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曹操的形象终稿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0644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曹操的形象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曹操的形象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曹操的形象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曹操的形象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曹操的形象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浅谈曹操的形象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浅谈曹操的形象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浅谈曹操的形象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浅谈曹操的形象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浅谈曹操的形象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浅谈曹操的形象终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曹操的形象终稿Word文件下载.docx

《浅谈曹操的形象终稿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曹操的形象终稿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曹操的形象终稿Word文件下载.docx

目录

摘要……………………………………………………(3)

正文……………………………………………………(3)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摘要:

曹操,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独据一方,他在政治和文学上都有着突出的贡献。

人们对于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褒贬不一。

文章将从四个方面对曹操进行分析:

(1)治世之能臣。

(2)乱世之枭雄。

(3)性格的复杂性。

(4)文学成就。

从而对曹操做出属于他的评价。

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只有结合当时特定的时代环境才能使他们的形象更加的丰满。

关键字:

曹操枭雄英雄性格多元化文学成就

一、序论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他们或许不被后世所认可,人们对他们的争议从没停止过,但是我们却不能忽略这些个性鲜明的形象带给我们的思考。

他们总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对社会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在这些人当中,曹操绝对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65岁),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及诗人。

一名吉利,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毫州市)人。

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是家中的长子,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汉相国曹参的后人。

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

因家庭的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

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的朋友。

曹嵩的出生,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

“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1]”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

曾先后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官。

曹操身高七尺,细眼长须。

自幼放任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

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

“治世之功臣,乱世之奸雄”[2]。

二、本论

1治世之能臣

1.1削平群雄,统一北方

曹操的发绩,是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的。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通过招兵买马、诱降义军、招降敌将、招降敌兵等手段,网罗了许多人才,扩充了军事实力。

先是高举“忠义”大旗,发诏聚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然后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3],一步一步,稳扎稳打,从而削平了袁绍、吕布、张绣、袁术、刘表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可这一路走来的血雨腥风,可能只有曹操一个人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吧。

刚出道时的侠骨傲气,厌恶地方恶霸,为民除害,却不曾想得罪权贵,一步一步,懂得了为官的身不由己,开始了解到当时的时代,明白自己该去如何适应这样的一个时代。

开始了自己一生的计划,以上所说的每一步都是在曹操的思维中转过圈的。

成大事者,凡事须三思而行。

对于曹操这样一个身处特殊时代的人来说这一点更不用说,稍有疏忽,脑袋就有可能搬家。

在曹操的一生中,他的思维恐怕是未曾休息过的,他一生的付出是一般人所不能想象的,完全是靠着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历练之下,慢慢的成长成熟起来,数不清的惊险,数不清的死而复生,就为着统一北方,让人民过上比较安稳的日子。

1.2为三国鼎立、三国归晋奠定了基础。

常言道:

攻城容易守城难!

统一北方后,接踵而来的问题该如何去处理呢?

处理好则国强,处理差则国乱。

曹操统一北方后,一方面为了解决军粮缺乏的问题,在北方分兵屯田,兴修水利,对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他用人唯贤,重视人才,敢于打破士族门第的观念,罗致了许多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这些人对以后的建国大业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是他对那些称霸一方的地方豪强加以抑制,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和军阀权利。

这些举措,不但巩固了摇摇欲坠的汉末中央政权,而且使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

北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和平环境中,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国力不断地得到了加强,为曹操死后三国鼎力局面的形成和最终三国归晋天下统一奠定了基础。

2乱世之枭雄

2.1政治家的残忍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4],不论是哪个人,只要看到这样的话,定会对说出这句话的人憎恶至极。

不是说这句话有什么错,而是这句话超出了我们道德承受的维度。

可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许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是为了干大事而存在的一面,他可以背叛别人,但是他绝不允许别人背叛他,有句歇后语就说: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为得天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德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

可是,凡事都有个度,过而犹不及!

“虑”的太多就会产生更多的疑心,他的多疑多虑之心是他吃败仗的原因之一。

他政治家的野心亦能体现在他的生性残忍。

为报父仇,攻城屠杀百姓数万,曾经血洗徐州和从雍、凉逃难来的手无寸铁的百姓,战争是残忍,而百姓是无辜的。

他们不应该成为军阀征战的牺牲品。

屠杀的黎民打到几十万之多。

“泗水流之不畅”(《后汉书·

陶谦传》)足见当时杀人场面之惨烈。

太残忍了,这件事暴露了曹操内心深处的凶残,也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

2.2个人作风问题

曹操个人作风也有很大的问题。

曹操非常的好色,虽然圣人有云:

“食、色、性也”的高妙论谈,但曹操为了女人确实到了疯狂的地步。

征战张绣时霸占其婶母,攻打吕布时强占其部将秦宜禄的夫人。

“春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便是对曹操个人生活的最好写照,据说曹操经常在雀铜台上宴请宾客,雀铜台上收罗了全国各地的美女以供他消遣。

自古英雄爱美人,但是君子不夺人所爱,或许这些行为在当时那种乱世并不算什么,可是在道德的维度里,是应该予以谴责的。

2.3屯田剥削

曹操为了自己的权力“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屠杀了许多文臣武将。

孔融、杨修、崔炎等对曹操有极大贡献的手下也尽死其手。

这些都验证了封建统治者能为我所用留之,不用则杀之的恶劣作风。

中国文坛巨子郭沫若先生写《替曹操翻案》的文章,文章中没有正视曹操屠杀百姓的一系列罪行而单方面鼓吹曹操实行的屯田,实际上曹操的屯田是一种高度的剥削制度,不足后人效仿。

不管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都应本着对人民有利的原则,而不应该有丝毫的私心在里面。

而曹操当时的屯田,很大的部分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使当时的人民大众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2.4欺君罔上,窃国谋逆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

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

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

朝臣在曹操眼里,不过是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脑海深处便产生了窃国谋逆的念头,如果不是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

为了观察动静,曹操特地邀请天子“许田围猎”[5],群臣将校向献帝齐呼万岁,他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6],并借天子弓箭不还,自行悬带。

当献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窃国谋逆之心后,随即密赐衣带诏,令董承、刘备、马腾等人合力讨贼。

事后衣带诏泄露,曹操诛杀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连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也不放过,尽管先帝和伏后一再哀求,还是将董贵妃勒杀于宫门之外。

如果不是陈昱及时劝谏,恐怕连献帝本人也要被废黜了。

此后,曹操权势更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

只要是曾经反对过他的人,都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后快,马腾父子三人被诱杀,伏后、伏完“为国捐生”,耿纪、韦晃等“五臣死节”。

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很多人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不管干什么样的事业,刚开始大家向兄弟姐妹一样的和睦共处共同奋进,可是当事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更多的权势和金钱面前,刚开始像大哥一样的人,就会变得和陌生人一样,甚至比陌生人更加陌生。

在权势的坑洼中,迷失了自己,刚开始灿烂的理想人生就这样被踩上重重的污点!

曹操是人,亦不例外。

3性格的复杂性

3.1鲜明独特、反差巨大的性格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或许有人会说:

文学作品更多的是个人的主观喜好,这是一部历史性的文学巨著,不是科幻小说,作品中的人物是有作者个人的主观意志,但他更多的是依据历史来写的,所以呢,文中曹操的形象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性的。

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邵之口确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

乱世之奸雄。

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的血肉。

曹操替父报仇进攻徐州时,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进行杀戮”[7],“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8],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或许这里作者有些夸大其词,可是当时以曹操年幼时那种放荡不羁的行为,不会达到作者上面所写的程度,但肯定还是有一定的杀戮行为。

但当他在行军途中目睹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时,却又动了真情实感;

“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对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益州刘璋等群雄的评价入木三分,表现出明锐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但却对刘备后院种菜、闻雷失箸的韬光养晦之计毫无察觉,又显得十分愚钝;

曹操一方面极力搜罗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

另一方面却又嫉妒人才,斩杀聪明过人的杨修;

在曹氏集团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曹操屡败屡战、百折不挠,充分展示了自己乐观向上的精神,但“梦中杀近侍”又显露出内心的狐疑和空虚;

曹操有时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甚至打了胜仗还要奖赏事前劝谏之人,有时则刚愎自用、无比骄横,故有濮阳之狼狈,赤壁之败绩;

“焚书不问”、“赦免张辽”、“义释关羽”,曹操的宽宏大度令人叹为观止,而荀彧、荀攸这些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智谋之士稍有冒犯,他便翻脸不认人,其气量之狭窄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人物就是这样在时空的变迁中展现着自己的丰富侧面。

这些乍看起来互不兼容的侧面在他身上融为一体,形成了曹操多彩多姿的性格世界。

作者在写出曹操诸多性格鲜明而巨大的反差的同时,还提供了形成这些反差的真实可信的内在依据。

曹操生逢乱世,置身于你死我活的政治舞台上,较之常人其社会关系更加复杂;

曹操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权势欲,有志于削平天下,其生存意志比常人更加强烈;

曹操文韬武略,不仅芸芸众生难望项背,而且当时的群雄即使是刘备、孙权也无法相提并论,不得不屈居其下让他三分。

凡此种种,决定了曹操这个人物既可以建树重大的德行,也可以制造重大的罪恶,他的性格内部的冲突更加的尖锐而多样,诸多性格之间的辩证内容更加丰富而突出。

罗贯中对曹操性格诸元素相反形成的表现,符合生活与人物性格的逻辑,体现着艺术的辩证性,同时也体现着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真实面孔,没有一个人只有简单的一个面孔,这样的人在生活中的路是行不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面具,不同的场合带着自己不同的人格面具,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向前走。

人会出现错误就是带错了面具。

3.2复杂多变、正反交叉的性格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多变的。

以“赦免张辽”这一情节为例,曹操初欲手刃张辽,暴露出易于冲动和气量狭窄的个性。

但听了刘备、关羽的劝谏,又马上一改前态,掷剑而笑,并“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9]显现出惊人的反应控制能力和过人的度量。

他爱惜张辽之才是真诚的,但说什么“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10]显得十分虚伪了。

这一方面是为了掩饰自己之前有失风范的丑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抵消刘备、关羽救保张辽的影响。

曹操从拔剑到掷剑、从恼羞成怒到笑脸相迎,张辽由阶下囚到座上客,是在转瞬之间完成的,反映了即使是在一件小事上,曹操的性格元素也是表现的异常活跃和丰富的。

一方面让人看到不寒而栗,一方面又让人感觉到捉摸不透。

其实在当时的那个社会动态下,只有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性格,才会有与常人不一样的事业,所谓乱世出英雄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曹操的性格之中,反中有正、正中有反,是正反交叉的。

曹操攻破下邳,首先想到的是先差人进城安民,稳定民心;

击败袁绍之后,深感河北百姓之苦,尽免其当年赋税。

这些举措,不能全以虚伪视之,作为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与一味杀伐的董卓不同,深知以民为本的道理。

但攻翼州时,号令三军不得骚扰百姓,如有杀人鸡犬者,如杀人之罪,“于是军民震服,曹操亦心中暗喜”,则又见出他爱民的良善。

曹操性格中的“豁达乐观”。

大多表现为胸襟开阔、积极进取、不计前嫌,但赤壁之战中几十万军队顷刻间“灰飞烟灭”,不得不率领残兵败将落荒而逃,此刻他反而三次大笑,这时的乐观就是一种强打精神可笑可怜的自我解嘲了,这里的可怜可笑之笑并非贬义,他在我心中是一种大气的笑,是一种解脱的笑。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我们把这种境况放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考虑时,你就会和我有着同样的感觉。

当我们做着属于自己的事业,在即将决定成败的时候背水一战,如果这个时候落得个前功尽弃的结果,丧失希望而垂头丧气的人是心胸太过狭窄;

那些放声大笑的声音,回忆过,对以往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从过去的自己解脱出来,然后重整旗鼓,重新来过的人。

这样的心胸不仅是曹操具备的,我们现代人更需要这种精神。

要说曹操的“奸诈”,并不是那种鸡鸣狗盗式的小聪明、小伎俩,而是包含着很高的智慧,所以有时我们并不觉得可憎可鄙,而是感觉他显得很机智、巧妙,虽然不能心悦但能诚服。

就连鲁迅也说,罗贯中“要写曹操的奸,结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

以“望梅止渴”为例,说他奸诈、愚弄战士也可以,因为梅林毕竟是虚造的幻影;

说他机智爱护将士也可以,因为在行军途中将士缺水口渴的情况下,他巧妙地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达到了将士不渴的目的,奸诈中有机智,愚弄中有爱护。

其余事例,如“装病馋叔”、“刺卓献刀”、“借头稳军心”、“割发权代首”、“跣足迎许攸”等,亦是如此。

即有奸诈狡猾、虚假伪善的一面,也有机智勇敢、以身作则、求贤若渴的一面。

这些方方面面的事实,都在阐述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曹操。

4文学成就

4.1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做出大的贡献

曹操不仅军事才能超群,他的文学才能亦是卓越。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对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建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围绕在曹操身边的,不仅有王朝、钟繇、王粲、陈琳等一班文人,更有曹丕、曹植两个独具文学天赋的儿子。

在他的积极倡导和积极支持下,汉末朝堂文学氛围十分浓烈,涌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曹七子”。

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他的散文,清俊整洁。

在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他触景生情,吟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脯,天下归心”深意的美妙诗句。

就凭曹操能诗能文这一点,也是其他三国群雄所难于相比的。

他的许多诗篇至今依旧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4.2文章思想内容丰富深刻

身为一个乱世的“雄”者,不仅在政治的舞台上有卓越的贡献,同时在文学的田野里,曹操同样在里面可以骏马驰骋。

他的文章内容紧扣时代的脚步,唤起当时迷失方向的文学士人,引领了一朝的学风。

人才者,必须学会兼容互通,曹操就是如此,文学为其政治的需要而发起召唤的声音,政治上的卓越成就又为其文学的发展铸就一种特殊的氛围。

曹操传世的《短歌行》,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的人才来为自己所用。

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风,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的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

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

有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

实际上却是在巧妙的感染广大的“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

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

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的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

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忧思难忘,唯有杜康”,“愁”到需要用“杜康”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

“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

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

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

曹操一生求贤若渴,这不仅仅是出于政治角度考虑,更是一个爱才的人、有远见的人的心声。

曹操为着自己的心声写作,抒发的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这是一个文人所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素养。

写自己所想,抒自己真情,记国家大事,忧天下苍生。

对于曹操这个人,《三国演义》中紧扣两个字而写——奸雄。

《三国演义》把曹操和刘备作为相对的两个极端。

曹操具有出色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才华,保持了中国北方的安定和富庶,这些在《三国演义》中是得到了肯定的。

但另一方面,《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他狡诈、多疑、残酷和野心勃勃的性格作为反面角色进行批判和讽刺。

前面已经说过,这毕竟是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其中必然包含着作者个人对曹操的主观意志,但从整体来看基本是对曹操进行了一定的辩证思量的。

戏曲中的曹操是用反面脸谱化了的。

在戏曲里完全否定了曹操的才华和贡献,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贪婪、残暴、野心勃勃、可怕又经常出丑的这样一个反面角色。

三、结论

不论历史怎样评论,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公正的标尺,有自己的判断,对历史人物,都要将其融入到当时那个特定的年代,从深层次感知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变化,辩证的对待他们的所作所为,人无完人,孰能无过。

不要从某个方面出发,给他人下定论,这样是极其不公平的,同时如果我们只从单方面评论一个人的话,那么我们就学不会取长补短,古人身上的智慧精华就不会得到发扬。

我们只有放开眼界,比较全面地对他们做出分析评价,只有这样做了,传统的精华才会得到传承,社会才会进步,思想才能兼容,我们的历史人物形象才会更加的丰满。

参考文献:

[1]柳春潘,《毛泽东点评的帝王大传-汉武帝曹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二版,第9页。

[2](清)毛宗岗,三国演义回评,三国演义资料,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第312页。

[3]罗贯中,《三国演义》,湖南岳麓书社,2004年6月第一版,99页。

[4]罗贯中,《三国演义》,湖南岳麓书社,2004年6月第一版,20页。

[5][6]罗贯中,《三国演义》,湖南岳麓书社,2004年6月第一版,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

[7][8]柳春潘,《毛泽东点评的帝王大传-汉武帝曹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二版,第9页。

[9][10]罗贯中,《三国演义》,湖南岳麓书社,2004年6月第一版,第二十回:

致谢:

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家人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杨许波老师。

杨许波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

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在这几年来的理解和支持,使我克服了许多困难来完成本科段的自学考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