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0335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在每篇课文学习的第一课时拿出5—8分钟时间交流初始阅读认知和质疑问难,使每一个阅读的孩子习惯静心自问:

我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不解?

让每一个孩子都养成倾听、悦纳、分享别人心得的习惯。

案例展示一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

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

赵瑾(北京朝阳实验小学小学高级)

指导教师:

薛晓光(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小学特级)

【教学设计】

一、设计概说:

《地震中的父与子》向我们介绍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在设计前,我深读教材,发现作者通过三个场景:

地震之初、多人劝说、用力挖掘;三个写法:

父亲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三次诺言的回顾等方面,写出了地震中父亲的了不起,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而在学前调研学情时,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父爱漠然,于是我从学情出发,带领学生逐层深入文本,感受父爱的了不起,期间的随文练笔:

父爱是……和文中的两次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感悟从父子的角度给对方写的诗,都是让学生巧妙地把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习得语言融合在一起。

二、教材简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

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

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三、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在真实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学情,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

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让学生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在“读写结合”上。

“教材只是个例子”,“读”是为了会“写”,也就是让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运用。

因此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及时地让学生在课堂上练笔。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捕捉课文核心句段,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的方法,体会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多次出现“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8小时、12小时……”这样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感受“爱”的力量与承诺使他们创造生命奇迹的感人故事。

3.学习单元导读中“父爱是慈祥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的语言格式,概括提炼自己在文中感受到的父爱亲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多次出现“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8小时、12小时……”这样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感受“爱”的力量与承诺使他们创造生命奇迹的感人故事。

教学难点:

学习教材中典范的语言格式,概括提炼自己在文中感受到的父爱亲情。

五、课时分配:

2课时(第二课时:

1.熟读课文,交流对课文的初始认知;2.利用工具书和语境准确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及新鲜语句;3.整体感知全文,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灾难,直奔主题,呈现主旨

1.教师激情导入:

有一个人叫父亲,

有一种爱叫父爱。

(这里先插入单元导语中的话,然后是教师的创造为好。

父爱是轻轻地握着你的手,

父爱是让你懒懒地趴在他的肩头,

父爱是高高的把你抛向天空,

父爱是让你稳稳地骑在他身上,

那时候,我看见,

你和他都笑了……

父爱是抱着你看天边的云,

父爱是蹲下去做你的球迷,

寒冷的冬天,

父爱是他温暖的怀抱……

(设计意图:

此处让学生在老师诗一样的语言中,配以相应的图片和音乐,点燃他们对父爱的感受,引发学生的思考,给全文定好调,同时对“父爱是……”这样的语言表达有初步的感受。

2.这就是父爱,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起去感受那份父爱的了不起。

事情发生在……

出示:

1994年1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突然间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

3.也许这些词让你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课件出示:

30万、4分钟、欢声笑语、漂亮、废墟。

(由段落到词,使学生了解整段中的关键词,潜意识的使学生关注到重点词的作用。

二、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学习第一个场景,感受动作描写的作用。

1.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片废墟,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第一反应是什么?

预设:

冲喊跪哭走

2.你怎么理解这个“冲”字?

透过这个字,你体会到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出示教师的例句:

父爱是地震后不顾一切的冲向废墟,

父爱是慌乱中勇敢的面对,

父爱是……

(学生学着老师的例句,自己试着写写,感受“冲”字背后的父爱。

把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相融合,初步习得语言。

3.在第三自然段描写父亲的四个动作中,哪个动作最让你感受到父爱的了不起?

预设:

因为其他父母都是悲痛欲绝后离开了,只有这位父亲勇敢的走向废墟,用自己的双手寻找儿子。

4.为什么这位父亲会这么坚决的走向那片废墟?

此时此刻父爱是什么?

(引导学生找到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感受这句话的作用。

试着用“父爱是……”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这个动作的理解。

教师小结:

这些都是父亲的动作,透过这些动作描写,我们看到了当时的情景,感受到了动作背后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这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学习第二个场景,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在学前调研中,很多同学都说第12自然段最让人感动,请读读这段,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透过时间的描写,引导学生感悟挖掘之肉体艰难。

①关于时间,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什么?

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②此时作者在用什么挖?

(一双手)

创境:

就是这双手,急切的想从废墟之中挖出儿子,每挖一下都用足了全身的力气,没过多久双手就血肉模糊,鲜血直流。

十指连心呀,每挖一次都是钻心的痛,可父亲就这样挖了: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这该是怎样的36小时呀!

难道在流血的仅仅是他的手吗?

对,他的心一直在滴血。

(学生再读,头脑中想象画面,体会时间的漫长,父亲挖掘的艰难。

(设计意图:

教师创境,引导学生读时间的部分,使学生展开想象,对比感受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过程的漫长和艰难,感受父亲肉体上的折磨。

2.透过时间的描写,引导学生感悟挖掘时父亲内心的艰难。

①其实在挖掘过程中,父亲所要面对的远远不止这些。

教师创境:

出示图片、音乐。

也许在挖掘过程中,父亲会看到这样一些满是灰尘,沾满血迹的书包;

会听到这样一些父母因找不到孩子而抱头痛哭;

会面对这样一对父母,他们抱着自己孩子的尸体,生不如死、撕心裂肺的呼喊着自己孩子的名字;

会看到这样一双小手,和自己儿子一般大小,手里还攥着一支笔,可是却早已冰凉……

②看到这样的父亲,你心疼吗?

感动吗?

我想他的儿子如果看到这一幕也许会给父亲写这样一首诗:

“冲向废墟,

我的父亲。

不顾劝阻,

我的父亲。

满脸灰尘,

我的父亲。

……

我了不起的父亲!

(其余学生根据书上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把诗写完整。

③孩子们,这又该是怎样的36小时呀!

如果给你一个摄像机,你会把镜头对准父亲的哪里?

你的镜头下又会记录怎样的情景?

④此时此刻,父爱是什么呢?

(试着用“父爱是……”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这位父亲的感动。

尽管如此,父亲从未放弃过挖掘,是什么让父亲如此坚定?

出示: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请你把这句话背下来,让这句话永远铭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设计意图:

对于这一段,设计了两处学生练笔,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刚才的理解,加入自己的想象,对文本进行加工、吸收、内化。

表达自己的理解。

此处不但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吸收、创作的过程。

学习第三个场景,感受语言描写的作用。

1.透过其他人的描写,引导学生感悟挖掘之坚定。

①回顾曾有一些好心人上前劝阻父亲,孩子们听到的:

出示:

一些孩子的父母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消防队长挡住他说: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警察走过来说: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这些语言背后其实说了同一个意思,那就是放弃。

②A、这些人如此绝望,难道他们不愿意救出这些孩子吗?

出示:

绝望的“绝”的自理识字。

古人“绝”字最初的意思是用刀将一根丝线砍为两段,从此,再不相连。

B、这位父亲又为什么没有绝望呢?

引读: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品读父亲的语言,感受他对诺言的坚守。

出示:

父亲的三次回答。

“谁愿意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资料引入:

据统计,唐山大地震后的抢险救灾中,抢救时间与救活率的关系为:

半小时内救活率95%

第一天救活率81%

第二天救活率53%

第三天救活率36.7%

第四天救活率19%

第五天救活率7.4%

(父亲的三句话背后也说了一个意思,不放弃。

通过出示的资料,让孩子们感受到此时此刻,在外人眼中的漫长和艰难,在父亲眼里时间过得却是那样的快,因为每失去一秒,儿子存活的希望就减少一些,体会此时父亲争分夺秒地与时间(死神)赛跑的急切心情,读出父亲说每句话的心情,感受父亲救儿子的坚定。

设计意图: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品读人物的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感受,正所谓言为心声。

在多角度的品读中,感受作者的独具匠心,习得方法。

3.此时此刻,试着用“父爱是……”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这位父亲的感动。

预设:

父爱是一次次的询问,

父爱是对诺言的坚守,

父爱是独自一人的面对,

教师小结:

这就是了不起的父亲,字典中“了不起”有一个解释是“不平凡”,作者在此正是透过这些平凡人的表现反映出父亲的不平凡,使得父亲的了不起那么真实和伟大。

三、聚焦相见场景,品位语言,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出示父子相见的对话。

也许真的是父亲的行为感动了上天,在挖到第38小时的时候父亲听到了阿曼达的声音。

出示:

“爸爸,是你吗?

“阿曼达!

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

我的儿子!

……

(找学生读,关注到儿子语言中的两个问号,父亲语言中的四个感叹号,结合前面的理解指导朗读:

同学们,38小时的生离死别,是久别重逢后的激动啊!

你再来试一试。

2.一个7岁的孩子,被埋在废墟之下,此时此刻,他没有光,没有水,更没有食物,没有一个大人可以依靠,他只有一群和他一样不幸的孩子,是什么让他坚强的活下来?

①出示句子一:

“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是呀,无论发生什么,父爱总和我们在一起,此时的父爱就是儿子活下来的勇气。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父爱,才有了儿子后面这个了不起的举动。

出示:

“不!

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引导学生关注到一个“不”字,这是阿曼达在经历生死离别时的第一反应,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同学,把危险留给了自己。

在黑暗中长达38小时好不容易和父亲相见了,在这种情况下,还让同学先出去,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此时,全文又成为了这个“不”字的背景,让阿曼达的了不起跃然纸上。

②有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儿子,父亲也一定为他写首诗,请你把儿子的诗补充完整。

“废墟之下,

我的儿子。

……

大声说“不”,

我的儿子。

我了不起的儿子!

预设:

废墟之下,

我的儿子。

一片漆黑,

我的儿子。

又冷又饿,

我的儿子。

坚信父爱,

我的儿子。

鼓舞同学,

我的儿子。

等待救援,

我的儿子。

大声说“不”,

我的儿子。

我了不起的儿子!

四、回顾全文,练笔抒情,感受父爱。

①出示: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此时此刻父爱是什么呢?

也许就是这紧紧地拥抱吧。

②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整理随堂的笔记,写一首关于父爱的小诗:

父爱是什么?

教师小结:

父爱是什么?

是父亲的眼神,

是父亲的言语,

是父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谁也不会天天经历地震,

但父爱天天在我们心里,

幸福、甜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