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9650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D. 

小信未孚/信手拈来

(3)对“齐师伐我”一事,曹与“乡人”的态度有何不同?

(4)阅读第二段,从曹刿简短的话语中,你能感受到当时怎样的战斗形势?

(5)本文借曹刿之口,揭示了战争中的哪些制胜之道?

【答案】

(1)一鼓作气

(2)B

(3)“乡人”漠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而曹刿则是主动参与,关心国事。

(4)两军对垒,紧张的战斗形势。

(5)①“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②善于抓住战机;

③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成语的积累答题即可,如:

一鼓作气、辙乱旗靡等。

(2)A参与;

空隙。

B倒下。

C动词,击鼓;

名词,一种打击乐器。

D信用;

随手。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在“齐师伐我,公将战”时,曹刿立即就要见鲁庄公,要看鲁庄公何以战以及如何战,这说明曹刿是主动参与,关心国事;

而对此时,他的乡邻却说那是当大官的人谋划的事,和我们老百姓没有关系,由此可知,“乡人”是漠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4)结合第二段话的人物对话分析,这一段人物对话非常的简短,曹刿只是做出决定,根本就没有给鲁庄公解释的时间,而鲁庄公也知道没有时间解释。

由此可知当时的战斗形势:

两军对垒,战斗非常的紧张。

(5)从战前的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从战斗之中可以看出,曹刿抓住了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因此战争要善于抓住战机;

战前仔细分析凭什么和强大的齐国战,这说明战争要谨慎,战斗中果断地决定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故答案为:

⑴一鼓作气;

⑵B;

⑶“乡人”漠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⑷两军对垒,紧张的战斗形势。

⑸①“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积累能力。

答这样的题,要求平时结合课文要多积累运用成语,积累的多了,答这样的题就非常简单了。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答题时要读出句子蕴含的意思,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结合事件背景分析人物对话的特点,从人物的对话中可以感悟到当时的战斗形势。

⑸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

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猫说

(明)薛碹

余家苦鼠暴,乞诸人,得一猫。

形魁然大,爪牙铦①且利。

余私计鼠暴当不复虑矣。

以其未驯也,絷维②以伺,候其驯焉。

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类有能者:

恐其噬已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

既而以其驯也,遂解其维絷。

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遽③起而捕之。

比④家人逐得,已下咽矣。

家人欲执而击之,余曰:

“勿庸。

物之有能者,必有病。

噬雏,是其病也;

独无捕鼠之能乎?

”遂释之。

已则伈伈泯泯⑤,饥哺饱嘻⑥,一无所为。

群鼠复潜视,以为彼将匿形致已⑦也,犹屏伏不敢出。

既而鼠窥之益熟,觉其无他异,遂历穴相告曰:

“彼无为也。

”遵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

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

余之家人执之至前,数⑧之曰:

“天之生材不齐,有能者必有病。

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

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真天下之弃才也哉!

”遂笞而放之。

【注】①铦(xiān):

锋利。

②絷(zhí

)维:

系缚。

③遽(jù

):

突然。

④比:

等,待。

⑤伈(xǐn)心:

恐惧。

泯泯:

茫然无知。

⑥饥哺饱嘻:

饥则吃食,饱则嬉闹。

⑦匿形致已:

意为故意躲藏以捕获自己。

⑧数(shǔ):

责备,斥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 

相与:

________

②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 

适:

③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 

 

舍: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而”与“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未有问面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猫“类有能”的一组是( 

①形魁然大,爪牙铦且利

②恐其噬已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

③遽起而捕之

④已则似心泯泯,饥哺饱嘻

⑤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

⑥又亟往捕之而走

①②③ 

④⑤⑥ 

①③⑤ 

②④⑥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猫说》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

(1)共同、一起;

适逢、恰好;

舍弃(抛开)

(2)C

(3)A

(4)我正感到很是诧异,这时刚好又有小鸡从屋外走过,它又非常迅捷地追了过去,等我赶上,它已经把小鸡吃了大半了。

(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有些人看似有优点,其实一无是处!

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个有缺点的人,能用他的长处为人谋事,我们应该给他成长的机会;

反之,那些表面看似有优点的人,却把它的缺点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人不光难堪大任,更可能祸患无穷。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相与”,共同,一起。

(2)“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中“而”的意思是“连词,表转折”。

A表修饰。

B表承接。

C表转折。

D表并列。

(3)“类有能”,意思是像是有本事的家伙,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分析这几个句子,①形魁然大,爪牙铦且利 

,意思是这只猫身形魁梧高大,爪子和牙齿锋利。

从外形上看确实像是有本事的家伙。

②恐其噬已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意思是群鼠害怕它吃了自己,一个多月(都)屏息不敢出洞有。

这是群鼠从猫声音和外形上来做出的判断,好像猫是有本事的家伙。

③遽起而捕之,意思是(猫)突然跃起抓它,这是描写猫捉小鸡时的动作,由此动作来看,确实像是有本事的。

④已则似心泯泯,饥哺饱嘻,意思是后来它就是小心谨慎悠悠然的样子,饿了吃饱了玩。

这句写猫每天小心谨慎悠悠然的玩,这句话没有表现猫“类有能” 

⑤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意思是就和大家一起又出来象以前一样横行,这是老鼠彻底看透了这只猫的表现,并没有表现猫“类有能”。

故答案为A。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方:

正要。

怪:

感到奇怪,诧异。

亟:

迅速地;

走:

跑。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正感到很是诧异,这时刚好又有小鸡从屋外走过,它又非常迅捷地追了过去,等我赶上,它已经把小鸡吃了大半了。

(5)结合这则寓言的内容分析,寓言中的猫从外形和声音上看都好像非常有本事,但是它不但不捕老鼠,反而捉小鸡,也就是说它不但无益处,还给别人带来坏处。

寓言都是以物喻人,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有些人不就像这只猫一样表面上看好像有优点、有本事,但其实一无是处,他不但不能为他人带来福祉,反而给他人带来危害。

此题只要能把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⑴共同、一起;

⑵C;

⑶A;

⑷我正感到很是诧异,这时刚好又有小鸡从屋外走过,它又非常迅捷地追了过去,等我赶上,它已经把小鸡吃了大半了。

⑸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

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而”的掌握情况,“而”在文言文里的的主要做连词用,但意义较多有:

①连词,表示并列;

表示偏正关系;

表示假设关系;

表示转折关系;

表示承接关系;

表递进关系;

表因果关系;

表目的关系。

答题时要结合句意推测其意思。

⑶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

理解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用联系语境或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子意思。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⑸本题考查概括寓言寓意的能力以及概括给人启示的能力。

概括寓言的寓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从题目中找;

②从人物的性格中找;

③从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找;

④从重点语句中找。

这个寓言的寓意可以从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概括。

寓言给人的启示要结合寓言故事和现实生活进行分析和概括。

【译文】

我家老鼠肆虐,向别人求讨,得到一只猫。

这只猫身形魁梧高大,爪子和牙齿锋利。

我私下认为鼠灾(的事)不必再担心了。

因为它还不驯服,(就)用绳子绑着等(它驯服),等候它驯服。

众老鼠听到它的声音,一起窥视它的样子,像是有本事的家伙,害怕它吃了自己,一个多月(都)屏息不敢出洞有。

后来它驯服了,就解掉了绑它的绳子。

正好看见出壳的小鸡,啾啾叫着,(猫)突然跃起抓它,等仆人追到它,(小鸡)已经吞下喉咙了。

仆人想抓住打它,我说:

"

不用!

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吃鸡,这是它的缺点,难道就没有捕鼠的本事吗?

仆人便放了它。

后来它就是小心谨慎悠悠然的样子,饿了吃饱了玩,没有任何作为。

众老鼠再窥视,以为它是特意针对自己隐藏原形,(就)还是屏息躲着不敢出(洞)。

后来老鼠窥视得越多,(越)觉得没有其他异样,就一个洞穴一个洞穴地告诉说:

它没有什么作为的。

就和大家一起又出来象以前一样横行。

我正非常奇怪呢,此时又有小鸡从堂下经过,(那猫)又马上过去抓了它就跑。

(仆人)追,而已经咬了一半了。

我的仆人抓着它来到(我的)面前,数落它道:

老天造就人才不是全能,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

不管缺点,还有它的本事可以利用啊。

如今的你没有捕鼠的本事,却有吃鸡的毛病,真是天下的弃材啊!

便鞭打它后将它放(赶走)了。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

坚直廉正,无所阿避。

行县①,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使人言之王曰:

“杀人者,臣之父也。

夫以父立政②,不孝也;

废法纵罪,非忠也;

臣罪当死。

”王曰:

“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③。

”石奢曰:

“不私其父,非孝子也;

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王赦其罪,上惠④也;

伏诛而死,臣职也。

”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

过听⑤杀人,自拘当死。

文公曰: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李离曰:

“臣居⑥官为长,不与吏让位⑦;

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

今过听杀人,傅⑧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辞不受令。

“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

“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⑨,故使为理。

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

循吏列传》

【注】①行县:

出行属县。

②以父立政:

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

③子其治事矣:

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④惠:

恩惠.⑤听:

偏听,偏信。

⑤居官:

担当的官职。

⑦不与吏让位:

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

⑧傅:

推诿。

④听微决疑:

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

越过)

不私其父,非孝子也(私:

偏袒)

过听杀人,自拘当死(过:

经过)

辞不受令(辞:

言辞)

(2)下列选项中划线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4)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

(1)B

(2)A

(3)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

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4)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

具体表现:

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

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1)A.纵:

放纵;

B正确;

C.过:

犯过错;

D辞:

推辞。

(2)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的“以”意思是因为。

A因为;

B用,把;

C来;

D拿、向,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罚”,刑罚;

“过”,过失;

之: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

(4)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从“不私其父,非孝子也;

王赦其罪,上惠也;

”可以看出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

从“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可知:

因而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知理守法(或敢于担当责任)。

⑴B;

⑵A;

⑶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

⑷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以”的积累。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②作介词,相当于“用”,“把、拿”,“因、因为”,“凭借”,“从、由”,“按照”;

③作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以致”;

④通假字通“已”,已经。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

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⑶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明末高邮①有袁体庵者,神医也。

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

“疾不可为矣,不以旬②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

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

”遂以一书寄何。

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

何以书示其人,曰:

“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③之所能治也。

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

”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

吁!

亦神矣。

(节选自《广阳杂记》,有删改)

【注】①高邮:

地名,在今江苏。

②旬:

十天。

③药石:

治病的药和石针,也指药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子宜急归________

②以书致何________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遂 

以 

一 

书 

寄 

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

(4)本文与《范进中举》讲的是类似的故事,哪个作品的讽刺意味更强?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应该;

交给

(2)遂/以一书/寄何。

(3)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

(4)《范进中举》的讽刺意味更强,它不仅讽刺了像范进一样醉心于科举功名的人,还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像胡屠户、张乡绅等趋炎附势的人。

(1)①句意:

你应该赶快回家。

宜:

应该。

②句意:

他把袁医生的信交给何医生。

致:

交给。

(2)这几句话的意思是:

袁医生就写了一封信(让病人)带给何医生。

因此断句为:

遂/以一书/寄何。

(3)句中重点词有:

故:

所以;

以,用;

以:

用;

句子翻译为:

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

(4)作答本题时,认为哪一则作品讽刺意味强都是可以的,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述合理即可。

⑴应该;

交给;

⑵遂/以一书/寄何;

⑶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

⑷《范进中举》的讽刺意味更强,它不仅讽刺了像范进一样醉心于科举功名的人,还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像胡屠户、张乡绅等趋炎附势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根据题干要求,此句限断两处,故解答本题可从句意的角度考虑;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

【附参考译文】

明朝末年高邮有一个叫袁体庵的人,是神医。

有一个应举的人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高兴地发了疯,大笑不止,找袁体庵诊治,袁体庵大惊说:

“你这病已经不能治了,活不了十天了,你应该赶快回家,迟了就怕赶不上(回到家里)了。

如果你路过镇江,一定要去找何大夫再诊治一下。

”(表体庵)就写了一封信(让病人)带给何大夫。

这个举人到了镇江,病已经好了,他把袁体庵的信交给何大夫。

何大夫把信给他看,上面写着:

“这人高兴到极点发了疯,高兴到极点心写就打开了却又不能关闭,这不是用药能治的。

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使他忧愁抑郁,这样就可以让他的心窍重新闭上,到镇江的时候应当已经痊愈了。

”那人看了这封信,面向北面拜了两拜,然后就回家了。

呀!

也真是神了。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知之难乎哉!

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

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

然而天下皆曰:

“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

”此知之难也。

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

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

(选文有改动)

【注】本文节选自章学诚的《知难》。

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非知其姓与名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百不得一焉/得不偿失

夫不具司马迁之志/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则几乎罔矣/罔不因势象形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3)为什么司马迁能真正“知其所以为言”而成为屈原的知音?

(2)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3)司马迁“知悲其志”。

(或:

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

(1)A.知道;

通“智”,智慧。

B.得到,C.具备;

详细。

D.可能;

无,没有。

故选B。

(2)这句话的大意是:

读他的书的人,天下到处都是;

明白他的话的人,一千个人中不到一百个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

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3)“知其所以为言”意思是:

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

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司马迁读屈原《离骚》,就知道感悲它(所表达)的志向,也就是说知道为什么屈原要说这些话。

⑴ 

B

⑵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⑶司马迁“知悲其志”。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并要结合关键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可根据题意筛选出合适的语句。

懂得(知道、明白)(一个人)真是难啊!

人们说他知道的原因,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也不是知道他的声容面貌;

读他的书,明白他的话(思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罢了。

明白他的话的人,一千个人中不到一百个;

明白他为什么这么说的人,一百个人中不到一个。

然而世人都说:

“我能读他的书,就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

”这就是“懂得”的难处啊。

人们知道《离骚》是辞赋的起源(鼻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