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0413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

《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师推荐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docx

名师推荐专题0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Word解析

【考情分析】

1、高考题型:

选择题、综合题

2、命题规律:

高考对本部分考查内容较多,主要集中在气温、降水、大气运动规律等方面,试题难度中等

3、命题趋势:

以最新的事实背景为载体,考查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天气系统和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成因

一、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

1、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2、大气运动与降水

3、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4、常见的天气系统: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水体运动规律

1、水循环

2、世界洋流

3、河流与湖泊

三、地壳运动的规律

1、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

2、岩石圈物质循环

高频考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

考法1:

结合农业生产与区域图考查气温变化

【典型例题】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B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

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答案】C

【解析】第2题,图示①②为膜内温度日变化,其中①变化很小,而②有较大变化,①②又分别为丰雪年和枯雪年的温度日变化,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归纳点拨】

1、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

(1)陆地与海洋:

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纬度海洋上大。

原因:

陆地比热容比海洋小,白天和夏季增温快,夜晚和冬季降温快:

海洋则相反。

(2)阴天与晴天:

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原因是阴天时,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温较晴天高。

(3)低纬与中纬:

中纬

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

原因是中纬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低纬地区终年高温,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地区出现在赤道附近的海洋上。

【考点突破】

林线、雪线的高度分布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大影响,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和外围地区分布高度存在差异的现象。

地理研究团队调研某山脉时,绘制的该山脉沿39°N山体内外10℃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图a)及沿39°N的地形剖面图(图b)。

据此完成1~3题。

1.比较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

A.T甲>T乙B.T甲

【答案】A

2.图乙中甲、乙两地的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甲地大气削弱作用较强B.甲地吸收地面辐射热量多

C.乙地大气保温作用较弱D.乙地气温垂直递减率较高

【答案】B

【解析】2.读图,结合上题分析,甲气温高于乙地,甲地海拔高度较乙高,且距离山体近地面较近,而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所以甲气温高于乙,故选B。

3.下列有关研究团队考察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A.由西向东林线高度呈先升后降趋势B.由西向东雪线高度呈先降后升趋势

C.随海拔升高山坡两侧水汽交换减弱D.随海拔升高植被多样性呈增强趋势

【答案】D

【解析】3.读图可知,自西向东由于气温呈波状变化,所以林线并非先升后降,A错。

雪线受降水的影响,西侧位于西风迎风坡,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增多,雪线降低,而东侧同海拔的气温较低,雪线较低,B错。

受海拔影响,海拔低处的气流交换较弱,C错。

随着海拔升高,降水增多,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增多,D对。

故选D。

考法2:

大气的受热过程

【典型例题】

(2018年南宁一摸)2017年12月某日早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大雾,古城扬州在大雾中若隐若现,宛如“天宫”,气温上升缓慢,一直持续到10时左右。

下图示意扬州地区大气受热过程。

据此完成1-2题。

1.大雾说明,扬州近地面(  )

A.风力较大    B.对流强烈    C.垂直温差小    D.空气湿度小

【答案】C

2.大雾导致扬州气温上升缓慢的原因之一是(  )

A.①强    B.②弱    C.③强    D.④弱

【答案】A

【解析】2.大雾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升温慢,地面辐射弱,气温上升缓慢。

【归纳总结】

大气受热过程解题思路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过程可以分成三大环节,如下图所示:

(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太阳高度、天气、海拔

(2)影响地面升温快慢的因素:

地面的性质

(3)大气逆辐射的强弱与大气中水汽的含量呈正相关

【考点突破】

(2018年张家口一摸)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可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结合如图,完成下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答案】A

2.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C

【解析】2、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考法3:

结合等压线分布图考查大气运动

【典型例题】

(2018年北京高考)下图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

百帕)。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据图推断( )。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

【答案】B

2.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

A.冬至B.小满C.夏至D.立秋

【答案】A

【解析】2.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

由图可知,该日北京吹西北风,陆地气压比海洋气压高,在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形成了高压中心。

因此可以判断北半球是冬季,该日最接近冬至日。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归纳点拨】

大气运动的解题思路

1.大气运动的方向:

垂直运动(上升+下沉)+水平运动

(1)上升运动:

低压(气旋)

(2)下沉运动:

高压(反气旋)

(3)水平运动:

风(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

降水多;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

降水多;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

降水多;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

降水少)

2.大气运动的类型:

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四关键”

(2).三圈环流:

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

(3).季风环流:

季风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

冬季风

夏季风

东亚

温带季风

西北季风

东南季风

亚热带季风

东南亚、南亚

热带季风

东北季风

西南季风

性质

干燥

湿润

【考点突破】

(2018年安徽合肥第二次质检)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

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

读图,完成1-3题。

1.高原季风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    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答案】D

2上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

A.ab    B.bc    C.cd    D.ad

【答案】B

【解析】2.夏季高原面升温比周围大气升温快,气压较低,风由周围吹向高原面。

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bc,B对。

ad表示冬季风,A、C、D错。

3由于青

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

【答案】C

【解析】3.结合上题分析,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与东亚、南亚冬夏季风风向一致,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C对。

A、B、D错。

高频考点二:

天气及天气系统

考法1:

结合示意图和灾害性天气考查天气变化

【典型例题】

(2018年全国卷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下图9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

(4分)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

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

(8分)

(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8分)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4分)

【答案】

(1)高压;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

(2)3个。

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

(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

(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低。

(4)中低纬度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强,)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

【解析】第

(1)题,读等压线图,由图中等压线分布及其数值变化可知,图示区域西北部存在一个高压中心,中部存在一个低压中心,根据一般指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出高压中心位于低压中心的西北一侧。

(2)题,T时刻前,西北部冷高压内冷空气东移南下会形成冷锋;同时受锋面气旋影响,气旋西部的低压槽形成暖锋,东部的低压槽形成冷锋,因此T时刻前共有3个锋面。

后由于气旋整体呈逆时针方向运动,T时刻2个冷锋合二为一。

第(3)题,读图可知,P点位于暖锋锋前,暖锋降水降在锋前(锋移动方向的前方),所以P地很有可能降水,暖锋过境气温升高;之后控制该区域的是暖气团,在单一暖气团控制下,该地为晴天,气温较高;随后,冷锋移动到P地,气温降低,可能产生降水;冷锋过境后,在单一冷空气控制下,天气转晴,气温较低。

第(4)题,该区域处于中低纬亚欧大陆东岸,春季时南北温差较大,产生较大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运动快,致使该天气系统活跃。

【归纳点拨】

1、等压线图的判读方法:

依据等压线分布,判断气压场类型,确定状况:

①高压中心——气流下沉:

晴朗天气。

②低压中心——气流上升:

阴雨天气。

③高压脊(等压线由高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多大风晴朗天气。

④低压槽(等压线由低压中心向阴雨天气。

(2)依据等压线的数值分布及疏密状况,判断某地风力、风向:

①风

向:

依据等压线数值变化,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结合南北半球、高空或近地面判断,将其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即可。

②风力:

等压线稀疏的地方,风力较小,反之则大。

2.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判读

(1)锋面系统

①锋面系统与天气

提醒:

需要注意整个过程中两种锋面气温、气压的变化特点,冷暖气团交界处气温、气压变化最显著,天气变化最剧烈,因此锋面过境时往往产生云雨。

同时,我国常出现的还有准静止锋。

②准静止锋

③两类准静止锋

(2).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与天气

①天气特征:

气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反气旋控制下,多晴朗天气。

与锋面系统不同的是,气旋和反气旋是气压中心所在处的气流运动情况。

②判断方法:

手势法判断气旋与反气旋

【考点突破】

(2017年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下列描述中,不符图7所示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的是()

A.乙地气流下沉且低空风速小B.高层气流带来的沙尘飘落乙地

C.上升气流将乙地的沙尘扬起D.甲地沙源地的沙尘被大风扬起

【答案】C

2.下列四幅天气图中的乙地,最可能出现图7所示浮尘天气的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浮尘天气的形成条件,较难。

根据某次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示意图可知,浮尘天气的形成需满足以下条件:

沙源地沙源充:

足、大风天气、有扬沙、天气晴朗,沙源地近地面形成低压,空气上升运动使甲地沙在高空中被房带至乙地上空,在乙地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弱高压,且风力较小,不利于浮尘的扩散。

依据上述的推测,A图乙地弱高压不显著,错误;B图中沙源地的低压不明显,错误;C图中乙地位于低压槽中,因此乙地应为低压,错误;D图中,北部具有低压中心,可形成沙源地,乙

地位于高压脊,可形成弱高压,D正确。

高频考点三:

气候及其影响因素

考法1:

结合生活实例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

(2018年全国卷1)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下图所示。

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地之一。

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

【答案】A

【归纳点拨】

1.气温的影响因素分析思路:

(1)分析太阳辐射状况:

主要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

低纬度气温高,夏季气温高;受其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2)分析大气自身条件:

主要分析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等。

晴天,空气稀薄,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日较差大。

此外,大气环流通过对热量的输送和对降水的影响,也会导致气温的变化。

(3)分析下垫面:

海洋比热容大,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较同纬度陆地白天、夏季温度低;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地势高低、山脉走向和坡向等对气温都有影响不同地表的反射率差别很大,如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极高,导致地表温度低。

(4)分析人类活动:

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排放温室气体和废热等影响气温。

2.造成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

(1)如果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则年均温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纬度因素。

(2)如果是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则年(日)温差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因素;如果某地冬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有地形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常考虑地形因素;如果夏温明显偏低,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

(3)如果是位于大陆同纬度东西两岸的两地,则气温大小差异-般要考虑洋流因素。

(4)如果是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大小有明显差异,则一般考虑地形因素。

【考点突破】

(2018年西南联盟联考)在周围山坡环绕的山谷或盆地中,周围山坡上的冷空气向谷底注泻,并在谷底沉积继续辐射冷却,形成所谓的“冷湖”。

而坡地上气温相对较高,形成所谓的“暖带”。

X2图是我国某山地1月份东南、西北坡向极端最低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随高度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属于该山地东南坡向1月份极端最低气温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B

2.关于该山地叙述正确的是

A.该山地西北坡近地面附近地区全年出现“冷湖”现象

B.该山地东南坡海拔每升100米气温下降0.6℃

C.该山地西北坡“暖带”与“冷湖”现象极端最低气温较平均最低气温显著

D.该山地“暖带”中农作物受霜害影响小,生长周期变长

【答案】C

【解析】2.此图是1月份,并不能看出全年西北坡近地面出现冷湖现象,该山地西北坡1月份在300m附近高度出现“暖带”,“冷湖”现象出现地区向上气温是先增后减的,据此,该山地西北坡“暖带”与“冷湖”现象极端最低气温较平均最低气温显著。

暖带中气温升高,农作物的生长变快,生长周期变短。

图中显示东南坡并未按海拔每升100米气温下降0.6℃的规律,结合这些分析选C正确。

3.沙丁鱼每年5~7月从集聚地向产卵地大迁徙的原因有

①沿岸流向东北流动,利于沙丁鱼顺流迁徙

②沿岸冷流降低了产卵地海域水温,提供了冷水生存环境

③沿岸冷流与外海的厄加勒斯暖流交汇,为沙丁鱼带来丰富饵料

④附近陆地河流处于丰水期,带给产卵地海域丰富的营养物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高频考点六:

河流

考法1:

结合区域图考查河流的特征

(2018年全国卷2)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表1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1-3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750m3/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答案】B

【解析】本题组以汾川河流域降水后水文特征的变化为载体,考查植被对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D项错误。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B

【解析】2.第5次只有两天,历时不长,①错;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②对;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③对;植被对径流汇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④错。

B项正确,A、C、D项错误。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D

【归纳点拨】

河流特征类题目的分析

河流特征类试题的分析河流特征类试题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河流的水文特征或水系特征;二是分析描述某条特征的成因(侧重于气候因素)或水系析菜条河流水文关系:

三是比较两条河流水文特征支水系特系特征与地形的手征的差异

(1)河流水文特征

要素

描述特征

影响因素

水位

汛期和枯水期

取决于河流的补给类型:

①以而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②以冰雪融水补給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变化决定

流量

大小和变化

取决于河流的补给类型。

其次分析河流的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和及人类活动影响。

(注意)我国西北内流河流量向下

游逐渐减少的原因

含沙量

大或小

取决于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或分析河流流域内水土流失的情况

结冰期

有或无,长或短

取决于气候类型。

最冷月均温>0C,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C,有结冰期

凌汛

有或无

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有结冰期;②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水能

大和小

①河流年径流量大小;②河流落差的大小

(2)河流水系特征:

发源地、注入海区、长度、流域面积(主要取决于地形和气候)、支流、河道特征、水系形状

【考点突破】

1、(2018年安徽蚌埠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江谷地是我国重要的柑橘生产区,也是我国柑橘分布北界。

当地为了改善橘园的生态效益,在橘园中种草作为绿肥(用作肥料的绿色植物体),雨季生长,旱季除草并将其覆盖于橘园地表。

比较汉江和渭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答案】

汉江流量较大,流量季节变化比渭河小;汉江进入汛期比渭河早,且汛期更长;汉江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渭河含沙量大,且有结冰期。

【解析】可从流量大小、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比较两河流水文特征。

2.(2016·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如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答案】▶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

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大量沉积。

考法2:

以某条河流为例考查河流的开发与治理

【典型例题】

(2018年海南高考)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A

【解析】1.本题考查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相关知识。

黄土高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水土流失严重。

在黄土高原植树种草是为了固定表土,减少径流,增加下渗,防止水土流失。

植树造林对河水中的泥沙沉积没有效果,风速并不是该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本题应选择①、②项,故正确答案为A。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

【答案】D

【归纳点拨】

1.流域综合开发类试题的分析思路

(1)流域开发的背景分析

(2)流域开发的方式及内容

一般情况下,中上游地市起伏大,河流流量大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中下游地势平坦、水流平稳、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流域综合开发措施分析的一般思路如下:

①供水:

②航运:

③发电;④水产养殖;⑤旅游

2.流域综合治理类试题的分析思路

(1)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分析的一般思路:

思考方向

答题术语

上游:

调洪

修建水库;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中游:

分洪、蓄洪

修建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

泄洪、束水

修筑河堤,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其他

建设水利工程,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减轻污染,提高水质

(2)综合治理的措施及目的

治理措施

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轻水土流失及减少河流含沙量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考点突破】

(2018年广东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亚马孙河水电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