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2714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doc

《人教版三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doc(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doc

第六单元壮丽的祖国山河

【教学内容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由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组成。

这里有古人赞颂长江雄伟气势、西湖迷人风采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北国各个季节不同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展示现代都市风采的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

语文园地六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宽带网”五个方面的内容。

“口语交际”是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或自己想去的地方。

这次“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续,可以将“习作”和“口语交际”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向学生作些习作方面的提示。

这次习作要达到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感兴趣的要求,关键是要抓住“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来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写22个字,会认31个字,正确读写精读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和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1、学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境。

2、学习课文时,在充分阅读、讨论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领略自然风光之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摘抄、积累好词结局。

4、试着写一写“一个吸引人的地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

1、学习本组课文,可以将新旧两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壮美山河。

2、学习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其它三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和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丰富语言的积累。

【教学课时】

课时分配

古诗两首2课时

富饶的西沙群岛2课时

美丽的小兴安岭2课时

东方之珠1课时

语文园地六3课时

习作3课时

21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句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法与学法】

师: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

生:

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默写《望天门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

学法:

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

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

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

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

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七、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山灵秀

水矫健

帆潇洒

【教学反思】

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时,我的心里不由得一阵轻松。

不仅按规定的课时讲完了内容,而且在课堂上也没有了我平时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

认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到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初备课时,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书籍,自我感觉这首诗挺难讲。

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大家的兴趣呢?

于是教学初设计这样的环节:

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

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当然他们借助了手上所有的工具书,有查《词语手册》中介绍作者的,有查《古诗七十首》的,有查《课课通》的,等等,说出了很多关于作者的介绍,看来孩子们对于李白了解得比较多了。

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欣赏结束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

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

壮观。

紧接着发问: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我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

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

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汹涌。

轻轻松松便学下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虽然方法简单,但是即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了解。

看来学习古诗这种教学方法还是挺好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诗的意思。

2、学习生字,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

学法:

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

提问:

西湖的景色美吗?

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

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3、读通课文:

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朗读交流。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

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

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五、板书设计:

21、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灵秀晴方好

水矫健西湖{}美妙神奇

帆潇洒雨亦奇

【教学反思】

1、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铺垫得较好,有层次性。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接力读、齐读、配乐入境读,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

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诗词,反复吟咏诗句,体现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培养学生语感,感悟诗意,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转移。

3、在想象中个性化感悟诗中的意境。

如:

“一边读,一边想: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

其中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个“奇”字中蕴含的:

奇特、奇妙、奇异、神奇等其中不同的奥妙和丰富的内涵。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学生读诗的韵味不够浓,我铺垫的语言如果再丰富些,而且让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感受意境之后,再让学生在想象中读,学生读诗的韵味会更浓。

2、教学设计过于面面俱到,容量过大,再加上没有掌握好时间,整堂课张弛无度,后面的点拨“打比方”这个课文很重要的表达方法以及拓展环节不得不草草收场,由于激励不到位,学生背诗的热情上不来,也没法展示师生吟诗的高潮,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有些遗憾。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五光十色、威武、茂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理解关键词句,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几句话是围绕什么写的。

2、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3、感情朗读,欣赏读、体会“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激发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难点:

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魅力和富饶。

【教法与学法】

师:

读议法。

生:

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地图,学生收集有关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

会写“蓝、赖”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法与学法】

师:

读议法。

生:

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地图,学生收集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解释课题

在祖国的南海上,有一群岛屿,叫西沙群岛。

这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所以人们称它为“富饶的西沙群岛”。

(板书课题)

课题中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根据这一个词想想:

课文大概会写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自学要求。

读懂字音,记住字形。

画出不懂得词,小组内解决。

3、教师检查,小组汇报。

(1)以字带词,理解字义。

检查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如“富饶”一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

教师先出示“绕”,让学生读读,在出示“富饶”。

而“海参”等词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后通过理解等多种形式掌握。

(2)以词代句,加强朗读。

五光十色:

①问:

“五光十色”什么样儿?

课文里怎样写的?

(播放课件,展示不同颜色的海水画面,教师解释“瑰丽无比”:

有深蓝的、淡青的、淡绿的、杏黄的,多像一个变色的世界,真是一个五光十色)这么美,怎么读?

②再读,思考:

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是五光十色的?

③再想想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三、再读课文,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读课文第1、2自然段,用文中的词语概况出你对西沙群岛总的印象。

四、课后拓展

①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诗句、谚语、歇后语等。

②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反思】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西沙群岛的距离,我在整堂课上创设了去西沙群岛旅游观光的情境,以生动的导语贯穿整堂课。

如开头我先让学生说说去过那些地方游玩过,接着说“今天我们要去看看美丽的西沙群岛,请大家作好准备,我们出发了”。

初读课文后,我指名学生找出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西沙群岛的特点,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围绕着这些特点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哪些地方。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一开始就能弄清楚课文写景的顺序。

学习“海底”部分时:

刚刚看过美丽的海水,让我们穿上潜水衣,潜入海底去欣赏一下吧!

这样的情境创设很能吸引三年级的小学生,课堂上他们对西沙群岛始终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学习积极性很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习课文第3-7自然段。

二、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法与学法】

师:

读议法。

生:

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地图,学生收集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要求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后几个自然段,感情朗读课文,知道每段写的是什么,说说课文是怎么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

二、学生自读课文第3-7自然段

1、自读自悟。

2、小组交流:

说说西沙群岛怎么“物产丰富”。

3、讨论回答。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欣赏读。

重点指导3、4自然段。

(1)指四名学生分句分段朗读,评议指导。

(2)齐读。

(3)出示句子:

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说说句子的理解。

(西沙群岛的海里的鱼非常的多,并非真的水和鱼各占一半。

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在文中将“有的……有的……”加上点,再读一读,说一说。

(形状各异)

5、感情朗读第5、6自然段

(1)知道感情朗读。

(2)出示句子: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说说句子的意思。

(西沙群岛上鸟多)

课文是怎样将鸟多写具体的?

(用鸟蛋多、鸟粪多来说明尿多)

6、齐读第7自然段。

说说主要内容,把与第一自然段相似的句子找出来,并画上“﹏”。

说说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总结全文)

7、小结。

全文用“总述-分述-总结”的方法,从“海面”、“海底”、“岛上”这四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的。

我们将永远记住南海上的岛屿---富饶的西沙群岛。

三、资料、图片交流

1、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2、学生结合课文质疑,集体讨论解疑。

四、拓展延伸

学完了课文,你是说一说、写一写、还是画一画这“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来表达你的喜爱之情?

四、板书设计: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总述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海面:

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分述海底:

珊瑚海参大龙虾鱼(非常多)

海滩:

贝壳海龟

岛上:

鸟(多)

总述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我多次根据教材的特点安排了语言实践,课文里有几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着一句话写的,我先让学生找出来,然后再说说围绕着一句话怎么具体的叙述。

我给出一个例句“秋天里各种水果都成熟了。

”让学生围绕着这句话口头说,学生情绪高涨,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语文知识,培养了能力。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也让我了解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这堂课上下来,让我感受到最大的不足就是时间安排上不妥,结尾部分有些仓促。

(2)在今后的课堂中应该多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练习朗读,从有感情的朗读中去感受课文,理解课文。

(3)多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增强自我应变能力,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能力。

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学习到知识,教师也通过传授学生知识让自己看清了需要改进的部分。

今后我会多向其他老师学习,去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3、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与丰富的物产。

4、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生动性,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及表达的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背喜欢的段落。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收集有关的小兴安岭的图片,文字资料。

2、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直观感受文章所描写的景色。

3、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讨论、交流,理解文章内容,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兴安岭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感情,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准确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述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师:

情境导入,先导学,再扶学,最后自学。

生:

欣赏课件,多形式读、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议一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融、汇”等10个生字,会写“汇、欣”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抽出、嫩绿、汇成”等15个词语。

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二、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兴安岭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教法与学法】

师:

情境导入,先导学,再扶学,最后自学。

生:

边欣赏课件边学习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小兴安岭四季风光的课件。

2、让学生说画面,从而导入课题:

《美丽的小兴安岭》

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初步感知。

 a.学生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由读课文。

b.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交流。

 a.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读,集体读。

b.重点指导难读的字。

c.指名学生读课文,大家评价。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了解词义

1、欣赏了小兴安岭美丽的四季,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作者是怎样描述这美丽的景色的呢?

让我们打开课本,根据课文中给出的有关提示,预习课文。

(读读课文、听听课文)

3、预习了课文,你能说说作者眼中的小兴安岭是什么样子的吗?

(美丽的花园、巨大的宝库、绿色的海洋)从这三个词语中知道了什么?

(小兴安岭非常的美丽、有许多珍贵的东西、树木非常多而且长得很茂盛)

小结过渡:

是啊!

小兴安岭美在四季,美在树木。

那么,在不同的季节,小兴安岭的美又呈现出些哪不同的特点呢?

让我们跟随作者首先进入春天的小兴安岭。

四、抓住重点句段,品读体会

学习“春天”一段。

1、指名读。

2、谁说说作者在春天来到小兴安岭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3、作者又是怎样抓住这些景色的特点来描写的呢?

4、过渡:

刚才,我们抓住重点词语读懂了这一自然段的每一句话。

谁来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景色)

5、怎样通过朗读来体现这种生机勃勃的美呢?

大家在朗读时就要注意突出描写景物特点的词语。

(1)自己体会语气来读一读。

(2)指名试读。

小结过渡:

听着大家的朗读,可以看出,大家好像还沉浸在小兴安岭生气勃勃的春天里,是吗?

是啊!

我们还没看够春天的美景呢,夏天以悄悄地来到了。

下节课,让我们迎着夏天灿烂的阳光,再次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进行环保教育,达到德育目的。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师:

情境导入,先导学,再扶学,最后自学。

生:

边欣赏课件边学习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

2、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小兴安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二、学习“夏天”一段

1、学生按上节课的学习方法,阅读理解课文“夏天”一段。

2、检查自学情况。

(1)这一段有几句话?

(2)这四句话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3)刚才我们按提示理解了每一句话,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概括本段段意。

4、朗读训练:

这么美的景物,我们来读读,喜欢哪一句的就来读哪一句。

5、过渡:

这一段只用了四句话就把小兴安岭夏天的阳光灿烂、浓雾弥漫、树木葱茏、野花盛开的诱人景色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那么小兴安岭的秋天、冬天又是怎么的呢?

你们想想知道吗?

现在,老师就让你们自己去走一走,看一看。

三、按上述方法,学生自学“秋”“冬”两段,并随时进入讨论区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与大家交流。

2、朗读课文。

(1)过渡:

春天的芬芳、夏天的葱绿、秋天的金黄、冬天的洁白,构成小兴安岭一年四季,多美的一幅画啊!

一个个有声有色的镜头,已经在我们头脑的“银幕”上放映出来,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来体现小兴安岭的美丽呢?

请同学们试一试如何去读。

(2)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