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4868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震中的父与子.docx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方案终稿

课 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姓 名

 周小兰

学 科

语文

学 校

开江县普安小学

年 级

五年级

教学目标

   1.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2.学生通过阅读本课能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学生情况分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

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文的生字新词,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对文章内容也有了初步了解。

但但在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父爱的伟大力量的能力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本节课我将通过朗读感悟,深入体会,合作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难点:

学生通过阅读本课能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技术应用等)

(一)新课导入(5分钟左右)

1.听写词语,集体订正。

   2.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3. 如果让你们找一个次来填(    )的父与子,你会找文中哪个词?

请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学生回答。

(板书:

了不起  父亲   儿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课文内容,完成填空,揭示课文中心,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

(二)主题探究(20分钟左右)

        1.了不起的父亲

       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1-12自然段,课文哪些地方、哪些语句告诉你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用横线画下来,并在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2.学生汇报交流: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

“阿曼达,我的儿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A.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B.展示读,评读。

(3)5—11自然段。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抓对比体会父亲的执着、伟大,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体会。

(4)理解重点句子: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出示灯片8)

引导学生体会:

A.时间之漫长 B.过程之艰难C.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D.当时的情况危险。

①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引导学生从人物外貌描写中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感受伟大的父爱。

(板书:

爱)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5)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都不能把这位父亲打倒,是什么力量的支撑着他呢?

(板书:

不论……总……)

加深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会它是父亲的坚定信念的力量源泉。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通过扣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细细品味完成目标1:

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熏陶。

同时让学读懂作者用来表感情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突破教学重难点。

3.了不起的儿子

   .过渡:

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

快速浏览剩下的几段话,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儿子的了不起?

 4.学生汇报交流:

(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生想象在废墟下孩子的情景、心理后品读,感受阿曼达的了不起。

(2)“不!

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生谈自己眼中的阿曼达,感受他的了不起和力量的源泉来自于父亲。

(设计意图)通过扣住文中的关键句,反复读,细细品味领悟“儿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同时让学读懂作者用来表感情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

5.让我们一起分享它们劫后重生、亲人团聚的喜悦。

齐读: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快速地浏览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三)巩固练习(4分钟左右)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中没有一处写出了父爱的伟大,却让我们体会得很深刻,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呢?

课文对人物的(     )、(    )、(     )、(     )的描写中,让我们品悟出(        ),(    )的伟大,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巨大的(       )。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练习再次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四)拓展延伸(9分钟左右)

 过渡:

从这对父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朴实却又伟大、深沉的父爱,让我们一起看看一些孩子们对父亲爱的宣言。

1.观看课件,听朗诵,感悟父爱。

2.让我们把心中对父亲的感激化为一句简单的话语,写下来。

【设计意图】听感人的朗诵,与温馨的画面相互配合,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将文本的主题延伸到我们现实生活中。

同时“写话练习”让学生在需要表达的时候练习表达,情动而辞发。

(五)总结提升(2分钟左右) 

这篇课文让我们体会到深深的父爱,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把爱传递,让世界充满爱。

(六)课后作业(1分钟左右)

   1、有感情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地震中父子间的似海深情。

(必做)

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诵读积累。

(必做)

3、完成课后小练笔 。

(选做)

4、帮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选做)

 (设计意图)“父爱”不仅在文本中、课堂中,更应在生活让它不断延伸下去,让“父爱”在学生心中不断回荡。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亲                 儿子

                         不论……总……

                            爱  

            

(设计意图:

精炼的文字,既把握了文章的中心线索,又揭示了主题思想。

教学设计初稿的修改点

初稿中,我首先通过谈话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亲情,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 ;接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通过播放大地震的情景,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直面触摸课文;分层朗读体会,抓关键词句,感受;然后峰回路转,媒体辅助,示范朗读,渲染气氛,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体会伟大的父爱。

导入的设计因对班级留守儿童较多这学情分析不到位,所以不但没有起到好的效果不说,反倒浪费了时间。

在第二个环节中,对父亲内心世界的感悟由于学生对文本读得不够,对课文的理解不到位,也花费了不少时间引导、讲解。

在前面两个环节中,我用时过多,以至于“二备”时设计的“拓展延伸”这个教学环节没有时间完成。

群策群力,组内探讨之后,大家为我指出了急需改进的地方:

让我把导入做一下修改,让学生反复朗读,对“伟大的父爱”感受会更为深刻,也会进一步增强,真正落实好教学目标。

磨课活动小结

磨课活动过程分析

在辅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组内同仁的热情帮助下,我的教学设计终稿终于确定下来,感谢他们为我指出了最需要改进的地──严格把握时间,做到有的放矢。

酝酿了一天,耗时3个小时,我的第一次备课终于完成,怀着忐忑的心情,我幸运地迎来了张老师和组内成员的带给我的第一次磨课。

“备课,首先要拟定好教学目标,教师课堂行为的实施都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有了方向,再去想方法,要注重对文本的挖掘。

把这次国培所学的知识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个通俗易懂的比喻,一次次耐心的讲解,一句句耐人寻味的语言,让我紧锁的眉头舒展了许多。

带着较为愉悦的心情,我进行了第二次备课,形成了较为明晰的教学思路:

首先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温故而知新;接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通过引导抓关键词句,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感悟伟大的父爱,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然后通过完成练习,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的语言特色。

接着媒体辅助,示范朗读,渲染气氛,升华主题,让学生体会到了浓厚的亲情。

经过“二备两磨”后,我才深刻地领会到“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里知酸甜。

”的真正含义。

在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时,我只流与形式的好看,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由于学生对读得不够,因而课文的理解并非我预设的那样快速、准确,因此课堂上也花费了不少时间来感知、理解。

在前面两个环节中,我用时过多,导致后面“拓展延伸”和“感悟写法”这两个教学环节没有时间完成,为之叹息。

在评课中,大家为我指出了需要改进的环节,让我把这第六组课文中的第一篇用三个课时来上,上仔细,上透彻,真正落实好教学目标。

“众人拾柴火焰高”,老师们的独到见解让我茅舍顿开,心中豁然开朗。

后来,我把后面没上完的内容又用了一节课,通过“练笔交流”等方法,课堂教学果然达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严格把握时间,做到有的放矢,这是非常重要专业技能。

活动反思

活动反思

俗话说“好事多磨啊”,这次磨课,还真应证这句话。

满怀着希望,辛勤地劳作,最终得以满载而归。

通过磨课,我不仅学到了语文专业知识,提高了业务水平,还增进了与老师们的情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团结的力量,心中装满了阳光,疲倦也渐渐被充实与喜悦所代替,回顾这次磨课活动,我反思如下:

     在备课时,要备教材,备课标,备问题设计和作业设置,更要认真备学情。

在“一磨”时,张老师和组内成员为我指出,对学情(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分析不到位,教学时会导致起到好的效果不说,反倒浪费了时间。

在大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再一次备课使教学设计科学又清晰,第一步:

新课导入;第二步:

主题探究;第三步:

巩固练习;第四步:

拓展延伸;第五步:

总结提升。

五个环节,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设计。

课堂上多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多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给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老师过多的讲解,只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体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感谢张老师和我们小组成员们,给予我莫大的鼓励,让我在这次磨课中让我学到了很多。

这将会给我的人生添上最实实在在的一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