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4950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docx

《牛和鹅》教学案例部编版2

18《牛和鹅》导学案 

课题

牛和鹅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谓、拳”等10个生字,会写“摸、甚”等15个字,会写“甚至、顽皮”等14个词语。

2.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3.结合课文中的批注,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

4.通过感悟课文内容,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2.关注文中的批注,思考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

3.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2.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欣赏图片,激趣导入(用时:

3分钟)

1.课件出示牛和鹅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种动物给自己的印象。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再读课题,引导学生交流由课题想到课文会写什么。

1.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牛和鹅给自己的印象。

  

2.齐读课题。

3.读课题,想象一下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两种动物的印象,注意语言准确,条理清楚。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用时:

15分钟)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2.引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重点指导:

集中识记生字“摸、捶、握、摔、掐”;字谜识记“襟、凭”。

联系上下文理解“无缘无故、恐怖”等词语。

   

3.按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2.

(1)小组内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并互相分享识记难字、易混字的方法。

可以借助工具书识记不理解和有难度的字。

(2)在教师指导下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尝试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逐段读课文。

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解词。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用时:

12分钟)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围绕牛和鹅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学生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给课文划分段落。

(3)引导小组交流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的是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也不怕鹅的故事。

2.

(1)朗读课文。

(2)小组讨论:

课文先写了开始“我们”对待牛和鹅的态度,接着写我”被鹅袭击的一件事,最后写现在“我”对待牛和鹅的态度。

(3)根据以上三方面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写由于牛和鹅看人的角度不同,所以,“我们”怕鹅,不怕牛。

 第二部分(第5~12自然段):

写“我”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金奎叔帮“我”赶走了鹅。

 第三部分(第13~15自然段):

写“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

3.组内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

1.要舍得给学生充分思考和组内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生概括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时,只要语言精练恰当,意思对即可,不要整齐划一。

3.学生质疑问难在组内进行,可互相启发,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课外拓展(用时:

10分钟)

1.指导书写生字,出示生字“甚、跪、顽、概、惹、昏、凭”的生字卡片。

指导学生观察。

2.范写生字“甚”“概”“昏”。

3.师生评议学生书写作品。

4.课外拓展:

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观察字的结构,小组内说出这几个字的结构,了解写法。

重点注意“概”的第八笔是竖提;“昏”的第五笔是竖。

2.认真观察教师范写,练习书写。

3.小组内认真评议,分享优点,改正缺点。

再写一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书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用时: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

课件出示字词,引导学生复习巩固。

2.听写生字“甚、跪、顽、概、惹、昏、凭”。

3.指读课文,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齐读课题,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2.在听写本上规范书写生字。

3.自由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课文先写了开始“我们”对待牛和鹅的态度,再写“我”被鹅袭击的一次经历,最后写现在“我”对牛和鹅的态度。

 

在听写生字后,引导学生回顾“甚、概、昏”这三个字的易错处,强化学生的记忆。

 

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用时:

20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感悟:

作者前后对待牛和鹅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

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指导学生结合学生活动卡进行学习。

3.汇报交流。

(1)指导学生交流感悟之前“我们”对待牛和鹅的态度。

①引导学生自主汇报交流。

②相机指导学生结合课文理解“无所谓”的意思。

③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感悟“我”后来对待牛和鹅的态度。

①引导学生自主汇报交流。

②融情想象:

作者再次见到鹅时动作和神态会是什么样的?

作者可能会对鹅说些什么?

③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学习“我”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①出示课件:

鹅追赶咬住作者的图片。

②A.融情想象:

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个曾经惧怕鹅的作者,你会怎样?

 B.渲染气氛:

看看此时的疯狂追击“我”的鹅,而“我”当时才和鹅一样高,如果鹅一口咬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这是多么令人害怕的一幕!

你感觉到这紧张的气氛了吗?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如果你是作者,当你看到金奎叔对付鹅潇洒的动作时,你会怎么想?

听了他的话,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你会得到什么启示?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金奎叔的话。

4.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概括写法。

1.自由读课文,画句子,写感受。

   

2.小组交流,填写学习活动卡。

  

3.小组选代表全班汇报:

(1)汇报之前“我们”对待牛和鹅的不同态度。

①读相关句子谈感受,其他组员补充。

②说一说“无所谓”原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汇报“我”后来对待牛和鹅的态度。

①读描写“我”后来对待牛和鹅的态度的句子,谈感受,重点抓住问句和感叹句。

其他学生补充。

 ②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融情想象。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汇报“我”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①读描写鹅袭击作者时的句子,谈感受,其他学生补充。

②看图融情想象。

在教师渲染的气氛中加深感悟。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我”害怕的心理。

④找出描写金奎叔的动作的语句,抓住这些语句谈感受。

交流自己的启示。

 ⑤有感情地朗读金奎叔的话。

4.概括方法:

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让我们仿佛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1.引导学生结合上文理解:

作者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

2.引导学生抓住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体会“我”遇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

3.引导学生阅读文中的批注,学习作批注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悟“我”的恐惧和无奈,同时让学生抓住金奎叔的动作感悟其性格特点,重点品读金奎叔的话中蕴含的道理。

    

5.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想象体验文中意境的能力。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

10分钟)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交流书写要点。

2.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摸、捶、摔、掐”四个字的书写。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写后评价。

1.读后畅谈自己的收获。

2.认真观察,和教师一起书空。

  

3.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书写,然后集体评议。

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再指导学生书写,要注重书写评价。

 

四、拓展阅读,布置作业(用时:

5分钟)

1.拓展阅读。

(1)课件出示“阅读链接”中的《牛的写意》(节选),指名读。

(2)独自阅读,作好批注,然后组内交流。

2.布置作业。

(1)回家把《牛和鹅》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搜集和课文相关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1.

(1)听读故事。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边读边作批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成果。

2.把《牛和鹅》的故事讲给父母听,并搜集故事。

引用“阅读链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拓宽阅读空间。

《女娲补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以及补天的过程,能复述“补天”的过程。

3.能体会女娲急他人之所急、救民于水火的精神,并对阅读古代神话故事产生兴趣。

重难点:

学习重点:

了解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结果,体会女娲的精神。

学习难点:

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聚焦课文:

《女娲补天》是中国古代四大神话故事之一。

自从女娲创造了人,人们便过着幸福的生活。

但是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巨响震醒,原来是天空露出一个大窟窿!

地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山冈燃起大火,田野洪水泛滥。

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女娲立刻去找雨神求雨,把天火熄(xī)灭。

又造船,救出洪水中的人们。

终于,天火熄了,人们被救了。

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

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她跑到山上,忙了几天几夜,终于把五彩石找齐了。

女娲用神火将五彩石冶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女娲用这浓稠的液体把天上的大窟窿补好了。

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知识精讲:

起因:

天塌下一块,地被震裂,山冈起火,田野洪水泛滥

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还有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通过“黑黑的”“一道道深沟”“熊熊大火”等一连串叠词的运用,写出了天塌地裂之后,大火熊熊燃烧,洪水淹没田野的人间惨象,以及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境况。

经过:

女娲求雨灭火,造船救人,炼五彩石补天

女娲难过极了。

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

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这种种行为表现了女娲心地善良,急于救出苦难中的人们。

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

结果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于是,她又找哇找哇,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女娲为了补天,不辞劳苦地寻找五彩石。

从“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这一句中表现出女娲为了人们不顾自身安危的牺牲精神。

从“她忙了几天几夜”可以看出她找石头很辛苦,但她不怕困难,坚强有毅力。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

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

“炼了五天五夜”使我们感受到女娲勇敢顽强的毅力。

“找、挖、放、炼、化、装、端、泼”这些动词,写出了女娲补天的经过,突出了女娲补天时认真、动作娴熟、敏捷。

结果:

天被补好了,留下了五彩云霞。

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正因为女娲的不怕危险、不怕困难、乐于奉献和顽强毅力,终于把天补好了,天空多美丽啊!

说不定,女娲正躲在云霞后面朝我们微笑呢!

天终于补好了。

大地又将像过去一样,充满欢歌笑语,人们也将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女娲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

故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神奇的形象。

女娲神力惊人、个性鲜明、形象鲜活。

平时我们在人物写作中,可以抓住人物鲜明的个性,来描写人物。

比如:

这位同学的习作《妈妈是个急性子》中描写的片段。

“噔!

噔!

噔!

”一听这熟悉的脚步声,那么快,那么有力,不用猜,准是妈妈回来了。

我急忙打开门,只见妈妈已到了门口,拎着大包小包,里面装满了菜,见到我就说:

“快,快,接一下!

饿了吧,妈妈马上做饭!

”一进门,放下东西顺手就从架子上取下围裙,伸出胳膊,围裙就乖乖地上了工作岗位。

接着择菜、洗菜、切菜、打火、炒菜、做饭,忙得不亦乐乎。

一边的我光看妈妈风风火火、忙来忙去就够眼花缭乱了,更何况每次经过我身边似乎还带着一股风呢!

小作者通过描写妈妈的脚步声和语言,以及妈妈一回到家之后就开始做家务活的忙碌身影,非常形象地将妈妈的急性子刻画了出来。

典例精析:

下面是一位小作者的习作中的片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一次数学课,刘老师说:

“谁的数学家庭作业没有带?

没带的去给家长打电话,让家长送过来。

”话音刚落,就有名同学到老师办公室去打电话了。

这位同学刚回到教室,她的妈妈随后就送来了。

刘老师对那位同学风趣地说:

“你妈妈坐着‘神州六号’来的吧,这么快?

”这话引起同学们的一阵哄笑。

星期一的早上,刘老师像往常一样首先发问:

“谁的家庭作业没带?

”说完看了全班同学一眼,见没人起立,高兴地说:

“今天很好,下面开始上课。

”讲着讲着,刘老师发现我班的体育委员王琳正在用手支着脑袋发呆。

于是刘老师停了下来,幽默地说道:

“王琳今天碰着啥美事了,让你想得发呆?

来,跟我们也说一说。

”大家都笑了,王琳不好意思低下了头,从那以后再也不敢上课走神儿了。

解析:

小作者通过描写刘老师的语言,突出了刘老师的幽默感。

素养提升:

黄继光是我国伟大革命战争中的英雄模范。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其中的一段选文吧!

如:

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

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

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

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轰!

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

战士们赶紧冲上去,不料才冲到半路,敌人的机枪又叫起来,战士们被压在山坡上。

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

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

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作者生动刻画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中,为了战争胜利而舍身堵枪眼,英勇献身的黄继光的英雄形象。

再现了黄继光在战场上的惊天壮举。

突出了黄继光英勇顽强、坚强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朋友们,人物鲜明的个性形象来自于生活,我们要多观察、多积累,在写作中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写出人物的真实感!

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

10分钟)

【基础知识达标】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到处(chǔchù)挣扎(zhèngzhēng)喷火(pēnpèn)以为(wéiwèi)

塌下(tātà)山冈(gānggǎng)熄灭(xīxì)冶炼(yězhì)

女娲(wāwō)轰隆隆(lónglōng)

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响声一()窟窿一()深沟一()天空

一()纯青石一()泉水一()大盆一()雨

【素养能力提升】

三、课内阅读《女娲补天》,回答问题。

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

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

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

结果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于是,她又找哇找哇,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个圆坑,把五彩石()在里面,用神火进行()。

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女娲把它()在一个大盆里,()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1.在()内填上合适的动词。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燃烧()安全()稀()缓慢()

3.这两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你觉得女娲具有怎样的精神?

 

答案:

一、chùzhēngpēnwéitāgāngxīyěwālōng

解析:

此题考查生字的读音,要求生字读准音。

二、

阵个道片种眼个场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课文中的量词,平时要做到多积累、多运用。

三、

1.挖放冶炼装端泼

2.熄灭危险稠立刻

3.女娲不怕困难,冒着危险,炼石补天。

表现了女娲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

解析:

选文是文章第3、4自然段,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花牛歌》

学习目标:

1.认识“罗、眠”等4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导入:

小朋友们,快听听谁来啦?

“哞!

小牛小牛哞哞叫,头上长着两只角,站在草地吃青草,走起路来尾巴摇。

”原来是一头小花牛啊!

它还会做些什么?

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学习重点:

朗读诗歌,想象美好画面。

学习难点:

学会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花牛歌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花牛在草丛里或坐或走、或睡或梦的情景,多么惬意啊!

这真是一头调皮的花牛啊!

 

看,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田野上的花牛自由憩息,红的剪秋罗被花牛压扁的一瞬,感觉剪秋萝散发的香气弥漫在了花牛的身边。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一只花牛睡着了啊,悄悄地,悄悄地,睡得那么香甜,白云翻滚,慢慢铺满了整个天。

“霸占”,是不是可以看出天上白云是大朵大朵的厚云啊!

天气真是秋高气爽啊。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哈哈,吃饱睡足的花牛在碧绿的草地上溜达来溜达去,“小尾巴甩得滴溜溜”,多调皮,多自在啊。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花牛睡得可真香甜,看看,太阳都落山了。

“偷渡”,是不是怕扰了花牛的清梦,连太阳都悄悄地走啊。

《花牛歌》充满想象力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田野中或坐或走、或睡或梦的自由自在的花牛,清新的画面(草地、剪秋罗、太阳、白云),简单的场景(花牛坐、眠、走、做梦),让我们欣赏到了自然中一幅幅宁静和谐的画面,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就是以凝练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

 

请你朗读这首诗歌,说一说你从这首诗歌中读出了什么内容,体会到什么情感吧!

林中小景

金波

阳光透过枝叶,

染上嫩绿的颜色。

风,打着呼哨,

在叶面上轻轻滑过。

流进树林里的空气,

也变得又甜、又柔和。

因此,在每棵树上,

都挂着小鸟的歌。

在金波的笔下,“林中小景”真的是一篇自然之景。

阳光是嫩绿的(照进树林的阳光,被有生命力的树所感染,也变成了嫩绿的了),风“打着呼哨”(划过叶面,多么轻盈自由,无拘无束啊),空气又甜、又柔和(甜蜜是不是来自花香啊?

此处没有写花却有花香,多奇妙的想象),小鸟的歌挂在树上(“挂”在树上,像音符,像曲谱,是等待着谁来指挥和演奏吗?

啊!

自然多美好,从字里行间,我们很容易体会到自然的美丽和谐,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这怎不激发我们想要看一看自然、亲近亲近自然的想法呢。

 

古代诗词中也有这样描写美丽画面的诗句。

下面,让我们欣赏一首色彩浓烈的古诗吧!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抓住花鸟、酒旗、寺庙几个江南最常见的景物,淡淡几笔点拨,就描绘了江南的春天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

看看,你摘抄本上是不是又增添了一首优美的写景古诗了?

赶紧诵读一下吧。

 

(答题时间:

10分钟)

【基础知识达标】

一、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霸(bàpà)王占(zhānzhàn)领睡眠(mínmián)

二、按要求写句子。

1.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仿写句子)

花牛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用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养能力提升】

三、阅读《花牛歌》,回答问题。

花牛歌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花牛歌》描写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几幅画面?

分别是什么?

 

一、bàzhànmián

解析:

此题考查生字的认读,这两个字可以通过形近字比较来识记,如“霸”可与“霞”比较来识记,“占”可与“战”比较来识记。

二、

1.小溪边散步影子被鱼儿打碎了

2.浪花唱着歌奔向远方。

解析:

考查句子的仿写和写拟人句。

仿写句子时可以想象花牛还会在哪里干什么,会是怎样的。

第2句“偷渡”一词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所以仿写时也要用这一修辞来写。

三、4幅画面,分别是坐在草地里、睡觉、走路、做梦。

 

《秋晚的江上》

学习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导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夕阳西下,倒映江面,江水一半碧绿一半殷红。

让我们一起到“秋晚的江上”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学习重点:

理解诗句,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学习难点:

学会抓住主要景物描绘画面。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让我们一起欣赏这充满诗意的画面:

【欣赏美丽画面】

向晚的清江之上,斜阳夕照,倦鸟回巢。

而一个“驮”字,让我们看到了本就疲倦的归鸟的沉重。

这是一幅看似静态的图画,但是突然,鸟儿“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抖落夕阳的鸟儿轻盈自由地展翅远飞,我们仿佛听到了斜阳落入江水的扑通之声。

一“翻”一“掉”两个动词,让我们欣赏了鸟儿展翅、夕阳渐落的动态美。

此时,夕阳入江,余晖斜照江面,头白的芦苇也被“妆”成了红颜,此时的斜阳倒成了一位化妆师,让落日余晖下的芦苇展现出了瑰丽的色彩。

果然如《暮江吟》中的诗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多美的画面啊,请你展开想象,跟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吧。

【学习习作技巧】

这首诗,7行,49个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夕照图景。

标题:

秋晚的江上——季节(秋)、时间(晚)、地点(江上)。

告诉了我们整个优美景致的大背景。

选择的景物:

符合季节和时间特点、动静结合、绘形绘色。

秋季,正是江上芦苇盛开的季节,芦苇的花是白色的,故曰头白。

晚上,正是太阳西落时,所以是斜阳,而鸟儿忙碌一天,归巢时更显倦意。

首节三句,虽有动词“驮”,但感觉是一幅静态图;直到第二节的一翻一掉,整个画面动起来了。

可谓动静结合。

此时,头白的芦苇也被夕阳妆上了红颜。

一白一红,色彩明艳。

由此,作者选取了典型的景物(芦苇、斜阳、倦鸟),自上而下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斜阳夕照、倦鸟归巢图。

小朋友,你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