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3704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1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pdf

《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pdf(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pdf

?

收稿日期:

2008-02-15?

作者简介:

梁桂莲(1981-),女,湖北当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

2008年第2期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22008第21卷JOURNALOFHAINANNORMALUNIVERSITYGeneralNo.94(总94期)(SocialSciences)Vo1.21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梁桂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

伴随着政治改革和思想革命而发生的晚清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前声和先导。

从语言的角度看,晚清白话文运动因为在语言工具论的层面上,注重文学的宣传和普及效用,从文体和语体上入手改良,忽略了语言作为系统的社会文化存在的本体性,虽没有从根本上超越古汉语的语言系统,却在事实上动摇着旧文学的阵营,促成了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和转型。

关键词:

新民;语言观;语言系统论;语言本体论中图分类号:

H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23X(2008)-02-0025-05?

茅盾说:

?

我们论述五四!

新文学运动的时候,应该立专章论述清末的风气变化和一些起过重要作用的前驱者。

梁任公、黄遵宪等人的新运动(新小说运动和所谓诗界革命!

),已经在动摇着旧文学的阵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替五四!

新文学运动准备条件。

1晚清轰轰烈烈的文学改良和语言文字变革运动,是?

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前声和先导,促成了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

时值今日,在文化的多元化语境下,考察现代文学的发生和转型已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热点和显学,当我们把目光投注在作为五四文学革命先导的晚清白话文运动时,重新从语言的角度审视晚清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及其得失,或许是不无裨益的。

一?

晚清白话文运动及其理论历史上,任何一次语言及其文字的变革都不是孤立的,既是文化内部语言演变的自然进程,更是时代思潮在文学、文化领域的反映,是思想文化层面上的深层次变革。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发生,不仅是文学语言自身发展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变革、思想革命的激荡下,知识分子寻求救亡之道,由器物、制度进而要求在文学、文化领域的现代化尝试。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以来,救亡和启蒙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

落后就要挨打的焦虑下,有识之士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进行价值重估,揭出病根,引起疗救的注意。

新民、改造国民性,就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提出的对中国政治、文化痼疾的自我诊治和疗救。

1898年维新前后,?

新民、?

改造国民性成为当时救国救民的焦点和热点。

新民,是在语言文字大众化、通俗化的情况下,启发民众,让他们阅读新理论,掌握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实现民族意识的觉醒。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发生,既是时代发展、思想变革的要求,也是晚清知识分子积极入世,以文论政,以文救国的反映,更是文学随时代变化、演进的内在发展。

从魏源、龚自珍开始,晚清知识分子在经世致用思潮的激荡下,积极关注参与社会现实,表现出强烈的务实、致用精神。

有识之士开始以文论政、译书传播思想。

传统文学重形式轻内容,无病呻吟,不能适应表达富含逻辑思辨的现代思想和情感,就是外来的新名词也无法在古文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更别说翻译西洋文学中的复杂文句、细致描写和缜密思想了。

严复、林纾用古文译书,讲求信达雅,但读者?

不可猝解,訾其艰深。

更重要的是文言的言(口头语)文(书面语)分离,造成了民众识字不多,民智不开,知识分子与民众隔绝的局面和现状。

1887年黄遵宪在#日本国志文学志%里提出?

盖语言与文字离,则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要求实现言文合一,以利于知识的普及,文化的传播,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梁启超继承了黄遵宪的观点,于1898年提出文学改良,提倡以?

欧西文思入文,打破传统的古文义法,解放思想,表达真情实感,不求文字华丽,但求平25易畅达,说理明晰。

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负载了借语言来改造思想的使命和重任,随思想而改变文体、文风,汪洋奔放,条理浅显,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古文了,从语句、意境、风格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与现代文学沟通的努力。

梁启超在#小说丛话%中说:

?

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

各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

同胡适一样,梁启超认识到文学的?

历史进化观是由?

古语变为俗语,由文言变为白话,更难得的是,他意识到语言是文学变革的关键和利器,主张以俗语、口语入文,这不仅不是文学的退化,而是文学进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这种主张,改变了士大夫的?

今人出话,皆用今语,而下笔必效古言的旧观念,推动了文学变革的发展。

?

白话文口号的正式提出是1898年裘廷梁在上海#苏报%上发表的#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在这篇文章里,裘廷梁明确提出了?

崇白话废文言的主张,并提出了提倡白话文的五个有利条件,最著名的是他提出的白话的八点优长:

?

一曰省日力,?

二曰除骄气,?

三曰免枉读,?

四曰保圣教,?

五曰便幼学,?

六曰炼心力,?

七曰少弃才,?

八曰便贫民。

2178这八条中?

省日力、?

便幼学、?

少弃才、?

便贫民正是文言不及的地方,文言艰深复杂,学习时间漫长,不利于童蒙子弟学习掌握,也不利于运用,就更不用说传播交流了,白话通俗、简便,学习快捷,运用灵活,无疑是民众和幼童掌握知识、接受思想的利器。

裘廷梁进一步说:

?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

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实学不兴,是谓无民。

将白话与实学联系起来,将文学及语言的功能提高到政治、经济乃至整个民族的层面来论述利害,是晚清文以致用的表现,也是晚清知识分子积极入世,孜孜以求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文化表达。

裘廷梁的白话文理论说明了白话文的重要以及当时白话文应用的势在必行。

在裘廷梁的提倡下,白话文运动渐趋高潮。

维新变法前后,白话文运动达到高潮的一个契机是大众媒介的传播和影响,表现是白话报的大量涌现。

早在19世纪50年代,中国已开始出现了报纸;蓬勃发展,是在机械印刷代替手工印刷的维新时期。

晚清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使得报刊的出现一开始就打上了救亡图存、启蒙新民的烙印。

在读者大众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晚清报刊媒体适时而变,力求通俗化和白话化,多采用报章体、演讲体方式,说理明晰,亲切自然,起到与民众直接对话或宣讲的效果。

1898年裘廷梁主编#演义白话报%,其对象主要是?

成童以上学堂的学生。

#演义白话报%第一号宣称:

因国运危殆,?

中国人要想发愤立志,不吃人亏,必须讲求外洋情形,天下大势。

要想讲求外洋情形,天下大势,必须看报。

要想看报,必须从白话讲起,方才明明白白。

这些报纸的目的在于?

把各种有用的书籍报册,演为白话,总期看了有益。

1900&1911年间,白话报和白话学会兴起如潮,其中白话报刊高达111种,当时最著名的白话报有#中国白话报%、#安徽俗话报%、#白话杂志%等。

这些报刊和组织又多是?

维新时代的典型刊物,大都为革命派创办,正如蔡元培所言,这些报纸?

表面普及知识,暗中鼓吹革命工作。

晚清白话报的启蒙新民是与革命紧密相连的:

一方面分析天下大势,中西比较,阐明中国落后的现实;一方面引进民主、进化、科学等概念,对传统思想重新阐发,作出有利于革命的解释,用以消蚀、质疑晚清社会传统的文化资源和清朝政权的合理性、合法性,使民众对清朝政府产生怀疑和革命思想。

言文一致、普及知识的另一实践是语音文字拼读运动。

中国文字属于表意文字,难以学习、记忆。

为了方便民众学习、掌握语言文字,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实践语音文字拼读,以字母拼读文字。

最早创造拼音字母来拼读的是沿海各省和西洋传教士接触最早的人。

厦门卢赣章的?

切音新法和福建蔡锡勇的?

传音快字,都是字母运动的先锋。

最著名的是王照创造的官话字母。

官话字母是专拼白话的,为求言文一致,他以北京话为标准,并主张文字应随语言变迁。

王照的官话字母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赞同,在辛亥革命前夕逐渐推行。

官话字母的推行,目的在于提倡一种字母给民众作为识字求知识的利器。

晚清白话文运动主要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将文言变成白话,一是表意文字向表音文字转变的尝试,两方面都是为了达到言文合一,普及知识,启迪民智。

梁启超的文学改良,在语体形式上进行,但为?

古人风格所限;裘廷梁的白话文运动,又多针对童蒙小儿、村野民夫,是语言文字的普及应用。

在这场运动中,语言的变革得到强化,白话文的功能和意义逐渐凸显出来,日益显示出改革的必要。

但梁启超、裘廷梁等人强调的是白话文的工具性,没有考虑到白话文作为语言具有独立和本体的意义。

因此,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如潮涌起,又旋即沉寂。

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度掀起白话文的浪潮,才使得白话文作为现代文学的国语的地位得到确立,发展成与古代汉语截然不同的现代汉语。

与此相比,晚清白话文运动仍未改变古汉语的独尊地位。

这一差异是如何造成的?

下面拟从语言的角度来试作探讨。

二?

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

(一)从语言本体论看传统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形式,是思想的载体,即语言工具论。

现代语言哲学则认为,语言不仅是工具,也是思想思维本身,是本体,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

中国传统的语言观限于器道之分,体用之辨,一直将语言作为工具、形式来看待,历来的文学26转引自陈万雄: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35,136页。

变革也大凡从形式入手,由四言变骚体,变五言,变七言;诗词曲的更迭等。

语言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从产生到发展都与社会历史文化紧密相关,并以交流、书写的方式进入到社会文化结构中,成为社会价值和精神文化的聚合体。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反映,而不仅仅只反映着社会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

在这种意义上,语言是一种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社会存在。

因此,语言变革触及的是历史文化层面上的深层次变革。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渐成时势,一方面在于语言自身发展的合理要求,另一面也恰在于现代思想已经无法在文言中找到载体,也很难用文言来圆满实现,文言在当时已经很不合时宜。

白话文的产生,在梁启超、裘廷梁等人手里,看起来是一个纯粹的文体和语体的改变,其中蕴含的正是思想的革命。

其实也正是思想革命推动了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发展,以白话文运动为载体和工具,赋予了新思想、新观念以合法的存在。

因此白话文运动不仅是文化的自然演进,它呼唤的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和思想观。

在西学浪潮的汹涌下,晚清知识分子注重知识的普及和工具的推广,但没有从本体上认识白话,只把语言当成思想的载体。

裘廷梁说:

?

中文也,西文也,横直不同,而为用同。

文言也,白话也,繁简不同,而为用同。

只有迟速,更无精粗,?

今虽以白话代之,质干具存,不损其美。

2178裘廷梁认为,语言作为工具,虽然在形式上各不相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他所说的?

而为用同。

他认为文言和白话、中文和西文,尽管有形式和表达上的区别,但在思想本质上并没有根本的矛盾和冲突,文学和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主要表现在内涵方面。

事实上,语言本身就是思想和文化,语言不同,思考的方式就不同,对文化和事物的理解也不同。

裘廷梁的白话文主张主要是普及知识,针对下层不识字的民众的,文言作为传统文学的根本,在他看来,仍然?

质干具存,不损其美。

以形式和工具的不同来分别白话文和文言文、中文和西文的观点使得裘廷梁的语言思考仍局限于器用的层面,忽略了语言深处的思想和文化。

裘廷梁提倡白话文,主编白话报,以白话为工具,语言在其中是一种转述或转译的作用,把古的演为俗的、今的,并没有承载新的思想和内容,实践上没有创作新的白话文。

他主编的#中国官音白话报%内容分为三类,一类是?

演古,将古籍译成白话文;一类是?

演今,将已出版的中外名人撰述译成白话文;一类是?

演报,取各报刊载的?

中外之政事、?

西政西艺以及?

外人之议论之足以药石我者译成白话文。

其目的就在于?

稗商者、农者、工者、及童塾子弟,力足以购报者,略能通知中外古今及西政西学之足以利天下,为广开民智之助。

因此,晚清白话文是提倡语言文字的通俗化、大众化,传播知识、普及思想,为白话文争一地位,并非是以白话代文言,实行语言革命。

蔡元培就说:

?

民元前十年左右,白话文也颇流行,(但那时候做白话文的缘故,是专为通俗易解,可以普及常识,并非取文言而代之。

主张以白话代文言,而高举文学革命的旗帜,这是从#新青年%时代开始的。

3五四白话文运动高举?

文学革命的大旗,主张从语言入手,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建设现代新文学。

这不仅是实现语言文字的通俗化和大众化,根本的是创造、建设一种有别于古汉语的现代汉语,实现语言与思想的统一。

因此,五四文学革命,说到底是彻底的语言的革命,是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

活的文学和?

人的发现)同时进行的,它所带来的不仅是语言和文学的变革,而是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重估,更重要的是新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的重建和确立。

马克思、恩格斯说:

?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语言不仅是工具,也是内容,既是思维的形式,也是思维本身。

语言即思维。

思想自始自终都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语言能走多远,我们的思想就能走多远。

但在晚清,很少有人能从思维、思想的层面看待语言,只有极少数人,如王国维,已经开始注意到语言的工具、思维相联系的性质。

他说:

?

夫言语者,代表国民之思想者也,思想之精粗广狭,视言语之精粗广狭以为准,观其言语,而其国民之思想可知矣。

?

言语者,思想之代表也,故新思想之输入,即新言语输入之意味也。

4语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和反映,它反映着国民的思想认识水平。

从思想的层面看,语言不仅是?

言,更是?

思,语言和思想不可分离,语言的输入、变革,同时也就是思想的输入、变革,语言承载着思想、文化。

晚清的翻译文学和白话文运动,就是以这种新语言的输入,给予了新思想、新观念以存在的合法性,动摇了传统文化和文学价值观念的基础,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白话文的发动(某种程度上是语言的现代化),折射出的正是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追求。

(二)从语言系统论看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点的符号系统。

语言不仅是一个封闭的、完整的、自主的符号系统,并且还是社会文化的系统。

古代文言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语义系统,即古汉语系统。

这个系统不单纯指语言本身,更是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社会心理等综合交汇、积淀的结果。

因此,古代汉语作为中华民族两千年来的书面语,其使用就不仅是文言和白话的雅俗之别,更内在的则是传统文化精髓、士大夫情结、诗书礼义等传统和精神的体现和表达。

因此,语言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民族精神、历史文化的系统化和精神化,甚至文化化表达,在这种意义上来说,语言的隔膜是民族之间文化、精神最根本的隔膜,而语言的变革也将会是根本的变革。

27转引自陈万雄: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35,136页。

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最初是和文字的形成联系在一起的。

文字由符号和意义两部分组成。

研究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我们会清楚地看到文字符号由复杂到简单、由具象到抽象,意义由简单趋向复杂的发展历史。

文字的最初出现是结绳记事,即模仿实物来表达意义,由此发展出最早的象形文字,直接摹仿实物并以实物的形态作为符号;其次才慢慢发展到会意、指事,最后才发展到形声,逐渐摆脱对实物的依赖而获得自己独立的意义,发展成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文字符号,并形成自己特有的语义系统。

汉字的这种字形的由复杂到简单,字义的由简趋繁、由实物到抽象的发展变化,表明了由汉字构成语言主体的汉语逐渐符号化、抽象化,摆脱具象的客体世界,成为独立的文化世界(系统)的发展过程。

它越来越具有独立的认识价值,形成一个意义世界,成为一个抽象的观念的符号化的文化世界。

汉字的发展历史,就是逐渐摆脱图像,不断符号化、抽象化、独立化的过程。

文字的这种符号化、抽象化、独立化的过程就是形成自己的语义系统的过程。

晚清白话文运动提倡白话文,主张语言文字、语体形式的变革,其所使用的工具是古代白话,它集俗语、俚语以及佛典用语于一体,从性质和思维方式来看,并没有超越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

古代汉语系统是以文言文为主导,为书面语,古代白话为辅,为口语,共同组成一个语言系统。

古代白话多出现于小说、变文及市井的口头语中,具有文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但它所使用的语法、语义、逻辑、思维等都是古代文言的习惯和思维。

古代汉语在形成和发展的两千多年间,已经形成了严密的逻辑结构和语义组织,只改变语体形式,难以动摇文言的逻辑结构和组织。

语言变革,就不仅是语体形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变革和精神的变革,?

非革其形式,当革其精神。

因此晚清白话文运动使用古代白话,实行语言文字的通俗化、大众化,并没有脱离古代汉语系统,语法、句法、结构组织、语言思维和习惯都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是以古变古,某种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语言规范和文学传统,但没有建立起现代的语言规范。

?

人从自身中造出语言,而通过同一种行为,他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樊篱,一个人只有跨过另一种语言的樊篱进入其内,才能摆脱母语樊篱的约束。

5人在发展中创造语言,并通过语言认识自己,同时人也被束缚在语言的樊篱中,画地为牢,难以突围。

语言如此,文化也如此。

语言文字在长期的使用中,形成了历史规范,一方面具有社会约定俗成的共识性,保证了人们共同体的凝聚和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又具有顽强的保守性,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需要,总是不断地突破原来的语言文字传统规范,不断探索和运用新的语言。

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没有摆脱古代汉语的束缚,也较少借用欧化语言来实现语言的突围。

与此不同,五四的白话文是以白话(口语)为基本,加入古文的词和成语,方言、外来语等组织起来的。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欧化语言,不仅在语言名词上,更在于文法、组织、逻辑等都借鉴了西洋语言的优势。

现代汉语不同于古代汉语,也不同于古代白话,它是语言本土化和欧化的结合,即它吸取了古汉语中方言、白话、俗话等有益成分,同时又吸收欧化的语法、文法结构、逻辑和思维,其主体则是现代白话(口语)。

白话文相对文言来说,是一种新生的、不完备的语言,没有形成一个严密逻辑体统,它因为流传在市井之中,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又因其只在小道文学中出现,保留了自身的原始、俗白,以它作为现代汉语的主导,更具有优势。

它可以开放、有效地吸收其他的方言、外来语以及古文里的词,以重新整合,这种强大的整合能力,使得它在开始产生之时就能不断完善、发展。

周作人就说:

?

古文不宜于说理(及其他用途)不必说了,狭义的民众的言语我觉得也绝不够用,绝不能适切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思;我们所要的是一种国语,以白话(即口语)为基本,加入古文(词及成语,并不是成段的文章)方言及外来语,组织适宜,且有论理之精密与艺术之美。

6这指明了现代汉语是以白话为基本,综合古文、方言、俗语、外来语等诸多成分并加以合理组织,组成现代汉语的语义系统,在这个系统内,不可缺少的就是欧化的语法和思维结构。

傅斯年也说:

?

白话文必不能避免欧化,只有欧化的白话方才能够应付新时代的新需要。

欧化的白话文就是充分吸收西洋语言的细密的结构,使我们的文字能够传达复杂的思想、曲折的理论。

7现代汉语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欧化的白话,借用了欧化的文法、句法、结构、思维等入文,扬弃了古代汉语的文法结构。

这种扬弃,不仅是文体的改变,更是思维的更新和转变,显示的是现代思想、精神的贯注和起用。

?

文言文和白话文,实际上体现着两种不同的逻辑和思维方法。

晚清以来,白话文之所以伴随西学浪潮而逐渐盛行以至于渐成时势,恰是因为现代理性的逻辑系统难以用文言来圆满显现,甚至连西学的一些概念都无法在文言文中找到对应物。

因而用白话文替代文言文的正宗地位,不仅是一个语体形式的革命,而是一个创造新的语义系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适应变迁了的现代社会心态以及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需要。

8从根本上说,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所体现的也是传统和现代两种逻辑和思维的差异。

文言文的封闭性和稳固性,显现的正是士大夫文人的道统和学统,现代白话文体的确立,摈弃了旧文学的道统和学统,从根本上斩断了传统旧文学的文化血脉和士大夫文人的精神脐带,建立起现代文学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文化运动和思想运动同时进行的革命。

在文学方面来看,似乎是文学语言和形式的革命,但更内在的是思想的革命,是?

活的文学和?

人的文学的并行不悖。

胡适在28#逼上梁山%中说,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和新精神。

因此,?

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新思想取代旧思想,新思维取代旧思维,新的术语概念范畴取代旧的术语概念范畴,从根本上是新语言体系取代旧语言体系。

晚清的白话文运动,以语言变革重塑国民性格,显示了语言与社会文化相连的语言观和文化观,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它终究停留在语言的层面上,未能深入到思想和文化的层面,从根本上说,是忽略了语言是系统化的社会和文化的存在,对这一问题深入思考并取得成功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晚清白话文运动离现代的门槛一步之遥,未实现语言和文学的现代转型,但它给现代文学提供了经验教训和借鉴。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人都受到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滋养和培育。

陈独秀创办过#安徽俗话报%,胡适主编过#竞业白话报%。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

?

这几十期的竞业旬报,不但给了我一个发表思想和整理思想的机会,还给了我一个作白话文的训练(我知道这一年多的训练给了我自己绝大的好处。

白话文从此成了我的一种工具,七八年之后,这件工具使我能够在中国文学革命的运动中做一个开路的工人。

9在晚清、五四前后相继的时代里,胡适这话是肺腑之言,也是对晚清白话文运动历史意义的最好总结。

参考文献:

1茅盾.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另一种编写方法&致节公同志J.社会科学战线,1980

(2).2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C)近代文论选(上册).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78.3蔡元培.中国新文学大系总系M)蔡元培全集:

第8卷.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17.4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M)王国维文集:

第三卷.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40,41.5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

70.6周作人.理想的国语J.国语周刊,1925(13).7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J.新潮(第1卷第2号),1915-02:

180.8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

第1卷M.上海:

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

311.9胡适.四十自述M)胡适文集:

第2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29.(责任编辑:

毕光明)LinguisticComprehensionoftheVernacularMovementintheLateQingDynastyLIANGGui?

lian(CollegeofLiberalArts,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Abstract:

TheVernacularMovementinthelateQingDynasty,occurringalongwithpoliticalreformsandideologicalcampaigns,isthepioneerandprecursoroftheMay4thLiteraryMovemen.tThankstoitsemphasisonthepublicityandpopularizationeffectsofliteratureintermsoflanguageinstrumentality,theVernacularMovementinthelateQingDynastyhas,linguisticallyspeaking,initiatedreformsinlinguisticstyletotheneglectoftheontologyoflanguageasasystematicexistenceofsocialculture.Inaword,al?

thoughtheVernacularMovementhasnotessentiallyt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