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3073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4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P7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P8

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4、二战后,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

西亚、北非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上表

5、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P9

迁移原因

迁移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政治因素: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东部到西北、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经济原因

自发迁移

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P10

(1)自然因素:

(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

(2)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

(3)政治因素:

(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

8、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此外,自然灾害(旱涝、地震、火山喷发)、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9、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劳动力的地区分布;

加强民族的融合;

促进经济发展

1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1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的劳动力。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是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P12

2、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最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3、合理人口容量是指一定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原因是现在人类社会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P13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有:

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合理的规模之内;

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6、各国或地区都要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指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地域形态)外部形状。

2、城市形态类型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成都市

兰州市

重庆市

 

3、城市用地可以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4、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其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5、主要功能区的比较

占用城市土地面积

区位特点

功能区特点

住宅区

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地价较低,污染较少

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的分化;

两者呈背向发展

商业区

占用土地相对较少

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经济活动频繁;

建筑物高大稠密(CBD)

工业区

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工业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专业化程度高,集聚性强,城市内部工业相互集聚形成工业区

6、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P21

7、不同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相同的,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P21-22

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竞争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P22

9、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段商业活动付租能力最强

AB段住宅活动付租能力最强

BC段工业活动付租能力最强

10、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有收入水平(经济)、 

知名度、种族和宗教团体因素、 

历史因素 

及个人的喜好等。

P23 

1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早期:

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

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P24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是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划分的,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P25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低,服务种类就越少,服务范围就越小;

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就越多,服务范围就越大。

P26

3、城市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4、分析上海为什么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

P27

地理位置优越

有广阔的经济腹地

交通发达

工业基础雄厚

5、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是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P28

第三节城市化

1、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P31

2、城市化主要表现为a.人口的集中过程:

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人口比重上升)b.地域的转化过程:

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c.经济结构的变化:

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P32

4、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及特点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阶段

30%~70%,较高

迅速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缓慢,甚至停滞

继续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5、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

水平低;

发展不合理;

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发达国家:

起步早;

水平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处于后期(成熟)阶段。

P35

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使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工业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城市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设施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工业排放的各种气体使城市出现“热岛等”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光(日)照、风速和风向。

P36

7、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表现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

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

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

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P38

(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

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P42

2、农业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国家政策、科技、劳动力)。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

学会结合实例分析。

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4、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地形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因素);

(4)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5)城郊的乳畜业、园艺业、蔬菜种植(市场因素);

(6)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科技因素)

5、农业区位因素是变化的,其中自然因素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P44

(1)改造自然因素例子:

培育良种(如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

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梯田、喷灌和滴灌技术等)。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

如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扩大等

6、农业地域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P45

7、分析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入手。

8、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P45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温和,降水适中;

土壤肥沃;

地形平坦;

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

劳动力丰富;

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

耕作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

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

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

农场内的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

P46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亚、南亚、东南亚。

作物以水稻为主(其习性是好暖喜湿)。

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是中。

P47

2、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

(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水田管理

(3)水源充足

(4)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5)人多地少,饮食习惯以米饭为主,

(6)水稻生产历史悠久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P48

(1)小农(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

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等地,农场一般是国家经营。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P49

5、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6、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降水丰富)

(2)交通运输便利(3)市场广阔

(4)地广人稀(5)机械化水平高(6)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7、分析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地区及其区位条件P50

分布地区:

在美国中部平原;

区位条件:

地势平坦开阔;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地广人稀;

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

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技先进。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是牛、羊。

P51

2、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的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3、分析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

(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牧草、开辟水源

(2)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3)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5、乳畜业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

P53

6、乳畜业的主要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消费市场(大城市)周围。

7、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P53

(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有原料、市场、交通运输、动力、劳动力、技术、政策、环境等P58

2、工业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是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3、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不同工业区位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不相同的。

P58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宜接近原料丰富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宜接近火电站或水电站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宜接近消费市场的地区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宜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宜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4、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这些区位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着工业的区位选择。

P59

5、分别分析鞍钢和宝钢区位条件及其差异。

宝钢的主要区位因素:

没有能源资源,铁矿需要进口,交通便利,靠近市场,国家政策扶持。

市场指向型

鞍钢的主要区位因素:

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交通便利,靠近市场,国家政策扶持。

原料指向型

6、影响工业区位的社会效益有国家政策变化(如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P61

国防安全(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工业惯性的影响:

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常常可以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

7、环境质量也是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

P61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联系可分为生产(投人一产出)联系、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P62

2、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近距离集聚现象。

3、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例如,为了充分利用运输设备,运输量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在港口和铁路枢纽附近集聚;

为了共同利用廉价的能源,耗电量大的冶金工业,会在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集聚。

4、工业地域指工业集聚形成的地域。

P63

5、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一是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二是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

6、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一是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二是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

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7、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工业分散的趋势。

P64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和现代化的技术与手段使工业地域联系更密切。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P65

1、传统工业区主要分布地区是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2、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

煤炭、钢铁、纺织、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3、分析德国鲁尔区发展的区位特点

A、丰富的煤炭资源;

B、充沛的水源(莱茵河、鲁尔河等河流);

C、便捷的水陆运输(欧洲陆上的“十字路口”,铁路、公路运输发达,并有莱茵河、鲁尔河及运河便利的水运);

D、广阔的市场(附近是世界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E、离铁矿区较近(靠近法洛林高原铁矿区,现时还通过荷兰鹿特丹港进口铁矿石)

4、鲁尔区以重工业为基础,以煤炭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

5、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1)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是煤炭、钢铁、纺织、机械、化工。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3)世界性钢铁过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6、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

A、调整产业结构;

B、调整工业布局;

C、发展第三产业;

D、优化环境。

7、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区位优势及其与鲁尔区区位条件的异同点。

P65、68

相同点:

1煤炭资源丰富,2交通便利,3市场广阔,4工业基础雄厚,5政府支持,6劳动力丰富且多技能熟悉工人。

不同点:

1鲁尔区接近铁矿产地,辽中南是在铁矿产地,2鲁尔区水源充沛,辽中南水资源紧缺,3鲁尔区内河运输发达,辽中南海运便利。

8、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P68

9、新兴工业区主要分布在意大利的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的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的“硅谷”地区,日本的“硅岛”等地。

10、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P69

A、大批廉价劳动力;

B、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涨价;

C、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

D、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

E、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

F、政府的大力支持;

G、交通运输方便;

10、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特点比较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生产规模

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以大型企业为主

主要工业部门

轻工业

重工业

生产过程

分散

集中

资本集中程度

工业分布

分散

集中

1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P69注

13、高技术工业的特点P71

A、从业人员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

B、增长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C、研发费用高;

D、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14、美国“硅谷”发展的区位条件

A、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洁净优美

B、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C、科技力量雄厚(聚集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D、交通便捷(邻近航空港,有高速公路穿全境);

E、市场稳定(稳定的军事订货);

F、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15、美国“硅谷”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是世界最大的微电子工业基地。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人类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

2、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比较P78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