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1664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积累“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实词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2、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辞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课前预习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

陶渊明)那么,关于陶渊明你们了解多少呢?

(陶渊明,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外出务官,但心向自然,不愿受束缚,于是躬耕陇,安于田园。

他安于生活,乐于生活,融于生活。

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是鄙弃权贵遭遇挫折后的坦然,抛弃富贵回归田园的闲适,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流传千古。

插入: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

“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

“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他是一掬轻泉,一朵淡雅的菊花。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

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2、学生齐读课文:

朗读前常规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三、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明确: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

“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

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

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

“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四、研习课文

释题:

标题五个字,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我想请同学来为大家解释一下这个题目。

“辞”是一种文体,“兮”是一个虚词,在“辞”这种文体中大量应用,没有实际意义,“来”是一个助词,也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归去来兮辞”五个字,就是“归去吧”的意思。

“辞”这种文体是屈原根据楚地民歌整理创造出来的,所以又叫“楚辞”,《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又有人称“辞”为“骚体诗”,“兮”实际是楚地方言中的一个叹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

但“归去来”这三个字,除了课文注释中的解释之外,学术界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种认为“归去来”是“归去,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还有一种认为,“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正如我向大家介绍我的弟弟时说“他是我兄弟”,实际是说“他是我弟弟”,课本的解释实际是同意第二种观点。

(一)、悟读第1段(序留作最后练习中处理)

1、指名朗读本段,检测学生朗读效果。

2、学生先自译本段,然后教师出示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

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

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

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3、学生探究思考: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又问:

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

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又问:

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

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悟读第2段

1、齐读本段。

2、学生试译此段,然后教师明确:

参考译文:

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一边高兴,一边奔跑。

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

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

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

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

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适。

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

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

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

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3、学生探究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

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

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

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第二课时

一、紧接上节课没完成的内容,继续研习课文:

(三)、读悟第3段

1、教师指导学生总体把握: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2、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3、指名学生试译此段,然后教师明确:

参考译文: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

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

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

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

有时坐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

既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小丘。

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

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4、学生探究思考:

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有诗为证:

幻灯片:

“在昔闻南苗,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

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

“温原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且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于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觚远见候,疑我与时乘。

(《癸卯岁始春怀左田舍》《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在早出晚归的辛勤耕作中,诗人与劳动人民的关系更为密切,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也更为真挚:

从这些诗中,读者可以看出,在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诗人心情自然而宁静,达到了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归隐。

(四)、读悟第4段

1、齐读本段。

2、指名学生试译课文,然后教师明确:

参考译文:

算了吧!

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

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

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

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

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

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

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呼啸。

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

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

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3、学生探究思考:

幻灯片3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明确:

“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4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四)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杂诗》其一)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

依据何在?

明确:

“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幻灯片5

讨论:

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

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有其诗为证:

幻灯片6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课时作业:

(一)、识记下列文言知识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3.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C.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

A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

课后书面作业:

4.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5.“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二)、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三)课后辅导内容:

[拓展阅读]:

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

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

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

何则?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

《归去来兮》。

乙已岁十一月也。

注释:

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

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

‘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

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

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关使,蒙江洲刺史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

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

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那是为什么?

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

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

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想着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

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

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

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2.“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

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

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答案:

1.C

2.B(①用来②把③因④用来)

3.D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4.A

附:

板书设计:

自责鄙弃官场

自悔蔑视权贵

归辞官归田自觉向往田园

去自醒

来隐士情怀

兮归家途中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辞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穷守节厌恶官场

到家闲适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