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7005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docx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苏教版选修

屈原列传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政治主张,感受他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2、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熟记通假字,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3、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第三段);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2、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知识库存】

1、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等。

《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仅见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通篇洋溢着爱国热情和为坚持真理、理想而斗争的精神。

2.秦以后历史散文知识

《史记》:

西汉司马迁撰,纪传体,通史,内容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时。

《汉书》:

东汉班固撰,纪传体,断代史,内容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迄王莽地皇四年。

《后汉书》:

南朝范晔撰,纪传体,断代史,内容上起汉光武帝,下迄汉献帝。

《三国志》:

西晋陈寿撰,纪传体,断代史,内容上起黄巾起义,下迄晋灭吴统一天下。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为主编撰,编年体,通史,内容上起战国,下迄五代。

前四部纪传体史书,因为是旧时“二十四史”中头四部史书,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均高,所以合称“前四史”,为旧时读书人必读的史书。

《资治通鉴》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也高,因非纪传体,没有列入“二十四史”。

【整体把握】

1、本文主旨是怎样的?

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

2、本文的结构思路如何?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缀以“太史公曰”,可以分为四部分。

结构示意图:

任——疏——黜——迁——投水 —— 身后影响 ——评价

(1-3)(4—10)(11—12)(13)

屈原一生的活动时间为线索

3、关于史传“变体”。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

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

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

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

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

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

【课文疏通】

一、字音辩识

娴()熟惨怛()帝喾()濯()淖()渣滓()靳()尚啜()醨()温蠖()汨()罗

二、学习分析1—3段,编写内容提纲

1、难句解释:

“屈原者,名干,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让学生明确:

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滋号得氏的。

楚国王族姓,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

“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

后文“三间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乎不与。

——让学生明确:

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

“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

按:

这样解释很合理。

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让学生明确:

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

按:

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2、行文思路:

提问:

这一部分写了哪几件事?

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

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

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提纲:

因才能卓越重用

写屈原初次被疏因上官进谗被疏远“谗”、“疏”、幽怨,统率全文纲领

因忧愁幽思作《离骚》

三、重点研读评价第三段

1、难句解释:

“人穷则反本,放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让学生明确:

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

“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

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

“劳苦倦极”,课本未加注,从它与下句“疾痛惨但”四字对举看,“极”,应解作“困惫”,“极”的这个义项,古时常用。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让学生明确:

这句承“上称(称道)帝喾”等句,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

“明”是“阐明”。

“道德”,在这里不但指个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按:

古代“道德”本有此义,见《礼记?

王制》)。

“条贯”,条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进一步推演,可用来指因果关系。

整个这句可以译为:

“(作者)阐明了‘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崇高伟大,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要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

”“见”,通“现”,表现,表达。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让学生明确:

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体解说。

课本注释解释“约”为“简约”,“微”为“含蓄”,似欠妥帖。

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

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典深微”。

“约”的本义是“缠束”,可引申为“迂曲”,“微”的义项之一是“深微”。

整个这句话应译为:

“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让学生明确:

这两句互文见义,承卜“文约辞微”加以申说。

课本已有注释,要补充说一说的是,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

“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让学生明确:

这两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

“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惠费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

这两句可译为:

“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馆小人所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让学生明确:

“自流‘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奏不很协调。

据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多,是全段的难点。

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

2、关于这段的思路:

——让学生明确:

就段内来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归结点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

因此,写创作缘由,特别揭示“疾”、“穷”。

“怨”三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更为眼点句;写《离骚》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乱之条贯”,而归结到赞美屈原“志洁行廉”。

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纲领。

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二大段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出第三大段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自沉泪罗。

第二课时

【复习旧知】

1、课文第一部分怀王怎样“甚任”屈原?

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

王甚任之:

“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

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

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课文疏通】

一、词义归纳:

(1)“齐与楚从亲”:

从:

同“纵”,合纵。

亲:

亲善。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

“而”后省略主语(靳尚)。

“于……郑袖”:

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

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

欢:

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

亡:

逃亡。

走:

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

内:

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

之:

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眷:

眷恋。

顾:

念。

眷顾:

眷念。

系心:

挂念。

反:

同“返”。

冀幸:

侥幸希望:

“一悟”的“一”:

副词,一旦,一经。

“一改”的“一”:

副词,都,全部。

这句话的意思是:

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无:

无论。

自为。

自佐:

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二、分析4—10段

1、难句解释: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让学生明确:

“佯”,假装;“去”,离开,“厚市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币”,是指丰厚的礼物,“币”,礼物。

“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

“委”,呈献;“质”通“蛰”,但作信物解。

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

“张仪闻,乃曰: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

——让学生明确:

“以”,。

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

句意谓:

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

“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让学生明确:

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用事者”。

“臣”,均为“靳尚”的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

设“诡辩”的主语是靳尚。

据被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

”“秦王甚爱张仪,而必欲出之。

今将以上庸之地赔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诓者为媵。

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屈原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语,俗之一改也。

——让学生明确:

“虽放流”,意为“即使流放在州’。

有人解释“放流”为“放浪”,从文字学角度看,尚欠根据。

从这句看,屈原一生曾流放两次,第一次是怀王入秦或顷襄王即位时,这一次是流放在汉北,后文“顷襄王怒而迁之”,是再一次把他流放到更荒僻的沉湘一带。

按:

此处叙事脉络不够清晰,前人曾指出这是由于有“错简”(竹简散了,整理时发生错误)形成,不必深究。

“不忘欲反”,指屈原不忘要返回朝廷,“反”,通“返”。

“冀幸”,“冀”是希望,“幸”也有希望意,指存有万一的希望。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让学生明确:

“存君”的“存”,意为关怀;“反复”连用,意为挽转过来,“反复之”即挽转楚国的局面。

下面的“然终不可反”的“反”,仍通“返”,指屈原终于不能返回朝廷。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是句很重要的话,说明这段所论屈原的心迹,仍同评介《离骚》一样,是从屈原作品中概括出来的。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让学生明确:

“圣君治国”,应看作联合短语,即圣明的君主,治平的国家。

“累世”,犹言“多少世代以来”。

“而不见者”的“者”,表提顿的助词,引出下两句的解说。

2、行文思路:

提问:

这一大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

点拨:

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必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

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细”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

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穿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泪罗。

三、分析11—12段

这段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篇写成,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

原作是一篇辞赋,是一种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

它的作者历来有争论,有的认为是屈原本人所作,有的认为是楚人思念屈原所作。

但不管作者是谁,创作的目的都是设为问答来形象化地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虽是议论,却跟一般的议论不同。

作品中的渔父是一个避世隐者,不是一般的渔父。

因此研读这一段要认真体会这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

1、关于文意、难句的疏解:

“屈原行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让学生明确:

紧承上文,“江滨”是沅、湘一带的水滨;“被发行吟”,“被”,通“披”“颜色”,指面容、脸色,“形容”,指整个身影。

按:

“被发行吟”是一种潦倒到了极点的举止,“推淬”、“枯槁”,是一种近死的容色;一句话就把读者带入到充满悲剧气氛的境地,正因为这样,所以渔父见而问屈原“何故而至此”。

“何故而至此”,就是怎么弄到这种地步的意思。

“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

——让学生明确:

“铺,读?

,“食”的意思。

这句话是用譬喻的说法问屈原为什么不同流合污。

上句的“随流场波”,下句的“怀瑾握瑜”,都是譬喻说法。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让学生明确:

“沐”,指洗头;“浴”,指洗澡。

这里是用“洗头洗澡”的比喻说明不愿让干净的身子再被灰尘玷污。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让学生明确:

“察察”、“汉汉”均定语后置,整句可译为“人们又谁肯让洁净的身子,受到污浊的东西(玷污)呢。

”这句仍是切“沐浴”而言。

“又安能以皓昭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让学生明确:

“皓皓之白”,喻高洁的品格。

这句是说:

“又怎么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的尘垢污染呢?

“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让学生明确:

《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

“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即下句的“怀石”。

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

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

古时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泪罗也在其内,屈原在泪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地。

“自投泪罗以死”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让学生明确:

“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

“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

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

2、行文思路:

提问:

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它们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屈原的?

点拨:

第三大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处世准则,即宁赴清流而死也不与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

第四大段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

这一段的写法实际上是寓议于叙。

第三课时

【探究互动】

1、课文第二部分(4到10段),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

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

几件大事:

第一,受骗绝齐,第二,兵败丹淅,第三,复释张仪,第四,诸侯击楚,第五,赴秦身死,第六,为秦所灭。

这样写是因为屈原个人的遭遇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2、屈原的性格具有怎样的特征?

明确:

爱国、正直思想品德是屈原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方面与一般文章不同:

(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因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 ),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与之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3、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是什么?

(1)思想内容:

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细、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

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写作特色:

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

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

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

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拓展训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天》等。

汉代把它们与其他作品一起编进《楚辞》。

2、《屈原列传》一文记叙、、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的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属()草稿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淖()蝉蜕()滋垢()浊秽()皭()然泥而不滓()既绌()既咎()眷()顾被()发温蠖()憔()悴()哺()育啜()罹()难()

三、解释句中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8、亡走赵,赵不内()

9、被发行吟泽畔()

四、解释加点词的古今义:

1、明年:

古义:

今义:

2、颜色:

古义:

今义:

3、形容:

古义:

今义:

4、从容辞令:

古义:

今义:

5、设诡辩于怀王:

古义:

今义:

6、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古义:

今义:

五、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3、屈平属草稿()

4、平伐其功()5、王怒而疏屈平(  )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7、可谓穷矣()8、其文约(),其辞微()9、惠王患()之

10、大兴师( )伐秦11、臣请往如楚()12、奈何绝秦欢(  )

13、屈平既嫉之()14、人君无()愚、智15、王怒而迁之(   )

16、楚有宋玉、景差之徒(   )皆祖(     )屈原之从容辞令

六、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1、厚币委质事楚(        ) 2、其后楚日以削(      )

3、内惑于郑袖(         ) 4、短屈原于顷襄王(     )

七、判断下列文言句式: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5、求人可使报秦者(      )  6、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7、是以见放(      )

八、解释下列实词的多种含义。

1、害 A、争宠而心害其能()B、为陶谦所害()

C、除国之大害()D、不能害人()

2、疾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B、疾在腠理()

C、疾风知劲草()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E、吾疾贫富不均()

3、许A、而赵不许,曲在赵()B、时人莫之许也()

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D、塞上长城空自许()

4、属A、亡国破家相随属()B、属予作文以记之()

C、司命之所属()D、屈平属草稿未定()

E、有宁越徐尚……之属()

5、疏A、王怒而疏屈原()B、梅以疏为美()

C、其于计之疏也()D、十三经注疏()

6、离A、“离骚”者,犹离忧也()B、约从离衡()

C、如有离违,宜别图之()D、多情自古伤离别()

7、迁A、王怒而迁之()B、再迁为太史令()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D、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8、闻A、博闻强识()B、闻道有先后()C、闻寡人之耳()

9、审A、审问之,慎思之()B、审矣,何足怪乎()

C、审时度势()D、明日再审之()

10、望A、望桓侯而还走()B、欲望百姓亲附()

C、自幼有公辅之望()D、若望仆不相师()

11、过A、过宋将军而不见()B、求,无乃尔是过欤()

C、过犹不及()D、人谁无过()

12、与A、与之斗卮酒()B、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C、何哉?

与秦而不助五国也()D、蹇叔使子与师()

九、指出下列虚词的含义。

为:

1、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3、竟为秦所灭(        )          4、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    

5、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6、为其不可得而法(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