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504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docx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docx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申请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原名广州培桂中学,兴建于1934年。

知名将领白崇禧、老教育家马君武、语言学大师王力等曾担任董事长或校长。

建校之初,以“为振兴中华而作育英才”为宗旨,以“勤朴诚悫”为校训,倡导“德智体美群”五育并进。

虽然校舍设备简陋,但是以“校风正,师资高,学绩优”享誉民间。

1953年,学校改名为广州市第十六中学。

近年来,十六中人坚持推进教育改革、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提出把16中办成“队伍强、质量高、校风好、环境美、管理科学、设备先进、有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的目标,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的“三自”教育模式及“两个合力、三大网络”为特征的德育新体系,倡导“乐业、爱生、严谨、创新”的教风和“勤奋、扎实、灵活、创造”的学风,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风格与特色,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发展。

教育教学质量在区域内处于领先位置,从普通中学到被誉为“民间重点”,实现了持续性、跨越式发展。

现在,学校高中部有30个教学班,在校高中生1564人。

有专任教师98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33人,学历达标率100%。

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劳动模范1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3人,南粤优秀教师2人,南粤教坛新秀3人,广东省优秀班主任1人,市优秀教师19人,省市“百千万工程”培养对象4人,市骨干教师5人,市十佳青年物理教师1人,市十佳青年数学教师2人,市优秀音乐教师1人,市“百佳”美术教师1人,区教育新星3人,区十佳青年英语教师2人。

省市高级教师评审委员会入库评委10人,中级教师评审委员会入库评委17人,市、区教研会理事、中心组成员、特约教研员共40人。

硕士研究生及研究生课程培训的教师(含在读)29人。

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成果丰硕,在全国、省、市的学科、艺术、体育等各类比赛中屡获殊荣。

叶永泉为广东省英语高考状元,叶永泉等5名学生先后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姚羽蒙在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李宇辉获得中国科技大学硕博连读资格,李鸿斌获得浙江大学保送生资格现在攻读博士学位。

学校先后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优秀(示范)家长学校、广东省优秀家长示范学校、广州市先进集体、广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广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广州市文明示范校园、广州市学校民主管理星级考核三星级单位(最高等级)和广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连续十四年获得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评估一等奖。

一.明确教学理念,理清发展思路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精髓与灵魂。

教学理念,是办学理念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细化和具体化,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

近年来,十六中紧紧把握素质教育的时代脉搏,顺应国际教育个性化的潮流,积极、主动地参与高中新课程改革,自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引下,学校集思广益,不断总结、提高,不断探索、创新,提出了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的办学基本指导思想、办学理念。

接着,学校又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注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的教育内涵,提出了学校的教学理念。

●我校的办学基本指导思想是:

“整体优化、为国育人”和“以完整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办学理念是: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

●教育模式是:

“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

●教学理念是:

“夯实基础、自主探究、促进发展。

●办学的具体目标:

1.以实施“三自”(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教育为主线,构建学校素质教育体系。

2.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完善课程建设,形成教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打好基础、培养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未来发展的教学模式,形成“启发、互动、探究”的课堂教学特色(启发——注重培养思维能力;互动——师生、生生互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实现课堂和课本的拓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3.坚持科研先导,形成“全员参与,整合促进”的教育科研模式,实现以科研促质量的目标。

4.坚持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完善“两个合力”、“三大网络”,创造新的德育工作内容和途径。

我校的办学理念与教学理念,体现了教育要“三个面向”的发展要求,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目标要求。

“夯实基础”是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基础形成的重要阶段。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指出:

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让学生具有终身发展的能力,必须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必修课程的开设,确保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建构完整的学科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自主探究、促进发展”包括教师与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实践操作,形成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与教学环境。

我校鼓励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特长,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营造各具特色的课堂。

提供多样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发展差异。

自身不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促使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前提,让学生具备自我发展能力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学校与教师工作的价值是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求发展的意识。

为了让我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并能够在工作中得到认真落实,我们通过标语牌、宣传栏、学习、讨论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让广大教职工对两个理念做到“心领会之、身践行之”。

二.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队伍,是影响和决定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以“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人力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学生的素质,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为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努力实现“教育观念新、师德风尚好、教育理论和知识技能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主要措施有:

1.加强师德建设,倡导高尚职业道德

多年来,我校坚持倡导并努力实践“十六中人精神”——敬业爱生的奉献精神、学习互助的合作精神、钻研拼搏的进取精神、探究开拓的创新精神、自求发展的自主精神,使之成为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和追求目标。

在教职工中开展了热爱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的“三热爱”活动,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三服务”活动,进行了“情系十六中,奋斗乐无穷”、“师表形象、模范作用”、“以教师的人格魅力走进学生的心中”、“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等师德教育系列,在教职员工中形成了“事业第一、学校第一、学生第一”的良好风气。

2.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育改革形势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的纵深推进,对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校坚持“校本教研与教师发展相结合”、“校本教研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结合”、“校本教研与完善学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立足校本,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问题开展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和运行机制。

我们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更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力量才能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水平的目标。

建立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调控、自我反思”的校本教研模式,形成学校——科组——备课组三级教研系统,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为了充分发挥备课组在新课程实施中的独特效能,在实践中形成“四定两有三互助”的集体教研制度,并每学期检查科组和备课组的教研情况。

“四定”:

即定时、定点、定内容、定主讲人;“两有”:

一有主讲人发言准备,二有经验教训总结;“三互助”:

一是互相听课,二是互相交流信息资料,三是互相提出教学参考意见。

三年来,备课组注重加强对教学对象的研究和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研讨,重视民主、平等课堂氛围的营造和学生情感动力的培养,教师之间做到互助、合作、共享,形成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积极的团队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的效果。

我们还特别重视引导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研究,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校本研究的重要环节。

“教师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教学前的反思,能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与分析能力;教学中的反思具有监控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的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这其中的“课后反思”又是教师教学反思的重点,我们要求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后反思:

第一,分析自己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成功之处,总结能有效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第二,比较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差距;第三,审视实际教学活动与教学理念之间的差距,发现自己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第四,审视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

在教育科研的推动下,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此外,学校还强调教师的知识更新,鼓励教师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或相关课程的学习;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形成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开设教师信息技术等校本培训课程,不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水平;加强学校的课程建设,为教师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平台和载体;针对教师的实际,开展参与研修、合作研修、互动研修、分层研修、主题研修、反思研修、探究研修、读书研修、案例研修等多种校本研修,探索符合新课程与教师需求的教研形式和规律,改进教师活动的组织方式与策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化水平。

3.培养名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

学校制定《十六中名师、骨干教师培养方案》、《十六中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十六中高、中、初级教师教育、教学、科研目标要求》,实施校内名师工程,启动十六中学科带头人的评比,确定了一批师德修养好、理论基础好、工作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作为培养对象,分别提出了示范、研究和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采取请专家讲课辅导、外出学习交流、参加省市培训、主持课题研究、成果总结积累等方式,为骨干教师的成长铺设了道路。

学校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一是实行目标制,要求青年教师以成长为学科带头人为目标,修炼内功,提升素养;二是实行带师制,让学科带头人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三是实行培训制,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参加学历进修、理论研讨、学术交流和观摩学习;四是充分信任,放手让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和育人工作中挑重担,在实践中锻炼;五是奖励制,建立教育科研档案,与考核、评优、晋职挂钩。

为了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学校还进一步完善了《十六中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方案》。

近年,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化学科组被评为“广东省首届优秀科组”,语文、数学、化学、政治、地理、音乐科组分别被评为“广州市中学先进科组”;英语科、地理科被评为“广州市高中课程改革工作评比”先进科组;高三英语备课组被评为“广州市优秀备课组”。

杨霞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州市劳动模范;郭丽虹被评为广州市“三八”红旗手;陈志红被评为广州市职工岗位女能手;刘虹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郭小华被评为广州市高中十佳物理教师;程绮卿被评为广州市优秀音乐教师;陈挺通被评为广州市“百佳”美术教师;刘国辉、刘虹、柯文莉、张洪海、黄伟清被评为广州市骨干教师;康毅文、谭建华被评为东山区十佳青年英语教师。

在区组织的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中,我校邓耀华老师获特等奖,程绮卿、陈国雄老师获一等奖,马淑建、蔡薇老师获二等奖。

三.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发展必须走人本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道路。

我校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校管理的方向性、整体性、民主性、平等性、程序性、有效性、能动性、发展性的原则,落实“增强法律意识,实行依法治校;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落实岗位职责,实行层级管理;发动群众参与,实行民主管理;及时调控反馈,实行有序管理;根据教师特点,注重情感管理;探索发展评价,注重激励管理;善于辨证思维,注重有效管理”的管理思路,建立了具有十六中特色的科学的民主管理机制,在学校管理的规范化、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建设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1.实施“四级教学管理”。

建立校长室—教导处—科级组—备课组四级教学管理体制,明确各级职责,责任分工到人。

每个年级学校任命一位校级领导或中层行政领导作为下级领导和下科组领导,强化级组管理和科组管理。

实行教学常规级组化管理、教育科研科组化管理,保证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2.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我校组织干部、教职工讨论制订学校的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订,不断完善,做到依法办学,有章可循,用法律和规章制度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先后制定了《十六中学校管理制度》、《十六中教学管理制度》、《十六中教学工作常规要求》等。

学校注重加强过程管理,建立了科学、民主、公开、公正、公平的教职工工作业绩评估机制,采取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干部、教师的工作态度、表现、水平和业绩等方面进行综合、全面、客观地考核与评价,使干部和教师既看到自己的付出,又肯定他人的努力;既看到成绩,又找到差距。

通过评价与奖励,达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目的,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3.注重人文关怀、建设和谐校园。

我校贯彻“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要促进师生的进步和发展。

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领导班子把严格要求和人文关怀相结合,打造和谐共存的学校文化。

积极倡导同事之间的彼此尊重,合作互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让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个体、团队和组织之间相互依存、彼此促进、荣辱与共的密切关系,让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和实现学校的愿景而共同努力。

四.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

1.整合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涵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大要素的整合,其中,教材与环境的教学资源能否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关键在于教师的课程意识,即教师能否按优质课的价值取向发现、创设并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我校提出了“在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为宗旨,开发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逐步建设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目标,采用逐步推进的原则开展课程建设工作。

2004年秋高中新课程改革启动初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没有可供参考的教学案例,没有现成的课件,甚至没有相应的配套练习。

为了顺利推进新课程,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主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各学科科组长参加的课程委员会,我们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指导教师一是要认真研究充分利用好教科书资源,二是恰当用好网络媒体资源,三是依靠市、区教研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源,四是挖掘学生、家长以及共建单位的背景资源。

在总结2002年以来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广州市第十六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和《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学生研究性课程学习手册》,制订了高一级拓展性课程方案。

2004年10月制订了《广州市第十六中学高中课程设置及选修课指导意见》、《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选修课方案》,全面开设必修、限定性选修和任意性选修课程,重点抓好任意性选修课程的开设,落实教材、时间、地点、授课教师人选,以及教学评价与管理。

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广东省、广州市教育局的课程指导意见,依据学校实际,2005年9月制订《广州市第十六中学中远期课程发展规划》、《广州市第十六中学三级课程实施规划》、《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规划》并不断更新和完善,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等资源进行课程建设。

学校还从课程目标、教师专长、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五个方面,研究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制订课程开发计划,2006年10月形成《走进物理》等17册校本课程教材,编印了课程改革专刊《探究与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成果集《自主探究实践创新》。

活动课是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十六中早在80年代就把活动课作为开发学生潜力、发展学生特长的突破口之一。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明确以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为主要目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形成了学科竞赛辅导课程、知识拓展讲座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等活动课程。

建立了广泛的实践基地网络,与广州图书馆、广州少儿图书馆、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院、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广东省博物馆、广州东山电车总站等八个单位签定了共建协议,还有众多定期不定点实践基地,为同学们搭建实践、锻炼的大舞台。

我校从2001年起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们对校本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不断进行实践、思考与完善。

在实践中形成了高一“班级确定主题下自由选题”和高二“学科背景下自由选题”的研究性课程操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班级资源,包括家长资源、科任老师资源,调动班级学生进行研究性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而班级的特色也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地理科的《如何在有限的范围创设无限的空间》、生物科的《利用植物根尖微核技术检测工业废水水质的研究》、化学科的《利用化学方法去除口香糖污染的实验》等分别获得广东省和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物理科的《火箭的制作与发射》、语文科的“体验情感,走进经典,走进经济”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等分别获得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一、二等奖,《利用化学方法去除口香糖污染的实验》还荣获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提名奖。

历史科把学习的课堂搬到博物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广泛的影响,《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新快报》、《信息时报》、《南方都市报》曾分别对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报道,香港的教育界同行也慕名前来学习交流。

今年11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中心城市第四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协作会”上,我校王勇主任的专题发言“探究、参与、成长、成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获得广泛的反响。

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含体育)获国家级奖170项,省级奖89项,市级奖473项,区级奖224项,合计共956项。

2.创新教学常规,建设优质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场所,是保证整体教学质量和提高办学效益的中心环节。

十六中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中,牢固树立课堂教学改革是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举措”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实施以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利用学校的德育优势,把学科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加强了突出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主要体现在:

突出一个中心——优化教学过程,探索“启发、互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形成两个风气——教风、学风,以严谨的教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落实“两风两习惯”;

实施“三自”模式——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

贯彻四个原则——突出课程改革与教学管理的整体性、主体性、操作性和循序性;

处理五个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加强思想教育的关系、打好基础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实践与创新的关系;

抓好六个环节——预习准备、课堂探究、课后训练、收集整理、总结归纳、拓展提高;

养成七个习惯——阅读、观察、思考、质疑、实践、训练、归类;

培养八种能力——阅读识记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独立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结合作能力。

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最终形成了“把质量的目标管理落实到学科教研组,把质量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个教师,把质量管理的措施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促进了十六中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3.完善教学设施,提供物质保障

近几年来,通过政府拨款、学校自筹等途径,投入近6000多万元,对校园重新规划改造,同时更新和补充教学仪器设备,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按学科课程标准要求配置符合省规定标准的实验室、专用功能场室,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学校有200米环形跑道(附设130米直跑道)运动场、室内体育馆、室内乒乓球馆和游泳馆各1个,篮球场5个,排球场1个,羽毛球场4个,体育场所和设施有足够的时间开放给学生。

我校图书馆面积合计达1400多平方米,阅览室每周开放40个小时以上。

我校是越秀区唯一的一所“广州‘教育e时代’实验学校”,建有1000M主干校园网,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现代办公管理系统,所有教室、实验室和学科功能室均配有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平台。

完善的设备设施,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五.实施“科研兴校”,提供发展动力

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兴校”作用,必须切实加强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

我校在1985年建立教育科研室,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日趋完善,形成学校、科组、教师三级科研课题系统和“全员参与,整合促进”的科研模式,以重点科研项目为依托,以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为主要方式,让教学充满研究,让研究充满智慧,使师生在研究中共同成长,从而实现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科研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制定了学校教育科研制度。

教育科研制度已成为学校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科研选题立项、教研学习、检查评估、成果管理、表彰奖励等项制度。

第二,做好科研课题的选题指导工作。

我们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问题意识”,应从教育教学实践的疑问和困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我们指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养成记录的习惯,把在不同情景中发生的教育事实,系统地加以记录;养成反思的习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思考;参与团队研究(科组或备课组的课题小组),提高研究能力;鼓励教师之间互助、合作、共享,形成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积极的团队关系。

第三,把好科研课题的立项关。

每学期初,学校教育科研室(现为教导处)下发《科研课题申报表》,老师们以个人或备课组的名义申报研究课题,经学校评审论证将通过的课题公布,并下发《课题研究计划表》,建立课题档案,进行过程管理。

第四,适时指导。

教育科研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由于实践者——教师往往在理论上的欠缺,教师们实践过程中遇到困难、疑惑时,需要专家和同行的指导。

为此,近年学校教研室先后邀请了市现代教科所熊少严所长、市教研室黄宪主任、数学特级教师冯旭初等专家来校开设教科研专题讲座。

我校的教育科研室在实践者与同行专家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确保科研成果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高水平性。

第五,检查评估制度化。

学校领导、教研室和教导处的负责人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和参加科组或备课组的研讨活动,一方面起到检查督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给予教师具体的帮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六,建立有效的表彰奖励机制。

为了推动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最大可能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校制定了《教育科研奖励方案》,大力表彰和奖励科研成果参加全国、省、市和区级教育主管部门评比获奖的教师,从制度上唤起教师的科研热情,保障科研工作的开展。

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科研课题研究,如从“三自教育”模式与办学特色探索的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