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9543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6 大小:7.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6页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6页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6页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6页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6页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6页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6页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6页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6页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6页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6页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6页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6页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6页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6页
亲,该文档总共1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1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docx

精品高考一轮语文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练测有答案

讲目标

1.了解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概念、分析文章思路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概念、分析文章思路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

☆考点一:

理解重要概念

【高考典例】

1.【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

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

“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

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

“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

“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答案】D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答案】A

【解析】

【精准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错误。

根据原文信息“‘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可知,文章并不是要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没有涉及正反对比论述。

【考点定位】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答案】B

【解析】

【精准分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2.【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性推向顶峰。

信息是什么?

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

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但是它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沟通。

客观世界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人的意识,并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被翻译成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

人类语言成为这种被意识到的信息存在的唯一載体。

因此,信息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

然而,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莫定了基础。

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

而恰恰是这种人对信息逐渐形成并且巩固的心理依赖,将信息与人的本质关系置于了深刻的矛盾之中。

如前所述,现实中的信息必须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

信息化时代诞生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用以再现被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获取、被保存、被利用以及被再造的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语言虽然也是人类创造,并且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但是其背后支撑它的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却掌握在少部分专业人士手中,公众被远远地甩到了高科技发展的边缘,他们只能按照少数人事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在仅有的范围内去选择,成为数字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者。

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

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与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甚至情感性活动,形成对人的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得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

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

面对网络普及和信息泛滥,我们要从华丽的科技陷阱和繁杂的信息现象当中超拔出来,确立起人与科技和信息之间主体与对象、控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

(节选自张志宏《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有删改)

5.下列对“信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信息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现实中的信息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

B.信息是由主体主观认知反映、揭示出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

C.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沟通,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

D.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意识,并被大脑加工处理为可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

【答案】C

【解析】

设题区域在第三段,文中的表述是“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沟通……信息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

然而,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由“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可知,“始终不会动摇”一说错误。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点评】对于文章重要概念的考查,题干一般会设置为“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如本题即为“下列对‘信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

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或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C就是在对文章第三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将文中“信息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

然而,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的信息理解成“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说法过于绝对化。

6.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A.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

B.计算机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用以再现由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保存,被利用,被再造。

C.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公众已经完全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语言的少数专业人士奴役。

D.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与人类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格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是对文章第四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文中原句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莫定了基础……”,选项变成“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曲解文章的意思。

C项是对文章第五段内容的理解概括,经过比对可以发现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D项是对文章第六段的理解概括,文中只是一种猜测。

7.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的一项是

A.习惯使用电脑打字的人常常感慨,有些字不会写了,有些字写不好了。

B.家务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生活,使很多人逐渐由“不用干”变成了“不会干”。

C.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多,越来强大,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使一些人患上严重的手机依赖症。

D.“阿尔法狗”程序战胜顶级围棋大师后,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训练,提高水平。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本题与一般的概括作者观点题不同,“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的一项”,一般的概括题都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作者观点的理解概括能力,而本题不但考查理解概括能力,还考查实际运用能力,即先要找到倒数第二段中“科学艺术与人的矛盾关系”,理解这一矛盾关系,然后再分析每个选项,把不能体现这一矛盾关系的选项挑选出来,这就增加了答题的难度。

这就需要考生找到答题的突破点,如文中用一个疑问句的形式给出了“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即人类可能会面临被科学技术“奴役”的命运,而D项,这些职业棋手是采用智能软件来辅助训练提高水平,并没有被科学技术所奴役,而是运用了科学技术。

【考点剖析】

“重要概念”主要指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一词,指在理解概念时,要有客观的意识,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的语境来理解;“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指的是对论述对象或论述中心、观点、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这句话合起来就是指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

【命题揭秘】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是高考论述文高频考点,题型以客观题为主,个别省市有主观题形式。

有单独命题,也有与筛选概括结合的综合命题情况。

总体来看,理解概念题的主要陷阱是范围扩缩、扭曲文意、混淆时空、胡乱组合、偷换概念等。

2019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备考技巧】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理解概念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

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理解概念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锻炼思维能力。

论述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多读论述文,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论述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掌握理解概念类题目答题方法:

(1)方法一:

“投石探波”定区间

找准信息区。

可能是上文、下文、上下文,可能是一句、一层、一段,也可能是若干段甚至全文。

要看题干和选项的内容而定。

(2)方法二:

识破干扰保准确

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会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干扰你、迷惑你,做题者要明察秋毫,善于识破。

这些常见的陷阱有:

①背离原文,歪曲观点。

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

②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

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

③过于武断,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以片面的、局部的、特殊的认识来表述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内容,目的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词;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或用部分代整体,以偏赅全。

④节外生枝,无中生有。

命题者在选项中硬加进去一些原文中没有的直观信息或暗示信息。

即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3)方法三:

文题比对细排除

通过对比会发现,有的变化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没有变化;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张冠李戴、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需要特别注意的有些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的语句,需要仔细辨别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的分析与判断。

切记,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4)方法四:

标志词语助判断

①角度性标志语:

如“为什么、怎么样、如何、认为”等,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内容来概括,且题干、选项也会有所体现。

②结构性标志语:

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因此、总之、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

③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

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

【能力训练】

1、【2018届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般而言,气质所指对象往往是具体的人,而较少与国家联系在一起。

那什么是大国气质呢?

大国气质就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

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

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

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

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

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等问题。

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

《论语》中说: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

中国人注重次序与稳定,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

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这在中国外交内政的政策与行为中能够看得非常清晰。

第一,和为贵,是中国外交的首要特质。

“和”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含义由音乐之和,到人际关系之和,到国家政事之和,逐步深化。

追求和谐、珍视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取向。

第二,稳为上,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关键目标。

中国人向来注重次序和稳定。

尽管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但是,好治恶乱、好稳恶变的思想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顺势而变是中国治理转型的重要特征。

中国人非常重视审时度势、因势而变。

当前,中国社会面临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由此促使中国治理不得不顺势而变。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对“中国大国气质”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大国气质,是建立在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的基础之上的。

B.中国的大国气质因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就有了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C.中国的大国气质有着其他大国无法比拟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文明优势。

D.中国的大国气质并非总保持一致,因为它既追求次序和稳定,也追求因势而变。

【答案】A

点睛:

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

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外交内政等方面来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成因和特点。

B.文章第二段通过与几大文明发展过程的比较,论证了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的观点。

C.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以此为例,有助予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特征。

D.文章以中国外交内政的政策与行为中的表现,来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内涵特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论证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论证方法和论证观点的分析要得当。

B.文章第二段通过与几大文明发展过程的比较,论证了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的观点。

应该是论证了“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沉淀的历史底蕴深厚,所以中国的大国气质相对表现得更稳定、更具持续性。

B.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继续塑造这种气质不能抛开这些特点。

C.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而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是其他文明没有的。

D.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内涵,有助于应对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

【答案】C

【解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而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是其他文明没有的。

“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是其他文明没有的”不符合实际。

2、【2018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扬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

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

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

王维《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挑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

冯延巳《鹊踏枝》:

“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

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

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

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

唐代刘昚虚《阙题》: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