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5540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docx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0月12日在兰州市红古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兰州市红古区人民政府区长韩显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红古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区十六届人大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跨入了新阶段。

——五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预计2011年,实现全地区生产总值74.45亿元,是2006年的2.2倍,年均增长15.2%。

其中: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44亿元,是2006年的1.4倍,年均增长5.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1.96亿元,是2006年的2.6倍,年均增长18.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05亿元,是2006年的1.8倍,年均增长11.6%。

预计全地区财政收入达到9.5亿元,是2006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3%;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7亿元,是2006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3%。

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5亿元,是2006年的2倍,年均增长14.9%。

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54元,是2006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52元,是2006年的1.7倍,年均增长12.5%。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6年下降30.5%,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五年来,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累计实施各类项目432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1.4亿元;引进各类项目138项、到位资金60.39亿元。

工业强区战略深入实施,全面启动了兰州经济开发区红古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了连海经济开发区红古园区建设,争取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投资82.5亿元,实施各类工业项目107项,建成了26万吨电解铝、油页岩炼油、4000吨特种石墨、2万吨高炉炭砖、3000吨清真明胶、60万吨复合水泥等一批重点项目,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以“菜、果、奶”三大产业为重点,投资9.5亿元,实施各类农业项目45项,建成了千亩设施农业、千亩新特菜、万头奶牛、万头生猪、万亩核桃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引进了伊利、新希望等“全国500强”企业2家,新建了荣诚、聚光等龙头企业5家,打造了集培训、展示、推广为一体的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大力实施“两中心两翼两区两带”商贸业发展规划,投资39.2亿元,实施各类商贸项目59项,建成了金海湾商厦、生资大厦、会议中心等一批以市场开发、餐饮娱乐、购物中心为重点的商贸项目,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5624户、私营企业611家,多种业态竞相发展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初具雏形。

  ——五年来,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发展难题得到有效破解。

积极向省市争取,解决了多年来困扰红古发展的兰铝税收分成和城维税全额返还问题,争取财力补助和专项资金9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连续五年实现超收;多方筹资近5亿元,一次性彻底解决了29家小煤矿关闭、矿区四村居民养老保险等重大历史遗留问题;争取到困难县区财政补助基数每年1000万元,区财政筹集1500万元,妥善解决了10所企业移交学校1107名教职工津补贴发放问题;积极探索推行了用城市建设盈余资金支持园区开发、征地拆迁“1+1”安置模式等机制,有效破解了制约发展的难题。

多渠道自筹资金1.3亿元,圆满完成了24户区属企业和29户乡镇企业改制任务,置换职工身份4931名,平稳解决了原甘肃金属支架厂、兰州炭素集团公司等省属企业改制遗留问题。

全面完成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水管体制、农村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财政金融、医药卫生、环卫体制和农村土地流转等改革稳步推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五年来,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海石湾中心城开发大幅推进,累计投资32.5亿元,建成了龙源路、方正路、红古西路、花庄北路等10多条城市道路,新建了红古广场、龙腾园雕塑广场,完成了海石湾东口综合整治改造、平安路和红古路夜景亮化、王家口至虎头崖“十里景观大道”绿化美化工程,实施了供热站改造、天然气输配、垃圾处理场等公用设施建设,新增城市公共绿地8公顷,拓展城区面积40%以上。

经营城市力度加大,实现政府收益1.7亿元;投资2000万元,迁移改造5条高压输电线路,整理可开发用地1000亩;依法拆除城市规划区违法建筑3万多平方米。

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投资2亿多元,完成了窑街大什字改造、滨河路一期建设、棚户区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投资7000多万元,完成了平安商住楼、水景广场、综合服务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

城乡一体化走在了全市前列,建成省市级新农村试点村14个,新建农村新住宅350户、沼气7200户,改造农村危旧房3766户、农村厕所4900座,硬化村道299公里;解决了3.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衬砌加固干渠险段4.37公里;整理开发山台地15675亩,工程造林4.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6.8%提高到8%。

——五年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大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建成国家、省市级文明单位31个。

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建成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2个;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了兰州二十四中综合实验楼、兰州七十中教学楼、窑街学校教学楼等45项校舍安全工程,改造危房4万多平方米,整合学校16所,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建立健全了城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资1600万元,改造乡镇卫生院4家,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标准化村卫生所38个,实行了乡镇卫生院上划管理,推行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明显加强,投资900万元,建成了民间艺术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一批项目,实现了乡镇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建成全民健身路径48条,成功举办了全区第二届运动会,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五年在全市领先,人口出生率控制在2.67‰。

建成了区社会福利救助中心。

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

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以及省级文明区、卫生城等争创工作通过复查验收,实现了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统计、审计、物价、工商、质监、人防、地震、老龄、区志和档案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五年来,民生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大力推进创业型城区建设,累计实现城镇就业1.93万人,劳务输转4.33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986个,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8亿元,安置高校毕业生、城镇退伍军人、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就业608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6.3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46%,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8%,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98%,原“五七工、家属工”纳入养老保险1855人。

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保障,累计发放低保金、住房补贴、取暖补贴、医疗救助金超过2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2345套。

坚持为民兴办实事制度,累计投资4亿多元,兴办了涉及群众行路、饮水、入学、看病等方面的实事50件,全力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深入开展了“矛盾纠纷化解年”、百名干部下基层“三治理一化解”等活动,进一步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访案件领导干部包案督办机制,有效化解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土地纠纷等方面的重点信访案件65件。

投资5728万元,建成了区法院审判综合楼、检察院“两房”和消防大队办公楼,改造了区看守所,深入开展了禁毒“百日攻坚战”和“两抢一盗”等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创建了省级“平安县区”和“二级无毒区”。

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五年来,依法行政不断加强,政府效能全面提升。

顺利完成了“五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区规划任务,建成7个乡镇(街道)标准化司法所。

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复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654件。

坚持依法行政、科学决策,制定了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暂行办法、工作规则等制度,出台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出租、农村宅基地审批等规范性文件。

强化政务公开,改造提升了政府网站,政务大厅限时办结行政审批事项2万多件,办结率达到99.7%。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行政效能建设年等活动,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现场办公、督查通报和行政问责等制度,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明显提高。

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严执行《廉政准则》等规定,狠抓“小金库”、公务用车和“谢师宴”等专项整治,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深入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和纠风专项整治活动,政风行风明显好转。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五年,红古的变化有目共睹,红古的发展振奋人心!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

在这里,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对政府工作给予关心、支持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驻区企事业单位、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五年的奋斗历程极不平凡,五年的巨大成就来之不易。

我们深刻体会到:

一是必须把准确定位、科学决策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基本前提。

我们围绕区委的中心工作和总体部署,立足红古实际,深刻把握发展变化的区情,在解放思想中找思路,在工作实践中找办法,为实现提质提速、赶超跨越、科学发展抢占了先机、赢得了主动。

二是必须把重点突破、勇于创新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们坚持以工业经济、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重点,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用市场的手段、创新的办法,千方百计解决用地、融资、拆迁等难题,为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三是必须把执政为民、改善民生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根本目标。

我们坚持从根源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企业改制、关闭小煤矿、棚户区改造等工作中,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提升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是必须把攻坚克难、狠抓落实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有效举措。

我们坚持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和重大项目指挥部模式,扑下身子抓落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收获了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实现了红古发展新腾飞。

五是必须把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坚持全区一盘棋、上下一条心,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了广大干部群众通力合作、携手共进,社会各界团结包容、和衷共济的良好氛围,汇聚了团结一心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动力,开创了红古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一是我区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强,受国际大环境和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较大,土地、资金等要素瓶颈问题日益凸显。

二是经济总量相对偏小,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显,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三是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征地成本高、拆迁难、安置难等问题突出。

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农村能人带动效应不明显,农业品牌优势尚未形成。

五是“不区不县”的财税体制障碍仍然存在,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繁重。

六是政府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突发事件、运用网络媒体的能力还需加强,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还需进一步改进。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红古赶超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把红古放在全市、全省的大格局中审视和谋划,紧紧围绕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构建“兰西格”一体化经济产业带和支持甘肃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市委“再造兰州”战略和构建“3+8”板块经济发展体系的要求,牢牢把握机遇,应对各种挑战,举全区之力推进红古强势崛起。

  根据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区委“1354”总体发展思路,围绕“十二五”规划布局,全力实施工业强区、特色立区、商贸富区、城建靓区、和谐建区战略,大力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努力把红古建成实力雄厚、环境优美、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甘青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和区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目标,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综合实力更强。

力争实现“六个突破”,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90亿元,地区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400亿元。

——产业结构更优。

力争实现“三个凸显”,即农业特色优势凸显,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工业园区集聚效应凸显,多元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第三产业发展活力凸显,物流经济快速壮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城乡发展更快。

力争实现“四个建成”,即把海石湾建成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的现代化中心城区;把窑街建成设施改善、产业接续的资源转型样板城区;把花庄、红古建成农业示范、休闲观光的生态精品镇;把平安建成基础雄厚、产业集聚的新型工业城区。

  ——人民生活更好。

力争实现“四个提升”,即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分别达到18766元和14763元;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养老、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市民道德素质、法制观念、文化修养、健康水平普遍增强;幸福感大幅提升,社会安定有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全力打造“实力红古”。

按照“依托企业建园区,依托园区强工业”的思路,强力推进园区开发建设。

兰州经济开发区红古园区,加快完成路网、给排水、垃圾处理、高速公路出入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兰铝建成百万吨电解铝生产基地,积极争取铝板带、铝合金、大型铝型材、大飞机零部件制造、汽车铝轮毂等一批产业项目入驻园区,全力打造循环经济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区。

连海经济开发区红古园区,全力争取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项目,扶持窑街煤电百亿元循环经济、方大“炭素航母”等发展战略,积极发展炭素新材料、煤化工、粉煤灰建材等循环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制品、太阳能光热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同步提升。

到2016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8家以上,工业产值和销售收入均突破350亿元。

  

(二)坚持特色立区战略,全力打造“品牌红古”。

按照“园区示范、科技服务、龙头带动、基地支撑、品牌引领”的思路,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壮大精细蔬菜、高效养殖、优质林果、生态休闲、苗木花卉、水产垂钓等六大产业基地,培育发展一批以农产品储运、深加工为重点的大型龙头企业,创建一批高原夏菜、精品乳业、优质果品等方面的全国知名品牌,全力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打造成集学习培训、休闲观光、试验推广、成果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在2013年实现“双万元”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到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万元以上。

(三)坚持商贸富区战略,全力打造“活力红古”。

按照打造“兰西格经济产业带上商贸物流中心”的目标,科学规划全区商贸物流业发展布局,重点在海石湾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和商业中心,大力引进和发展会展经济、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等新型服务业,积极培育高端百货、品牌专卖、休闲会所、商务酒店等商业网点,聚集人气、商气,提升中心城区带动力和辐射力。

依托煤炭、炭素、建材、铝制品、农产品等优势资源,围绕窑街、虎头崖和王家口高速出口,科学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物流仓储基地,积极引进现代商贸物流企业,带动货物运输、产品包装、餐饮住宿等多种服务业发展。

到2016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26%。

(四)坚持城建靓区战略,全力打造“魅力红古”。

按照以海石湾为中心、以窑街和平安为两翼的“1+2”城市发展新框架,加快海石湾中心城建设步伐,着力构建以北环路、南区快速通道、川海大桥、海窑隧道、滨河路等为重点的“三进三出”城市外围交通体系,实施上海石、下海石、虎头崖村整村开发和城市出入口综合整治改造;加大海石湾南区改造提升力度,每年有计划地实施棚户区改造、市政公用设施、绿化美化亮化等项目,整体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全力改善窑街旧城面貌,结合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高标准规划实施基础设施改造、生态环境治理、土地复垦等综合开发工程,全力打造资源转型样板城区。

高起点规划建设平安新型工业城区,大力实施整村开发、组团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向公共服务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使平安成为凸显政策效应、延伸产业链条、扩张规模的新城区。

(五)坚持和谐建区战略,全力打造“幸福红古”。

坚持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同步共进、幸福指数与发展指数同步提升。

全面推进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完成全民健身中心、综合体育馆、公共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全力推进五大保险扩面提标、保障性住房建设、就业服务拓展、收入逐增计划和慈善救助延伸,加快构建“高标准、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不断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012年主要工作任务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

政府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中心带动、两翼并重、多元支撑、基础先行、全域发展”的思路,突出园区开发建设、城乡一体发展、商贸物流培育、城市扩容改造、公共服务提升、财政税收管理、行政效能建设等重点工作,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保、住房、物价等民生问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迈出赶超跨越发展的坚实步伐。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工业增加值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全地区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均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4.1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市上下达的指标以内。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明年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速推进园区开发建设,着力构筑工业经济发展新平台

  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吸引项目、集聚要素、培育产业集群的平台,加大规划建设力度,增强承载力和吸纳力。

  突出园区基础建设。

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高起点编制园区总体规划,完成控详规划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

投资1.76亿元,重点完成兰州经济开发区红古园区三条主干路网和两个铁路涵洞建设,启动实施商务酒店、商住楼二期、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改扩建等项目,配套建设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提供充分保障,力争使兰州经济开发区红古园区成为全市“3+8”板块经济体系的“先行区”。

协调成立连海经济开发区红古园区管委会,实施塌陷区治理、天然气输配和产业转型项目,力争使连海经济开发区红古园区成为有色冶金产业集聚、能源综合利用的“示范区”。

  狠抓重大项目建设。

积极争取中铝公司、方大集团公司对驻区企业的倾斜支持,认真对接兰州市企业“出城入园”和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加快推动各类项目向园区集中,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全年实施各类项目52个,完成投资30.7亿元。

继续实行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模式,全力推进清真明胶二期、新希望饲料二期、王家口水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全力推进兰铝28万吨电解铝、蓝天太阳能光热新材料、祁连山日产4500吨干法水泥生产线、20万吨铝型材、20万吨铝合金棒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强化土地和资金保障。

加大园区建设土地供应力度,争取建设用地指标1000亩以上,储备土地500亩。

坚持集约用地,积极盘活原甘肃金属支架厂、双氰胺厂、洞子机械厂等闲置土地1380亩。

探索建立园区投融资平台,加快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力争银行信贷投放1亿元以上,争取国家、省市政策资金1.5亿元以上,吸纳社会资金3000万元以上。

区财政列支1000—2000万元,重点扶持园区基础建设和项目前期工作。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围绕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深化与央企、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推进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确保全年引进各类项目20个、到位资金14亿元以上。

强化园区招商引资,确保两大园区引进项目9个以上、到位资金8亿元以上。

强化经济部门、乡镇(街道)招商引资,每个单位争取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1—2个、到位资金6000万元以上。

  

(二)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坚持抓基地、抓园区、抓龙头、抓品牌、抓基础,继续实施“双千万元”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壮大产业基地。

按照“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的思路,区财政以奖代补300万元,着力实施“551”产业提升工程,即新建1000亩新特菜、3000亩苗木花卉、5000亩优质核桃、500亩早熟葡萄和500亩大樱桃等五个种植基地;建成花庄乳业3000头奶牛、博壮5000头奶牛、薛家村5000头生猪、新庄1000头烟台黑猪、100亩特色水产等五个养殖基地;完成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多彩农业展示园和工厂化育苗中心建设。

进一步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加大良种开发、科技推广、技术培训力度,推广农业新技术10项、新品种35个,培养新型农民200人,举办种养大户现场观摩会2次,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进一步完善农业质量标准检测体系,投资1000万元,建设动物检疫和农产品检测中心,力争农产品质量检测实现全覆盖。

做强龙头企业。

区财政以奖代补100万元,鼓励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增资扩建、科技创新,支持花庄乳业新建挤奶厅1个,新建3000吨以上农产品储运企业1家,力争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1家,新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5家。

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商标注册和品牌创建,打响高原夏菜、“富硒”农产品、精品果蔬等一批特色品牌。

  夯实基础设施。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编制大通河、湟水河流域红古段防汛治理规划,争取实施大通河红古段治理项目,完成谷丰渠海石湾段除险加固工程,维修改造干渠险段1公里,硬化衬砌田间渠道10公里。

加强坪台地综合开发利用,编制整体利用规划和水利、路网规划,理顺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办法,实施张家台、杨家坪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新增耕地945公顷。

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实施省道301线享堂峡段、张家寺石头沟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区。

  改善村容村貌。

区财政以奖代补200万元,建成上海石、下海石村新住宅500户,改造农村危旧房500户、农村厕所2000座。

以奖代补150万元,大力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对109国道红古段两侧建筑实行统一规划、集中申报、严格审批、规范建设;推行农村垃圾统一收集处理,建设垃圾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