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9167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docx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课时/电课时

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

地震]师:

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学生谈论)

2、师:

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

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

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

①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③用“”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

2、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

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

“阿曼达,我的儿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

(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你看得真仔细,你的确体会到的。

(学生补充:

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

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

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是什么是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

(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

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

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

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

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

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

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

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

“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

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指导读:

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生说)

是呀!

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

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投影:

图片、音乐)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学习后,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讲。

3、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这就是一种积累。

第二课时

总课时/电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无私而真诚的爱;感悟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2、从读中感悟,从对比中体会地震中父与子的伟大。

3、在创设的“记者采访“活动中,学生恰当地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地震的图片、资料(学生异常积极,查找的资料有十几本之多,特别是孙中恺、邢中浩从网上下栽了智利大地震等的图片。

文字,用磁盘拷贝了带来。

)。

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选择印发,做到资源共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灾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点击画面,出示课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

2、观看动画

1989年,美国洛杉机一带发生一场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

那是怎样的灾难哪?

3、说议:

看到满地狼籍,满眼废墟,你想说点什么吗?

二、展开对话感受形象

(一)师生对话

过渡:

地震太可怕了!

震后的废墟更危险,因为那里随时可能发生爆炸。

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废墟的事。

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1、(引读)在混乱和废墟中,————(读第2节)

2、读议:

此刻,父亲的心情怎样?

你能读出父亲的话吗?

3、读中体会重点句:

(引读)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猛地想起……

(点击句子1)出示: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你读懂这句话了吗?

好!

我来把前半句改一下,你们说后半句,谁敢试一试?

(1)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

(父亲和阿曼达在一起商量如何解决。

(2)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

(父亲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

(3)对!

说得真好!

大家说说,现在阿曼达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

(父亲想办法找到他。

小结:

对!

如果他还活着,父亲一定要马上见到他,看他是否受了伤;万一死了,也一定要见到他!

这就叫————(引读)不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二)与文本对话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那么,他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点击“思考题”按钮)

按要求自学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

(6分钟后)

(三)生生、师生对话

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相机出示句子

第12小节的处理

读说想象画面:

手指抠破了,他没有停止;衣服划了长长的口子,他没有停止;眼睛肿着、布满了血丝,他也没有停止!

范读再度想象

废墟中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父亲根本不顾。

哪怕发生了大爆炸,父亲也要和儿子在一起!

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块大水泥板——

过渡:

还有谁在读到别的句子时受感动吗?

对5——11的处理(“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抓对比体会父亲的执着、伟大,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体会。

(1)老师真的不明白,救火队长说得清清楚楚,“请你离开”,就是马上离开,必须离开,父亲怎么会听不懂呢?

答非所问,还问什么: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2)分角色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

19小节,想象

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凭着坚强的毅力、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挖着废墟,堆满钢筋混凝土、砖块、木头的废墟。

8小时、12小时……直到38小时,奇迹终于出现了!

14个孩子还活着!

奇迹,真是奇迹!

压在废墟下38小时,他们是怎样渡过的?

站在废墟外的我们无法看到,让我们闭上眼想一想:

14个孩子,只有6、7岁,大家蜷缩在墙角,什么也看不见。

饿了,没有面包;渴了,没有水;困了,无法睡觉……4个小时也许能坚持,38个小时怎么坚持得了呢?

更可怕的是压在三层教室楼的底层,步知道大人们什么时候会来救他们。

你们听到了什么?

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

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13——25小节。

20小节的朗读指导:

“父亲向四周大喊”,读得好!

再喊一次。

示范朗读:

“快——来——人——!

这里——有14个孩子!

都—活—着—”

再读。

24、25小节

38小时50分钟,阿曼达终于可以出来了!

父亲欣喜若狂,让儿子赶快出来,可儿子却说——(引读24、25小节)

三、口语交际升华感情

师:

点击“拯救”按钮,出示画面,随即激动地说:

拯救工作在紧张地进行,随时各种震后的报道,从废墟中发现了幸存者,可是有的伤得很重,有的甚至没等到救出,就已经死了。

在这里,7岁的阿曼达带着13位同学,全活着,多么令人振奋!

喜讯很快传遍整个洛杉机。

一时间,记者蜂涌而至。

现在,我就是一名记者,是第一位赶到这里的记者,非常迫切地想采访父亲,谁愿意替父亲说?

(卷起材料纸当话筒,严肃地说)“阿曼达的父亲,您好!

您现在最想说什么?

”(或者向信息组借一只话筒)

生:

……

旁边有帮助父亲拯救孩子们的过路人,有绝望地走开而刚才匆匆赶到的母亲,她重新获得了女儿,谁想当记者采访?

这么多记者,真是捕捉重要新闻的时机。

(再次点击“灾难”按钮,避免学生嬉笑,冲淡气氛)这样吧,同桌或学习小组互问互答。

特别提示:

洛杉机大地震是一场灾难,30万人受伤害,人们的心情是沉痛的。

生:

各显神通,互相采访。

师:

谁愿意向大家展示采访的实况。

(叫举手的3人)他们马上要采访了,你们呢,都是有经验的记者,有什么要提醒他们吗?

师:

先向大家减少一下你的身份。

生1:

我是路喜的母亲,刚才看到废墟,我绝望地走开了。

生2:

我是《纽约时报》的记者。

生3:

我是父亲。

师:

记者的采访吸引了大家,还有许多记者没来得及采访。

打住,这群孩子很虚弱,将近39个小时没吃没喝……千言万语化作我们真诚的祝福,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对了不起的父子,齐读课题。

附: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坚强    勇敢

   责任心强  富有爱心

   14个孩子脱险

18慈母情怀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

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进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将使你感受到母爱的深沉.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展示资料,交流预习

◆简介作者.学生先介绍各自搜集的作者资料,然后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交流预习感受:

课文主要讲什么?

预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质疑:

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呢?

品读课文.感受母爱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在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a.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哪些?

依据学生发言,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其主要为:

(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反映出妈妈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贸然要钱而内疚.)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

(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支持儿子读书,反映出她内心的喜悦.)

(5)“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段话运用排比句讲母亲为了整个家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

(6)“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

b.你画出了哪些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

(1)指名读句子,体会从这些描写中知道了什么.

(2)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

(3)全班分角色朗读,评议.

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总结:

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拓展:

读一读“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纸船一一寄母亲》是冰心早年写的一首诗,写的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作者借纸船抒发了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的思念.)

◆延伸:

课外读一读歌颂母亲的文章.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小黑板(或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课时/电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

2.导言:

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过带有这样有趣题目的文章吗?

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破的词。

2.学生当场识记生字词。

⑴给本课的七个生字组词。

(可以在文中找,也可以自己想或查字典)

⑵课件出示“读读写写”。

老师建议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再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在后边的横线上试着添上自己喜欢的三至五个词语。

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互相交流识记方法。

学生也可以动手抄个别字词一两遍。

(课堂上学生“动口不动手”不好。

三、尝试自读,讨论交流

学生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读书,可以查找资料,可以直接在课本上画画写写(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加一点批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问号),还可以写读书笔记。

学生既可以同座交头接耳;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谈得来的同学切磋。

老师则密切关注学生的自学状况,释疑解惑。

四、角色转换,生讲师听

组织学生就初步阅读的收获和不懂的问题进行交流。

此时,教师则扮演类似“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或和晶)的角色,尽可能地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现。

教师可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插话,随机指导,并把来自学生的各种学习方法、学习所得及尚存问题以简要的表述方式写在黑板上。

五、朗读课文,领悟情感

1.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后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

最后请几位学困生读个别段落。

2.朗读指导要点:

⑴母亲和父亲对“我”的诗不同的评价及“我”不同的反应。

如,母亲的兴奋和赞美,父亲的严肃近乎冷酷;“我”听到母亲表扬后盼望父亲回来的心情、表现等孩子的一系列体验,都应努力读出来。

⑵课文最后两段,是作者对两种评价的冷静思考和独到见解,是成年后的理性认识,也应有别于前面的朗读。

3.想想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六、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

2.抄写要求正确读写的词语。

七、课外作业

1.在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短语,并画记起来。

2.在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三至五个句子并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总课时/电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2、从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过程:

一、积累词句,升华情感

1.听写以下短语。

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订正,再读一读。

眼睛(发亮)既(腼腆)又得意洋洋有点(迫不及待)怀着(一种)自豪感实在(等不及)了把头埋得(低低的)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一如既往)地鼓励我

2.背记自己喜欢的三两个句子,互相交流启发。

二、以问启思,悟情明理

1.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

(七八岁时;几年后,似乎还未满12岁;现在。

2.“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么评价的?

“我”当时表现怎样?

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

“我”听了以后表现如何?

3.几年后,作者对自己写的第一首诗又是如何看的?

4.“精彩”也好,“糟糕”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这样说你赞成吗?

“我”儿时真的是“多么幸运”的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

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他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诱导,但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

5.父母师长的不同评价对孩子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三、生问师答,个性阅读

构建“生问师答”的阅读教学模式。

有时候可以尝试“不问则不讲”。

学生如不发问,说明他们没有问题,那老师还一厢情愿地讲什么呢?

结合本课学习,学生可能会问及下列问题。

教师可实实在在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

假如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那又将如何?

生2:

爸爸为什么不说“一般”、“普通”,却硬要说“糟糕透了”。

是译文的关系,还是爸爸说得不好?

生3:

“我”一定是作者自己吗?

(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不是作者自己,仅仅是一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而已。

生4:

父亲和母亲的不同评价到底谁对谁错?

师:

世界并不是简单的是非组合体,他们都对,但父亲似乎过火了点。

母亲善意的谎言,动机是好的,也没错。

肯定容易,否定也容易,难的是有机结合,恩威并济。

生5:

如何让二者有机结合呢?

师:

肯定是主要的,否定和惩罚(不是体罚)也是必不可少的?

?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全教育”。

要有阳关大道,也要有荆棘挡路。

俗话说得好:

“要让小儿安,七分饥来三分寒。

”可见,适度的否定必不可缺。

四、联系生活,深化理解

请你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对待荣誉和挫折,愿意谈什么就谈什么。

教师相机指导。

小结:

你要成功,得依靠许多人的帮助和指教。

世界上最难的事可能是“自己战胜自己”,切记:

站直了,别趴下。

五、作业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2.有兴趣的,可完成课后选做题。

20学会看病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作者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谈话导人.一位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母亲写的这个故事.

◆揭示课题.

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a.用卡片认读11个生字.

b.读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c.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

a.说说你画出的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是哪些句子.b.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c.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看法.)

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全班讨论.a.你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

(交流中读有关语句.)b.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交流后读有关句子.)

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总结: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表示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拓展:

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故事吗?

你是能克服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的孩子吗?

你读过类似这样的故事吗?

◆延伸课外:

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碰到一些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克服?

口语交际·习作六

学习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课时/电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再现情境

◆谈话导人.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板书:

父母的爱)

◆再现情境.多媒体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

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提出问题:

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小组交流,形成观点.

◆全班交际,模拟交际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

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

◆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

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组合作,互说互评.

◆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

拓展延伸,沟通情感

◆模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