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5329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

《《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联律通则》及解读Word下载.docx

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

双轨制'

,单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避忌问题。

(1)忌合掌。

(2)忌不规则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

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词性从宽范围

第十一条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介词与助词、连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符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三条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

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四条本通则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2007年6月1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同时废止。

《联律通则》解读

叶子彤今年,是中国楹联学会六代会所确定的“联教交流年”。

前不久,中国楹联学会在江苏太仓专门召开了全国楹联教育工作会议,对开展联教交流年进行了动员,在总结、交流经验,推广典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拟定了措施,提出了“学习楹联,从我做起;

学习楹联,从大家做起;

学习楹联,从现在做起”的行动口号。

今天,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楹联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作为全国楹联界先进标兵的运城市楹联学会,及时召开了运城学校楹联教育全覆盖动员及培训大会,充分反映出运城市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对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高涨热情。

在此,我受孟繁锦会长的委托,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向出席大会的活跃在楹联教育一线的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致以新春的问候!

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楹联”泛指“对联”。

“对联”这个名称本身就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这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学形式不能比拟的。

“对”,有对称、对比、对立、对等、对偶、对仗、对流等重要意义;

“联”,也有联合、联系、联袂、联盟、联结、联想、联缀、联通等多种涵义。

“对”、“联”两个字放在一起,本身就建立了一种对立统一的、和谐完美的有机整体,体现了楹联艺术创作的对仗、协调的基本规律。

楹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一种形式独特的文学作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格律性、典型性。

楹联的灵魂与精髓就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具体而言,那就是上下联语言的对偶,把同类的、相关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做到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共同构成一个特定而完整的意义。

这就是《联律通则》第一章基本规则所表述的联律构成的六项要素。

我们今天就楹联基本知识方面的交流,就以此为主线,其中穿插一些关于传统对格方面的相关内容。

(一)字句对等字句对等,是指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这是楹联的第一个要素。

为什么这样?

因为楹联不仅是视觉文学,而且是声韵文学;

不仅讲究文字对称,也要讲究声韵和谐。

上下联字数或句数不对称时,体现在声韵上也不会和谐。

有些书本上讲,楹联的第一个要素是“字数相等”,这不全面。

“字数相等”只意味着上下联字数总和相等,从理论上讲,就可能出现“句数可以不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可以不等”的漏洞。

而事实上,对联有单句联、双句联、多句联的不同,因此,上下联句子多少要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要相等,这样上下联字数总和就不言而喻地相等。

惟有句相对,字也相对,方成为其楹联。

这里有下述两种情况。

一是,单句联。

单句联一般有三言联、五言联、七言联等。

上下两句组合一对,可以说“字句相等”,也可以说“字数相等”。

例如,1987年我国大学招生考试,所出的一个楹联应对题:

“梨花院落融融夜”,有四个公开对句的答案可任选一个:

柳絮池塘淡淡风;

榆荚临窗片片雪;

带水芙蓉点点雨;

丁香初绽悠悠云。

标准答案是:

“柳絮池塘淡淡风”。

上下两联正是门当户对。

所以,在上述这些单句联的情况下,说字数相等或字句相等都是可以的。

二是,双句联或多句联。

情况就不一样。

例如,清吴锡麒的自题联:

有山有水有亭林,映带左右;

可咏可觞可丝竹,怀抱古今。

不妨先对联文作一简单的赏析。

“映带”,景物互相忖托,彼此相连。

王羲之《兰亭集序》: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咏”、“觞”,指吟咏诗词和酣畅饮酒。

“丝竹”我国对弦乐器(如琵琶、二胡等)与竹制管乐器(如箫、笛等)的总称,亦泛指音乐。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怀抱”,胸襟、抱负。

此联深受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感染,用笔极为凝练,笔端富有激情,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读来既诱人又感人。

这是一副双句联。

上下联各十一个字,分别由七言、四言两句构成,总字数亦相等。

又如,重庆张洪芹参加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征集春联应对的一副佳作:

虎步腾空去,悄然兔耳听春步;

(出句)鸿篇任我裁,灿矣龙章续锦篇。

(对句)广受全国电视观众瞩目的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联联欢晚会征联活动,是由央视春晚剧组和中国楹联学会联合举办的。

整个活动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1月10日,在央视网先期举办了2011年央视春节晚会征联出句征集活动,共收到全国各地楹联爱好者及网友踊跃提供的出句八千余条,经中国楹联学会组织专家评选,共评出80条优秀出句。

在这些优秀出句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春晚导演组的意见,进行了适当调整、修改或重新撰写,经过多次反复的研究,最终为春晚剧组提供了8个正式备用的征联出句,以及9个提供彩排使用的征联出句。

在央视春晚的现场由主持人宣布并向全国观众征集对句是5个出句。

“虎步腾空去,悄然兔耳听春步”,就是其中之一。

节目播出后,征联活动在全国以及海外观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截止正月初十24时,央视网投稿页面共收到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美国、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作者的应对作品483,403条,加上不少作者在投稿时出现多个对句一次性输入的情况,另外,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楹联学会还分别收到了大量作者的信件来稿,虽然,按征联启事规定非央视网站投稿为无效稿件,但从整体数量来看,此次征联活动实际参与的应征对句超过50万条,创有史以来对联征集活动收稿数量之最。

中国楹联学会及所属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承担了此次征联活动的全部评选工作,学会在国内最大的楹联专业论坛“联都网”上建立了“2011年央视春晚征联评选工作平台”,组织专业骨干45人,分九个梯队介入征联活动的初评工作,基本上作到了收稿与评选工作同步进行,即“一天一评”。

经过初选,从全部有效来稿中选出对句一万五千余条。

中国楹联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又于正月十二日,对进入初选的对句进行了细致的复评工作,从中选定一千条对句进入终评。

征联活动的终评会议于正月十三日在北京举行,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兼秘书长孟繁锦,名誉会长常江,副会长刘育新**、常治国、谷向阳、蒋有泉,以及我和刘太品参加了终评,经过细致的评审工作,每个出句各评出优秀奖对句50条,从中各选出最佳对句1条。

经春晚导演组报送有关领导核准,5名佳作奖及245名优秀奖作者最终产生。

征联颁奖活动在正月十五日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上举行,五副最佳作品将由应邀到场的著名书法家权希军、林岫、张飚、孟繁锦、沈一丹书写,经装裱后寄发给获奖作者作为奖励。

优秀奖作者都将获得由中国集邮总公司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发行的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拜年封一枚。

至此,2011年央视春晚征联活动落下帷幕。

对央视春晚而言,通过这次征联活动旨在增加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元素,达到与观众互动,进一步增强娱乐性,以及除夕夜守岁迎新的欢乐气氛之目的。

但,对我们楹联界来讲,意义就显得更深远些,楹联文化再次登上大雅之堂,毕竟春晚是个十几亿人参与的大舞台。

中国楹联学会是幸运的,为什么?

央视春晚已经连续举办29届,其间没有与其它任何社会团体组织的合作,唯有我们中国楹联学会,从2005年策划《新春使者送春联》到今年,年年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包括元宵晚会的灯谜策划。

今年也如此,以春晚流行语为主题的猜谜节目,也是我们参与策划的,可以说是为元宵晚会增加了独特的、出彩的亮点。

诚如孟繁锦会长所说,这次征联是集中全国爱好楹联作者和广大观众的智慧,是中国楹联文化发展的一个生动体现,它形成了辛卯新春的一道靓丽的楹联文化风景线,的确是一次深受国内外欢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春联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之一。

我们再来赏析重庆张洪芹的这副佳作。

此联句为上联应征下联。

出句为生肖春联,即把生肖文化与春联文化结合起来,嵌入“虎”和“兔”两个生肖动物,令人感到格外亲切,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表达了虎去兔来、辞旧迎新的欢悦心情,且气势高远,笔触细腻,而且采用重字修辞手法,即两个“步”字,增加了趣味性。

“虎步”,喻指矫健威武的脚步。

联句中,一“腾”、一“听”,一动一静,既是对过去的一年所取得成就的赞美,又是对新的一年的期待。

对句承接出句的昂扬之气,文中的“我”既是作者自道,亦喻指神州亿万民众,联中巧用了“鸿”和“龙”两种动物,“鸿篇”指巨著、杰作,此处代指我们辉煌的事业;

“龙章”指不凡的文采,也喻指十二五规划,同时也暗指了下一年为“龙年”。

“灿矣”二字响亮明快,相对“悄然”的细腻绵柔,相映成趣。

全联气韵流动,文采斐然,给人以健康向上的力量以及美的享受。

同样,这是一副双句联。

上下联各十二个字,分别由五言、七言两句对应构成。

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到,楹联必须要字句对等。

有的对联长达数十、数百字,如云南昆明大观园有清孙髯翁撰写的一百八十字长联,清钟云舫撰写的江津临江城楼联,全联一千六百一十二字。

但,楹联不管长短,都具备上下联字句相等这一要素。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

“律体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

”对仗的“仗”是取仪仗的意思,仪仗队总是两两相对,排列得十分整齐。

楹联也讲对仗,字相对,句也相对。

这一要素示意完美。

(二)词性对品词性对品是楹联的另一要素。

所谓“品”字,就是类。

通则中使用的“对品”,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按现代汉语语法对词性的分类,(即名、动、形、代、数、量、副、介、连、助、叹、拟等),上下联对应的词或词组,其词性要相同而为成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二是上下联对应的字词,要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即传统的字类虚实相对,或者传统的对偶辞格而成对。

也就是讲,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视之为“对品”才能构成对仗。

古人属对一般把字(词)分作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字。

其定义是:

“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

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

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

”所谓的“实、虚、死、活”,就是词性概念。

例如:

实字:

天、地、树、木、鸟、兽、鱼、花、人……半实字:

文、武、威、术、气、力……虚字(活):

吹、腾、升、沉、奔、流、进、出……虚字(死):

高、长、清、新、坚、柔、美、大……半虚字:

上、下、里、外、中、间、左、右……助字:

者、乎、然、则、乃、于、也、哉……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分类对照,可以看出,所谓的“实字”都是名词;

“半实”是抽象名词;

所谓的“虚字(活)”是动词。

所谓的“虚字(死)”是形容词。

所谓的“助字”就是包括现在所说的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

所谓的“半虚”,除方位词外,还包括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形容词和时间词。

古人属对的要求是:

“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也就是要求上下联的词类属性要一致。

现代汉语中,汉字总体上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实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等;

虚词类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

“词性对品”,就是上下联的相应部位的文字,其词性必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例如,清宋荦题黄鹤楼联: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金樽”,酒杯之美称。

“玉笛”,笛子之美称。

“落江城五月梅花”,出自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清梁章钜在《楹联丛话?

卷六》中赞此联“不著议论而自擅清新。

”其实,细品联句,谓其“清新”,盖出于能转换前贤之成句也。

崔颢云:

“黄鹤一去不复返”,作者却说:

“何时黄鹤重来”;

“白云千载空悠悠”,作者却说“今日白云尚在”;

“重来”、“尚在”四字,一反崔颢诗之惆怅与凄愁,使全联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怡然悠哉的情致,给人以全新的时空情境和艺术享受。

联文中,“鹤”、“云”,“樽”、“笛”,“洲渚”、“江城”,“芳草”、“梅花”,都是名词对名词;

“来”、“在”,“把”、“吹”、“看”、“落”,都是动词对动词;

“黄”、“白”,“金”、“玉”,都是颜色词对颜色词;

“千年”、“五月”,是数量词对数量词;

“自”、“谁”,则是代词对代词,符合对仗要求,颇为工稳。

又如,江苏蒋东永参加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征集春联应对的一副佳作:

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

(出句)普天乐春晚,丰年瑞玉腊梅枝。

(对句)此联为上联应征下联。

出句的特点是全部采用古人诗词歌赋之名而成,且不露痕迹,天衣无缝。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之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文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文表达了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文表达了思乡之情。

《荷塘月色》是著名文学家朱自清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描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寄托了作者向往于未来的思想感情。

联句表达了离家远行的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吟”和“思”在这里由名词转化为动词的属性,或者说由实字转化为虚字。

对句立意切合春晚现场的氛围,设想返家的游子与家人欢聚一堂,共同收看春晚节目,而在这辞旧迎新的夜晚,预兆着丰年的瑞雪已落在了早春的梅枝。

其遣词也是运用词牌或诗词之名。

《普天乐》是古词牌名。

如元代滕宾之《普天乐?

中吕》:

“翠荷残,苍梧坠。

千山应瘦,万木皆稀。

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

尽黄菊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归去来兮。

”《春晚》,古代词人多以此为词名,如北宋王安国(王安石之弟)的《清平乐?

春晚》: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杨花。

”南宋辛弃疾也有《醉太平?

春晚》词,此外,还有一些宋代诗人的七绝以《春晚》为名。

《丰年瑞》也是古词牌名,即《水龙吟》。

典范之作有南宋辛弃疾的《水龙吟?

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

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玉腊梅枝”也是古词牌名,即《少年游》。

如北宋柳永的《少年游?

长安古道马迟迟》: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

”联语中,“游子”、“普天”,“乡愁”、“春晚”,“夜”、“年”,“荷塘月色”、“玉腊梅枝”,都是名词对名词;

“静”、“丰”,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吟”、“乐”、“思”、“瑞”,都是名词,并转化为动词或形容词,亦符合“实对实、虚对虚”的词性对品的要求。

随着汉语语言文字对偶艺术的丰富发展,楹联的词性对品的这一对偶要求,不但体现在同一大类词与同一大类词相对,而且还体现在同一小类词相对。

尤其是名词,根据传统习惯和楹联创作实践,名词可以分为下列主要小类:

天文、时令、地理、居室、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字、植物、动物、形体、人事、人伦等。

上下联的词类属性按这些小类也应当对仗工整。

古人作联尤其如此,并称之为“工对”。

例如,天对地,雨对风,赤日对苍穹,绿对红,白对青,晨对午,夏对冬,仙鹤对神龙,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愁不尽对憾无穷,瑞草对灵芝,三千对四十,珊瑚对玛瑙,去对来,古往今来对天长地久,等等。

现代人作联可以不局限于小类相对,同一大类词性对品就可以了。

从楹联赏析、创作、评审的角度,应该予以说明和关注的是,对于现代汉语语法的词性分类比较容易理解、把握,但对古人属对而言,依循的是“实对实、虚对虚”的对仗规则,而且句子结构中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词性还取决于它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份、所处的语法地位。

这是词的语法属性,即语境属性。

例如,原来词性是动词的词,如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它就成了名词;

原来词性是名词或形容词的词,如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它们就成了动词。

例如,明末清初王夫之题湘西草堂联:

六经责我开生面;

七尺从天乞活埋。

湘西草堂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船山先生)的故居。

此联是他在五十一岁时的自题堂联。

“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儒家经典。

“开生面”,指展现新的面目,尤指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有所创新。

“七尺”,指成人的身躯,亦借指男子汉,大丈夫。

“从天”,顺从天意。

联语简洁明了,反映出作者的学风和志趣。

在这副联中,有四个词的对仗,词性有变化。

“经”、“尺”是主语,“经”是名词,而“尺”是量词,在此作为名词用;

“开”、“乞”是谓语,“开”和“乞”都是动词;

“面”、“埋”是宾语,“面”是名词,而“埋”是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

“生”、“活”以及“六”、“七”是定语,分别修饰“面”、“埋”和“经”、“尺”,“生”、“活”本身是形容词,而“六”、“七”是数词,作形容词用;

“责我”、“从天”是置于动词前的状语,它们都是介词结构,其中“从”本身就是介词,而“责”为动词,活用为介词。

其实,古汉语中的介词多由动词转化而来,或兼有动词的作用。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依循古人关于“实对实,虚对虚”的对仗规则,其词性对品的范围实际上更为宽泛,形式也更为丰富。

这一点,在整理、赏析古人名联佳作中,“异类相对”的情况时能遇及,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例如,清纪昀题笔棒楼联:

“地迥不遮千眼阔;

窗虚只许万峰窥”,形容词“阔”与动词“窥”相对。

清翁方纲题曲阜孔府联:

“天下文章,莫大乎是;

一时贤者,皆从之游”,名词“天”与数词“一”相对。

清邓廷祯题贡院明远楼联:

“楼起层霄,是明目达窗之地;

星辉文曲,看笔歌墨舞而来”,名词“地”与动词“来”相对。

因此,对古人撰联的规律、规范,及其不同词性间相互以对的联作,必须坚持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以及严谨、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予以审视、总结和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在要求词性对品,做到对仗工稳的同时,必须避免同义词相对,就是用含义相同的文字,表示同一个题意。

这是撰写楹联的一大忌,称之为“合掌”。

什么叫“合掌”呢?

两只手掌,本为对称,合而为一相对称便叫“合掌”。

“合掌”是比喻上下联的对仗在意义上相似、雷同或差异不大。

但,不少楹联爱好者错把“合掌”当工对,常常犯这种毛病,导致在上下联对应位置中语意重复、雷同。

不妨举一个例子:

悼烈士联:

烈士丰功垂万代;

英雄伟绩著千秋。

这副联词语对仗整齐,平仄也合律,但,仔细察其内容,就可以发现上下联词语虽然不一样,但意思基本相同。

“烈士丰功”与“英雄伟绩”、“万代”与“千秋”,等等,都属于同义或近义。

这就叫上下联“合掌”。

还需要指出的是,一副楹联是不是“合掌”,主要看上下联意思是不是重复、雷同,而不能只看一词一语是不是同义或近义。

例如,前面所例举的悼烈士联,联中“万代”与“千秋”是两个近义词相对,均是泛指时间久远,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因而“合掌”。

同样的词语,在下面的联中就不算“合掌”:

诸葛相祠垂万代;

三苏文苑溯千秋。

为什么不算“合掌”?

上联“万代”,泛指长久、永久,颂扬武侯祠的盛名伴随着诸葛亮的高风亮节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下联的“千秋”,则是实指,词义与“万代”有实质区别,指北宋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的生平、著述让我们追溯到一千年前的宋代。

“文苑”,既指三苏祠,也指三苏丰富的著述荟萃。

联文中一“垂”一“溯”,为反向推演,“万代”与“千秋”一虚一实,不仅不“合掌”,反而贴切中肯,对仗工稳。

所以,在楹联创作、评审中一定要把握好判断“合掌”的尺度。

另外,在要求词性对品,做到对仗工稳的同时,还必须避免不规则重字。

这也是撰写楹联的一大忌,属于硬伤。

2009年7月11日,两位学术巨擘季羡林与任继愈先生竟同日驾鹤西归。

此可谓文化哀事集于一时,巨星陨落,世所痛惜。

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两位大师的深切怀念之情。

在两位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上,北京大学挽季羡林先生联为:

文望起齐鲁,通华梵,通中西,通古今,至道有道,心育英才光北大;

德誉贻天地,辞大师,辞泰斗,辞国宝,大名无名,性存淡泊归未名。

首都图书馆挽任继愈先生联为:

中哲西典,解佛喻老,覃思妙理,一代宗师风范;

金匮石渠,理策修书,继往存绝,百世馆员楷模。

但是,当上述两副挽联见诸于媒体时,立即引发了众多联界人士对其不规则重字等违律现象提出质疑。

在挽季羡林先生联中,存在“大”、“名”两个不规则重字。

在挽任继愈先生联中,存在“理”为不规则重字。

当然,还有平仄不谐的问题,于是,人们不禁发出“怎忍病联挽大师”的感叹!

(三)结构对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