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4472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docx

《论语》十则教案示例

《论语》十则教案示例

2.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2.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德育目标

 

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

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讲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

 

(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

(二)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

(多媒体显示孔府、孔庙、孔林)那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曲阜是孔子的家乡,人们尊称他为圣人先师)(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同学们请看: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注:

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庄严、高大。

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

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教师提示]

 

(1)正音

 

①论语(ln)②说(yu):

通悦,意思是愉快。

诲女知之乎:

同汝,人称代词你。

是知也:

通智,聪明。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

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③愠(yn):

生气,发怒。

④三省(xǐng)吾身:

察看,检查。

⑤传(chun)不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

⑥罔(wǎng):

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i):

有害。

⑦弘(hng)毅:

强毅。

⑧凋(diāo):

凋谢。

⑨矣(yǐ):

语气词。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

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教师提示字词释义:

 

(1)学而章

 

时习:

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

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朋,旧注:

同门曰朋。

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

句中是孔子对弟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2)吾日章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

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温故章

 

温故而知新故,旧的,从前的。

 

(4)士不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在《论语》中,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

毅,意志坚强。

 

(5)知之章

 

是知也是,先秦时代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作这(就是)。

 

(6)其恕章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确:

(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5.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6.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四、析读课文,深层体悟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

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问题研讨

 

(1)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

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

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

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

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

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

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

在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2)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

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

 

明确:

《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

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

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

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

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

曾子曾经说过: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

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5)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

何晏集解:

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

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4.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论语》全书今本485章左右,课文所选的十则主要是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每篇从第一句话中抽2至3个字作篇名,题注里提到的《学而》《为政》《里仁》《述而》等,都是篇名。

清朝时有个故事:

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一天到庙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

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

和尚说:

我是个蠢人,不知道这个。

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

毕沅也答不出。

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

 

过去有句俗话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

这七个字都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学习中要加以比较、品味。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下列句子朗读中,停顿处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思而/不学则殆

 

C.择其善者/而从之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1)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

 

(3)思而不学则殆()(4)择其善者而从之()

 

3.在括号中解释加粗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文句。

 

(1)温故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重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对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B.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C.别人不了解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D.别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A.选择其中善良的跟随他,其中不善良的让他改正。

 

B.选择他们的优点就学习,选择他们的缺点(自己如果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们的优点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

 

D.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5.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1)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有的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

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___,不亦乐乎?

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学而》)

 

(5)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

仁以为己任,_______________?

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

(《泰伯》)

 

6.《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固定为成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请看《论语》中的下列语句各是什么成语的原型。

 

(1)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3)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子曰: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5)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6)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参考答案:

 

1.B2.

(1)A

(2)B(3)B(4)A

 

3.

(1)旧知识复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发现。

(2)相同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3)路程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4)走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5)迷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6)有害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4.

(1)B

(2)D

 

5.

(1)人不知而愠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5)任重而道远不亦重乎不亦远乎

 

6.

(1)见贤思齐

(2)尽善尽美(3)举一反三(4)道听途说(5)巧言令色(6)诲人不倦

 

七、布置作业

 

(分发讲义资料)阅读文段,回答1~8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子之哭也,壹似②重有忧者?

而曰:

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

曰:

无苛政。

夫子:

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

 

注释:

①式同轼,车前的横木。

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

②壹似,很像。

③舅:

公爹。

古时女子称丈夫的父亲。

④小子:

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孔子过泰山侧()

 

(2)夫子式而听之()

 

(3)然()

 

(4)昔者吾舅死于虎()

 

(5)何为不去也()

 

(6)小子识之()

 

2.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_______________。

 

3.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

 

A.顺接B.转接

 

4.文中的夫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5.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_______________。

 

6.妇人的丈夫与儿子因何而死?

 

7.而曰前省略了主语,如果补出来,应该是_______________。

 

8.文中哪句话可作为本文主题?

翻译这句话。

 

参考答案:

 

1.

(1)经过

(2)妇人的哭声(3)是的(4)从前(5)离开(6)这件事

 

2.zh3.A4.孔子5.儿子

 

6.被老虎吃掉。

7.妇人8.苛政猛于虎。

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

 

●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活动与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举行学习情况座谈会,让每位同学谈谈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总结出自己的学习名言。

 

2.学完课文后,哪一点对自己最有启发,写篇随笔,字数、形式不限。

 

3.开放探究

 

阅读文段,请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说这个故事对你的启发。

(50字左右)

 

动筒(人名)尝于国学(国学:

京师官学的通称)中看博士论难(论难:

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云:

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

动筒因问曰:

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着冠:

成年)?

几人未着冠?

博士曰:

经结无文。

动筒曰:

先生读书,岂合(岂合:

怎么能)不解?

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有四十二人?

博士曰:

据何文以知之?

动筒曰:

《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

坐中大笑。

博士无以对。

 

可探究:

(1)敢于怀疑。

 

(2)不迷信,不盲从。

 

(3)要培养创造性思维等。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实的精神,默默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为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二、课文赏析

 

学而章赏析

 

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指退而修诗书礼乐。

孔子自言学,司马迁谓之修。

《礼记檀弓》注:

修,治也。

即研究(如今之谓治学)。

《说文》:

习,数飞也。

即鸟儿不断地练飞,这是习之本义,此处亦应按本义解,有演练之意。

儒家讲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必须掌握的六种技能,这当然要学,但更强调的是操作(演练)。

故学而时习之是指孔子整理六经,制定礼乐。

孔子只言学而时习之,一则自谦,二则示述而不作之意。

这是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一生完成的一件大业,是对中华文化的不朽贡献。

孔子是深刻理解自己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的,矻矻一已,乐此不疲,故曰不亦说乎。

 

次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指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朋的本义是学生、弟子。

司马迁描绘了孔子办学的盛况,孔子则自言其欣悦心境。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开私人讲学之先河,通过其成功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丰富、系统的教育思想理论,这是他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一生完成的又一件伟业。

不亦乐乎表现了这位无愧于万世师表称谓的大师的崇高的敬业精神。

 

末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指孔子不仕事。

据《史记孔子世家》载,此前孔子已经遭受过一次大挫折齐景公欲用孔子而为晏婴所阻。

陆宗达把知释为荐举作官。

知还有知遇,优遇这一义项,与之相关,可为佐证。

《论语》中知多有此用法。

如卫灵公篇: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先进篇记弟子侍坐孔子与之言志: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如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也常有牢骚,这是孔子的真实处,亦即鲁迅先生说的孔子的可爱处。

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现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也是其真实处、可爱处。

弟子们认为老师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师,为万世法,值得大书特书,置于篇首。

 

总之,三句话,概括了孔子一生两大业绩,一种精神。

而语录体在这里又产生了美学效应。

不由他人礼赞,而听夫子自道,使读者后学想见其为人三个不亦乎的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使人如闻其声;短短三句话,创造了一种欣悦洒脱的氛围,为孔子的形象提供了背景。

编纂《论语》的孔门后学以此为先师作全景式的传神写照,置于这部经典巨作之首的安排是颇具匠心、妥帖之极的。

 

三、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活动成果展示

 

1.聚焦古典诗词名句广告

 

当今,广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不管你是否愿意,只要你打开电视、收音机,翻开报纸,或者走上街头,步入商场,都会看到或听到各种各样的广告。

广告语言更是以各种方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些广告中,古典诗词名句广告格外引人注目。

比如李白的且就洞庭贝余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已成为白云边酒的最佳广告词,吹尽狂沙始得金则赋予红金龙香烟以独特的魅力。

这种古典诗词名句广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民族特色,成为广告语言中独具特色的现象。

 

我们这里所说的古典诗词名句既包括传统古典诗词中的名句,也包括今人仿照古典诗词而写的一些旧体诗。

一般说来,广告中引用或仿造古典诗词名句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直接引用,一语双关。

这种广告语从表面上看是直接引用诗词的原句,而且诗句的意思没什么变化。

但实际上,这些广告除了字面的意思之外,更重要的是借这些名句来宣传其中包含的商品或品牌的名称。

比如:

 

①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电视)

 

②葡萄美酒夜光杯(西安紫玉牌葡萄酒、钢花高脚玻璃杯)

 

③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西杏花村酒)

 

这种直接引用原诗句的广告,或者是诗句中包含有商标的名称,或者是其中涉及到了商品,或者是与商品性能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