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窦娥冤》教学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8696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语文《窦娥冤》教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职语文《窦娥冤》教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职语文《窦娥冤》教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职语文《窦娥冤》教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职语文《窦娥冤》教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职语文《窦娥冤》教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职语文《窦娥冤》教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职语文《窦娥冤》教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职语文《窦娥冤》教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职语文《窦娥冤》教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职语文《窦娥冤》教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职语文《窦娥冤》教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职语文《窦娥冤》教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职语文《窦娥冤》教学教案.docx

《中职语文《窦娥冤》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语文《窦娥冤》教学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职语文《窦娥冤》教学教案.docx

中职语文《窦娥冤》教学教案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以及元杂剧的相关知识和特点,提高学生鉴赏古典戏曲的艺术修养。

2.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3.品味戏曲语言,理解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4.认识元代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的黑暗现实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全剧剧情,分析剧中的矛盾冲突,把握窦娥的人物形象及意义。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

【教学难点】

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赏析、诵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一、查找《窦娥冤》的全剧剧情和作者关汉卿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代表作品、艺术特点等。

二、运用网络查询本剧的写作背景、元杂剧的相关知识和剧中四个典故的出处及具体内容。

(以上两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三、疏通文字,诵读剧中十首曲子的曲词,体会元杂剧的主要特点。

第一课时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剧情的发展脉络,赏析第一部分的内容,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一、导入新课

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生卒年不详。

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

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

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

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

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

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

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2.写作背景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

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

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

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3.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①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

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

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

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以上是学生预习情况的归纳,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从资料的搜集整理,到课堂上的讨论归纳,都要由学生来做。

三、整体感知

1.梳理词语

前合后偃、孤身只影、负屈衔冤、嗟怨、罪愆、甘霖、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古陌荒阡、哥哥行、兀的、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2..复述剧情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与查阅资料复述《窦娥冤》的全剧剧情。

3.小结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

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

《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

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

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四、理清脉络

1.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

2.提问:

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

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

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3.提问:

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部分。

(由学生讨论完成)

明确:

10个曲牌可以分为3个部分,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部分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2部分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3部分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

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五、赏析第一部分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提问:

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

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

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简析[端正好]一曲:

怎样理解曲词中的“没来由犯正法,不提防遭刑宪”这两句话?

这支曲子在全剧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端正好]一曲,可看作[滚绣球]和以下各支曲子的引子。

“叫声屈动地惊天”,正与剧名“感天动地窦娥冤”相合。

“没来由”、“不提防”说明窦娥身陷冤狱的无辜。

她不仅屡受酷刑,而且即刻便要惨遭杀戮,“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冤深似海,怨气冲天,她不能不爆发出悲怆惨痛的呼号。

3.重点赏析[滚绣球]一曲

(1)指名学生口译这支曲子。

(2)提问:

这支曲子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这支曲子写窦娥蒙冤赴刑时对天地鬼神的怨恨,运用了呼告、对比以及对偶、感叹、反问、反复等修辞方法,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物的情感。

(3)提问:

这支曲子集中反映了窦娥的反抗精神,你认为曲词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是哪两句?

明确:

曲词中最能体现反抗精神的是“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两句。

在这支曲子里,窦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日月鬼神由信奉到怀疑、质问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后则借指天斥地,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最猛烈、最尖锐的抨击,对包括最高统治者在内的封建王权作了大胆指责与否定,因而反抗精神最强烈。

4.小结:

这部分是写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怨恨,表现了她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两支曲子。

2.预习第二、三部分,疏通文字,理解剧情。

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学习任务,是在前一课时初步通解文字、了解剧情和初步把握主人公形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通过课堂讨论,以曲词为主来鉴赏课文的语言,鉴赏剧作借助想象、夸张来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和深刻批判的艺术手法,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更深入地把握主人公形象。

一、赏析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倘绣才”一曲并讨论:

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

“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讨论:

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

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

窦娥的善良更显出冤屈之深,为后文的反抗精神起积淀作用。

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社会现实的残酷。

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作者再次利用婆媳对白,叙说窦娥的冤屈,在情节上起何作用?

明确:

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誓愿作铺垫。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子并思考:

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

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

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

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5.简析这部分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明确:

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主要有:

悬念:

哀告走后街;

巧合:

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

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6.小结:

这部分是写窦娥与婆婆的诀别,表现了她纯朴善良的性格。

二、赏析第三部分

由学生朗读[耍孩儿]至[煞尾]等四支曲子,鉴赏曲词,并思考讨论。

1.思考:

窦娥临刑前发下了哪三桩誓愿?

她为什么要发下这三桩誓愿?

明确:

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

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桩誓愿是六月飞雪:

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桩誓愿是亢旱三年:

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2.思考讨论:

怎样认识这三桩誓愿?

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明确:

这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

她相信自己的冤枉会得到昭雪,恶势力也会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

而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出窦娥品格的高洁,从而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

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3.思考讨论:

课文中用了哪些典故?

这些典故和这三桩誓愿有什么关系?

明确:

典故有望帝啼鹃、苌弘化碧、六月飞霜和东海孝妇。

作者将这些典故演化为窦娥的三桩誓愿,强烈地表现了窦娥的冤屈之深和反抗之烈。

4.找出这部分钟最能概括全剧主题的一句唱词(点睛之笔)。

明确: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这一句唱词是全剧的主题思想,揭示了封建吏治压迫人民的本质,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一语道破形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5.思考讨论:

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6.思考讨论:

为何窦娥在第一部分中“怨天”,结尾的三桩誓愿却又寄希望于天?

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明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7.小结:

这一部分写窦娥的三桩誓愿,是完成窦娥反抗性格的最精彩的笔墨。

三、合作探究

1.讨论:

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

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明确:

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

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

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讨论:

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3.明确:

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

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4.思考讨论:

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主人公双双化蝶;《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

(提示:

可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如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方面考虑。

) 

明确:

这些情节是作家借助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手法完成的杰出艺术构思,是继承神话传说的手法,看似荒诞实则严肃。

这样的处理,在作品现实主义的躯干上洒上了一层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虽然这些情节“于事理不合”,却“为人情所求”,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主题思想更深刻,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理想和要求。

它启示人们:

“善”虽一时无力战胜“恶”,但正义的力量不会泯灭。

这样的构思,拓展了剧情发展的空间,符合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给人以鼓舞和感召,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四、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线索:

怨——悲——恨

2.窦娥的人物形象: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他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

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3.概括主题: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4.关于关汉卿剧作的语言特色:

王国维先生曾盛赞关汉卿“一倚空傍,自铸伟词”,称赞其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

“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

其代表作《窦娥冤》一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如课文中,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

[端正好]和[滚绣球]两支曲子几乎句句押韵;而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

剧中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与“愤”。

其中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集中体现了元曲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牌文本不同,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

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 

明确:

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不如那质问语气强烈;第二句《古》本为哀告祈求,而《元》本则是对天的指责和否定。

比较而言,《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

六、布置作业 

1.抄写二至三首最喜欢的曲词,反复吟诵。

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

写一篇剧评,六百字左右。

参考题目:

《谈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评<窦娥冤>的情节结构艺术》

 

附录: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

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

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

姑欲嫁之,终不肯。

姑谓邻人曰:

“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

我老,久累丁壮,奈何?

”其后,姑自经死。

姑女告吏:

“妇杀我母。

”吏捕孝妇。

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

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

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

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

太守竟论杀孝妇。

郡中枯旱三年。

十大古典喜剧:

关汉卿《救风尘》、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君美《连闺记》、康海《中山狼》、吴炳《绿牡丹》、高濂《玉簪记》、李渔《风筝误》。

十大古典悲剧:

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高则诚《琵琶记》、冯梦龙《精忠旗》、孟称舜《娇红记》、李玉《精忠谱》、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方成培《雷峰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