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浅层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7706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浅层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浅层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浅层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浅层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浅层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浅层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浅层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浅层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浅层分析》.docx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浅层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浅层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浅层分析》.docx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浅层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浅层分析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现实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是:

以反映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以与小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

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2、理论意义:

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要努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于实际情境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3、实际意义:

深入观察发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参与活动,但是积极思考的学生比较少;有些会思考,但表述的答案不够全面;很少有大胆质疑;会尝试探索,但无创新。

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远离我们的真实世界,纯数学化的东西枯燥无味,学生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机械的。

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很难具有吸引力,学生根本无兴趣去探究,何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创新之处:

传统的数学教学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主要体现在:

(1)目标上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达成,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2)内容上过分拘泥于课本,忽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3)学生的学习活动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忽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兴趣。

(4)评价上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及实践能力关注较少。

本课题的研究,体现数学——生活——数学的回归,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2、基本内容:

1、探索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

(1)、教材内容生活化:

①导入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事例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所要学的新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②例题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

在教学例题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素材,将它服务于教学新知,这样可以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化处理,更能吸引学生参与研讨,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③练习生活化。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一些实际应用型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

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数学实践活动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③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

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养成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2、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问卷和具体实施,探索出能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适合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研究重点:

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是个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是体现数学价值的需要,更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需要。

四、解决的问题:

探索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把数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1、教学内容生活化。

a、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料:

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课外短文,即读一读栏目。

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b、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

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2、教学过程生活化

a、导入的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b、例题的生活化:

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教学时,我们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

c、练习的生活化: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

3、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a、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

b、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c、尝试写数学日记:

学生将学到的、看到的以小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扩大学生视野,让其成为蕴育知识的摇篮。

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激发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淮阴师范附小在“八五”期间研究过“小学生活基础教育”。

确立了课程活动、管理活动、社区活动为实施生活基础教育的三条主线,又以课程为核心,来培养学会生活的人。

洛社中心小学在“九五”期间研究过“构建生活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其中的一个子课题。

针对传统课堂生活情感的缺失和实践活动的缺乏,在数学学科构建了“情知模式”,以达到情趣性和实践性的目的。

2、国外研究现状。

杜威提过“教育即生活”,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他还提出“从做中学”,认为从做去学比靠静听去学,教育的效果大得多。

但他在纠正旧教育缺陷的同时走到了另一端,他的实验以失败告终。

最近国外又提出“做学”,强调以“做”(实践)带学习,提倡围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所以,数学改革的趋势为:

数学应走向生活,走向实践。

六、研究的思路:

借鉴大量文献资料,挖掘课题研究的意义,确定课题核心概念的内涵,制订课题研究实施过程,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反思,撰写相关的实验报告,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研究阶段,对典型的案例进行个案归因分析,在总结阶段整合各种经验形成、推广研究成果。

与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过程相适应,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个案研究法、调查法。

1、行动研究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

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边总结。

2、个案研究法。

(1)对于值得注意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

(2)对于一堂典型的研究实验课,进行个案分析。

(3)对于一个典型的实验班,进行个案分析。

(4)边研究边总结,完成《生活与数学案例集》。

3、教育调查法。

针对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价值的认识等内容可采取座谈、问卷等手段进行调查。

在启动课题研究前和结题前各调查一次,以作对比分析。

4、经验总结法:

(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并进行理性的思考,对实践材料归纳、提炼,总结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

七、课题研究的简单成效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作为教师,既要注意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又要能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再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

例如在一年级“数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

“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

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

“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

”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

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

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再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要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等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

”(陶行知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计算每个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此时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

求出结果后,让学生进一步比较:

“哪一组的同学最重?

哪一组的同学最轻?

”“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体重情况如何?

对这些数据进行研究。

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这种活动与学生自身生活相结合,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挖掘素材,体验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事物中愉快地探究数学问题,发现规律。

当学生通过自己探究,找到规律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他们就经历了成功的体验,心里无比愉悦。

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如,在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

“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计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三角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甚至理解了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可以在尺上表示起点;在电话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有些同学不理解5-0=□,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5-0=5?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

生1:

我的想法是:

比如说有5个苹果,吃了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吃,所以还剩5个,5-0=5。

生2:

今天妈妈给了我5元钱,我现在一元钱也没用,所以还有5元钱,列式5-0=5……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确了不管5个苹果,5元钱还是其他物品,只要减去0,就都是从5个东西里去掉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去掉,所以5减0还是等于5。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因此,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根据实际情况,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

在一年级教学“元角分”时,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单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根据书本要求,我创设了一个游戏:

模拟了一个商店,请一名小朋友当售货员,其他小朋友是顾客,用学具里的人民币来买东西。

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愉快的巩固了知识,进一步认识了“元角分”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在情景中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3、拓展延伸,运用数学

新课标中指出: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所以,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

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

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

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问学生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

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这是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

的确,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

学生正是借助了生活中的经验,才解决了不一般的题目。

因此,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数学问题。

4、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

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

“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

如:

在教学第七册“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

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

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

妈妈一行12人去旅游,现在要买1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

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钱,即大约要带10元钱。

〕这时,有一个学生说:

“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了。

”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总之,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领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懂得学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