多次东巡”,是在已有的统治疆城之内,排除C项。

7.(2021·

广东佛山顺德区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2)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期所确立的皇权主义秩序,把“天高皇帝远”的制度现实变为“天高皇帝近”的观念实存。

该观点可以用来说明秦汉皇权主义秩序的确立(  )

A.加强了对人的思想控制B.彰显了帝王的丰功伟业

C.固化了君臣的等级秩序D.揭示了治国思想的演变

【解析】由材料“秦汉时期所确立的皇权主义秩序,把天高皇帝远的制度现实变为天高皇帝近的观念实存”可知秦汉确立并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百姓的管理和控制,进而导致人们观念的转变,故选A项;

材料并未涉及帝王的丰功伟业,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百姓与皇帝的关系,而非君臣关系,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人治而非法治,排除D项。

8.(2021·

江西吉安高三上学期期末·

3)董仲舒继承殷商以来盛行的天人相通观,认为天任命君王来统治民众,所以民众必须服从君王,君王必须服从天意。

董仲舒提出这一论点的目的是(  )

A.传承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B.摒弃先秦儒学的德治主张

C.提供加强皇权的理论依据D.确立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解析】依据材料,董仲舒利用殷商以来的天人相通观,提出天命君王来统治民众,所以民众必须服从君王,君王服从天意,董仲舒利用天人相通神化君权,有利于强化皇权,故选C项;

董仲舒通过天人相通的观念神化君权来加强君权,而民本是重民的思想,排除A项;

董仲舒在强化君权的同时,也提出了君王必须服从天意,也有对君权的警醒,所以其目的并非摒弃德治主张,排除B项;

董仲舒通过“君权神授”来加强皇权,有利于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是其影响而非目的,排除D项。

9.(2021·

江西吉安“重点中学五校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

25)东汉末年,有“中古第一豪族”盛名的琅琊王氏族人遵循的家训是:

言行可覆,信之至也;

推美引过,德之至也;

扬名显亲,孝之至也;

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

临财莫过让。

此五者,立身之本。

这也成为此后世族大族主要的社会价值标准,两汉时期不断被提倡的忠君思想,逐渐被孝亲观念超越。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  )

A.政治动荡,改朝换代成政治生活主线B.世家大族不重视文化教育

C.世家大族的政治地位日益衰落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解析】据材料“两汉时期不断被提倡的忠君思想,逐渐被孝亲观念超越”,可知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原来的忠君观念不再稳固,而世家大族为了稳固自身的地位,加强家族内部的思想教育,所以孝亲观念受到重视,故选A项;

从家训中可以看出世家大族重视教育,排除B项;

东汉末年世家大族政治地位上升,排除C项;

儒家思想汉武帝之后一直处于正统地位,排除D项。

10.(2021·

安徽芜湖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高三上学期期末·

25)下面表格是三位史家对汉武帝的评价,根据内容可知(  )

司马迁

疲耗中土,势比边兵。

目不暇给,人无聊生。

俯观赢政,几欲齐衡。

班固

卓然罢黯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俭恭以济斯民。

司马光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以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A.汉武帝的统治政策饱受后人批评B.三位史家的评价可以相互印证

C.史家视角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D.对汉武帝的评价有悖历史事实

【解析】据上表,可知司马迁、班固和司马光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汉武帝进行评价,说明的是史家视角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故选C项;

班固对汉武帝呈现赞美的态度,排除A项;

三位史家评价的是汉武帝不同的方面,并不能相互印证,排除B项;

三位史家的评价基本符合事实,排除D项。

11.(2021·

安徽阜阳高三教学质量统测·

25)考古工作者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发现了“士伍”,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和“家室、妻、子”。

其中,有人欠政府的债,有人需向政府借器物使用,有人则沦为雇农、佃农,也有人拥有“臣妾、衣服、畜产”。

据此可推知,秦代(  )

A.士兵是主要劳动力B.社会阶层呈现流动性

C.政府征派赋役苛重D.自耕农阶层日趋瓦解

【解析】竹简中关于士伍信息记载了“有人则沦为雇农、佃农,也有人拥有‘臣妾、衣服、畜产’”,可知士伍体现了社会阶层流动,故选B项;

十伍组织是秦朝基层作战组织,排除A项;

材料中“有人欠政府的债,也有人拥有‘臣妾、衣服、畜产’”,可知政府并非征派赋役苛重,排除C项;

小农经济下,自耕农是主要生产者,排除D项。

12.(2021·

全国Ⅰ卷“超级全能生”高三2月联考·

25)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户律》记载:

凡是没户籍而占有田宅或附会他人之名而占有田宅者,皆罚以卒戍边二年,并没入田宅归县官。

对于冒名占有田宅者,在政府发现以前而自首的,免除其罪并把冒名占有的田宅赐予他。

汉代这一规定(  )

A.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B.有利于国家的赋役征发

C.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解析】依据材料,张家山汉简记载,对于没有户籍而占有田宅或者冒用他人之名而占有田宅者,没收田宅并罚戍边;

而冒名占有田宅者主动自首的免除其罪,并把占有田宅赐予他,这鼓励瞒报田宅者主动上报田宅,扩大政府控制的田宅数量,有利于保证国家赋役征发,故选B项;

汉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阶级矛盾,而材料反映政府清查户口和田宅,主要涉及地主阶级内部,排除A项;

重农抑商指重视农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经济政策,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

材料反映政府清查户口和田宅,鼓励瞒报者向政府上报田宅,并非解决农民土地需求,排除D项。

13.(2021·

山东青岛黄岛区高三上学期期末·

3)据《魏书》记载,北魏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都曾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时,出于对黄帝的尊崇,改姓元氏。

北魏统治者此举的目的是(  )

A.推动民族交融B.巩固自身统治

C.结束分裂局面D.加速封建化进程

【解析】据所学,皇帝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初族,材料中拓跋氏极力表现对皇帝的尊崇反映了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有助于得到中原地区汉人对其政权的承认,强化其在黄河流域的统治,故选B项;

统治者的改革多是站在自身统治的角度,其目的根本上为其统治服务,推动民族交流是其影响但不是目的,排除A项;

北魏政权至孝文帝时期已经完全控制黄河流域及其北地区,排除C项;

封建化指经济农业化、政治走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化、文化儒家化,对黄帝的态度是文化改革的表现,未体现以上几点,排除D项。

14.(2021·

江西宜春高三上学期期末·

25)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为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

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亡都是上天意志的表现。

该材料反映了(  )

A.汉代儒学传承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B.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正式确立

C.汉代儒学摒弃先秦儒学的德治主张D.“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

【解析】据材料“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

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亡都是上天意志的表现”,可知这反映的是新儒学的“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神化了皇权,故选D项;

材料强调君权神授,并不是民本思想,排除A项;

材料说的是新儒学的内容,并不是影响,排除B项;

新儒学仍然坚守德治,排除C项。

15.(2021·

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期末·

25)图5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浮雕瓦片,上半部分刻画的是打猎场面,下半部分刻画的是农民劳作于田地的场面。

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当时(  )

图5

A.豪强地主势力加强土地兼并的原因B.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C.个体耕作模式制约农业发展的表现D.农业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情形

【解析】由材料“上半部分刻画的是打猎场面,下半部分刻画的是农民劳作于田地的场面”可知打猎使用的武器与农民劳作的工具都体现了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故选B项;

材料并未提及土地兼并的信息,排除A项;

个体耕作模式推动了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发展,排除C项;

汉代农民受到地主的严格控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发生在封建社会中后期,排除D项。

16.(2021·

湖南新高考适应性测试·

3)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

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

这说明南朝(  )

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

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D.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

【解析】据材料“一二年间便望宰相”“三十内望为公辅”可知世族子弟可快速晋升,甚至位至宰辅,说明门阀观念影响官吏升迁,故选C项;

据材料“自负才地”“自恃人地”并不是选官重才能与人品,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被门阀士族垄断,以门第为标准,排除A项;

材料凸显“世族子弟”的身份,而非名士推荐,排除B项;

先秦世官制下子承父爵,排除D项。

17.(2021·

四川成都蓉城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

26)人名蕴含着时代观念和人生追求。

据统计,中国某历史时期人名中含僧、县、道、玄、灵、之等字增多,出现大量带“阿”字小名。

据此推知,该时期(  )

A.思想多元格局形成B.儒学地位遭到冲击

C.佛教信仰深入人心D.道教成为主要宗教

【解析】据材料“人名中含僧、县、道、玄、灵、之等字增多,出现大量带‘阿’字小名”可知这一时期为魏晋时期,佛道思想传播,冲击儒学地位,故选B项;

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思想多元格局,排除A项;

材料中“道”亦体现了道教思想,以偏概全,排除C项;

材料中“僧、阿”亦体现了佛教思想,以偏概全,排除D项。

18.(2021·

四川德阳一模·

4)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中,有关于测定“圭田”“邪田”“环田”等不规则农田面积的算题,所举应用算题中田亩面积最小的实例只有0.0014285亩。

这反映出(  )

A.古代中国数学理论的完善B.土地私有制度的强化

C.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普及D.民本思想的不断发展

【解析】由材料“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中,有关于测定圭田、邪田、环田等不规则农田面积的算题”可知随着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测量各种形状的田亩面积需要较高的数学计算能力,《九章算术》是这一需求的产物,故选B项;

《九章算术》是应用数学著作,而非理论数学,排除A项;

精耕细作强调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并未提及,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社会经济发展,与民本思想无必然联系,排除D

项。

19.(2021·

山东滨州高三上学期期末·

4)《汉书·

公孙弘传》载:

“(丞相公孙弘去世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而已。

至贺、屈氂时,坏以为马赢、车库、奴婢室矣!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西汉(  )

A.中央集权的强化B.丞相更替的频繁

C.社会经济的凋敝D.中枢机构的调整

【解析】从材料中“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而已”、“至贺、屈氂时,坏以为马赢、车库、奴婢室矣”,反映出丞相府里招募人才的客馆后来变成了马厩、车库和奴婢的住房,体现出西汉时期实行了中外朝制,丞相权力缩小,失去了招揽人才的权力,故选D项;

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反映中央官员丞相府的变化不符,排除A项;

材料中丞相府的变化,反映的是丞相权力的变化,丞相更替的次数频繁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

从材料中丞相府的变化,体现的是丞相职能的改变,社会经济凋敝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20.(2021·

江西上饶一模·

25)汉武帝时,治粟都尉、大司农桑弘羊提出: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

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

”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的主要理由是(  )

A.打击地方豪强势力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巩固边防维护统一D.加强中央经济控制

【解析】根据材料“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可知,盐铁官营主要是为了佐助戍边产生的巨额费用,因此是为了巩固边防,维护统一,故选C项;

材料强调盐铁官营是为弥补戍边用度之不足,而非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排除A项;

盐铁官营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不是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的主要理由,排除B项;

根据材料“以佐助边费”结合所学可知,盐铁官营是为了佐助边费维护统一,加强中央经济控制是其实现目的的手段,排除D项。

二、材料阅读

21.(2021·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交换物品的场所被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

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的范围遍及商朝统治区域以及周边的地区。

这时,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才被打破。

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城市商业进一步繁荣,出现了纸币。

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地域性商帮形成。

——摘编自章超主编《看得见的中国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开埠通商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

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其就业机会和空间,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摘编自《历史一经济与社会生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代、秦汉、两宋和明清时期在商业发展中分别出现了哪些新事物?

(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出现的特点。

(4分)

【答案】

(1)新事物:

商代,已出现商人;

秦汉时期,统一货币、度量衡等;

两宋,打破坊市制,并出现纸币;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地域性商帮。

(每点1分,4分)

主要因素: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政府的经济政策;

交通运输、商品经济的发展等。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6分)

(2)特点:

在西方殖民者的刺激下被动产生,起步较晚;

最初出现在中国的沿海城市(通商口岸)。

【解析】

(1)第一小问新事物,据材料一“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可知,商代已出现商人;

据材料一“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可知,秦汉时期统一货币、度量衡等;

据材料一“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城市商业进一步繁荣,出现了纸币”可知,两宋打破坊市制,并出现纸币;

据材料一“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地域性商帮形成”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地域性商帮。

第二小问主要因素,根据所学可知,商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

同时还会受如政府的经济政策;

交通运输、商品经济的发展等的影响。

(2)据材料“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开埠通商的不平等条约……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可知,近代中国城市是在西方殖民者的刺激下被动产生,起步较晚;

据材料“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可知,近代中国城市最初出现在中国的沿海城市(通商口岸)。

22.(2021·

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

17)[西汉货币制度的演变](14分)

材料

公元前186年,汉政府初次实行自己铸钱,同时明令禁止民间私铸。

公元前175年,政府再次允许私铸,但附加一些限制。

文帝和景帝时期,吴王刘濞以铸铜和铸钱的方法来增大他已有的可观的财富。

在公元前144年间,政府再次专控铸钱,私铸成为处死的大罪。

在整个这一时期,伪钱大量增加,普遍的作法是取钱的边缘制造假钱。

公元前120年,政府废止四铢钱改用三铢钱,并刻上实际重量而不用虚假的半两字样,假半两钱不再使用。

就在同时,又创制了一些新的高面值货币,一种是钞票,是用白鹿皮作的,用来征集岁入,其它三种是银锡合铸。

一年以后,又废止三铢钱改用五铢钱,重量也和面值相符,这是中国的标准铜钱,沿用到唐初。

汉代铸钱,起初由中央政府和郡同铸,使钱的周边隆起以防止取铜。

不幸的是各郡铸的五铢钱质量不好而且份量轻,伪造五铢钱和银币的事连续发生。

由于以上情况,公元前113年,由隶属于水衡都尉的上林三官专管铸币,水衡都尉和少府共同负责皇帝宫廷的财政。

这样,铸钱和以此获利成为朝廷的独有特权。

铸币制度从公元前113年到前汉末,一直保持稳定。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1)根据材料,归纳西汉币制变化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的币制变化的影响。

(1)币制改革频繁;

铸币权由私人、地方逐步集中到中央;

货币的种类、形制、重量渐趋统一;

注重防伪。

(2)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增长,加强中央集权;

保证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巩固其统治;

客观上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对后世币制的规范产生深远影响。

(1)由材料“汉政府初次实行自己铸钱,同时明令禁止民间私铸”、“公元前175年,政府再次允许私铸”、“公元前144年间,政府再次专控铸钱”、“公元前113年,由隶属于水衡都尉的上林三官专管铸币”、“公元前120年,政府废止四铢钱改用三铢钱”、“一年以后,又废止三铢钱改用五铢钱”等信息可得币制改革频繁;

由材料“汉政府初次实行自己铸钱,同时明令禁止民间私铸”、“公元前175年,政府再次允许私铸”、“公元前144年间,政府再次专控铸钱”、“公元前113年,由隶属于水衡都尉的上林三官专管铸币”等信息可得铸币权由私人、地方逐步集中到中央;

由材料“公元前120年,政府废止四铢钱改用三铢钱,并刻上实际重量而不用虚假的半两字样”、“一年以后,又废止三铢钱改用五铢钱,重量也和面值相符”、“又创制了一些新的高面值货币,一种是钞票,是用白鹿皮作的,用来征集岁入,其它三种是银锡合铸”等信息可得,货币的种类、形制、重量渐趋统一;

由材料“在整个这一时期,伪钱大量增加,普遍的作法是取钱的边缘制造假钱”、“起初由中央政府和郡同铸,使钱的周边隆起以防止取铜”、“伪造五铢钱和银币的事连续发生。

由于以上情况,公元前113年,由隶属于水衡都尉的上林三官专管铸币,水衡都尉和少府共同负责皇帝宫廷的财政”等信息可得,注重防伪。

(2)影响可以从对当时和对后世两个角度去思考作答。

对当时可以结合材料中西汉币制改革的相关信息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回答。

首先,政治上,把铸币权由地方收归中央的做法可以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增长,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也保证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巩固其统治;

其次,经济上,铸币是服务于经济发展和赋税收入的,西汉币制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