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9350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docx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降水工程方案设计

 

第1章编制依据

1.1编制依据

《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07);

《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年版);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水文地质手册》第二版(地质出版社);

《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建筑工业出版社);

《机井技术手册》(水利水电出版社);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结构设计资料(平面图、剖面图,纵断图)(2012.12);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工程勘察01合同段岩土工程初步勘察中间资料》(勘察编号:

K1207-042初)(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2012年10月);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工程勘察02合同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初步勘察阶段)》(勘察编号:

2012勘察062)(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10月);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总体组《8号线三期总体设计文件组成及编制要求》(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1月);

《沿线地形图、地下管线分布图》(2012.10);

《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降水管理办法》;

《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降水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1.2主要技术要求

1.2.1降深控制要求

上层滞水:

施工范围内要求疏干。

潜水:

潜水位要求降至槽底以下0.5~1.0m,;若开挖基底在潜水含水层底板以下,则要求将开挖范围内的潜水基本疏干。

承压水:

若开挖基底位于承压水顶板隔水层中,且底板土层突涌验算不稳定,则需降低承压水水头确保基底土层稳定;若开挖基底位于承压水含水层中,则需将承压水头降至基底以下0.5~1.0m,槽底根据最终施工图确定;若开挖基底位于承压水底板隔水层中,则需将开挖范围内的承压水含水层基本疏干。

1.2.2附加沉降要求

对在降水影响范围内高层建筑、高耸建筑、古建筑、危险建筑、重要工程设施等进行因降水引起的附加应力而产生的沉降、倾斜进行计算与监控,并制定有效措施确保由降水引起的附加沉降不能对周围建筑产生危害,影响其正常使用。

第2章工程概况

2.1线路概况

图2.1-1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线路示意图

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工程是二期工程的南延线路,线路北起中国美术馆南(8号线二期设计终点),南至五福堂。

在大红门桥站与和义站之间的线路东侧设置大红门停车场。

线路从美术馆以南引出后,沿王府井大街、台基厂大街向南敷设,在台基厂大街与前门东大街路口转向西沿前门东大街敷设,在前门大街转向南沿前门步行街、前门大街、永定门内、外大街、南苑路、南大红门路沿南中轴向南敷设,沿线下穿二环路、护城河、三环路、四环路,至终点站五福堂。

线路全长17.3km,均为地下线,共设置14座车站,换乘站7座,王府井站与1号线换乘、前门站与2号线换乘、珠市口站与7号线换乘、天桥站与规划机场线换乘、永定门外站与14号线换乘、大红门站与10号线换乘、大红门桥站与规划南部U型线换乘。

全线最大站间距2.508km,位于大红门桥站与和义站之间,最小站间距0.772km,位于王府井北站与王府井站之间,平均站间距1.270km。

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通车,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三期工程建成后,将与一、二期及北段联络线贯通运营。

2.2各工点概况

(1)车站方案

各工点概况一览表表2.2-1

车站名

站中心里程

主体结构型式

主体结构施工工法

主体基坑

支护型式

备注

木樨园桥南站

K30+361.028

双层双柱明挖岛式车站

明挖法

钻孔灌注桩+内支撑

大红门站

K31+195.960

三层双柱三跨岛式车站

明挖法

钻孔灌注桩+内支撑

既有10号线换乘

大红门桥站

K32+048.597

双层双柱三跨岛式车站

明挖法

钻孔灌注桩+内支撑

规划南部U型线换乘

和义站

K34+531.720

五柱六跨明挖双岛四线式车站

明挖法

钻孔灌注桩+内支撑

西洼地站

K36+056.339

地下两层站

暗挖段单洞平顶直墙

明暗挖结合

钻孔灌注桩+内支撑

六营门站

K37+296.211

双柱三跨

明暗挖结合

钻孔灌注桩+内支撑

五福堂站

K38+884.353

三层双柱三跨框架结构

明挖法

钻孔灌注桩+内支撑

(2)区间方案

序号

工点名称

施工方案

1

木樨园桥南站~大红门站

矿山法区间

2

大红门站~大红门桥站

盾构法区间

3

大红门桥站~和义站

盾构法区间+明挖法区间+矿山法

4

和义站~西洼地站

标准盾构区间

5

西洼地站~六营门站

标准盾构区间

6

六营门站~五福堂站

标准盾构区间

7

五福堂站后折返线

单洞双线矿山法区间(259.43米)+单洞单线矿山法区间(39.33米)

8

第3章工程地质概况

3.1地形地貌

拟建场区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的北京平原地区,北京平原是由一系列洪积、冲积扇及冲积平原联合而成的洪、冲积平原。

平原北部和西部的山地分属燕山山脉和太行山余脉。

在地貌单元上属冲洪积缓倾斜平原和扇缘洼地。

拟建场区主要位于永定河冲洪积扇中部,该区原始地貌大部分已被人类工程活动所改造,地形总体趋势是北部较高,往南逐渐降低,评估区地面标高为37.00~47.00m,地形坡降0.5‰~2‰。

现状工程场地及周边大部分区域为中高层办公区和低层住宅区,以及道路、机场和绿地,人口密度较大;地面下管网纵横,以及人防工程和地下通道等地下构筑物,场地条件较复杂。

图3.1-1北京平原区古河道分布图

线路沿线多处下穿地表水体,包括前门地区的盖板河、南护城河、凉水河、小龙河等。

3.2地层构造

北京地层除缺少震旦系、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三迭系及上白垩统外,其它地层都有发育,总厚度达六万米以上。

岩石类型较为齐全,包括各种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

大部分岩石出露在西部和北部山地,平原区则广泛分布着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本次工程范围内第四系覆盖厚度一般为60m~90m。

3.3沿线工程地质条件

3.3.1沿线土层概述

拟建线路第四系沉积物以古漯水河故道沉积为主。

工程沿线地面以下61m深度范围内地层按其沉积年代及工程性质可分为人工堆积层、新近沉积层、第四纪全新世沉积层与第四纪晚更新世沉积层四大层:

人工填土层:

粉土填土①层:

褐黄色~黄褐色,湿,松散-中密、含少量白灰、砖渣等;杂填土①1层:

杂色,稍湿-湿,稍密-中密,以路基土为主,含砖块、灰渣、水泥块、碎石和腐殖物等,局部夹粉土填土薄层,表层为沥青路面。

该层层底标高29.26~36.55m。

新近沉积层:

粉土②层:

褐黄色~灰色,稍湿-湿,中密-密实,中高压缩性,含云母、氧化铁,局部含螺壳和碳质碎屑,土质不均,偶有有机质,夹薄层粘性土;粉质粘土②1层:

褐黄色~灰色,可塑,中高压缩性,含少量氧化铁,夹薄层粉土;细砂②3层:

褐黄色,稍湿-湿,稍密~中密,中压缩性,含云母,局部夹薄层粉土、粘性土,透镜体分布。

该层层底标高23.00~35.05m。

第四纪全新世沉积层

卵石③层:

杂色,湿,中密~密实,低压缩性,亚圆形为主,一般粒径20~40mm,最大粒径不小于120mm,粒径大于20mm的含量大于55%,细砂充填;细砂③1层,褐黄色,湿,密实,中低压缩性,含云母,局部夹薄层粉土、粘性土;粉土③2层:

褐黄色,湿,中密,中压缩性,含云母、氧化铁,局部夹粉质粘土或细砂薄层,透镜体分布;粉质粘土③3层:

褐黄色,可塑,中压缩性,含云母、氧化铁、局部夹粉土或细砂薄层,透镜体分布。

该层层底标高18.30~26.27m。

粉质粘土④层:

褐黄色,可塑,局部硬塑,中-中低压缩性,含云母、氧化铁,局部夹粉土或细砂薄层;粉土④2层:

褐黄色,湿,中密,中低压缩性,含云母、氧化铁,局部夹粉质粘土或细砂薄层;细砂④3层,褐黄色,湿,密实,低压缩性,含石英、长石、云母,局部夹薄层粉土、粘性土,透镜体分布。

该层层底标高15.44~24.65m。

第四纪晚更新世沉积层

卵石⑤层:

杂色,湿,密实,低压缩性土,亚圆形,级配良好,磨圆度中等,一般粒径20~60mm,最大粒径不小于140mm,粒径大于20mm的含量大于60%,中粗砂充填;细中砂⑤1层,褐黄色,湿,密实,低压缩性,含石英、长石、云母、氧化铁,含少量卵石;粉土⑤3层:

褐黄色,湿,密实,中低-低压缩性,含云母、氧化铁,局部夹粉质粘土或细砂薄层,透镜体分布;粉质粘土⑤4层:

褐黄色,可塑,局部硬塑,中低压缩性,含云母、氧化铁,局部夹粉土或细砂薄层,透镜体分布。

该层层底标高6.63~14.25m。

粉质粘土⑥层:

褐黄色,可塑,局部硬塑,中低压缩性,含云母、氧化铁,少量姜石,局部夹粉细砂、粉土或粘土薄层;粉土⑥2层:

褐黄色,饱和,密实,低压缩性,含云母、氧化铁,局部夹粉质粘土薄层;细砂⑥3层,褐黄色,饱和,密实,低压缩性,含石英、长石、云母,透镜体分布。

该层层底标高1.96~11.27m。

卵石⑦层:

杂色,饱和,密实,低压缩性,亚圆形,级配良好,磨圆度中等,一般粒径40~60mm,最大粒径不小于150mm,粒径大于20mm的含量大于60%,中粗砂充填;细中砂⑦1层,褐黄色,饱和,密实,低压缩性,含石英、长石、云母、氧化铁,含少量卵石,局部夹粉质粘土薄层;粉土⑦3层:

褐黄色,饱和,密实,低压缩性,含云母、氧化铁,透镜体分布;粉质粘土⑦4层:

褐黄色,可塑,局部硬塑,中低压缩性,含云母、氧化铁,局部夹粉土或细砂薄层,透镜体分布。

该层层底标高-13.57~-1.33m。

粉质粘土⑧层:

褐黄色,可塑,局部硬塑,低压缩性,含云母、氧化铁,少量姜石;粉土⑧2层:

褐黄色,饱和,密实,低压缩性,含云母、氧化铁,局部夹粉质粘土薄层;细砂⑧3层,褐黄色,饱和,密实,低压缩性,含石英、长石、云母,透镜体分布。

该层层底标高-17.07~-4.05m。

卵石⑨层:

杂色,饱和,密实,低压缩性,亚圆形为主,一般粒径20~40mm,最大粒径大于120mm,粒径大于20mm的含量大于50%,细中砂充填;细中砂⑨1层,褐黄色,饱和,密实,低压缩性,含石英、长石、云母、氧化铁,含少量圆砾;粉土⑨3层:

褐黄色,饱和,密实,低压缩性,含云母、氧化铁,透镜体分布;粉质粘土⑨4层:

褐黄色,可塑-硬塑,低压缩性,含云母、氧化铁,透镜体分布。

本层未穿透。

3.3.2工程地质单元划分

工程地质Ⅰ单元的位置范围为自起点~木樨园桥南站区段,主要位于永定河冲洪积扇中部,地层以第四纪砂类土、碎石类土为主,粘性土、粉土亦有分布,粗细颗粒土的沉积韵律较明显。

工程地质Ⅱ单元自木樨园桥南站站~终点区段,位于永定河冲洪积扇中部,大部分区域有新近沉积层存在,其下地层以第四纪沉积的砂类、碎石类土为主。

该区段土类别较多,地层分布相对杂乱,沉积韵律较差。

3.3.3工程地质条件对工程影响分析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全线上部地层存在细中砂、卵石,粘性土、粉土亦有分布。

卵石地层以亚圆形为主,一般粒径2~5cm,最大粒径大于10cm,细砂充填30%~40%。

卵石粒径对设备的选型影响较小,抽排水过程易存在细颗粒流失的问题。

粘性土的存在,对成井过程中洗井具有一定的影响。

下部第四纪沉积地层主要为粉质粘土④层,粉土④2层,粉细砂④3层,细中砂④4层,中粗砂④5层,圆砾④6层,卵石④7层;粉质粘土⑤层,粉土⑤2层,粉细砂⑤3层,中粗砂⑤5层,卵石⑤7层,其中,细中粗砂层同样在抽排水过程中易存在细颗粒流失的问题,个别工点局部粘土层的存在对洗井具有一定影响。

卵石④7层最大粒径不小于150mm,一般粒径50~100mm,亚圆形,级配连续,磨圆度中等,细中砂充填约35%,对成井设备的选型,降止水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影响。

粉质粘土⑤层为隔水层,综合各工点埋深,在是否符合北京市有关降水规定的政策上,其对降水方案具有较大影响。

工程地质条件详见“地质纵剖面图”。

第4章水文地质概况

4.1气象水文

北京地区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侧,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形成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主要气候特点如下:

降雨量: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24mm,降水量年变化大,历年最小降水量为244mm(1896年),最大降水量为1406mm(1959年),两者相差5倍以上;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汛期(6-8月)降水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旱涝的周期性变化较明显,一般九至十年左右出现一个周期,连续枯水年和偏枯水年有时达数年。

近20年中,1998年年降雨量最大为908.4mm,1999年年降雨量最小为307.6mm。

气温:

近20年平均气温为12.6~14.0℃,年平均气温则基本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近20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99年7月24日,为41.0°C;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90年1月3日,为-18.4°C。

标准冻结深度:

近20年城内及近郊区标准冻结深度为0.80m。

风速及风向:

全市月平均风速以春季四月份最大,市区最大风速达3.6m/s,其次是冬、秋季,夏季风速最小,夏季受大陆低气压控制,多东南风,秋、冬季受蒙古高气压控制,多为西北风,寒冷干燥。

平均风速2.3m/s。

图4.1-1北京平原区多年降水量直方图

图4.1-2北京市各月平均降水量图

4.2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4.2.1地下水类型

北京平原地区地下水类型按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纪松散岩类孔隙水,第四纪松散岩类孔隙水又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北京平原地区根据古河道和古河间地块可划分若干水文地质单元。

古河道水文地质单元的特点是含水层岩性以圆砾、卵石为主,渗透性强,地下水位较低。

地下水的形成以沿古河道方向的侧向补给、径流、排泄为主,总体径流方向为自永定河出山口呈辐射状分别向东北、东、东南等下游方向运动,在古河道范围内具有区域性统一的潜水面,局部受地下水开采或工程降水的影响,地下水位略有起伏变化。

在河间地块水文地质单元的特点是含水层的岩性以粉细砂和粉土为主,渗透性较小。

隔水层岩性为粉质粘土、粘土,含水层与隔水层基本呈互层状分布。

除了地下水的侧向补给、径流和排泄以外,垂直方向运动较明显。

上层滞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农田灌溉和自来水、雨水、污水等地下管线的垂直渗漏补给。

不同地段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相差很大,补给方式和补给量悬殊较大,形成上层滞水分布不均匀,水位不连续、高低变化很大的特点。

含水层主要为人工填土层和浅部粉土、砂土层。

潜水以侧向径流补给为主,并接受大气降水、上层滞水的垂直渗透补给,以侧向径流及向下越流补给承压水的方式排泄。

承压水北京市西郊的冲洪积扇顶部的潜水是冲洪积扇中下游承压水的主要补给源,承压水含水层主要为砂类土、圆砾卵石地层,其中夹有若干层粘性土隔水层。

排泄方式主要为人工开采,受地下水开采的控制,承压水的径流方向指向区域性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中心方向。

由于地下水的开采导致承压水水头的降低,当低于含水层顶板时成为层间水。

4.2.2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的动态是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随时间动态均衡的反映。

当地下水的补给量大于排泄量时,地下水位上升;反之,当地下水的补给量小于排泄量时,地下水位就下降。

各层地下水的动态各有其特点。

上层滞水的动态随季节、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补给变化而变化。

潜水的动态与大气降水关系密切。

每年7~9月份为大气降水的丰水期,地下水位自7月份开始上升,9~10月份达到当年最高水位,随后逐渐下降,至次年的6月份达到当年的最低水位,平均年变幅约为2~3m。

一般情况下,潜水的动态受农田供水开采的影响,不直接受城市供水开采的影响,但由于潜水与承压水具有密切的水力联系,当承压水头降低时,越流补给量增大,潜水水位也随之下降。

承压水的动态比潜水稍有滞后,当年最高水位出现在9~11月,最低水位出现在6~7月,年变幅约为1~2m。

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城市的扩大,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近3~5年以来,由于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地下水环境、限制地下水的开采、增大地下水补给量等有效措施,地下水位的下降速度变缓。

4.3沿线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勘察成果,勘察钻孔最大深度61m,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本段线路主要赋存有四层地下水,地下水类型分别为上层滞水

(一)、潜水

(二)、层间水(三)和承压水(四)。

其中从起点K31+316至K36+600段只观测到层间水(三)和承压水(四),且两层水局部连通,但不排除上层滞水存在的可能,地下水详细情况见下表所示。

 

表4.3-1地下水特征表

地下水性质

水位/水头埋深

(m)

水位/水头标高

(m)

时间

主要含水层

备注

层间水(三)

21.43~28.38

8.99~15.59

2012.9

卵石⑤层、细中砂⑤1层

该层水在南苑路段连通

承压水(四)

28.82

7.73

2012.9

卵石⑦层、细中砂⑦1层

从K36+600至终点段共观测到四层地下水,上层滞水

(一)和潜水

(二)只在个别钻孔观测到,层间水(三)和承压水(四)较为稳定。

地下水详细情况见下表所示。

表4.3-2地下水特征表

地下水性质

水位/水头埋深

(m)

水位/水头标高

(m)

时间

主要含水层

备注

上层滞水

(一)

5.78~7.66

29.89~31.01

2012.9

粉土②层、细砂②3层、

存在含水透镜体中

潜水

(二)

14.60~15.72

21.06~21.45

2012.9

粉土④2层、细砂④3层

层间水(三)

19.30~28.42

8.51~16.75

2012.9

卵石⑤层、细中砂⑤1层

承压水(四)

28.37~29.98

6.81~9.18

2012.9

卵石⑦层、细中砂⑦1层

上层滞水

(一):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管沟渗漏补给,以蒸发、向下越流补给的方式排泄。

潜水

(二):

主要接受侧向径流及越流补给,以蒸发、侧向径流、向下越流补给的方式排泄。

层间水(三):

主要接受侧向径流补给及越流补给,以侧向径流、向下越流补给的方式排泄。

承压水(四):

主要接受侧向径流及越流补给,以侧向径流、人工开方式排泄。

(2)场区水文地质单位划分

通过对本场区地层岩性及地下水赋存情况分析,将全线分为3个水文地质单元:

第一水文地质单元:

工程起点至前门站为一水文地质单元,该段潜水含水层以卵石、圆砾、中粗砂为主;层间潜水含水层主要为卵石,层底粉质粘土层分布较厚,且相对连续。

第二水文地质单元:

前门站至木樨园桥南站为一水文地质单元,该段潜水含水层以粉细砂、细中砂为主;层间潜水含水层为卵石、细中砂,层底粉质粘土层分布较薄,甚至缺失。

第三水文地质单元:

木樨园桥南站至工程终点为一水文地质单元,该段潜水含水层主要以新近沉积的卵石、圆砾、粉细砂层为主,局部地段含有第四系沉积的卵石、圆砾、粉细砂层;层间潜水含水层主要为卵石,层内分布有粉土、粉质粘土等透镜体或夹层,层底粉质粘土层或粉土层分布连续性较差,水力联系相对复杂。

本次设计范围主要处于第三水文地质单元内。

(3)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影响分析

由于地铁轨面标高在6.60~26.56m(埋深约13.25~37.58m)之间,故区域地层内的潜水及潜水~承压水将对地铁的设计和施工均会造成较大影响。

涉及到降层间潜水的工点,基坑涌水量较大,对抽水泵能力的要求较高,对市政排水设施能否满足排水量要求具有较大影响。

含水层渗透性强,补给量大,必须确保开挖过程中抽水持续性,必须配备备用电源。

由于上层滞水的存在,渗透性差的地层应开挖导排。

上层滞水与下部潜水层存在隔水层,易出现界面水问题,施工中应加强明排。

第5章地下水影响分析

5.1结构与地下水关系

根据土建结构设计图纸线路纵断埋深,参照沿线水文地质条件,全线各工点结构底板与水位关系见表5.1-1。

表5.1-1各工点结构底板与水位关系

序号

工点

施工工法

最深底板标高

(m)

地下水

水位标高

(m)

含水层岩性

是否采取地下水控制措施

2

木樨园桥南站

明挖法

22.50

层间潜水

17.18

卵石

无须考虑

3

木樨园桥南站~大红门站区间

暗挖+盾构

10.89

层间潜水

17.18

卵石

4

大红门站

明挖法

9.14

层间潜水

15.59

卵石

5

大红门站~大红门桥站区间

盾构

--

--

--

--

无须考虑

6

大红门桥站

明挖法

21.00

层间潜水

15.58

卵石

无须考虑

7

大红门桥站~和义站区间

盾构+局部明挖

--

--

--

--

无须考虑

8

和义站

明挖法

21.40

层间潜水

17.06

卵石

无须考虑

9

和义站~西洼地站区间

盾构

--

--

--

--

无须考虑

10

西洼地站

明挖法

17.81

层间潜水

13.70

卵石

11

西洼地站~六营门站区间

盾构+暗挖

12.86

层间潜水

9.19

卵石

12

六营门站

暗挖法

15.96

层间潜水

13.44

细中砂

13

六营门站~五福堂站区间

暗挖+盾构

12.72

层间潜水

13.44

细砂

14

五福堂站

明挖法

18.20

潜水

21.45

细砂

15

五福堂站~终点

暗挖

18.30

潜水

21.45

细砂

16

大红门车辆基地出入段线

盾构+暗挖+明挖

16.62

层间潜水

14.19

卵石

5.2地下水对施工影响

依据表5.1-1结构底板与地下水水位相互关系,本次设计范围内土建施工受地下水影响工点共计6个,其中3座车站,3段区间。

根据沿线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对土建施工影响归纳为3类:

(1)界面水问题

各水文地质单元的结构底板位于粘性土隔水层下,土建施工受上层滞水

(一)、潜水

(二)和层间潜水(三)影响。

开挖揭露潜水

(二)含水层底板,因疏不干效应造成隧道侧墙、施工掌子面上的卵石与粘性土交界面出水,影响土建施工进度。

(2)细颗粒流失问题

潜水

(二)含水层岩性为卵石、圆砾及中粗砂,抽排中粗砂层中的地下水时,易造成细颗粒流失,引起地表沉降,产生地下空洞等危害。

(3)降深大

第三水文地质单元的大红门站土建施工受层间潜水(三)影响,结构底板位于卵石含水层内。

含水层厚度较大,满足降深所需抽排水量较大,结构埋深对抽水费用影响较大。

应综合考虑确定结构底板埋深,尽量减小抽排水量。

第6章环境影响分析

6.1木樨园桥南站~大红门站区间

木樨园桥南站~大红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