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2791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目录

内容提要……………………………………………………………………………3

一、为何要开展这项研究……………………………………………………………4

二、研究是如何进行的………………………………………………………………5

三、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6

1、师生关系:

反对教师霸权不能矫枉过正………………………………………………6

2、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

热烈与沉静……………………………………………………7

3、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

明晰与恰切……………………………………………………8

4、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

紧扣文本、内容的挑战性……………………………………11

5、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

合理与流畅…………………………………………………15

6、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真伪、难度、数量、支架性问题………………………16

7、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姿态:

不能专制,更不能不作为………………………………17

8、功夫在课外:

从学术新成果中汲取营养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19

四、研究取得了哪些实效…………………………………………………………21

五、对研究的进一步思考…………………………………………………………22

六、主要参考文献…………………………………………………………………23

 

研究报告的附件

附件一:

教学论文(发表部分、获奖部分)

附件二:

教学案例

附件三:

学生成果

附件四:

有关获奖证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内 容 提 要

鉴于当前高中阶段师生常常处于超负荷状态,语文课堂上低效行为充斥,本课题组试图从高效、有效语文课堂和低效、无效语文课堂的对比中探索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规律,提出比较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效教学策略,希望以此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供支持。

课题组直接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通过听课观察教师、学生的课堂行为,观察师生互动的方式、课堂的反馈方式,观察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广泛收集课堂教学资料,并予以整理、分析,为课题研究奠定现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大量阅读教学理论、教学行为、教学心理等方面的文献获取理论支撑,从宏观上、理论上把握课题的内涵与外延。

然后从《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中学语文教学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搜寻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辅以课题组成员本人颇有心得的课例,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也透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地方。

努力做到以案例修正、补充观点,以观点统领、驾驭案例。

课题研究结合大量实例,系统地分析了多种因素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课题研究者重新审视师生关系,认为要反对教师霸权,但绝对不能矫枉过正,呼唤发挥教师强势的主体性。

语文教师要创设适宜的课堂氛围,使热烈与沉静的氛围各尽其用。

课堂教学的目标首先要明晰、恰切,要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即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情感诉求、接受能力,把握学生的思想现实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表述中使用的行为动词要具有可测量性、可评价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尤其是阅读课的内容,既要紧扣文本,又要保持内容的挑战性。

课堂教学应该在结构上做到合理、流畅。

提倡设计支架性问题,杜绝伪问题,难度、数量上力求得宜。

教师要警惕课堂讨论中隐伏的不作为倾向。

课题组还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功夫在课外:

语文教师要从学术新成果中汲取营养,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教师也要建立及时、多向、实用、灵活的反馈系统,确保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成功感,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结题报告不仅从理论上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而且从操作层面上介绍了相当多的技术性策略。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文本

 

为何要开展这项研究

1、开展这项研究的重要性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一个教师如果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树立了牢固的有效教学意识,就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我的教学有效吗?

”“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这种经常性的反思无疑会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开展这项研究的必要性

(1)在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大量师生处于超负荷状态。

现实生活中,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大量师生处于苦不堪言的超负荷状态。

以长春市的学生为例,大部分中学要求早上6点40到校,相当多的学生五六点钟就要上路了。

初中生下午6点离校,在作业没有障碍的情况下要做到9点半。

而高中生几乎没有夜里12点以前上床的。

教师情况也令人担忧,备课、评改作业耗尽了教师的精力,睡眠严重不足、工作疲于应付是对相当多教师的真实写照。

我们不能否认,勤奋是取得成功的前提,但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绝非一个简单的“勤奋”所能解释,其中教与学的低效不容忽视。

(2)语文课堂上低效、无效行为充斥。

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堂上的低效、无效行为更加普遍,也更容易受人诟病。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关于高考存废和改革的争论日趋激烈。

1998年春夏之交由对语文高考试题的不满引发了一场对高考和语文教学言辞激烈的批判。

《北京文学》的一篇文章历数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考试的荒唐,抨击语文“误尽苍生”。

最近几年,语文课程改革东风劲吹,如火如荼,但其中的形式主义作风又引来了越来越严厉的批评,不少课堂是把乏味的“满堂灌”变成了肤浅的“满堂问”。

什么是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

这个问题值得人们认真探讨。

(3)新课程的呼唤。

2006年9月起浙江省开始在高中实施新课程方案,其中语文新课程强调以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所有这些理念的落实都离不开有效的课堂教学。

3、开展这项研究的可能性

申请人所在的温州中学构建了完善的学校课题结构体系,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课题管理体系;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研究队伍。

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每年都有大量的教科研论文发表、获奖。

这些优势为我们开展研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申请人蔡焕杰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曾师从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彬福教授。

在十余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获奖或发表的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涉及有效性教学的研究。

申请人杨春城200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多次在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比赛中获奖,在语文课堂有效性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夏琳、王恩波、胡海英也是温州市直高中的骨干教师,具有优良的教学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研究是如何进行的

研究假设:

在校内外我们发现一些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强,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发现一些课堂相对自己其他课堂更加有效。

如果从高效、有效语文课堂和低效、无效语文课堂中的对比中探索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规律,提出比较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效教学策略,那么它可以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供强大支持。

研究目标: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师生关系、课堂氛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问题设计、课堂讨论、课堂结构、教师修养、学生动力诸因素实现最优化;如何成功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学习,用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产出,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都获得进步和发展。

研究方法:

文献法:

大量阅读教学理论、教学行为、教学心理、教学案例等方面的文献;辅以研究者本人的教学实录、教学心得。

课堂观察法:

直接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通过听课,观察教师、学生的课堂行为,师生的互动方式,课堂的反馈方式,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广泛收集课堂教学资料,并对它们进行整理、分析,为课题研究奠定现实基础。

研究步骤:

1、2006年1月—2007年7月为原始资料收集阶段。

在申请课题立项之前,课题组成员即通过深入课堂听课、报刊阅览、网络搜索等多种手段收集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教学案例,积累大量的原始记录。

然后分析在教学有效性方面的得失,进行初步的归纳整理,力争形成粗浅的调查报告。

2、2007年7月—2007年12月为理论充实阶段。

搜集各种有效教学的理论著作,密切跟踪国内外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关注语文课程改革的最新动向,结合前一阶段所收集的大量案例,发现制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因素。

在这一阶段,要充分利用温州中学强大的教学研究力量,从特级教师和其他教学专家那里获得指导。

3、2008年1月—2008年3月为理论结合案例阶段。

将权威的、新颖的有效教学理论与自己的课例、校园内的课例、语文教学期刊上的课例比较结合。

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也透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地方。

4、2008年3月—2008年5月为总结成果阶段。

在课堂氛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问题设计、课堂讨论、教师素养等方面,提出比较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效教学策略。

5、2008年5月—2008年8月为结题论文撰写阶段。

以论文形式把研究成果展示出来。

研究取得的成果

系统地对影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诸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师生关系、课堂氛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问题设计、课堂讨论、课堂结构、教师修养、学生动力诸因素实现最优化。

何谓“有效教学”众说纷纭,我们比较欣赏湖南大学姚利民所下的定义。

他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

有效教学的效果是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预期教学效果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吻合教育目标、符合特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相对有效地达到是指用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产出;教学过程合规律性和成功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有效教学实现的条件。

一、师生关系:

反对教师霸权不能矫枉过正。

将理想的师生关系描述为朋友关系已经司空见惯了,最近又有教师称“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上帝”,这种说法不仅在实践中,而且在理论上也是极其有害的。

试问,如果将学生看成上帝,教师不是要被学生主宰?

教师不是要匍匐于学生脚下听凭学生摆布?

孙绍振在《“自主”学习:

绝对还是相对?

》一文中指出:

“只强调某一群体的主体,漠视另一群体的主体,只能在反对一种话语霸权的同时崇奉另外一种话语霸权。

故当代主体性理论,已经让位于主体间性(intersubjuctivity)。

把承认一切主体性作为前提,在一切主体性之间进行对话,才是当代哲学的前沿。

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是野蛮的,难道不尊重教师的主体就是文明的?

肯定教师的主体性,不但是维护教师作为一个人的权利,而且是作为一种职务的权利。

职务的权利,并不一定就是霸权,只有滥用职权,武断专横,才可能产生霸权。

相反,剥夺教师的发言权,只能导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学生的霸权。

”而且“教师的主体性,不是某种弱势的主体性,而是具有强势的、胸有成竹的、即兴创造的、随机应变的,又是合作探究性的主体性。

课堂对话只有双方都具有一定强势的时候,彼此潜在的才智才能激发出火花。

不仅如此,教师甚至要担当起惩戒者的角色。

“对于尚无学习动机的学生来说,教学的最好方法应当是不管他们当时的动机情况如何,要逼他们不断学习,一旦他们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就有可能产生学习的动机。

”傅雷先生教育子女的事例可以作为极好的佐证。

何善亮甚至认为“如果没有教育性的惩戒以制止某些错误的行为,则学生在许多事情上将只能通过成本更大的自然惩罚去学习。

”“学生是谁?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学生意味着逼迫’”。

这里,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师生关系,要反对教师霸权,但绝对不能矫枉过正。

二、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

热烈与沉静。

一般来说,热情的教师更容易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

“教师讲授时的热情表现为多种方式,如精神饱满,充满活力和生气;语言表达快速、有效、抑扬顿挫,富于激情;目光炯炯有神,表情丰富等。

在教学中,教师应作到:

以戏剧化、吸引人或其他富于感染力的方式进行讲授;得体而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如表情、眼神、手势、姿态等又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讲授时在讲台上或者过道内走动而不固守在讲台上;将适当的笑话、幽默穿插在讲授中;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学生欣赏、表扬,等等。

从而确保讲授时的热情,提高讲授的生动性。

”的确,良好的氛围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使他们感知变得敏锐,记忆获得增强,思维更加灵活,给他们的语文学习注入强劲的动力。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离不开教师的激励,以下是笔者博客中描写课堂气氛的一个片断:

 

我重点评讲了马晓帅的《夺冠一瞬间》。

“凉风从我身边刮过,使沉迷于梦中的我突然清醒了:

“为什么不拿第一名呢?

”我紧握标枪,感冒的病菌似乎也要帮我(教师评价:

这是神来之笔!

这里用一句幽默的话表达了对疾病的蔑视。

对一个英雄来说,就应该一往无前。

),我全身一下子热了起来。

全身肌肉几乎都进入了紧张状态。

等待着,等待着。

“1908号——”我走上了助跑道,握紧标枪,一个深呼吸。

这次,我特意加长了助跑。

唰——,白旗挥下,我跑了起来,一、二、三,投!

标枪飞快地从我手中飞出。

看着在空中飞行的标枪,我心中别提有多紧张了。

不知为什么,它飞行的时间似乎很长。

我的心跳到了头顶,与枪一起飞着。

(教师评价:

这是超现实的描写,简直有现代派小说家的气魄!

)我回头,想看看那最远的牌子。

啊,是我,我是第一吗?

我成功了,成功地完成了一个美丽的超越。

(我的总评:

这是一个完美的速写。

那节课,学生的情绪被彻底激发出来了。

对于同学的精彩描写,没有谁会吝啬他的掌声,在稍显空旷的预科教室里,掌声“像鸽群一样四起”。

教师兴奋地朗读、评讲,学生紧紧的追随着教师的节奏,笑声不时地爆发。

有时教师还没有读出来,学生就接了出来。

接对了,得意地笑;没有接对,更猛烈地笑。

教师有时故意停顿一下,这时连呼吸的声音都听不到。

哪怕是教师的一扬手、一蹙眉,乃至突发的语塞,都会引起热烈的笑声。

在这节作文讲评课上,学生的经历、体验、感悟被唤醒、发酵、升华了。

对于学生,这样的课堂气氛,足以让他们顿悟作文吸引力的来源;对于教师,这样的课堂真正是一种享受:

我觉得自己好像在飞翔,我敢说,那是一种高峰体验!

如果继续挖掘,那么我们很容易形成这样的共识:

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坦诚地对待学生,在精神上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敬畏学生的自由心灵,在教学中创造适宜于学生自由言说、真实坦露的教学情境;这样每一个学生才会敞开自己的心灵,把自己的真实世界袒露出来。

当然,理想的语文课堂气氛也未必总是和“活跃”、“激动”、“兴奋”结缘,有时语文课堂上需要的是肃静、沉默。

以下是某教师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课堂上最后5分钟的一个片段。

师:

请同学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书面完成两条思考练习题。

第一题,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指称变换了多少次,说说这样表达的作用。

第二题,把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说成是“简单事实”,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刚刚开始思考,教师便开始“点拨”)

师:

回答这一类问题必须回到课文中,从具体的语言环境找答案。

(学生查阅课文、思考,教师又做“点拨”)

师:

经典作品用词都是非常精当的,大家要仔细推敲。

(学生继续思考,教师继续“点拨”)

师:

回答“简单事实”的效果,要注意前面的“规律”、“繁芜丛杂”等词语,还要注意“简单事实”后的冒号,等等。

(学生紧张思考、书写,教师再做“点拨”)

师:

回答问题的语言要简明扼要、要言不烦,有的同学语言组织得拉杂,反而掩盖了回答问题的要点。

……

(合计:

学生思考练习5分钟,教师不断在学生中巡视,不断进行口头提醒,共达6次)

大家看,学生训练共5分钟,教师的提醒有6次,有些提醒实际上是不着边际的。

与其说教师在不断“点拨”,不如说他是在频频干扰!

学生的思维不断被冲击,一个相对完整的思维时间都无法保证,这样的课堂气氛如何能带来有效教学呢?

这里我们不妨引用高慎英的话评价:

“有效教学有时需要教师保持无为而教的自我克制,不过多地干扰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

”当代教育学倾向于倡导生态教学,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建构起安全的的心理环境,保持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学习和发展。

作为结束,我们引用深圳的程少堂老师一段话:

“最理想的语文课堂“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

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

”这种氛围的确令人神往,什么时候出现了这种氛围,语文课就差不多成为学生的节日了。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

明晰与恰切。

有效教学的目标不是教师在教学中教了什么,是否认真,是否科学,不是课堂是否活跃,不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否努力,是否认真,是否投入,是否科学,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处理后的学习进步和发展。

让我们看一个实例。

某位老师一节作文教学课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1)出示高考说明中关于写作的要求;

(2)学生阅读一篇《忙》的高考作文,讨论交流习作值得肯定的地方;

(3)学生根据教师要求阅读习作发现习作点题的句子;

(4)教师小结习作的主要问题:

中心不够集中;

(5)学生讨论、交流习作的修改;

(6)教师小结修改的三个技巧(A.明确表达观点,使文章的立意可以贯串始终;B.材料要始终为主旨服务,要有聚焦主题的功能;C.按一定意图精选材料,感觉所用的材料不能为主旨服务时,一定要修改或更换);

(7)学生阅读讨论另两篇习作《忙》的问题(主题提炼不够恰当);

(8)幻灯出示一组关于春的名言警句(10句以上,由于太快,没有数清楚);

(9)幻灯再出示一组学生习中摘出的关于秋的名言警句(11句);

(10)学生分组讨论拟写关于“忙”的名句;

(11)全班交流关于“忙”的名句。

这节课的目标就比较混乱:

教师究竟要训练的是文章写作还是句式摹写?

写作是要突出点题还是选材?

出示警句和修改习作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都是不清楚的。

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首先要明晰。

其次,要设置恰切的目标。

以下,我们从三个方面把这一问题展开。

(一)恰切的教学目标要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

课程性质是这一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根本特征,深刻理解语文课程性质是顺利有效教授语文科目的关键,是确定有效教学目标的根本前提,一旦离开这个前提,提高语文素养便无从谈起。

国家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有这样的叙述: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语文教学的实质,而不能因为倡导活动、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而使语文课堂变了味,甚至把语文课上成了主题班会课、思想教育课、时事辩论课等等。

2004年5月,浙江省青语会组织的一次研讨会,有两节教师示范课,课题同为《米洛斯的维纳斯》,两位教师为了显示自己提前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在45分钟的课堂中有超过30分钟的时间是在分组讨论“残缺的是不是美的”这个观点,结果学生异常兴奋,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争得面红耳赤,俨然成了“全国大专辩论赛”!

两位教师也是不时地加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

这两节课气氛热烈,挖掘深入,似乎每位同学对“美”都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表面看起来非常成功。

但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语文课堂不去引导学生钻到课文里,结合语境感悟、品味、揣摩、积累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妙处,不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而是讨论美学问题,这是我们需要的积极有效的语文课堂吗?

显然,作者的教学目标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进而直接致使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而在大力倡导新课程理念的今天,这种脱离语文教学实质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甚至大行其道。

2007年第三期的《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中《颠覆与回归——我所经历的新课改课堂》一文里,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讲授毕淑敏的《我的五样》(苏教版必修一中的课文),授课教师的设计方案是“游戏,要求学生参与活动进行一次选择。

”而课堂上就是大家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五样,一直讲述到自己留下最后一样的原因,很多同学的动情陈述打动了现场的“观众”。

但是我们回头想想,这就是我们要的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的吗?

它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目标距离有多远?

正如作者评论的“整个课堂都是游离于课文的”、“与其说这是堂语文课,倒不如说是一次主题班会”。

我们反思这节课,就会发现失败的原因在于作者关于这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不准确,而教学目标的不准确源于他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理解不深,仅仅认为学生热烈参与,积极探究、讨论的课堂就是新课程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可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是语文课堂的最根本要求。

诚然,“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言,但语文课堂不是一般的生活,不能认为即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最原生态的生活,也是在学习语文。

这完全违背了学校的现实教学情况和当代课程论的基本原理,更远离了我们现在的紧迫任务:

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明确一点: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钻到课文里,结合语境感悟、品味、揣摩、积累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妙处,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然后再去考虑具体的实施策略,比如活动体验、自主探究等。

而不能主次颠倒。

同样是《我的五样》的教学,笔者认为身边的一位同事的教学设计更优秀些。

她所采用的活动体验式同前文作者类似,但是大量压缩这一步骤所占时间,而随后设计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回归文本。

教师要求学生分析作者在删除生命中的每一样时,所经历的复杂心理斗争过程及精妙的细节刻画,相伴随的另一个任务就是借鉴毕淑敏的手法,写出自己的心理斗争过程。

我们注意到,这个教学设计,明显注意到了这一点:

在体验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回归到了语文教学的实质中来,因此这个教学目标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有效得多了。

我们再看一个课例。

黄山育才学校的宋诚信老师在讲《涉江采芙蓉》时,设定了这样两个教学目标:

一是理解《涉江采芙蓉》一诗的内容并欣赏其艺术特色;二是初步了解古诗欣赏中的艺术再创造问题。

这里没有情感态度的目标、没有所谓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要求,但目标的设立是很见教师功力的。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是以抒写挚情而被后人大力推崇的,钟嵘赞之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明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也曾经盛赞它:

“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

”而“涉江采芙蓉”恰恰是以宛曲之笔写悲情的典范。

理解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就理解了整个《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欣赏诗歌的方法有很多,这堂课抛开其余,择其一端,只取欣赏诗歌过程中的再创造的方法,也是从全诗长于抒情的特点着眼的。

所以表面上看,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很简单,而实际上却是非常重要和得当的。

因为教学目标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是切实有效的语文课,也是应该提倡的语文课。

(二)恰切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崔允漷教授在《有效教学:

理念与策略》中就中认为,类似“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的教学目标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这看似小节,其实是关系到我们教师是否具有全新理念、是否以学生为主体的大问题。

遗憾的是,不少一线教师忽视了这一点,甚至一些名教师在国家级期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