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6634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33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3单元

《七年级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第三单元)

(一)单元概述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秦汉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

这一时期,中国先后经历了秦、西汉、新和东汉四个朝代,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成就显著,边疆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创立的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货币、度量衡、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是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之一。

秦朝的暴政,引起陈胜、吴广起义。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西汉初年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汉武帝的大一统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在位时,减轻农民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秦汉时期,匈奴首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西域和中原地区联系加强。

各民族间虽发生过战争,但经济、文化得到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西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秦汉时期,文化有重要发展,科学技术许多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佛教传入与道教兴起,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二)表解知识点

 

1.基本概况一览表

 

  类别

朝代

起止年代

开国皇帝

都城

重点知识

秦朝

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

秦始皇(嬴政)

咸阳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中央集权制度);秦末农民战争;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西汉

公元前202—公元9年

汉高祖(刘邦)

长安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东汉

公元25—公元220年

汉光武帝(刘秀)

洛阳

光武中兴;班超经营西域。

 

2.秦汉政治状况简表

 

类别

秦朝

汉朝

国家统一

措施与意义

政治

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使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造成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汉初在沿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同时又分封诸侯国,汉武帝时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的开始。

国家统一

措施与意义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景之治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雄厚物质基础;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

焚书坑儒,对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的影响。

但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推行儒学教育,设太学。

此后,儒家学说逐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军事

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还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兴修灵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卫青、霍去病于公元前119年在漠北战役中击败匈奴,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但耗损过大。

疆域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在秦朝疆域的基础上又有扩大,设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农民起义

原因

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严酷。

这是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灾荒连年。

简况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在陈建立了政权,但不到半年即遭镇压。

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坚持了大半年即失败。

意义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与匈奴关系

秦汉之际,冒顿单于首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畜牧业、冶铸业迅速发展,学会了农耕,匈奴族进入鼎盛时期。

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后又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西汉初年,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对匈奴实行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部分西迁。

公元前1世纪中期,呼韩邪单于归汉,恢复了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

汉元帝接受呼韩邪单于请求,将王昭君嫁给了他。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3.两汉经济的发展

 

类别

成就

农业

兴修水利

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生产工具

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耕作技术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扛的耕作方法。

农作物

南、北方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黄河中下游广泛种植桑麻。

手工业

丝织

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

冶铁

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炒钢技术,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商业

政策

重农抑商。

长安、洛阳

人口多(50万、100万);街道宽阔笔直,两旁绿树成荫,较完整的排水系统;“市”为专门的商业区,商品繁多。

 

4.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外关系)

 

张骞通西域

西域含义

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原因

汉武帝准备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过程

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没有达到目的;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访问了许多国家。

各国回访长安。

影响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丝绸之路

时期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及以后开通。

线路

陆路:

各国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一线运过去,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海路:

广东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影响

是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班超经营西域

背景

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

经过

班超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政府任命为西域都护。

影响

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166年,大秦使者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与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5.昌盛的秦汉文化

 

类别

年代

人物

主要成果(观点)

影响(评价)

科技成果

造纸术

西汉早期

 

已发明纸(甘肃天水汉墓出土)。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东汉

蔡伦

改进了造纸术。

数学

东汉成书

 

《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其中一些内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地震

东汉

张衡

制造的地动仪能测定地震方向。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

医学

东汉

华佗

擅长外科手术,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创编了医学体操“五禽戏”。

“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东汉

张仲景“医圣”

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宗教思想

佛教

西汉末年

释迦牟尼

提倡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可以得到幸福。

佛教的思想可以起到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道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

因此,这两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

东汉

张陵

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

奉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无神论

东汉

王充

《论衡》批判了鬼神迷信的思想。

 

历史学艺术

历史学

西汉

司马迁

《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也是优秀的文学著作。

雕塑艺术

秦朝

 

秦始皇陵兵马俑

造型精美,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三)剖析重难点

 

1.秦统一的影响

 

秦统一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频繁,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

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秦朝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也出现过分裂割据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秦的措施几乎囊括了我国不同统一时期所例行的诸多方面,学好本课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将有极好的启迪。

 

2.图说秦朝的中央集权

 

 

 

由此图可以看出:

从皇帝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就是君主专制。

这样就形成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成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中心。

 

3.什么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它有哪些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经济根源:

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2)政治根源: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3)理论根源:

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由于这一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被秦国所采纳,到秦朝开创了这一制度。

 

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即财源由中央垄断。

 

(2)剥夺地方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兵役、徭役的无度等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

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

 

4.关于“焚书坑儒”

 

直接原因:

儒生方士等攻击郡县制和以古非今,且在背后议论秦始皇暴政。

 

目的:

巩固郡县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评价:

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为了巩固统一,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禁止“以古非今”的活动,采取统一思想的措施是必要的。

但是焚书坑儒的手段是愚蠢而又残暴的,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这也是秦朝暴政的突出表现之一。

 

5.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认识

 

刘邦、项羽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因为他们的目的和陈胜、吴广一样,是为了推翻残暴的秦二世的统治,他们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而秦亡后的活动就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了。

 

6.汉武帝为何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指国家高度的统一,主要表现为中央集权的巩固,特别是政治上解决王国问题;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上的统一和思想上的统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汉武帝要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国家,需要一种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这时,儒生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主张,对儒学加以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董仲舒主张的特点是:

外儒内法,思想专制。

一方面董仲舒讲的儒学实际上主张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二是禁止其他各派学说传播。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是在当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儒学独尊,使孔子为代表的儒学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三是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神学迷信的长期泛滥;四是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五是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7.图示两汉经济的内在联系

 

 

 

汉代农业生产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又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农业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只要农业在进步,手工业和商业就不可阻挡地会前进。

因此,尽管汉代统治者实现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汉代的商业还是在持续发展。

 

8.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汉代经济发展迅速,出现了繁荣景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两汉时期国家长期处于统一局面,环境比较安定,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汉代的统治者如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光武帝等人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措施(如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3)科技的进步如农业、手工业方面新工具和新技术的应用,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4)水利的兴修、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等,也是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9.两汉时期有哪些值得我们引以为荣的科技成果

 

(1)汉代的牛耕已使用了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犁上还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欧洲早1000多年。

 

(2)两汉还发明了新型的播种工具──耧车。

 

(3)两汉时已经有温室栽培蔬菜的技术,这属于世界首创,比欧洲早1000多年。

 

(4)汉代的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已使用提花机。

 

(5)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已发明了水排。

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创的技术。

 

(6)汉代的炒钢技术是世界首创,欧洲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

 

10.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功过比较

 

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历史上都是有功也有过,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他们都在国家统一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秦始皇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他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影响到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各个领域。

汉武帝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他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开创了汉朝的鼎盛局面。

因此,他们的功劳难分大小。

 

秦始皇统治时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严酷,这是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而此时天下刚统一,基础不牢,最后秦朝的统治仅仅14年就灭亡了。

汉武帝虽穷兵黩武(反击匈奴等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他执政时,汉政权已经历了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国力强盛,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故有人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11.对汉代和亲政策的理解

 

和亲是不同民族间的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嫁娶公主来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

历史上的和亲有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针对敌对的民族,如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和亲(汉初,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征战,刘邦采用娄敬建议,以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岁送一定量的絮、缯、酒、食等给匈奴;双方约为兄弟;开放“关市”,两族人民互通贸易。

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取了这种和亲政策);一种用于友好的民族,如西汉中期与乌孙的和亲;再一种用于已经内属的少数民族,如西汉末年与南匈奴的和亲(“昭君出塞”)。

不同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和亲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不同,但一般来说,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12.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分析

 

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

这种政策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

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

如果不是国力强盛,汉武帝不可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

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13.如何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的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14.秦汉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

 

两汉时期国家长期处于统一局面,环境比较安定,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汉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农具改进、温室栽培蔬菜等);

 

各民族往来的加强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如张骞通西域、匈奴统一后发展、昭君出塞的意义);

 

中外交往的增多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内涵(如佛教的传入);

 

人民群众的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如: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15.鲁迅先生为什么对司马迁的《史记》给予“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

因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大胆地评论了汉武帝的功过,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也是优秀的文学著作。

 

(四)学法指导

 

1.字头浓缩记忆法就是将每句话、短语或词的字头提出并按顺序串联起来进行记忆。

 

字头浓缩法在识忆中形成知识结构的整体缩影,特别在记忆较多的人名、地名时能发挥良好的效果。

如记忆丝绸之路中几个地名,可将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等提取浓缩为:

“长河新,安西大”。

 

2.图示记忆法就是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用图示形式使知识前后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使众多史实、纷繁内容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收到化繁为简、形象直观效果的一种记忆方法。

 

示例:

秦朝疆域图示记忆法

 

 

 

3.列表记忆法就是将同类的知识用表格的方式按照一定的顺序呈现出来,使头绪繁杂的知识条理分明。

它最大优点是简明、醒目,是帮助记忆的一个有效方法,尤其在记忆复杂史料方面作用更明显。

 

示例:

秦朝兴亡列表记忆

 

时间

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项羽)

公元前207年

秦朝灭亡(刘邦)

公元前206年

楚汉战争开始

公元前202年

楚汉战争结束,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基础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40分)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

 

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汉朝

 

2.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在(  )

 

A.公元前230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230年  D.公元221年

 

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唐·李白。

此诗称颂的历史人物是(  )

 

A.秦始皇  B.齐桓公

 

C.周武王  D.汉武帝

 

4.秦统一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秦始皇在中央设立的是(  )

 

①太尉 ②丞相 ③御史大夫 ④郡守 ⑤县令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  D.③④⑤

 

5.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这一称呼最早始于(  )

 

A.黄帝时期       B.夏启时期     C.秦始皇时期      D.汉武帝时期

 

6.为巩固统一,加强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秦朝统一了文字。

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文字是(  )

 

A.大篆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7.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东起辽东,西起临洮

 

C.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D.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

 

8.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拓疆土,加强集权,强化专制,其中,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的措施是(  )

 

A.建立专制集权统治制度           B.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C.焚书坑儒                       D.开灵渠,修长城

 

9.与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秦末农民战争      B.楚汉之争C.长平之战     D.秦统一六国

 

10.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与这一史实有关的成语是 (  )

 

A.破釜沉舟         B.四面楚歌        C.项庄舞剑      D.三顾茅庐

 

11.秦朝末年,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你认为导致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秦朝的暴政

 

C.修建阿房宫    D.项羽、刘邦起义

 

12.最后推翻秦朝的是(  )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13.汉朝的建立者是(  )

 

A.项羽        B.刘邦       C.刘秀        D.刘彻

 

14.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汉文帝时期       B.汉景帝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汉元帝时期

 

15.为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在思想文化领域里采取的措施是(  )

 

A.重视人才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设立太学    D.削弱封国势力 

 

16.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

 

A.排斥诸子百家的学说         B.排斥儒家以外的各家学说

 

C.排斥法家和道家学说         D.排除法家以外的各家学说

 

17.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B.经过汉武帝的统治,西汉国势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C.汉武帝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D.汉武帝时期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大一统局面

 

18.下列相对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