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2251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颐和园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颐和园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颐和园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颐和园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颐和园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颐和园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颐和园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颐和园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颐和园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颐和园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颐和园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颐和园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颐和园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颐和园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颐和园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颐和园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颐和园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颐和园教案.docx

《颐和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颐和园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颐和园教案.docx

颐和园教案

落印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教案(初稿)

备课教师:

金传芬

备课内容:

四年级语文上册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一些重点词句,背诵课文二、四自然段

3、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写法。

了解文章的结构方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准备:

视频录像、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颐和园在北京西郊,从前是专为皇帝建造的,是供皇帝出宫后居住游玩而建造的宫殿花园,被称为皇家园林,如如今成了中外游客尽相游览的风景区。

谁去过呀?

2放录像,看录像想想录像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地方

二、感知课文

1、请大家打开课文我们看看课文作者是怎样描写颐和园的景色的。

2、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到哪是具体描写颐和园的景色的呢?

(2—5自然段),生读这部份内容,一边读一边画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交流

生说(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师板书

三、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长廊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长廊的(第2自然段)谁来读一读,听他读的时候,注意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长廊的

交流:

谁来说说作者是按怎能样的顺序介绍长廊的。

生说,师板书:

(廊内,廊两旁)

2、默读这个自然段,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从哪些词句能够体现出这些特点

交流;

3、长廊不仅长、美,连它周围的环境怎么样呢?

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

4、出示幻灯,看看长廊,注意观察横槛上的画

交流

谁能用自已话形容一下自己看到的画面(生说)

谁来读这句话,看哪写得好

课件出示句子:

(每一间的横槛---------风景)我觉得这些词抓住了长廊横槛上的画不但多而且美,描写得具体。

师:

还有吗?

如从“几千”“哪两幅”这两个词体会出作者用简练的语言描写出横槛上的画不仅多而且美。

师:

不仅体会到了长廊美的特点,还体会到了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据文史资料记载,横槛上的画有八千多幅,每一幅都很精美。

从这些我们体会到我国的古代绘画技艺怎么样呢?

谁能用自豪的心情读这句话,

5、同学们,游完了长廊,欣赏了美好的画面,感受祖国美好环境,现在我们仿佛就在游览长廊,现在再把长廊的长和美读出来。

(二)学习万寿山

1、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描写万寿山这部份内容,请大家默读课文3、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万寿山这部份景色的。

交流:

作者先写山下看到的景色,再写在山下看到的景色。

生说,师(板书)

那么作者在山下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

谁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生读)

作者在山下看到了什么(佛香阁、排云殿)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和描排云殿的句子(生读)

那佛香阁和排云殿看起来怎么样?

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的特点?

(雄伟壮丽)

本自然段哪几个词最能体现出佛香阁和排云殿雄伟壮丽这一特点?

佛香阁也好,排云殿也好,都非常的雄伟状丽,谁再来读读。

2、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作者登上了万寿山又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你们自已再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想这一自然段中描写颜色的词语。

交流

这一段描写颜色的词有(黄的、葱郁、绿的、朱红、碧绿),

那这一段还有那些句子写得特别美,

如我觉得(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不留一点儿痕迹,我认为这句话写得非常美,这句话把昆明湖非常静比作一面镜子,非常清比作一块碧玉,能突出昆明湖很静很清的特点,这两个句叫什么句?

突出了湖水很静,很清的特点。

课件出示句子:

向东远眺——--城里的白塔。

看这句话那个词用得准(隐隐约约用得好,因为作者是向远眺向远看,向远看会出现什么效果呢?

看不清楚,所以用得好。

万寿山的景色这么美,那你们能把这种美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谁来读一读

(三)学习昆明湖

1、接下来我们来看描写昆明湖这部份内容,大家看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5段)谁来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这一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点,重点描写了什么

交流

谁来说这一自然段写了几个景点,重点写了什么

(长长堤岸、湖中心小岛、十七孔桥)师板书

2、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呢?

能不能从这一自然段中找出语句,体会十七孔桥的特点。

(这坐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没有那两支是相同的),从这些句中我体会到了十七孔桥桥洞多石狮了姿态不一)

四、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刚才我们学了课文第二大段的内容,那么这一部份,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能说一说吗?

2那么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颐和园的景色特别美,大家来读读。

(美丽的大公园)并板书

3那颐和园是不是就这些景点呢?

(不是)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的(最后个自然段)谁来读一读

为什么说也说不清(颐和园的景色多,而且美,所以说也说不尽。

那这一段是全文的什么段?

板书:

总。

那它和前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总分总的关系),那第一自然段的总叫什么总(总起)。

中间部份呢?

(叫分述)。

称为什么(总分总)。

大家看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写法上叫(叫首尾呼应)

4、这么美的颐和园是谁建造的(劳动人民),作者写这篇文章为了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为了赞美我国园林艺术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板书

五、总结: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是祖国的文化遗产,是劳动人的智慧结晶。

这篇文章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细细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且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那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作习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句子通顺流畅。

写这样的文章要按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六、布置一个作业

仔细观察一处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抓拄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落印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教案(讨论稿)

备课教师:

金传芬

备课内容:

四年级语文上册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一些重点词句,背诵课文二、四自然段

3、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写法。

了解文章的结构方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准备:

视频录像、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颐和园在北京西郊,从前是专为皇帝建造的,是供皇帝出宫后居住游玩而建造的宫殿花园,被称为皇家园林,如如今成了中外游客尽相游览的风景区。

谁去过呀?

2放录像,看录像想想录像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地方

二、感知课文

1、请大家打开课文我们看看课文作者是怎样描写颐和园的景色的。

2、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到哪是具体描写颐和园的景色的呢?

(2—5自然段),生读这部份内容,一边读一边画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交流

生说(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师板书

三、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长廊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长廊的(第2自然段)谁来读一读,听他读的时候,注意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长廊的

交流:

谁来说说作者是按怎能样的顺序介绍长廊的。

生说,师板书:

(廊内,廊两旁)

2、默读这个自然段,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从哪些词句能够体现出这些特点

交流;

3、长廊不仅长、美,连它周围的环境怎么样呢?

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

4、出示幻灯,看看长廊,注意观察横槛上的画

交流

谁能用自已话形容一下自己看到的画面(生说)

谁来读这句话,看哪写得好

课件出示句子:

(每一间的横槛---------风景)我觉得这些词抓住了长廊横槛上的画不但多而且美,描写得具体。

师:

还有吗?

如从“几千”“哪两幅”这两个词体会出作者用简练的语言描写出横槛上的画不仅多而且美。

师:

不仅体会到了长廊美的特点,还体会到了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据文史资料记载,横槛上的画有八千多幅,每一幅都很精美。

从这些我们体会到我国的古代绘画技艺怎么样呢?

谁能用自豪的心情读这句话,

5、同学们,游完了长廊,欣赏了美好的画面,感受祖国美好环境,现在我们仿佛就在游览长廊,现在再把长廊的长和美读出来。

(二)学习万寿山

1、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描写万寿山这部份内容,请大家默读课文3、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万寿山这部份景色的。

交流:

作者先写山下看到的景色,再写在山下看到的景色。

生说,师(板书)

那么作者在山下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

谁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生读)

作者在山下看到了什么(佛香阁、排云殿)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和描排云殿的句子(生读)

那佛香阁和排云殿看起来怎么样?

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的特点?

(雄伟壮丽)

本自然段哪几个词最能体现出佛香阁和排云殿雄伟壮丽这一特点?

佛香阁也好,排云殿也好,都非常的雄伟状丽,谁再来读读。

2、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作者登上了万寿山又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你们自已再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想这一自然段中描写颜色的词语。

交流

这一段描写颜色的词有(黄的、葱郁、绿的、朱红、碧绿),

那这一段还有那些句子写得特别美,

如我觉得(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不留一点儿痕迹,我认为这句话写得非常美,这句话把昆明湖非常静比作一面镜子,非常清比作一块碧玉,能突出昆明湖很静很清的特点,这两个句叫什么句?

突出了湖水很静,很清的特点。

课件出示句子:

向东远眺——--城里的白塔。

看这句话那个词用得准(隐隐约约用得好,因为作者是向远眺向远看,向远看会出现什么效果呢?

看不清楚,所以用得好。

万寿山的景色这么美,那你们能把这种美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谁来读一读

(三)学习昆明湖

1、接下来我们来看描写昆明湖这部份内容,大家看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5段)谁来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这一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点,重点描写了什么

交流

谁来说这一自然段写了几个景点,重点写了什么

(长长堤岸、湖中心小岛、十七孔桥)师板书

2、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呢?

能不能从这一自然段中找出语句,体会十七孔桥的特点。

(这坐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没有那两支是相同的),从这些句中我体会到了十七孔桥桥洞多石狮了姿态不一)

四、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刚才我们学了课文第二大段的内容,那么这一部份,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能说一说吗?

2那么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颐和园的景色特别美,大家来读读。

(美丽的大公园)并板书

3那颐和园是不是就这些景点呢?

(不是)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的(最后个自然段)谁来读一读

为什么说也说不清(颐和园的景色多,而且美,所以说也说不尽。

那这一段是全文的什么段?

板书:

总。

那它和前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总分总的关系),那第一自然段的总叫什么总(总起)。

中间部份呢?

(叫分述)。

称为什么(总分总)。

大家看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写法上叫(叫首尾呼应)

4、这么美的颐和园是谁建造的(劳动人民),作者写这篇文章为了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为了赞美我国园林艺术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板书

五、总结: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是祖国的文化遗产,是劳动人的智慧结晶。

这篇文章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细细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且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那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作习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句子通顺流畅。

写这样的文章要按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六、布置一个作业

仔细观察一处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抓拄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0

 

落印小学语文集体备课(修定稿)

备课教师:

金传芬

备课内容:

四年级语文下册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产想一想你们见到了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一些重点词句,背诵课文二、四自然段

3、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写法。

了解文章的结构方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准备:

视频录像、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颐和园在北京西郊,从前是专为皇帝建造的,是供皇帝出宫后居住游玩而建造的宫殿花园,被称为皇家园林,如如今成了中外游客尽相游览的风景区。

谁去过呀?

2放录像,看录像想想录像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地方

二、感知课文

1、请大家打开课文我们看看课文作者是怎样描写颐和园的景色的。

2、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到哪是具体描写颐和园的景色的呢?

(2—5自然段),生读这部份内容,一边读一边画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交流

生说(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师板书

三、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长廊

出示长廊景观图片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长廊的(第2自然段)谁来读一读,听他读的时候,注意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长廊的

交流:

谁来说说作者是按怎能样的顺序介绍长廊的。

生说,师板书:

(廊内,廊两旁)

2、默读这个自然段,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从哪些词句能够体现出这些特点

交流;

3、长廊不仅长、美,连它周围的环境怎么样呢?

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

4、出示幻灯,看看长廊,注意观察横槛上的画

交流

谁能用自已话形容一下自己看到的画面(生说)

谁来读这句话,看哪写得好

出示句子:

(每一间的横槛---------风景)我觉得这些词抓住了长廊横槛上的画不但多而且美,描写得具体。

师:

还有吗?

如从“几千”“哪两幅”这两个词体会出作者用简练的语言描写出横槛上的画不仅多而且美。

师:

不仅体会到了长廊美的特点,还体会到了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据文史资料记载,横槛上的画有八千多幅,每一幅都很精美。

从这些我们体会到我国的古代绘画技艺怎么样呢?

谁能用自豪的心情读这句话,

5、同学们,游完了长廊,欣赏了美好的画面,感受祖国美好环境,现在我们仿佛就在游览长廊,现在再把长廊的长和美读出来。

(二)学习万寿山

出示万寿山景观图片

1、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描写万寿山这部份内容,请大家默读课文3、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万寿山这部份景色的。

交流:

作者先写山下看到的景色,再写在山下看到的景色。

生说,师(板书)

那么作者在山下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

谁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生读)

作者在山下看到了什么(佛香阁、排云殿)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和描排云殿的句子(生读)

那佛香阁和排云殿看起来怎么样?

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的特点?

(雄伟壮丽)

本自然段哪几个词最能体现出佛香阁和排云殿雄伟壮丽这一特点?

佛香阁也好,排云殿也好,都非常的雄伟状丽,谁再来读读。

2、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作者登上了万寿山又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你们自已再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想这一自然段中描写颜色的词语。

交流

这一段描写颜色的词有(黄的、葱郁、绿的、朱红、碧绿),

那这一段还有那些句子写得特别美,

如我觉得(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不留一点儿痕迹,我认为这句话写得非常美,这句话把昆明湖非常静比作一面镜子,非常清比作一块碧玉,能突出昆明湖很静很清的特点,这两个句叫什么句?

突出了湖水很静,很清的特点。

出示:

向东远眺——--城里的白塔。

看这句话那个词用得准(隐隐约约用得好,因为作者是向远眺向远看,向远看会出现什么效果呢?

看不清楚,所以用得好。

万寿山的景色这么美,那你们能把这种美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谁来读一读

(三)学习昆明湖

出示昆明湖景观图片

1、接下来我们来看描写昆明湖这部份内容,大家看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5段)谁来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这一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点,重点描写了什么

交流

谁来说这一自然段写了几个景点,重点写了什么

(长长堤岸、湖中心小岛、十七孔桥)师板书

2、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呢?

能不能从这一自然段中找出语句,体会十七孔桥的特点。

(这坐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没有那两支是相同的),从这些句中我体会到了十七孔桥桥洞多石狮了姿态不一)

四、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刚才我们学了课文第二大段的内容,那么这一部份,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能说一说吗?

2那么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颐和园的景色特别美,大家来读读。

(美丽的大公园)并板书

3那颐和园是不是就这些景点呢?

(不是)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的(最后个自然段)谁来读一读

为什么说也说不清(颐和园的景色多,而且美,所以说也说不尽。

那这一段是全文的什么段?

板书:

总。

那它和前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总分总的关系),那第一自然段的总叫什么总(总起)。

中间部份呢?

(叫分述)。

称为什么(总分总)。

大家看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写法上叫(叫首尾呼应)

4、这么美的颐和园是谁建造的(劳动人民),作者写这篇文章为了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为了赞美我国园林艺术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板书

五、总结: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是祖国的文化遗产,是劳动人的智慧结晶。

这篇文章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细细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且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那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作习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句子通顺流畅。

写这样的文章要按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六、作业:

仔细观察一处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抓拄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颐和园》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

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

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二、设计意图

   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是了解并学习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为课堂教学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1、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看录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识课文,理清顺序

  浏览课文,圈出作者游览了哪几个景点。

3、精读课文,研读词句

   通过“介绍景点——研读本段重点词句,特点——指导朗诵,升华情感”。

这一学习方法来完成课文二、三、四、五自然段的学习,而且学习的过程中四段详细学习,其它几段简略学习。

4、熟读课文,总结全文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

首尾呼应及游览的顺序。

5、课后延伸

   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说、写的方法。

采用了听录音、看课件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

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重点词句,引导背诵优美的句子,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不足之处:

读的还是少,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

学生的朗读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

在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上还不够,今后逐步改正。

 

《颐和园》说课稿

【说教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1、教学目标为:

  ⑴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⑵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3、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理念】

1、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把网上的一些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3、依据课改的新理念进行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自我学习”、“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在读中去感悟,在读、看、思、议中体会颐和园的美丽风光,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了都会得到发展。

  【教学方法】

  1、谈话激趣法:

  在学生看完颐和园录象后,就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

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但读的还是少,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

学生的朗读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

在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上还不够,今后逐步改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