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4802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

《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课外古诗阅读理解文档格式.docx

第四步,整合答案,注意答案表述的简明、连贯。

(2)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松柏形象?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塑造了一个雄健挺拔、挺立风中而不倒,端正、历经严寒而不凋(1分),本性高洁、内心坚劲的松柏形象(1分)。

作者借松树的高洁来自勉,并借以勉励从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2分)。

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松柏”“风”“冰霜”等,再由从象征的角度,以及诗人的情感角度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刘桢(?

-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

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五首。

【注释】 从弟:

堂弟。

亭亭:

高貌,有高耸挺拔的意思。

瑟瑟:

风声。

一何:

多么。

盛:

大,凶猛。

罹(lí

):

遭受,这里有怕的意思。

凝寒:

严寒。

  

【今译】 高高的松柏,屹立在高山之上,承受着来自山谷中的瑟瑟寒风。

不论寒风刮得多么强大,松枝总是那么劲挺!

即使面临着悲惨凄凉的冰雪景象,松柏依旧端正挺拔,痴心不改。

难道松柏就不怕严寒吗?

那是因为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鉴赏】

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是采用的比兴手法。

本作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上松柏树的整体形象:

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尽管寒风非常的凶猛,可是那些松柏依然不畏强暴,刚劲挺拔。

诗人所以扩展开来对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做进一步的具体描写,其目的就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松柏树不畏寒风冰雪、不惧外在压力的高贵品格。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正当寒风、冰雪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的时候,松柏树却仍然是那么挺拔壮美。

作品通过残酷的冰雪环境的描写再一次衬托了松树不畏严寒的精神与高尚纯洁的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难道松柏就不怕寒冷吗?

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作品在此处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直接描写了松柏的品格,点明了作品的主题。

  诗人如此赞颂松之品格,其用意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另外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作品在写法上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一是前四句集中笔墨写松树的外在形象,后四句则重笔描写松树的内在品格,由表及里地塑造了松树的整体形象。

二是全篇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高贵气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此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写对友人的安慰:

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

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

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3、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4、本诗中你最欣赏哪一联,请从内容或艺术手法角度作一赏析。

答:

颈联,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诗歌中的不朽名句?

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新意,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6、本诗中的破题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7、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的一联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说说“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表达效果。

“望”字跨越时空个,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这两句一扫离别诗情感悲伤、基调低沉的特点,显得昂扬乐观,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

10.此诗中,王勃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寄予远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你认为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

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

“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

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

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请作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

诗人设想别后:

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怎样理解尾联?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三: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

(2)诗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

(3)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

(4)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两句诗是:

(5)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境相似。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

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

幽州台;

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前:

过去。

古人:

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

后来

来者:

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

想到。

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

ng)然:

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

眼泪。

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相关试题及答案

一:

(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个画面。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

答案

(1)古人:

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

(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

4(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⑴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____________ 

的爱国情感。

⑵“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 

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的感情基调。

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

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②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孤独寂寞凄凉;

直抒胸臆;

苍凉悲壮。

1、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在原文上划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

“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5、《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孤独寂寞之情。

7.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8、此诗篇幅胆小,但是内涵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

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

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

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四: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2、“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

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3、“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

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孤寂。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

①终南,指终南山。

②陲:

边境;

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③值:

遇到。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晚年就归隐于终南山边。

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

“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五六两句写游山之趣:

沿着溪水行至尽头,还可以坐下来看白云从岩岫间生起。

D.七八两句中说,作者偶遇山中“林叟”,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②这首诗三、四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各是哪个字?

请结合诗意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D七八句是说作者在山林偶遇“林叟”,与之谈笑言欢,以至忘了归期。

②最精炼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独”和“空”。

诗人只身独游终南山,只是随兴而为;

满山美景不需与人共享,但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这两个字表达出了诗人归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或:

最精炼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独”和“空”。

诗人兴致来时,只能独自游山;

纵有满山美景,也只能一人欣赏。

在离尘绝俗的空静中也不得不承受着随之而来的孤独落寞。

赏析:

《终南别业》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十分自由惬意,这是诗人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

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回答问题

1、李白,字,号,是我国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史上誉为“”。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

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

3、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小谢”指。

4、“建安骨”又称,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的诗文风格。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6、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7、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一千古名句。

1.太白青莲居士唐浪漫主义诗仙;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谢灵运谢眺;

4、建安风骨曹操曹丕曹植刚健清新;

5、D

6、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7.示例:

巧用比喻,将“举杯消愁愁更愁”比作“抽刀断水水更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结果内心更加愁苦,愤懑,就像用刀切断水流,结果水反而流的更急。

抒发了诗人虚度光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愁绪之浓,似水难断。

(二)

1、“弃我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写出了诗人心烦意乱,忧愤的心境。

2、说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表达效果。

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表现了愁思的绵长不断和难以排解。

3、最能表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向往追求的诗句是哪两句?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高远志向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4、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

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C、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D、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三)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

1.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

___________。

2.将开头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3.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4.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5.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1.愁

2.“昨日”那些时日弃我而去,不能挽留;

现在的时日扰乱着我的心,使我有许多烦忧

3.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4.示例一:

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

示例二:

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

5.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

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

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1、诗中用比兴的手法表现作者绵绵无尽愁情的语句是: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2、试描绘激起诗人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的万里秋空图。

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无云,一群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列,向南方飞去。

3、诗中诗人的心理变化历程是什么?

愁苦烦忧—振奋—更加愁苦。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

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

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

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

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

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也叫《宣州谢楼饮别校书叔云》)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此诗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

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

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试题】

1.“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4、 

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意思相同也可) 

2.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答“热爱”也可)

3、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

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4、小雨、小草(答出两景给1分,仅答小草或小雨或烟柳不给分)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5、将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进行对比,突出早春的景色最可爱。

6、选出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C)

A、诗中真正写景的是一、二两句,作者抓住早春特有的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