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研文化的内涵、作用与建设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70453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教研文化的内涵、作用与建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学校教研文化的内涵、作用与建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学校教研文化的内涵、作用与建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教研文化的内涵、作用与建设Word文件下载.docx

《学校教研文化的内涵、作用与建设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教研文化的内涵、作用与建设Word文件下载.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校教研文化的内涵、作用与建设Word文件下载.docx

一、学校教研文化的内涵

对于学校“教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教研”就是教学研究,最好的例证就是现在各级教研室都是教学研究室的简称。

有人则认为“教研”应该指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

这种对“教研”一词理解的差异,其实是研究对象上的差异。

大家都清楚,凡是教学都含有某种教育意义,而学校的教育也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实施的。

教书育人本为一体,在当下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将教育作为教研的对象可能更恰当些。

尽管在教研对象的认识上存在差异,但在教研主体和教研目的认识上,大家的观点却是基本一致的,即教研的主体是教师,教研的目的是让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

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教师们必须进行教研并由此形成教研组织。

如此来看,教研文仕:

实质是教研组织文化。

埃德加.沙因在《组织文化和领导力》中将文化界定为:

“文化是一群人在解决适应环境和内部团结的问题时习得的、成体系的一系列基本预设。

这些预设在实践中卓有成效,所以被认为是正确的,被当作解决问题时正确的感知、思考和处理的方式传授给新的成员。

“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以对学校的教研文化做如下的简单界定:

学校教研文化是学校教师在解决实际教育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习得的、成体系的一系列基本预设。

例如,一所学校的教育信念、伽直观、教研风气、教研制03教研方式等。

这瞬设被证明在教育实践中是卓有觑的。

二、学校教研文化的作用

从实际情况看,教研在学校中被视为一项重要而常规的工作,对其进行认真的组织和严格的管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另立新说法一一^出学校教研文化建设的话题呢?

这是因为既有的学校教研工作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而教研文化建设可以更好地扬长补短,推动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

首先,教研文化建设可以让我们标本兼治,摆脱“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教研方式。

任何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一一解决,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已成为教研管理的一种常态。

然而,如果我们总是习惯于在出了问题之后再去寻求解决办法,那么我们就会像救火队员那样疲于奔命。

借医学为例,许多病看起来出在头脚上,根本却在五脏六腑。

如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也许病情会暂时好转,但却不能彻底根除。

对于学校教研工作而言,就是要教师具有研究的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大家的专业机体健壮了,问题之病自然就不会入侵了。

教师这种研究意识与自觉习惯实质是一种教研文化。

其次,教研文化让教研组织成为“动车组“,避免仅靠“车头带”的传统做法。

“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这是以前我们在凸显领导的作用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然而现在这句话却不全然正确了,因为出现了动车组。

动车组的多个车厢上都安装有发动机,而不是集中在车头上。

这种动力分散的方式既可以使车子获得更大的牵引力,还可以避免因某节车厢的动力问题而影响整个车组,更不会因车头动力丧失而出现停车现象。

而且,动力分散在多个车厢,可以灵活编组。

如何让教师们成为教研的“动车组”呢?

依靠教研文化。

文化就像一条河流,身处其中的每一滴水要想挣脱河流独自流动是非常困难的,反过来它又成为一种对别的水滴产生“裹挟”的力量,于是大家一起奔涌向前。

参加教研的教师就像水滴,就像动车组中的一节车厢,有了良好的文化,参加教研的教师们就会成为“动车组”0

再次,教研文化可以帮助我们超越功利教研,让教师幸福地研究。

毋庸讳言,教师们参加教研活动存在着诸多的功利性。

例如,完成上级任务、为了评职晋级、为了让学生考出好的成绩等等。

这些功利行为并非全然是错,不必全盘否定,正当而恰当的功利也是一种激发教师积极进行教研的动力。

然而,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功利驱动的状态,因为功利这些外在因素容易改变和丧失。

例如,教师评上某级职称后,就丧失了奋斗动力。

可见,我们要超越功利,寻求能激发和保持教师教研动力的新东西,这个新东西就是让教师面对教研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教研信念。

其实,教研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生幸福成长,也在于改进教师自身的生活,使教师的职业生活更加幸福。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

“寻找一种教学的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使得学校因此可以减少喧嚣、烦厌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如果我们秉持这样的信念和心态来开展教研工作,那么学校的面貌就会呈现出一种美丽、一种文化气质。

三、学校教研文化建设的实践举隅

学校教研文化的建设就是教师们在教研价值取向、目标定位、教研风气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建构预设、认同预设、完善预设的过程。

下面以天正小学的教研文化建设实践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 教育智慈:

天正教师发展的目标

将教育智慧作为天正教师发展的目标是基于这样的一种预设:

教育智慧能为教师赋权增能,能让教肺诗意地栖居于教师生涯中。

拥有教育智慧就意味着教师被赋权增能。

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对教育问题的了解更深刻,能看到更多别人没有看到的内容,从而能寻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摆脱机械低效的劳动状态。

尤其是新课改以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的份额日益增大,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不断增强,教学中生成性事件不断增多,愈发需要教师以丰富的教学智慧来应对。

教育智慧能让教师的职业生涯富有诗意。

叶澜认为,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

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

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

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

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

(二) 营造“诲人不倦,研究不辍”的教风

教风是教师或教师集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符合教育特点和规律的稳定的风格、作风和传统,包括教师对教学、治学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教师集体的某些教学传统。

从发展教师智慧的目标出发,天正小学将“诲人不倦,研究不辍“定为教风。

教育智慧的实质就是教师正当而恰当地运用知识,解决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发展。

“诲人不倦”既是教师育人的职责,又是一种积极地享受“诲人”工作状态的表现。

如果将“诲人”当作职业,维系教师坚持工作的是薪资,久之难免就会倦怠。

要想做到诲人而不倦,那就要将“诲人”视为一种有价值的事情、一种能从中获得乐趣的事情、一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

仅此还不够,“诲人不倦”还需要“研究不辍”来支撑,教师欲“诲人”成功则需不辍地学习研究,不断丰富教育智慧,否则就会难以为继。

陶行知说,唯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所以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这样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简言之,唯有“研究不辍”才有“诲人不倦”的本领与结果,唯有“诲人不倦”才有“研究不辍”的动力;

只有“诲人不倦,研究不辍”,才能进入幸福的教师生活状态。

(三)提拔骨干当干部,培养干部成骨干

我们提倡让教研组织成为“动车组“,但这并不意味着“车头”的作用就完全丧失。

“车头”不仅具有牵引作用,还有把控方向的作用。

教研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例如选取适当的问题,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在研究中及时推出新的生长点等等,这都需要干部来决策。

干部在教研中的身份不仅是决策者、组织者、参与者,还是指导者。

行政权威与专业权威结合是学校干部素养的特点,源于此,天正小学干部队伍配备的做法是提拔骨干当干部,培养干部成骨干。

天正小学是一所新建学校,干部配备的空间很大。

除了校级干部由教育局任命外,中层干部、年级主任、教研组长都由学校提拔。

天正小学基本上都是选择业务骨干来担任中层干部。

当然,提拔骨干当干部的前提是这些骨干具有较好的德行。

当干部配齐以后,工作重点就转向培养干部成为骨干。

具体而言,学校要通过制定专业发展目标,布置研究任务,提供机会平台等措施使其尽快成为业务骨干。

骨干并不是狭隘地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的骨干,而是指他们是所分管业务的骨干。

干部的专业水平提高了,管理的眼光和要求也随之提高了,权威性和影响力也提高了。

正是在这些专家型干部的带领下,天正小学才能在课程教学、德育班队工作和教育科研乃至技装后勤等多方面取得优异成绩。

(四)研管一体化

在管理和研究方式上,我们有这样一个预设:

管理的成效来自于研究的结果,研究的开展需要管理的支持,研管一体化是一种有效研管方式。

要加强管理的针对性,提高管理的效能,就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我就任天正小学校长后开始了全面的听课。

例如,在听了8节体育课后,我就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

集中整队讲话过多、没有使用体育器材、基本上没有开展游戏活动。

这样的体育课运动量小,制度约束多,学生不乐意上。

我召集全体体育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做出如下规定:

每节体育课要做到“三个2”——至少要使用2种器材、至少要做2个游戏、至多集中2次。

这样的规定似乎很粗陋,也缺少科学性,然而很实用,便于教师遵照执行,也便于检查评价。

不论是教师个人的研究还是群体的研究,都需要管理的支持。

如何提高备课实效性一直是困扰着基层中小学的难题,大家为此做了很多的探索:

在备课流程上,有的学校采用先集体备再个人二次备,有的学校则是先个人备,再集体备,个人再三备;

在是否手写上,有的学校使用电子稿,有的学校规定年轻教师必须手写,当然也有一些学校要求所有教师都要手写•…“各种措施五花A门,其目的都是想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个人和集体的力量,切实提高备课实效性。

天正小学在备课管理上的举措之一是提倡“后备课“,即将惯常的课后反思与教学改进结合起来,明确规定“后备课”的四个内容:

现场再现、重新设计、问题分析、教有所得。

这样就避免了教后记的笼统和模糊,教师写得明白,管理部门的检查明确,能将教学设想落到实处。

研究为管理提供依据,管理推动研究开展,这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这就是天正小学的研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美】埃德加•沙因.组织文化与领导力[M].章凯,罗文豪,朱超威等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 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

(1).

(王九红,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天正小学校长。

邮编:

210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