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7708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6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

《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课件文档格式.docx

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心理测验法(3)实验法(4)个案法

(1).观察法

定义:

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方法。

优点:

自然

缺点:

很难反复出现,验证困难;

变量多,难控制,不易精确分析;

想观察的现象未必会出现;

观察结果的分析,易受观察者兴趣、意愿、知识经验的影响。

(2).心理测验法

定义: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两个基本要求:

1.信度2.效度3.二者之间的关系:

高信度未必高效度,高效度一定高信度.

(3).实验法

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通常用系统地操纵某个变量来发现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

自变量--因实验者操纵而变化的变量因变量--自变量引起的某种特定的反应

变量之间存在的基本关系实验组与控制组

实验法的分类:

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借助仪器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

对实验条件作出适当控制,在正常工作学习情景中进行的实验“双盲实验”

(4).个案法

来源:

临床实践中的问诊法。

是对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体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

一般作法:

通过对某个人进行详细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来发现某种影响行为和心理的原因

信息量大,便于提出假设,可以进行长时间追综研究

样本量小,代表性差,得出的结论可推广程度低。

用途:

可以配合其它研究方法使用,也可在初步研究中应用

个案法在发展心理学、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单个被试的个案法

尽管它只有一个被试,但它能获得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大范围的调查法所能获得的信息量。

四.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科学心理学的两个渊源

2.意识

3.七个流派

哲学源头:

亚里士多德理性主义:

笛卡尔

强调先天-----遗传

经验主义:

洛克

后天-----环境

生物学与生理学源

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物\优\适)

<

物种起源>

>

<

进化论>

神经生理学

布洛卡-----言语中枢缪勒------大脑机能定位、特殊神经说费希纳-----心理物理法

赫尔姆霍茨-----色觉理论、听觉理论

广义:

区别于动物的人的心理狭义:

能清楚觉察的头脑中的心理活动

特点:

通常用语词来标记事物;

有能动性、目的性、计划性;

有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控制

种类:

意识、无意识(非意识水平、前意识水平、潜意识水平)

3.心理学的七个流派

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

构造主义(structralism)

代表人:

冯特、铁钦纳时间:

19世纪末研究对象:

意识、经验

三元素:

知觉元素--感觉性的;

观念元素--想象性的;

情绪元素--情感性的

主要方法:

内省法、实验法主要观点:

元素之和=意识整体

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詹姆士、杜威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研究对象:

强调:

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以及心理在人类适应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

行为主义(Behaviorism)

华生时间:

20世纪初研究对象:

人类或动物行为研究方法:

实验法

主张:

否认意识,抛弃感觉、知觉、表象、思维等概念,代之以刺激、反应、习惯形成和习惯联合。

反应之和等于行为整体

研究公式:

“SR”贡献:

走实验法的研究道路缺陷:

完全否认了心理和意识,把人等同与动物。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psychology)

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Gestalt:

完形、结构、组织时间:

知觉、意识

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心理现象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所以要研究知觉和意识的心理组织,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之和=意识整体,反对行为主义的反应之和=行为整体

研究思路: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弗洛伊德时间:

强调无意识研究方法:

临床精神分析技术

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人有生的本能、死的本能、性本能,持一种“性恶论“的观点。

认为儿童时期受到的对待对成年后的人格特征有重要的影响。

主要概念:

力必多、欲望、本能研究技术:

自由联想、释梦、催眠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

奈塞尔时间:

本世纪50年代末理论基础:

信息加工理论研究对象:

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认知:

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研究方法:

实验法、测时法、计算机模拟法

认为人是信息加工者,是具有丰富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

代表人:

罗杰斯、马斯洛时间:

本世纪60年代

研究目的:

1.研究人与人之间区别的高级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动机)2.为实现高级的需要而努力创造条件。

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

人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当代新的心理学研究取向

生理心理学-----关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把生理学看成描述和解释心理功能的基本手段,认为人们所有的高级心理功能都和生理功能,特别是脑的有密切关系.例如:

海马-----记忆;

语言-----大脑左半球

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1)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始于1917年,标志就是北京大学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

(2)1920年,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3)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

(4)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被正式接纳加入世界心理学联合会。

感觉:

生理与心理的交汇

第一节感觉概述

一、感觉概念

内涵: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意义: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sensation)一词是多种感觉的总名称。

在心理学的研究上,最受重视的是视觉与听觉。

其次是嗅觉、味觉、肤觉,合之称为五大感觉(外部感觉)。

事实上,人类的感觉不只五种,单是肤觉又可分为触觉、痛觉、温觉、冷觉等多种;

而除此之外,还有内部感觉(饥饿觉、渴觉和内脏痛觉)、本体感觉(动觉与平衡觉)。

二、感觉阈限

(一)绝对阈限

无论何种感觉,其产生均是由某种刺激影响到某种感受器所引起:

视觉因光波刺激而产生,听觉由声波所引起。

但刺激的强度必须达某种程度,才能引起感觉。

最初,被试无从觉察有无刺激存在,以后逐渐增加声音刺激的强度,直到受试者确定刺激存在为止,此时的刺激强度,即称为阈限(threshold)。

阈限指界限的意思,在此界限之上,即生感觉,低于此一界限,感觉即无从发生。

由于阈限是按被试的感觉经验判断的,而此种判断,是在没有其他刺激可资比较的情境之下,纯以单一刺激为根据的,故而一般也称之为绝对阈限。

绝对阈限的测定,事实上不能只根据被试一次判断。

因为人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身心状态的变化而有所起伏的。

微弱声音增强到某种程度时,在第一次试验中虽明确觉察其存在,可能在第二次试验时,反而觉察不出。

为了防止此种现象,心理学家们在测定绝对阈限时,一般采用多次试验后,以被试多次判断的50%点为根据。

实施方法是:

以初次测得的阈限为中界点,一方面向上增加刺激的强度,直到多次重复试验后,被试100%地明确觉察该刺激存在为止;

另方面向下减低刺激强度,直到多次重复试验后,被试完全觉察不到该刺激存在为止。

如此,刺激强度的变化,即为自变量,而0%到100%的刺激觉察判断反应的变化,则为因变量。

按函数关系来看,自变量为X,因变量为Y,而Y=50%时的X值,就是该刺激的绝对阈限。

(二)差别阈限

为什么白天看不到星星?

厂家如何做到节约成本?

前述之绝对阈限,是指某一刺激引起感觉时所需的最低强度。

如有不同强度之两种刺激,先后或同时要你比较其差异时,可以想像的是,两种刺激之间的差异必须达到某种程度,才能辨别其间的差异。

而且也可以想像,各种感官辨别差异的敏感程度,也各不相同;

皮肤对温度的变化就比鼻子对气味的变化,在辨别上较为敏锐。

在实验设计上,通常用两种刺激;

其中一种是保持不变者,称为标准刺激,另一是使之改变者,称为比较刺激

在辨别此两种刺激的差异时,两种刺激强度的最低差异量,称为差别阈限。

差别阈限是受试者辨别两种强度不同刺激时所需要的最小差异值,故而差别阈限,也称最小可觉差。

差异阈限的测定与绝对阈限一样,不能靠一次判断为根据;

而是被试者多次反应的50%(中间值)为根据。

各种感觉均有其差别阈限,对不同亮度、不同音阶、不同温度、不同重量、不同甜度等等,在比较判断时,均以差别阈限为基础。

对差异阈限之研究,贡献最大者为德国生理学家韦伯。

韦伯氏在差异阈限研究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在1834年所提出的韦氏定律。

按韦氏定律的主要概念是:

感觉变化中,虽然差异阈限常因刺激类别与感觉类别而异(声刺激的差异阈限与光刺激者不同),

但其差异阈限与作为比较根据的标准刺激之间,仍然保持一种定比关系。

如仍以两种重量判断的差异阈限为例,100克为标准刺激,102克时恰能辨别两者的差异,故而2克为差异阈限,

但“2克”只适用100克与102克之间的辨别,是否也适于100以上或以下时与其他比较刺激之间的辨别?

韦氏定律正可用来回答此一问题。

以上算式的意思是说:

在重量为100克时,只须加2克(即102克)即感觉其差异;

在重量增为200克时,必须加4克(204克),始感觉其差异;

如重量增为1000克时,必须另加20克(1020克),始能感觉其间的差异。

换言之,如果将差异阈限视为感觉比较时的敏锐度,而此种敏锐度,将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低。

K=2/100=4/200=6/300=4/800

在韦氏定律中的常数K,也称为韦氏分数(Weber’sfraction)。

根据心理学家多年研究发现,人类各类感觉的韦氏分数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凭视觉对亮度差异辨别的敏锐度,远较凭味觉对咸淡差异辨别的敏锐度为高。

三、感觉之适应

从感觉本身的性质看,上述绝对阈限与差异阈限,均显示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锐程度。

母亲炒菜越炒越咸?

吃糖时再吃苹果感到酸,先吃柑桔再吃苹果感觉甜。

先将手放到热水中,然后放到温水中感觉水温低,先将手放到冷水中,然后放到温水中,感觉水热。

不过,某一感官对某种刺激的敏锐程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当某种刺激持续时间甚久时,感官之敏锐度即行降低;

此时之绝对阈限或差异阈限,均将随之而变大,必须提高刺激强度,始能产生感觉经验。

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者,正是此种现象。

反之,如时旷日久缺乏某种刺激时,感官之敏锐度即行提高;

此时之绝对觉阈或差异觉阈,均将随之而变小,只须微弱之刺激,即可产生感觉经验。

对某些刺激之所以感到新鲜好奇者,正是此种现象。

像此种感觉器官因接受刺激久暂而使其敏锐程度改变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

显然感觉适应具有两个方面:

一是因刺激过久而变为迟钝,一是因刺激缺乏而变为敏锐。

惟平常所说的多偏于前一方面的适应。

在日常生活中,感觉适应现象,利害兼具。

从有利的一面看,吾人对刺激敏锐度减低的感觉适应,有助于减少身心的负担。

在很多声音吵杂的场所,有些人之所以能排除声音干扰,专心注意做一件事,就是由于对噪音刺激产生适应之故。

从害的一面看,对刺激敏锐度减低的感觉适应,难免使人丧失警觉性。

有些人长期在不良环境中工作,中毒而不自觉者,即属此种情形。

第二节视觉与听觉

一、视觉的生理机制

眼睛之构造与功能

眼球最内一层为网膜。

网膜是眼睛的最重要部分。

网膜上有两种感受光刺激的神经细胞:

一种状似长杆,称为杆状细胞;

另一种状似圆锥,称为锥体细胞。

网膜的中央部分,有一凹陷处,称为中央窝,是视觉系统中最敏感的地方。

杆状细胞分布于中央窝以外的整个网膜上,其功能为职司在昏暗光线下看见东西的主要神经元,对光刺激极为敏感。

锥体细胞对光线的敏感度较低,其数量较杆状细胞为少,主要集中在中央窝附近,是一种职司对颜色感应的神经元。

网膜上如缺少一种或数种锥体细胞,即会产生色盲现象。

二、色盲与色觉理论

色觉缺陷:

色弱:

对不同波长的感受性低于正常人。

色盲:

全色盲(只能看到黑色和白色)和局部色盲(如,红绿色盲)

色觉理论:

三色说:

(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

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

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评价:

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

对立过程理论

(黑林,四色学说)视网膜存在中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分别感受黑—白亮度、红—绿两色和黄—蓝两色。

每种锥体细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

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

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

三、视觉中的时空因素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视觉对比:

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

马赫带:

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视敏度:

即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细节的能力。

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视觉适应:

①暗适应:

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②明适应:

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

1后像: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②负后像: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闪光融合:

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视觉掩蔽:

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现象称为~。

四、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的结构和功能

外耳:

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

中耳:

鼓膜—受声音压迫机械振动,带动三块听小骨;

锤骨、砧骨(zhen)、镫骨—将声音传到卵圆窗。

内耳:

耳蜗—是人的听觉器官。

由鼓阶、中阶和前庭阶构成。

鼓阶与中阶间的基底膜上包含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听觉的感受器)

五、听觉理论

频率理论:

人物:

物理学家罗.费尔,1886

观点:

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的次数较少,因而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少。

反之镫骨和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

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茨

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象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

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行波理论:

冯.贝克西

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

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

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

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

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

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第三节其它感觉

一、皮肤感觉

肤觉概述:

内涵: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叫~。

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触压觉:

内涵:

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叫~。

触觉(皮肤轻微变形)、压觉(皮肤明显变形)

温度觉:

温度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决定的。

痛觉:

任何一种刺激当其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都能引起痛觉。

二、嗅觉和味觉

嗅觉:

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

嗅觉的适应性

味觉:

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味蕾分布:

舌尖→甜;

舌中→咸;

舌两侧→酸;

舌后→苦

嗅觉、味觉、肤觉、动觉、平衡等各种感觉,

肤觉又再分为触觉、温觉、痛觉三种。

一、嗅觉

引起嗅觉(smell)的刺激是气化的化学物质。

气化物靠空气扩散,故而嗅觉是距离性感觉;

不必直接与刺激起源相接触,即可产生嗅觉。

嗅觉感受器,是鼻腔内的一些线形体。

线形体从脑部之嗅球(olfactorybuld)处下垂,止放鼻腔顶部。

在线形体之末端,有毛状皮层,是为嗅觉皮膜(olfactoryepithelium)。

皮膜内的嗅觉细胞,即为嗅觉的感受器。

嗅觉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嗅觉的绝对阈限,随刺激时间的久暂,而有很大的变化。

某种气味初度出现时,即使该刺激强度甚为微弱,也能闻到(如煤气);

但如气味持久存在,嗅觉也将因适应而变为迟钝。

所谓“居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者,正说明了嗅觉的适应现象。

对我们日常生活而言,嗅觉的适应,利害参半。

嗅觉敏锐度减低,使人在某些场地(如鱼市场)能维持其工作,不致遭受不悦气味的干扰,是为有利之点。

但嗅觉敏锐度减低,有时对有害人体的气体缺乏警觉,吸收太多难免中毒,是为有害之点。

嗅觉的个别差异甚大,甚至有些人缺乏嗅觉。

一般而言,动物的嗅觉优于人类。

鱼类的嗅觉最发达,其嗅觉皮膜几占满整个脑半球;

狗的嗅觉也极灵敏,其嗅觉皮膜占脑半球的三分之一,故世界各国的警察机关,无不藉狗的嗅觉帮助侦探。

人类的嗅觉远不如动物发达,人脑中的嗅觉皮膜只占脑半球的十二分之一。

二、味觉

味觉(taste)的感受器为味蕾(tastebud)。

味蕾是一种球状的感觉神经细胞;

该种细胞多数集结在舌尖、舌面及舌侧三处,少数散布在口腔内部。

引起味觉的刺激为液体物,如刺激物本身非属液物,也必须经唾液使之液化后,始能产生味觉。

只有液体才能渗入舌部的味蕾,从而引起感觉细胞的神经冲动。

味觉并非只有一种感受器,舌上的味蕾是分工专司的;

人类的基本味觉,至少有酸、甜、苦、咸四种。

职司此四种味觉的味蕾,在舌上的分布,也自不同:

甜在舌尖,酸、咸在舌两边,苦在舌根。

三、肤觉:

靠皮肤表面为感受器接受外来刺激而生的感觉。

(一)触觉

触觉,也称压觉,是皮肤表面承受某物体压力或触及某物时,所产生的一种感觉。

触觉的产生因情况不同而又分为两种:

一为被动触觉(passivetouch),是由物体置于皮肤上所生压力而产生的;

另一种为主动触觉(activetouch),是由于当事人以肢体主动接触物体时所产生的。

引起触觉的刺激强度,因身体各部位敏感度的不同,显然会有很大的差异;

舌尖、口、唇、指尖等部位,远较肩、背、臀、腿等部位为敏锐。

因此,皮肤上产生触觉的感受器,并非平均分布于皮肤的表面,而是成为很多小点的方式散布着;

只有在这些点上才有触觉。

这些小点,称为触觉点(touchspot),也叫压觉点(pressurespot)。

在心理学上测量触觉点时,一般采用两点阈限(two-pointthreshold)的方法。

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可调整距离的双脚仪,如图所示,置于身体之不同部位,用以测量受试者的触觉,并由之辨别所感到的是一点还是两点。

如很短的距离即可辨出是两点,即表示该部位的皮肤上密集着较多的触觉的感受器,亦即该部位触觉较为敏锐。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体各部位触觉敏度不同情形为:

手指最为敏锐,其两点阈限约在4—5mm左右;

脸部次之,约在5—10mm左右;

肩部与背部较不敏锐,其两点阈限约在45—50mm左右。

此外,人类的触觉也有很大的性别差异。

皮肤表面的主要触觉区,诸如前额、鼻子、面颊、口唇、肩部、胸部、臂腕、手指等各种部位,女性的触觉,均较男性为灵敏(Weinstein,1968)。

触觉敏度的性别差异现象,其形成原因究系生理构造的因素,还是女性特别对身体注意所致,迄未获致肯定的结论。

(二)痛觉

引起痛觉(pain)的刺激,可能是物理性的(如刀割、冲击等),也可能是化学性的(如酸硷浸蚀等)。

刺激的强度达到对皮肤组织有破坏作用时,即会引起痛觉。

痛觉的感受器为自由神经末梢

因为自由神经末梢的分布并不平均,故而在皮肤的不同部位,对痛觉的敏感度也不相同。

痛觉经验虽然会令人厌恶,但它在生活适应上,却具有正面的效用。

痛觉是一种警示讯号,它告知我们身体上某些部位受到伤害,必须适时加以处理。

试想,如幼儿被火灼伤而无痛觉,其后果将会何等严重。

痛觉虽是人尽皆知的现象,但在生理上却不易解释。

因痛觉不像其他感觉一样,它不是存在于某一感官(如眼、耳、鼻等)的特殊感受器,也没有专司传导病觉讯息的特殊神经纤维(如视觉神经与听觉神经然)。

痛觉在皮肤表面,甚至关节、肌肉等任何部位,都会发生。

痛觉的另一最大特征是,生理作用之外带有很大的心理因素;

诸如注意、暗示、情绪、动机等心理状况,都会影响痛觉的感受。

因此在某些情境之下,痛觉可由心理控制。

(三)温觉与冷觉

温觉(senseofwarmth)与冷觉(senseofcold)合而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