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9949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青浦区2017学年高二、高三年级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测试生命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

1.食品检测需要对营养物质进行鉴定,下列成分、试剂和颜色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淀粉:

碘液,蓝紫色B.还原性糖:

班氏试剂,红黄色

C.脂肪:

苏丹III染液,橘红色D.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黄绿色

【答案】D

【解析】淀粉的检测和观察,用的试剂是碘液,出现蓝紫色,A正确;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试剂:

班氏试剂(由硫酸铜、柠檬酸钠和无水碳酸钠配置成的蓝色溶液),颜色变化:

蓝色→棕色→砖红色或红黄色,B正确;脂肪的鉴定,试剂:

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颜色变化:

橘黄色或红色,C正确;蛋白质的鉴定,试剂:

双缩脲试剂(A液:

0.1g/ml的NaOH;B液:

0.01g/ml的CuSO4)颜色变化:

变成紫色,D错误,所以选D。

【点睛】本题考查淀粉、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等物质鉴定所用的试剂及对应的颜色变化,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基础性强,难度不大

2.运动过程中血糖浓度先降后升,其升高主要是由于胰高血糖素等明显增加,从而促进()

①糖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原的分解③肌糖原的分解④甘油三酯的转换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

【答案】B

【解析】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②肝糖原的分解和④甘油三酯的转换正确,所以选B。

3.下列化学反应属于水解反应的是()

①ATP→ADP②葡萄糖→丙酮酸③核酸→核苷酸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ATP水解可以产生ADP和Pi,因此ATP→ADP属于水解反应,①正确;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H],因此葡萄糖→丙酮酸属于氧化分解,不属于水解反应,②错误;③核酸的基本单位为核苷酸,因此核酸→核苷酸属于水解反应,③正确,故选B。

4.如图表示蔗糖酶在最适温度下催化蔗糖水解的模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模型能解释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其中B代表底物

B.该模型能解释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其中A代表蔗糖酶

C.如果温度升高或降低5℃,催化速率都将下降

D.不可用班氏试剂鉴定蔗糖酶是否完成对蔗糖的催化分解

【答案】A

【解析】该模型中A代表蔗糖,B代表蔗糖酶,C、D代表葡萄糖和果糖,体现了酶的专一性,不能体现其高效性;据题意是最适温度下的反应,故温度升高或降低,都会降低酶的活性,催化速率下降;班氏试剂只能鉴定是否有还原糖,不能鉴定蔗糖,故不能用其鉴定蔗糖是否水解完成,A错误,B、C、D正确,所以选A。

5.图1为的结构,图2为与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

B.图1中A代表腺苷,b、c为高能磷酸键

C.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图1中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D.图2中反应向左进行时,能量只能来自呼吸作用

【答案】C

【解析】图1的A代表腺嘌呤,其五碳糖为核糖,b、c为高能磷酸键,A、B错误;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表示ATP水解成ADP和Pi,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断开,即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C正确;图2中ADP转化为ATP的能量可来自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或呼吸作用释放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D错误;所以选C。

6.塞卡病毒病是通过伊蚊传播的一种疾病。

图表示塞卡病毒进入人体后发生的免疫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疾病传播途径为媒介物传播

B.该病毒能与Ⅱ发生特异性结合

C.Ⅲ为记忆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D.Ⅳ的化学本质是多糖

【答案】C

【解析】该疾病传播途径为病媒传播,A项错误;Ⅱ为浆细胞,该病毒能与Ⅱ发生特异性结合,B项错误;Ⅲ为记忆B细胞,再次遇到抗原时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C项正确;Ⅳ为抗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项错误。

【点睛】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判断:

根据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或结构进行判断。

(1)若某种物质作用于靶细胞,则该过程为体液免疫。

(2)若某细胞使靶细胞裂解,则该过程为细胞免疫。

7.已知豌豆子叶黄色(Y)对绿色(y)显性,种子圆粒(R)对皱缩(r)显性。

两株豌豆杂交,子代表现型如图所示,则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

A.YyRr、yyRrB.YYRr、yyRr

C.YyRr、YyRrD.YyRr、Yyrr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两株豌豆杂交,后代中的性状分离比为黄色∶绿色=3∶1,圆粒∶皱粒=1∶1。

子代黄色∶绿色=3∶1,说明亲本是自交类型,即Yy×Yy;子代圆粒∶皱粒=1∶1,说明亲本测交类型,即Rr×rr。

因此亲本的基因型是YyRr×Yyrr,D项正确,A、B、C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分析题图获取杂交后代中的性状分离比是解题的突破口。

解答本题最简单的方法是逐对分析法,即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每一对相对性状的表现型比例,推知每一对相对性状亲本的组合类型,最后再将两对相对性状亲本的基因型结合起来,据此答题。

8.图是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信息正确的是()

A.信息在突触中传递方向的是①→②→③

B.⑤的释放方式说明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④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D.缩手反射过程中信息仅以图中信号形式传导

【答案】C

【解析】图中①为突触后膜、②为突触间隙、③为突触前膜、④受体蛋白、⑤神经递质,信息在突触中传递方向的是③→②→①,A错误;⑤的释放方式为胞吐,不是主动运输,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没有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B错误;④是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C正确;缩手反射过程中信息既有图中在突触通过神经递质化学信号形式传递,也有在神经纤维上通过局部电流传导的电信号,D错误,所以选C。

9.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该实验32P标记的部位图是图中的

A.①B.②C.①和②D.①

【答案】B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让蛋白质外壳标记上35S和DNA标记上32P的两种噬菌体分别浸染无放射性的大肠杆菌,图示①为蛋白质外壳,②为DNA,故32P标记的部位为②,A、C、D错误,B正确,所以选B。

10.为探究不同浓度的2,4-D对绿豆发芽的影响,某学生用不同浓度的2,4-D分别浸泡绿豆种子12h,再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0.4mg·L-1的2,4-D溶液促进芽的生长、抑制根的生长

B.2,4-D溶液既能促进根的生长,也能抑制根的生长

C.1mol·L-1的2,4-D溶液是培养无根豆芽的最适浓度

D.2,4-D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功能,属于植物激素

【答案】B

【解析】A.据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0.4mg·L-1的2,4-D溶液既能促进芽的生长,也能促进根的生长,A错误;

B.据图可知,0.4mg·L-1的2,4-D溶液中根的长度大于对照组,0.7mg·L-1的2,4-D溶液中根的长度小于对照组,说明2,4-D溶液既能促进根的生长,也能抑制根的生长,B正确;

C.实验中2,4-D溶液的浓度梯度较大,不能说明1mol·L-1的2,4-D溶液是培养无根豆芽的最适浓度,C错误;

D.2,4-D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D错误;

答案选B。

11.在双螺旋DNA模型搭建实验中,使用代表氢键的订书钉将代表四种碱基的塑料片连为一体,为了逼真起见,A与T之间以及C与G之间最好分别钉()

A.2和2个钉B.2和3个钉

C.3和2个钉D.3和3个钉

【答案】B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考点定位】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名师点睛】1、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每分子脱氧核糖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脱氧核糖组成,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核糖核苷酸链,DNA分子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在双链DNA分子中,双链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T配对、C与G配对,其中A与T之间有2个氢键,C与G之间有3个氢键.

12.图1为细胞周期示意图,其中1~4代表各时期时间点;图2为中心法则示意图,①~⑤表示生理过程。

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A.图2中过程①完成的时间点是图1中的1

B.一般情况下过程⑤可以在G2期完成

C.通过过程③合成的蛋白质可以在时间点3形成纺锤体

D.G1期内可能同时存在过程②和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图乙中过程①是DNA复制过程,它应在细胞周期的间期即S期完成,所以时间点是图甲中的1——2,A错。

过程⑤属于RNA的自我复制,一般情况下在正常细胞内没有这个过程,B错。

过程③是翻译过程,即合成蛋白质,一般在细胞周期的G1、G2期完成,C错。

G1期是DNA复制的准备阶段,细胞内通过过程②和③合成相关的蛋白质,D正确。

考点:

考查细胞周期、中心法则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

13.2018年1月25日,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登上学术期刊《细胞》封面,表明我国的克隆技术再次走在世界前列。

下列描述与“中中”和“华华”诞生无关的是()

A.动物体细胞的核具有全能性B.无性繁殖

C.细胞和组织培养D.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中中”和“华华”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率先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两只猕猴,该技术包括培养体细胞、显微操作去除次级卵母细胞的核、将体细胞核注入去核卵母细胞、培养重组细胞成早期胚胎、将胚胎移入代孕母猴等,属于无性繁殖,没有基因重组,故A、B、C正确,D错误,所以选D。

【点睛】本题要了解“中中”和“华华”是中国科学率先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来的。

14.图为人体某早期胚胎细胞生长发育示意图,图中甲~戊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b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丁与戊因遗传物质不同而发生分化B.乙和丙的染色体组成不同

C.a过程是有丝分裂,b是细胞分化D.甲、丁、戊中的蛋白质完全不相同

【答案】C

【解析】a过程使细胞数目增加,属于有丝分裂,b过程使细胞种类增加,属于细胞分化,丁与戊的遗传物质相同,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故A错误,C正确;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则染色体组成不变,所以乙和丙染色体组成相同,B错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甲、丁、戊中信使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D错误,所以选C。

15.图为某地植物群落示意图,不同树的轮廓表示不同的树种。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树木A与B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

B.树木A与D的差异属于遗传多样性

C.图中全部植株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

D.树木E与F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D

【解析】观察题图可知,树木A与树木B属于不同的品种,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的,树木A与树木B的差异属于遗传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A项错误;树木A与树木D属于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树木A与树木D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B项错误;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因此图中全部植株不能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C项错误;树木E与F属于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项正确。

16.如图所示为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一种方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③过程分别称为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

 

B.该育种与传统杂交育种相比,最大的优点是繁殖速度快

C.该育种过程说明已分化细胞中不表达的基因仍具有表达的潜能

D.该育种方式涉及到转基因技术、胚胎移植技术

【答案】C

【解析】图中①表示基因工程技术,②③表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其中②表示脱分化,③表示再分化,④表示在胚状体外面加入人工胚乳和人工种皮制备人工种子的过程,A错误;该育种方法为基因工程育种,其最大的优点是目的性强,B错误;该技术依据的原理主要是细胞的全能性,已分化的细胞仍然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说明其中一部分不表达的基因又开始表达,C正确;该育种过程不涉及胚胎工程,D错误,所以选C。

【点睛】传统杂交育种技术往往需要6-7年,容易误认为基因工程育种与传统杂交育种相比,最大的优点是繁殖速度快,错选B。

17.已知某物种的一条染色体上依次排列着A~E五个基因,图中没有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化的是()

A.AB.BC.CD.D

【答案】D

18.如图是微生物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234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操作前要将接种环用酒精消毒

B.划线操作须在火焰上方进行

C.只有在5区才可以得到所需菌落

D.在12345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灭菌

【答案】D

【解析】在每次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接种环的灭菌方法应是在火焰上灼烧,不用酒精消毒,A错误;B、接种时划线操作是在火焰周围进行,B错误;在5个区域中,只要有单个活细菌,通过培养即可获得所需菌落,C错误;每次划线前都要灼烧接种环,目的是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每次划线的菌种都来自上一次划线的末端,D正确,所以选D。

1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

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改变了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隔离的实质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D错误。

20.固定化酶技术提高了酶的利用率,下列关于固定化酶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固定化酶技术就是固定反应物

B.固定化酶的优势是能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

C.酶经固定化后无法重复利用

D.固定化酶是将酶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固定化酶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所以A错误,D正确;固定化细胞中含有多种酶可以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B错误;固定化酶的优势为可以重复利用,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等,C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固定化酶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对课本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综合题

(一)回答下列关于细胞及细胞分裂的问题

观察图中的各种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21.A、B、C共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

C与A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

22.图中B细胞膜正在向内凹陷,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

该时期细胞中最主要的变化是____。

23.D图中a、b、c表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其中b代表____,B图所处时期与D图中的____对应。

24.若A为洋葱表皮细胞,浸泡在一定浓度KNO3溶液中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又出现自动复原,与此现象相关的细胞器有()(多选)

A.内质网B.液泡C.线粒体D.高尔基体

25.该模型边界(膜外壳)由一种脂质成分构成,该成分可能是____分子。

将该结构置于一定浓度的K+溶液中一段时间,检测发现K+不能进入其中。

若你是科学家,将如何改造这个结构,使其能够吸收K+?

这样改造的依据是?

____。

【答案】21.

(1).核糖体

(2).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2.

(1).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23.

(1).染色单体

(2).Ⅱ24.BC

25.

(1).磷脂

(2).在其膜外壳中加入K+的载体,填充物中加入ATP或线粒体,因为K+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相应的载体协助,并消耗能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点(都有核糖体,原核细胞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图像的特点(减I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II染色单体分开,移向两级)和染色体、染色单体及DNA的数量变化规律(染色体在减I结束减半,减II后期暂时加倍;染色单体在减I时是染色体的两倍和DNA相等,减II后期消失;DNA因间期复制,在减I时为染色体的两倍,减I结束减半,减II结束再减半);主动运输的特点(需载体和能量)。

21.A为成熟的植物细胞、B为动物减I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C为细菌,因细菌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故三者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C与A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即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故为C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2.图中B处在减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膜向内凹陷体现了其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3.D图中I为减I前的间期,II为减I,III为减II前、中期,IV为减II后期,V为末期。

a在减I结束减半,减II后期暂时加倍,故a为染色体;b在减I时是染色体的两倍和DNA数量相等,减II后期消失,故b为染色单体;c在减I时为染色体的两倍,减I结束减半,减II结束再减半,故c为DNA;B图所处时期是减I后期与D图中的II对应;

24.洋葱表皮细胞浸泡在一定浓度KNO3溶液中,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又出现自动复原,因为开始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去水分发生质壁分离,同时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吸收K+和NO3—,消耗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导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收水分大于失去水分自动复原,故与此现象相关的细胞器有液泡和线粒体;

25.该模型边界(膜外壳)类似细胞的膜结构,由一种脂质成分构成,故可能是磷脂分子;将该结构置于一定浓度的K+溶液中一段时间,检测发现K+不能进入其中,因为K+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相应的载体协助,并消耗能量,而该模型没有载体,不能提供能量,要使其能够吸收K+,在其膜外壳中加入K+的载体,填充物中加入ATP或线粒体。

【点睛】成熟的植物细胞浸泡在一定浓度KNO3溶液中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又出现自动复原,是因为水分进出细胞液比细胞吸收K+和NO3—的速度快,且外界KNO3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所以先发生质壁分离,之后自动复原。

(二)回答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问题

图是人体脂类代谢及内环境稳态调节部分机制的示意图(图中ㄚ表示LDL受体,IDL为中密度脂蛋白,LDL为低密度脂蛋白,VLDL为极低密度脂蛋白,英文字母代表物质)。

LDL既可以运往靶细胞,也可以通过肝细胞膜上的LDL受体进入肝细胞而被清除。

IDL也能与LDL受体结合。

26.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

从细胞增殖能力分析,肝细胞属于()

A.不增殖细胞B.增殖细胞C.暂不增殖细胞D.全能细胞

27.所有脂蛋白均由各种脂类物质和_____构成。

据图,VLDL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多选)。

A.运载胆固醇

B.将内源性脂类物质运送到靶器官

C.运载甘油三酯

D.将血液中的脂类物质运送到肝脏

28.据图分析,在寒冷条件下,垂体释放的激素A____可以使甲状腺释放的激素C含量增加,以促进对F的利用。

此时,与C协同产热调节体温平衡的激素为____。

29.健康人若摄入过多高脂食物,血液中LDL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写出分析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6.C27.

(1).蛋白质

(2).ABC

28.

(1).促甲状腺素

(2).肾上腺素

29.

(1).增加

(2).摄入高脂食物,导致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增加,进而引起血液中IDL、LDL生成量增加;过多的IDL、LDL占据LDL受体,阻止LDL和IDL继续进入肝细胞;同时靶器官所接受的LDL有限。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人体脂类代谢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据图分析,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B表示抗利尿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D表示肾上腺素,E表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F表示甘油三脂;脂蛋白是由各种脂类物质和蛋白质结合的,VLDL进入血管后,会参与运载胆固醇、将内源性脂类物质运送到靶器官并运载甘油三酯;寒冷条件下,垂体会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释放的激素含量增多,促进对F的利用增加,使产热增加,与甲状腺激素起协同作用的是肾上腺素。

26.肝脏具有极强的再生和恢复的能力,肝脏细胞属于暂不增殖细胞;

27.所有脂蛋白均由各种脂类物质和蛋白质构成;VLDL进入血管后,会参与运载胆固醇,将内源性脂类物质运送到靶器官并运载甘油三酯,故选ABC;

28.据图分析,在寒冷条件下,垂体释放的激素A为促甲状腺素,可以使甲状腺释放的激素C(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以促进对F的利用;与甲状腺激素协同产热,调节体温平衡的激素为肾上腺素;

29.健康人若摄入过多高脂食物,导致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增加,进而引起血液中IDL、LDL生成量增加;过多的IDL、LDL占据LDL受体,阻止LDL和IDL继续进入肝细胞;同时靶器官所接受的LDL有限,血液中LDL含量增多。

(三)回答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问题

科学家对绿藻的光合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图示绿藻细胞中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结构与生理过程,图表示绿藻细胞内的物质转化过程,图中字母代表化合物,数字表示生理过程。

图表示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绿藻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

30.光合系统PSI、PSII分布于结构甲_____中,据图1分析,PSI、PSII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图1中反应①称为_____,它属于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_反应阶段。

32.图1中的反应③与图2中的反应_______是同一过程,都被称为_____,乙物质对该过程不可或缺,它能够促进图1中的_____________合成为______________,从而使物质M转化为物质N。

33.图2中的物质X和Y均为三碳化合物,但却有诸多不同,请例举至少2个方面的不同。

_____。

34.图3中C点时,限制绿藻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有____。

此时叶肉细胞内产生[H]的场所有(_____)。

(多选)

A.细胞质基质B.线粒体C.叶绿体D.细胞核

35.把处于图3状态的叶肉细胞生成和转移O2的信息,在图4中用

表示出来。

【答案】30.

(1).类囊体

(2).获取电子,并将电子传递给NADP+

31.

(1).水的光解

(2). 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