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讲义.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82925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讲义.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讲义.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讲义.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讲义.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讲义.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讲义.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讲义.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讲义.doc

《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讲义.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讲义.doc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班级:

姓名: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如: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

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17.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的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18.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19.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如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同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

21.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22.像池塘里的生物和非生物一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23.制作生态瓶的先后顺序可以概括为:

①瓶子去盖②铺沙装水③种植水草④放上鱼虾。

2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群落。

25.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1956年我国建成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26.实验一:

种子发芽是否必须有水?

(见课本3页)

我们提出的问题:

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我们的推测:

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用到的材料:

纸巾、绿豆6粒、不漏水的盒子2个、水、记号笔。

两个小组的相同条件:

温度、空气、各3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两个小组不同的条件:

水。

实验的方法:

(1)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另一小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叫对照组。

(2)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在盒子内垫上纸巾并按三个洞,把种子放在洞上。

(3)往一个盒子的纸巾上滴水,一个不滴。

(4)给两个盒子用记号笔标明哪个是实验组,哪个是对照组。

实验现象:

几天后,滴水的盒子中的绿豆发芽了,没有滴水的盒子内的绿豆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

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27.实验二:

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见课本7页)

我们想研究的问题:

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我们的猜想:

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用到的材料:

两盆生长状况相同的绿豆芽。

实验的方法:

把种有相同绿豆芽的两个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条件相同。

过一段时间观察。

我们要改变的条件:

阳光。

我们不改变的条件:

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实验现象:

一周后,阳光下的绿豆芽茎和叶都是深绿色的,经比较粗;黑暗处的绿豆芽茎和叶呈淡黄色,茎又细又长。

实验结论:

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一、基础知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光源)、(挡光物体)、(屏)。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4.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5.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7.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8.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温暖)。

9.(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1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0.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12.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13.太阳的外部温度约摄氏(6千度),内部温度约摄氏(2千万度)。

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15.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16.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17.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18.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19.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我们要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20.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

(集热器)、(保温箱)、(连接管道)、(支架)和(控制系统)。

2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2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2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

(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26.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27.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2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9.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3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31.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三、举例。

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

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星星、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

2.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

大街上的交通标示牌、洗手间门口的标示牌、皮影戏、电影、手影表演、工业生产和设计中采用的投影制图……

3.生活中光的反射原理的运用。

答:

①汽车反光镜;②医生带的额镜;③照明灯上的灯罩;④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

⑤利用激光反射器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⑥潜望镜;⑦万花筒;⑧观景箱……

4.凹面镜和凸透镜原理的应用。

答:

①放大镜;②望远镜;③古代人用凹面的铜镜取火;

④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太阳灶;⑤奥运会圣火火种是利用凹面镜取得的……

5.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答:

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花、太阳灶、太阳能温室……

四、简答。

1.影子有什么特点?

答:

①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②影子的大小与挡光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

③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答:

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

即早晨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

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3.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答: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4.光有哪些特性?

答:

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光能反射。

5.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答:

这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

因为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6.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答:

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可以增强教室内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

7.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答: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8、人们为什么夏天穿浅颜色的衣服,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

答:

夏天温度高,浅色衣服反光能力强,吸收的热较少,所以穿起来较凉爽。

而冬天温度低,深色衣服吸热能力强,反光少,所以穿起来较暖和。

9.宇航服的颜色与光泽和防辐射有什么关系?

答:

宇航服一般都是银色的,这是因为银色可以减少辐射,可以保护宇航员。

10.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

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

11.汽车反光镜是怎样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

答:

窗外景物的反射光射到凸镜上,凸镜再把这个光反射到驾驶员的眼睛里。

12.医生戴的额镜是怎样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

答:

灯光照射到医生戴的额镜上,额镜把这个光反射到病人的耳道中。

五、实验设计。

1.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一)。

实验名称: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材料:

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纸、屏、4个夹子。

实验过程:

①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并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

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个纸屏。

②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

观察在纸屏上出现的现象,并画出光前进的路线。

③把第二张卡纸向左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仔细观察纸屏上的现象,并画出光前进的路线。

④比较两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第一个实验中,手电筒的光通过3张卡纸中间的小孔投射到纸屏上;第二个实验中,纸屏上没有出现手电筒的光。

实验结论:

通过比较得知: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二)。

实验名称: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材料:

空心弯管和直管、手电筒

实验过程:

①用手电筒从直管的一端向里照射,我们从管的另一端就可以看到射过来的光。

②用手电筒从弯管的一端向里照射,我们从管的另一端却看不到射过来的光。

实验结论:

通过比较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设计实验验证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名称:

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

小镜子数面、温度计数个

实验过程:

①用镜子将阳光投射到纸上,观察、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光的强弱有什么不同。

②用温度计测量纸上光斑处的温度,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③比较两次的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证明: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4.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名称: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材料:

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成的纸袋,温度计

实验过程:

将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成纸袋,再将5支温度计分别插入5个不同颜色的纸袋中,并将这5个纸袋同时放到同一地方受阳光照射,仔细观察温度计的显示,并记录数据。

实验结论: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5.设计实验验证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名称:

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材料:

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温度计

实验过程:

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看看那个升温快。

实验结论:

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期末复习(A)

一、知识导航:

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3、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4、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5、我国典型地形地貌:

(1)盆地:

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2)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高原: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

(4)草原:

内蒙古大草原。

(5)峡谷: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6、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7、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8、地壳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

9、地震多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10、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11、喜马拉雅山是由两个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沉积)形成的。

12、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如(地震)、(火山)。

然而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地进行的,我们短时间内难以觉察的

13、岩石在(水)、(大气)、(气温)、(动植物)等作用下,岩石会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14、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的塑料瓶内剧烈晃动一段时间,岩石会(变小、变光滑)。

15、山上的岩石布满了裂缝,是它受到(风化作用)的结果

16、(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形成许多美丽的景观。

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17、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18、在做土壤沉积实验中,先沉下去的是(较重的颗粒),如小石子和沙砾。

19、土壤是(小石子)、(沙)、(黏土)、(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等的混合物。

20、(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

(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

2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2、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改变。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21、(山区)最容易发生侵蚀。

22、(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23、在(坡度大)的地方,(无植被)、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

所以山区、高原上沟壑纵横。

24、在(坡度小)的地方,(植被茂密)、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25、微风的力量再小,对土地也有(侵蚀)作用。

26、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27、在进行沉积实验时,我们发现了(颗粒先沉积)。

28、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29、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30、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31、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带走泥土,形成沟壑和溪流。

在水流较缓慢的地方,泥土会(沉积)下来,抬高河床形成悬河、形成平原。

32、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33、除了(河流)之外,(冰川)、(风)、(波浪)也会对土地进行侵蚀和沉积作用。

34、人类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35、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二、连线题

1、请把下面几种地形和对应的特点分别用线连起来。

丘陵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

山地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

高原峰峦高耸、地势崎岖

盆地地势低平而宽广

平原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2、请将土壤微粒的名称和对应的特征分别用线连起来。

沙砾直径小于毫米

沙直径大于2毫米

粉沙直径小于2毫米

黏土直径小于毫米

三、实验题:

1、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土壤里有空气”。

我的猜想:

土壤里有空气。

实验材料:

烧杯、水、土块、镊子。

实验过程:

①在烧杯中盛大半杯水。

②用镊子夹起一个土块慢慢放入烧杯,让土块没入水中。

实验现象:

土块中不断有气泡冒出。

实验结论:

土壤里有空气。

2、怎样来验证“温度对岩石有破坏作用”这个猜想?

我的猜想:

温度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实验材料:

烧杯、石块、酒精灯、镊子、护目镜。

实验过程:

①用镊子夹住石块在酒精灯上加热。

②把加热后的石块立即放入冷水。

③反复几次。

实验现象:

石块裂成小块。

实验结论:

气温冷热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3、实验内容:

“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

我的猜想:

土地上有植物覆盖,侵蚀程度小。

土地上没有植物覆盖,侵蚀严重。

实验材料:

长方形水槽(一段底部有小孔)、含沙土壤、降雨器、水杯、接水的水桶、人工草皮。

相同条件:

土壤的坡度,降雨量的大小。

不同条件:

实验组有草皮,对照组没有草皮。

实验过程:

①雨水均匀的洒在土坡上。

②用水杯接住水槽中流出的水。

③对比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水。

实验现象:

实验组流出的水清澈,对照组流出的水浑浊。

实验结论:

土地上有植物覆盖,侵蚀程度小。

土地上没有植物覆盖,侵蚀严重。

四、简答题

1、有人说,雨点降落到地面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叫做侵蚀?

答:

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点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被带走,这种现象叫做侵蚀。

2、火山和地震能使地形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

火山爆发喷出火山灰和岩浆。

岩浆象流水一样流动,毁坏道路、桥梁,淹没流经的乡村、城市;火山灰降落在地面上,几米厚的形成新的土地。

地震爆发时会发生地裂、房屋倒塌;山体滑坡、村庄被掩埋、河流堵塞;一些地面下降,另一些地面抬升,原先的地形地貌全改变了。

3、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是引起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

①、地球内部运动,如火山和地震;

②、地球外部力量的作用,如风化、侵蚀和沉积。

五、请简单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

......

...…....

...........

……....

风化继续风化

岩石岩石碎裂小石子和沙

第四单元 运动和力

第一课1、由于(地球的吸引)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拉力或压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水往低处流,人从滑梯上往下滑,向上抛的物体最终要落回地面……..这些运动都是因为(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

3、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第二课:

1、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2、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3、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4、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作用制造的工具。

5、橡皮筋被拉得越长,产生的弹力越大。

第三课:

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火箭)、(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第四课:

1、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1牛≈(100克力)

2、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3、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背诵以下三点)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4、第77页《弹簧测力计》,明确各部分的名称及工作原理。

第五课: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第六课: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2、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重量)、(运动方式“即滚动还是滑动”)有关。

3、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4、汽车的轮子,滚珠轴承、古代人搬运大石块在石块下垫上原木都是利用滚动的运动方式减小摩擦力。

第七课:

1、当人们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会想办法去(增大它);当人们不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会想办法去(减小它);

2、日常生活中给汽车安上轮子,滑板车、旱冰鞋是利用滚动的运动方式减小摩擦力,给齿轮打上润滑油是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力;鞋底的花纹、轮胎上的花纹、下雨天给汽车安上防滑链条是增加摩擦力。

3、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

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设计花纹或增加压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

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安装滚珠或加润滑油)。

第八课:

赛车的设计特点:

(1)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动力要大)

(2)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空气阻力要小)(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不会翻车)。

(4)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轮胎不打滑)

小学科学实验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