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7127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docx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1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7.保护土壤

(1)教案教学设计

7.保护土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保护土壤》这一课是苏教版新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

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情况,并且知道有无植被会造成水土流失。

通过分析讨论土壤和自然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会产生的两种不同影响,引发保护土壤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能够说出土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对于自然界中水土流失的原因不够了解。

本课通过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学生认识到植被在保护土壤中的重要性。

在模拟实验环节中,学生通过引导能够说出对比实验的部分要求,但并不能够将对比实验的步骤表达清楚。

因此本课就将水土流失实验作为思维焦点进行探究。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思维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讨论分析,知道土壤对动植物以及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通过分析各种人类活动,能够辨别并说出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益害及其原因。

3.通过水土流失模拟实验,意识到植被和土壤保护的相关性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比较水土流失实验现象,发现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2.通过讨论设计简单的实验步骤,初步树立对比实验地概念。

科学态度:

1.能够在好奇心地驱使下,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地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土壤是人类的重要,树立保护土壤地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水土流失和有无植被有关

【教学难点】

根据材料公平地设计水土流失实验步骤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

水土流失装置,水,花洒。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经过了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在我们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的土壤。

请小朋友们看几幅图片分别说一说,土壤到底有什么作用?

2.出示雨林图片,这里植物的长势特别好,蚯蚓也在土壤里安了家。

西瓜地以及制作陶瓷的陶土图片。

3.请学生回答之后,再请各小组具体分析讨论:

土壤对动物、植物、人类的不同贡献?

4.小结: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生存提供了栖息地。

土壤与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粮食、蔬菜等食物息息相关,还为人类提供制造陶器等的原料。

5.如果没有土壤,植物就没有养分。

如果没有土壤,动物就没有了家园,人类也没有了资源。

土壤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土壤。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的贡献,让学生意识到土壤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直接导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土壤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也非常容易遭到破坏。

出示黄河和长江对比图片。

你有什么发现?

(黄河水比较黄)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黄河岸边的土壤流进了黄河水内)

2.为什么黄河附近的泥土会流进河水里,而长江附近的泥土没有被水冲走呢?

提问:

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水土流失。

(下雨)下雨下到平坦的地上会产生水土流失吗?

那就说明水土流失需要的条件还有坡度。

(需要坡度)

出示另两张图片,你有什么猜想?

(一张是黄河附近土壤无植被,一张为长江边上有植被)植物像被子一样将土壤覆盖起来,我们称其为植被。

(可能有无植被有关)

3.刚刚小朋友们已经提到了黄河的土壤流失是否和其周边有无植被有关呢?

那你怎么来验证这个猜想呢?

如何证明你的猜测是对的?

可以一起做一做实验。

但是这个实验怎么做呢?

我们肯定需要一些东西来模拟降雨和坡度,你觉得你会怎样来模拟,用什么材料来模拟降雨和坡度呢?

4.那么下面呢?

我们还需要什么材料?

(土壤,小草)土壤需要准备几份?

首先黄河岸边可以如何模拟,长江岸边可以如何模拟?

(黄河岸边可以用无植被的土壤模拟,长江岸边可以用有植被的土壤模拟)还需要哪些材料?

出示材料:

这些材料老师依据小朋友们的要求准备了土壤、植被、花洒、水等。

5.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坡度可不可以一个高一点,一个低一点?

那我在模拟雨水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呢?

可不可以一个雨水很大,一个雨水很小?

(雨水的量需要一样多,且倾倒高度及角度需要一样)

6.讲解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要求。

7.注意事项:

(1)同样力度挤压瓶体。

(2)仔细观察两份装置内土壤的变化情况。

8.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有植被的水较为清澈)出示结论:

有植被的土壤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有植被的水相对来说较少)

9.但是在生活当中不仅会有雨天,还会有一些大风,暴晒天气,都会影响我们的土壤流失情况。

10.其实植被不仅仅对于土壤流失有影响,对土壤的蓄水能力有什么影响?

当植被被破坏,不仅影响土壤流失,还会影响蓄水能力的现象,我们称他为水土流失现象。

思考:

为什么有植被了之后,水土就会流失的较少呢?

有植被的土壤有什么结构呢?

简单观察一分钟。

11.土壤不仅重要,还那么容易被破坏。

那么对于这么多人类活动,你有什么想法呢?

这些行为对于土壤地保护是好还是坏呢?

分别出示:

砍伐森林、修筑梯田、开窑烧砖、轮作休耕的图片。

12.小组内内讨论一分钟时间,得出一致的答案,在记录单2勾选出答案。

如果小组内有分歧,那么这幅图片的位置就不打勾。

13.小组成员讨论分享,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总结

14.可能会出现异议的在:

修筑梯田其实是更广泛的利用了土壤的面积,做到了防止土壤滑坡。

15.土壤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土壤的形成过程非常缓慢,形成几厘米厚的土壤层需要成千上万年的时间,今天土壤正在受到流失和沙化的威胁。

[设计意图:

通过水土流失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植被对于水土的保护,土壤的修复等作用。

通过分析人类不同活动对土壤的益害,提高分析探讨能力,意识到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3、课后拓展

1.最后,我们了解到了土壤的现状和造成土壤流失的一部分原因,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能够给黄河泥沙治理提供什么意见呢?

(植树造林,宣传环保)

2.提供这样意见的原因是什么?

能否根据今天所学说一说理由。

3.可以以怎样的形式宣传呢?

(制作视频、手抄报等等)

4.小组讨论:

还有哪些方法可以保护土壤?

(适当的施肥,种植一些可以恢复肥力的植物等等)经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小朋友们回去之后,也可以和家人同学之间多多宣传保护土壤的各种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切身思考可以为土壤保护做些什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7.保护土壤

降雨→水土流失

↓坡度

蓄水能力下降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通过水土流失实验,学生直观感受到植被对于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土壤的意识。

在水土流失实验中,从模拟实验环节开始,对比长江黄河流域的植被情况,选择相应的模拟实验材料。

在对比实验环节中,学生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下,说出对比实验所需要注意的步骤。

学生在一环扣一环的实验中,亲历了整个探究过程。

本课设置情境贯穿整节内容,学生有很好的代入感,也有较强的意愿开展探究。

在后面的分析土壤益害环节中,可能会出现学生脱离情境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在铺垫情境中多花一些时间。

7.保护土壤

记录单1:

土壤流失实验组号()

研究问题:

植被与土壤流失的关系

研究结果:

有植被无植被

 

较浑浊()较浑浊()

研究结论:

有植被()无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注意事项:

在方框内画出看到的现象。

 

7.保护土壤

记录单1:

土壤流失实验组号()

研究问题:

植被与土壤流失的关系

研究结果:

有植被无植被

 

较浑浊()较浑浊()

研究结论:

有植被()无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注意事项:

在方框内画出看到的现象。

 

记录单2:

人类活动对土壤是好是坏?

砍伐森林好()不好()

轮作休耕好()不好()

开窑烧砖好()不好()

修筑梯田好()不好()

注意事项:

组内得到一致答案再勾选,有分歧不勾选。

 

记录单2:

人类活动对土壤是好是坏?

砍伐森林好()不好()

轮作休耕好()不好()

开窑烧砖好()不好()

修筑梯田好()不好()

注意事项:

组内得到一致答案再勾选,有分歧不勾选。

 

6.肥沃的土壤

【教材分析】

对植物而言,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

对学生而言,腐殖质如何形成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

土壤里面能够长出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知道土壤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科学探究:

1.能够制作肥料袋。

2.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并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

1.通过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2.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形成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土壤的肥力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

2.会利用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改良土壤肥力。

【教学重点】

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制作肥料袋并连续5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

小铲子、塑料袋、厨余垃圾、洒水壶、观察记录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意图

课前活动

互动交流

互相介绍

调动氛围

1、了解土壤

1.创设情境:

我们每天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面上课,放学回家就可以享受香喷喷的饭菜,有时还有美味的零食点心。

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对于一些小朋友来说却很遥远。

在我国西部贫困山区,有些小孩子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2.出示西部儿童图片:

为什么西部大山里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呢?

3.出示西部大山和东部良田图片:

你发现土壤对植物有什么影响了吗?

4.引出课题:

是啊,肥沃土壤里的植物长势良好,粮食产量自然高,而贫瘠的土壤植物枯黄,很难茁壮成长。

既然我们原因找到了,那我们今天就来帮当地的农民伯伯研究一下如何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粮食产量,我们一起来研究《肥沃的土壤》。

1.交流西部小朋友吃饭难的原因。

2.交流土壤对农作物的影响。

通过设计贫困山区粮食欠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聚焦到本节课的主题——肥沃的土壤

2、了解腐殖质

1.过渡:

在我们校园里有没有肥沃的土壤?

2.采集土壤:

待会我们去校园里采集一些肥沃的土壤并带回教室进行观察。

3.注意事项:

在室外活动的时候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①四人小组为单位,不掉队,不伤害任何物体。

②选择合适的地点,不挑拣里面的东西,采集原始的土壤。

③仔细观察落叶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再尝试挖的深一些,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④记得把坑填好,恢复原样。

4.室外活动:

采集肥沃的土壤。

5.分析肥沃的土壤:

看看在肥沃的土壤里,都有什么东西?

(肥沃的土壤里有很多动植物的残体,还有蚯蚓和很多小虫子。

6.了解土壤动物。

7.出示教材图片:

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食和排泄,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8.过渡:

其实这些土壤动物不仅仅在活着的时候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们在生命结束后依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动植物遗体落到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腐烂变黑)

9.了解腐殖质:

腐烂的动植物遗体被称为腐殖质。

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1.去校园里采集土壤。

2.讨论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是怎么变化的。

3.知道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黑色物质,我们把它称作腐殖质。

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通过采集并观察肥沃的土壤,发现肥沃的土壤中有很多动植物的遗体;通过分析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的变化,知道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黑色物质,这种物质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三、了解土壤的分层

1.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了肥沃的土壤的秘密在于腐殖质,刚刚去百果园采集土壤的时候,有没有小组挖的很深的?

你有什么发现吗?

2.出示土壤分层图:

你看到了什么?

(在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壤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少多了。

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岩石逐渐增多。

3.引发思考:

为什么表层土壤中腐殖质比较多呢?

4.小结:

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

1.回想交流采集土壤时表层土和下层土的不同。

2.了解土壤的分层,意识到各层土的颜色不同,最上边一层颜色深一些,下面的浅一些。

3.探讨:

为什么表层土颜色深。

4.知道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表层土也就比较肥沃,颜色毕竟深。

通过发现土壤表层与下层的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土壤的分层。

通过分析土壤的分层,认识到正是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这也是表层土壤比较肥沃而且颜色更深的原因。

四、了解增加肥力的方法

回归初始问题:

可惜并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

西部山区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有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

你能不能帮当地的农民伯伯想想,怎么给贫瘠的土壤增肥呢?

2.交流讨论:

①种植绿肥,覆盖农田:

像农田那边堆了好多落叶,这些落叶也是用来沤肥的。

当绿肥翻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分解形成腐殖质,从而使土壤疏松、透气、保水保肥力强,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②多施农家肥:

在农村生活过的同学会知道,家里会养羊、养猪等,它们的粪便可以用来沤肥增加土壤的肥力。

③收集落叶和果蔬垃圾做堆肥:

落叶和生活中的果蔬等厨余垃圾收集起来不仅环保,还可以做堆肥改良土壤的肥力。

1.意识到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这个贫困地区山体的表层土就会因为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

粮食产量就很低。

2.探讨增加土壤肥力的办法。

在明晰腐殖质的概念的前提下,学生回归初始问题情境。

在想方设法帮助贫困山区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

五、实践活动:

做一个肥料袋

过渡:

大家帮助西部山区的孩子们想了这么多好办法,真是太厉害了。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来帮忙看一看。

2.出示小葱图片:

这里有一盆小葱,可是长得不大好,怎样给小葱增加营养的呢?

3.是呀,我们自己也可以帮植物增加营养:

做一个肥料袋。

4.制作步骤:

(1)在装有土壤的塑料袋里放入果皮、菜叶等。

(2)往袋中均匀地洒一点儿的水。

(3)封紧袋口,翻动一下。

(4)把肥料袋放在黑暗的地方。

(5)经常翻动,每隔几天要进行观察记录:

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蚯蚓和香蕉皮、菜叶有什么变化,还要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等有什么变化。

1.思考:

怎么给小葱增加营养。

2.小组讨论:

怎么做一个肥料袋。

3.实践活动:

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肥料袋并持续观察几个星期。

1.通过利用蔬菜果皮等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

2.通过持续5个星期的观察任务,培养学生坚持长期观察的能力,并进一步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板书设计】

肥沃的土壤

动植物遗体

腐殖质

 

【课后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中的第3课。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

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课以贫困山区小朋友吃饭难的问题情境为导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聚焦到本课的研究主题肥沃的土壤。

然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带领学生到校园里采集肥沃的土壤,学生对于室外活动兴致很高。

在采集土壤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真切地观察到在肥沃的土壤中有很多动植物遗体,而且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表层土壤和底层土壤有何不同,也为后续了解土壤的分层做好铺垫。

在探究肥沃的土壤的秘密时,学生能自主发现肥沃土壤的关键物质——腐殖质。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增加土壤的肥力并运用所学制作一个肥料袋。

这不仅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制造成就感,体会到科学知识不仅增长了我们的见识,而且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爱。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5.土壤的类型

执教者

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土壤颗粒和阅读资料,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的大小,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

2.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处,并分别说出他们的特点。

3.学会举例说出,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适宜生长什么样的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的大小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了解他们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够用多种方法研究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处,分别说出它们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土壤样本、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样品、玻璃杯、水等等。

预习要求

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土壤,了解土壤的特点,观察这些土壤中分别生长了哪些植物。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

上一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土壤,知道土壤中有很多东西,它的主要成分有沙子、水、空气、黏土等等。

在我们江苏平原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土壤,那么这些土壤都一样吗?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本单元的第2课——土壤的类型。

板书课题:

5.土壤的类型

二、活动研究

活动一:

放大镜观察土壤

为了便于同学们了解土壤的类型,我们先用放大镜来看一看组成土壤的颗粒。

出示材料:

放大镜、小棒、土壤样本。

活动要求:

同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看看土壤的颗粒是否都是一样的?

如果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请大家按照颗粒的大小,来分一分类。

学生按要求进行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的活动情况及分类情况。

教师相机引导并加以小结,出示课本中有关土壤颗粒组成情况的资料。

学生自由读一读,教师引导学生明白:

按照颗粒的大小,可以分为大颗粒的沙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

人们根据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较多的叫沙质土,黏粒含量较多的叫黏质土,而沙粒、黏粒、粉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活动二:

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处

教师引导:

既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是不一样的,那我们怎样才能区别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呢?

出示课本中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一:

用手捻一捻。

方法二:

和点水握一握。

方法三:

加点水搓一搓。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另外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小组活动,分别用这三种方法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不同之处,然后填写好活动报告单。

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方法

方法

土壤类型

沙质土

黏质土

壤土

用手捻一捻

和点水握一握

加点水搓一搓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并填写活动报告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做相应提示。

全班交流活动的结果,并填写活动报告单。

活动三:

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同学们,除了上述三个方法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外,我们还可以用第4种方法,那就是比较它们的渗水性。

活动材料:

过滤杯、滤纸、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样本、水等等。

出示课文中的活动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活动方法。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渗水性,并填好活动报告单。

全班交流,共同完成活动报告单。

活动总结,出示全班共同完成的活动报告单,引导学生看一看,总结一下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处。

三、研究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

教师引导:

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土壤中,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那么不同的土壤分别适宜生长哪些植物呢?

下面我们就来交流讨论一下。

出示课本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读一读,看一看,了解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特点以及适宜生长的植物。

出示仙人掌的卡片,引导:

同学们,大家认识图片中的植物吗?

(认识,是仙人掌。

仙人掌有什么生长习性呢?

(耐高温、干旱、贫瘠、不喜潮湿。

那么,仙人掌适宜生长在沙质土、黏质土,还是壤土中呢?

为什么?

学生为仙人掌选择适宜的土壤,并说一说这样选择的原因。

(仙人掌适宜生长在沙质土中,因为沙质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而仙人掌适宜生长在干旱、贫瘠的地方。

教师出示水稻的图片和生长习性,引导学生为水稻选择适宜的土壤,并说一说原因。

水稻适宜生长在黏质土中,因为水稻对潮湿、保肥、供肥能力要求比较高,而黏质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渗水性最差,所以,适合水稻的生长。

大家还知道哪些植物适宜生长在哪种土壤中吗?

举举例子,并说一说其中的原因。

花生、仙人掌适合沙质土;红薯、丝瓜适合壤土;水稻、蒲公英适合黏质土。

牡丹要选择地势高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栽植,因此以表面土为壤土,底土为砂壤土最相宜。

教师总结:

好的,刚才大家举了很多例子,说明植物适宜生长在哪种土壤中,下面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制作“土壤与植物”卡片。

出示卡片的样式,引导学生学习模仿。

学生分小组制作“土壤与植物”卡片。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土壤的类型,知道土壤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这三类土壤在透水性、保湿、保肥等各方面的特点都不一样。

同时我们还知道了不同生长习性的植物,适宜生长在不同的土壤中。

课后请大家继续制作“土壤与植物”卡片,下节课,我们来开一个“土壤与植物”展览会。

 

板书

设计

5.土壤的类型

沙质土

黏质土

壤土

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05土壤的类型课课练课时练习

5土壤的类型

基础达标练练全基础知识轻松实现达标

1、填空题。

(1)土壤按照颗粒大小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渗水性最强的是______。

(2)黏质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______、中等颗粒为______、细小颗粒为______。

2、判断题。

(1)土壤颗粒的大小对植物的生长没什么影响。

()

(2)水稻适合种植在沙质土中。

()

(3)壤土的保肥能力最好。

()

(4)沙质土加水可以搓成条状。

()

(5)保水性好的土壤渗水性也好。

()

3、选择题。

(1)下面三种土壤中,渗水性最差的是()。

A.沙质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