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751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一章第一节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

第一章第一节Word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2.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比较,学会区域的分析方法,树立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

3.以某区域为例,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思考 区域内部为什么也存在差异?

答案 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就是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区域内部的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

应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就越小。

我们所说的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没有差异,只是同一区域内差异较小,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

由环境保护部门和中科院共同编制完成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把全国划分为216个生态功能区。

据此回答1~2题。

1.划分区域的主要目的是(  )

A.进一步了解区域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B.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C.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使其趋于一致

D.划定区域的界限,明确区域的归属

2.关于上述区域划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些生态功能区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

B.这些生态功能区都是独立的单元,相互之间没有影响

C.这些生态功能区都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D.每个生态功能区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区域划分的目的是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可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并非为了引导人口流动、有计划地施加影响和明确区域归属。

第2题,根据区域的特点可知,区域有明显的区位特征,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故A、C、D都是正确的;生态功能区之间既有差异性,也有整体性。

反思归纳 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即组成区域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差异性:

指一区域与其他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两个方面,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

(3)层次性:

区域是有等级的,其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下图所示:

(4)可变性:

首先是指区域边界的相对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是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划分方案,如三大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地理环境差异→

2.区域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

区域

因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位置

纬度

30°N附近

43°N~48°N

海陆位置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地处东北地区中部

气候

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共性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组合好

差异

热量丰富,降水多,水热组合好

热量少,降水少,生长期短

土地

地形

平原

平原

耕地

比较分散,人均耕地面积少

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大

土壤

肥沃的水稻土,红壤酸性强、有机质少、黏重

肥沃的黑土

3.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

区域经济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类型

水田耕作业、水产养殖业

旱地耕作业、畜牧业

作物

经济作物

油菜、棉花

大豆、甜菜

粮食作物

水稻

玉米、春小麦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商业贸易

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交通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

深居内陆,对外联系不便,商业贸易落后

工业

依托农业发展轻工业,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资源发展重化工业,形成重化工业基地

1.下面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和现代住宅的差异,分析这些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

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②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墙体轻薄。

③从北到南,民居的房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④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城市住宅楼,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⑤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答案 ①比较而言北方地区的冬季寒冷漫长,南方夏季湿热漫长。

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较强。

②北方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

③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这样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④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求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高。

⑤楼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

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低层正午有太阳光照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2.如果沿“哈尔滨→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山西太原附近地区→江苏南部平原地区→江西井冈山地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一线考察,沿途及各考察点可见到哪些自然和人文景观?

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哈尔滨至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沿途可见到大片的玉米田、广袤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在锡林郭勒牧区能见到辽阔的温带草原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畜牧业景观。

至山西太原附近地区的途中,能见到大同的煤矿、温带落叶阔叶林,在太原附近可游览平遥古城。

至江苏南部平原地区,沿途可看到泥沙滚滚的黄河,辽阔的华北平原上大片的棉田、稻田(淮河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奔腾的长江,在江苏南部平原能看到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苏州的园林。

至江西井冈山地区,沿途可看到江南低山丘陵的茶园、竹林、梯田,在井冈山游览秋收起义纪念馆。

至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沿途会看到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上“地无三里平”的崎岖地形,在西双版纳能看到热带季雨林及傣族等少数民族风情。

沿途所见到的变化既有随着经度变化而形成的自然景观差异,也有随着纬度变化而形成的自然景观差异。

这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不同地区形成人文景观的差异。

方法技巧 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及影响的分析

(1)地理位置:

决定了该地区气候、土地和资源状况。

(2)气候条件:

影响该地区的水热状况和种植制度。

(3)土地条件:

影响该地的土地生产能力。

(4)矿产资源条件:

影响该地区资源型工业的发展。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

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 

(1)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纬度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年平均气温高;松嫩平原纬度较高,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年降水量从南向北递减,主要是因为该地南部距夏季风的源地近,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从东向西递减,是因为该地从东向西离海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也越来越少。

(3)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度大,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也较低;而松嫩平原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高。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土质黏重,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长阶段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成长阶段(即农业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例如船的使用、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2)在农业社会,粮食生产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随着我国历史上的人口从北方到南方的大规模迁移,丰富的劳动力使长江中下游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再加上优越的气候条件使之成为我国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工商业发展时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随着工商业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加上稠密的水网把耕地分割破碎,农业出现了以下缺点:

生产规模较小、机械化难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等,导致其粮棉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下降。

核心知识 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

读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_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______。

(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主要表现有:

工业结构的调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布局的调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建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矿产资源丰富 工业化

(2)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发、湿地破坏。

(3)煤炭、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

钢铁、机械、化学工业等传统工业向城市东北方向河流下游移动,并趋于集中 建立自然保护区、绿化防护带 交通发展、科技进步、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等

解析 结合图例,阶段一主要开发煤炭资源;阶段二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相关的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化发展较快。

对照阶段二和阶段三可分析整治表现。

方法技巧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思路

分析其他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注意需要从两个方向进行:

横向和纵向。

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纵向即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专项提能1 区域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

区域地图是地理要素的载体,地理试题往往以区域地图辅以文字或表格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获取能力,以及对区域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区域发展差异、区际联系等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

根据图名、图例、图中经纬度、海陆轮廓、典型地理事物等信息,进行区域定位。

如图,根据经纬度和地形分布可知该图为我国的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地区。

在区域定位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可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方面分析。

(2)人文地理特征;可从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分析。

在区域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材料和设问,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用地理语言组织答案。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区域。

结合图表,回答下题。

1991年和2008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表

年份

水田

旱地

林地

草地

园地

城镇

陆地水域

滩涂

未利用地

1991

48.08

14.47

18.72

0.34

0.21

9.65

7.96

0.35

0.22

2008

41.87

9.89

17.27

0.04

0.03

23.91

6.35

0.63

0.01

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答案 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解析 

(1)从图中可知R河三角洲地区有铁路、机场、临海,说明海陆空交通便利。

(2)从图中城市分布可知R河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3)从表中可知R河三角洲地区未利用土地少,因而适合发展占地少、污染小的新兴服务业。

知识小结

读下图,回答1~3题。

1.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不同B.热量不同

C.降水量不同D.地形不同

2.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

A.气候资源优势B.生物资源优势

C.劳动力资源优势D.土地资源优势

3.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D.②⑦⑧

答案 1.B 2.D 3.B

解析 第1题,由甲、乙两图所示区域的农作物熟制及两地经纬度位置,可推知造成两地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热量。

第2题,由甲图判断出P平原是松嫩平原,从而确定该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发挥土地资源优势。

第3题,①②⑦⑧是甲图所示区域特征。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结合下面两图,回答4~5题。

4.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5.图2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

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

A.a—b—cB.b—c—a

C.c—a—bD.b—a—c

答案 4.B 5.C

解析 第4题,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刚刚开始,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

第5题,a点第二产业比重最大,b点第三产业比重最大,c点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可得出正确顺序。

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美国部分地区图。

材料二 美国甲地到乙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示意。

材料三 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也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

(1)与同纬度欧洲西部比较,美国中部平原气候大陆性强,试分析原因。

(2)结合材料二,推断甲、乙两地农业类型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结合图文材料,简述密西西比河航运发达的自然条件。

答案 

(1)西部高大的山地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西风气流,使得中部平原受海洋影响小;中央大平原南北贯通,夏季墨西哥湾暖湿气流北上,使得中东部较同纬度欧洲西部气温高;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长驱南下,使得中东部较同纬度欧洲西部气温低,加大了气温年较差,加剧了气候的大陆性。

(2)甲:

种植业;乙:

畜牧业。

原因:

甲地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为湿润半湿润地区,适合种植业发展;乙地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利于牧草生长,适合发展畜牧业。

(3)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流量大,通航里程长;流经平原地区,水流平缓,结冰期短,通航时间长。

解析 

(1)读材料一,美国西部高大的山地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西风气流,使中部平原受海洋影响小。

中央大平原南北贯通,夏季墨西哥湾暖湿空气北上,使中东部较同纬度欧洲西部气温高。

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长驱南下,使中东部较同纬度欧洲西部气温低。

整体来看,加大了气温年较差,加剧了气候的大陆性。

(2)结合材料二分析,甲地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为湿润半湿润地区,适合种植业发展。

乙地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利于牧草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

所以甲地的农业类型为种植业,乙地的农业类型为畜牧业。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分析,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流量大。

中、下游流经平原,水流平缓,便于航运,通航里程长。

结冰期短,通航时间长。

40分钟课时作业

地理标志是指标志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特性,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决定的。

地理标志已成为区域形象名片。

比如,浙江绍兴市——绍兴黄酒,吉林延边州——延边苹果梨,宁夏中宁县——中宁枸杞,黄山市——黄山毛峰茶等。

据此完成1~2题。

1.黄山毛峰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被誉为茶中精品,定为国家礼品茶。

黄山毛峰滋味甘醇,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等特有品质主要得益于黄山独特的(  )

A.市场优势B.历史悠久的文化优势

C.科技优势D.地理环境优势

2.关于黄山毛峰茶产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B.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C.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D.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黄山毛峰品质优良主要是由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决定的。

第2题,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界;有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黄山毛峰产地没有明确界线。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是地理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区域发展方向也不同。

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分布

B.地形

C.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D.纬度位置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4.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耕地多为水田,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程度高

B.温带季风气候,优越的水热条件,农作物能够一年两熟至三熟

C.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广,水产业较发达

D.长江三角洲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甜菜和棉花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松嫩平原比长江三角洲的纬度位置高,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少,再加上距冬季风的源地近,故年平均气温较低。

第4题,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水田,且较为分散;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种植水稻、棉花、油菜等作物。

我国反映地理知识的诗词、谚语众多,如①“清明时节雨纷纷”;②“黄梅时节家家雨”;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⑤“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

据此完成5~6题。

5.①②③④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几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

A.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西北地区

B.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青藏高原

C.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西北地区

D.江淮地区、华北平原、西北地区、四川盆地

6.属于谚语⑤所示地区南部区域特征的有(  )

a.地带性土壤肥力较高 b.河流众多 c.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d.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甜菜、油菜 e.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A.abcB.deC.acdD.be

答案 5.C 6.D

解析 第5题,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雨季开始得早)、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秦岭山脉。

第6题,秦岭以南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河流众多,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地带性土壤为红壤,肥力较低,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甜菜喜温凉,是我国北方的经济作物。

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不一样,因此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很大。

据此回答7~8题。

7.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性因素转变为现在的有利因素的是(  )

A.稠密的水系B.黏重的土壤

C.便利的交通D.平坦的地形

8.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

答案 7.A 8.B

解析 第7题,开发初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纵横、水系众多,不仅将耕地分割得较为破碎,而且不便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第8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贫乏,多依靠便利的交通由外地将其运进。

下图为斯里兰卡地理位置示意图。

从中世纪起,斯里兰卡就有世界上重要的商港。

该国宝石、云母等贮存量大,渔业、林业发达。

读图,回答9~10题。

9.关于斯里兰卡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草原广袤 ②旱雨季分明 ③水能丰富 ④河运发达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0.目前,我国正在加快中国—斯里兰卡自贸区谈判。

斯里兰卡的区位优势是(  )

①位置优越 ②资源丰富 ③资金充裕 ④技术先进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9.B 10.A

解析 第9题,斯里兰卡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分明,植被是热带季雨林,①错误,②正确;河流流量大,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③正确;河流短小湍急,不利于发展航运业,④错误。

第10题,根据材料“从中世纪起,斯里兰卡就有世界上重要的商港。

该国宝石、云母等贮存量大,渔业、林业发达。

”可知,斯里兰卡地理位置优越、资源充足,①②正确;与中国相比,斯里兰卡经济落后,资金不足,科技欠发达,③④错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1~12题。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