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588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黑龙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

必修一专题一;考试时间:

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在谈论某项制度时说:

“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

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禅让制D.郡县制

【答案】B

【解析】材料“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材料中的制度应是宗法制,故选B。

2.西周时期规定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

A.血缘与政治结合

B.社会等级森严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青铜制造业发达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度,依据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

材料中用鼎数量的不同正是等级严格划分的体现,因此B项符合题意。

材料主要强调的不是血缘而是等级划分,排除A;西周时期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C;青铜制造业发达不属于社会结构,排除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

3.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更不知“天子”。

这表明分封制

A.容易导致国家分裂割据

B.强化了宗法体制

C.促成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D.巩固了西周统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提到分封制有‚“建国”与“立家”之分,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家相对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士和庶民不忠于国,只忠于家的局面形成,因而分封制隐含国家分裂的因素,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讲的是分封制,不是宗法制,B项不选;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易导致国家分裂,不是巩固统治。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4.西汉刘向认为:

“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

春秋,国之鉴也。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甚众,未有不先见而后从之者也。

”材料表明

A.先秦时期宗法制逐渐遭破坏

B.夏商中央政权已开始实行分封制

C.春秋时期贵族阶层生活富足

D.西周时期诸侯势力左右中央王权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春秋,国之鉴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核心信息,即生而富贵的诸侯因不能够吸取春秋当时亡国的教训,保存国家的很少。

从中即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开始的宗法分封制弊端显现,不太有利于巩固统治。

进一步可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BCD三项的表述与题干材料内容及核心意思无关,属于无关项。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弊端

5.西周宗法制形成的最重要的依据是

A.母系血缘关系

B.地域关系

C.父系血缘关系

D.旁系血缘关系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制度,C正确。

母系血缘关系是原始社会前期重要的社会关系,排除A。

以地域关系为重要依据的制度是郡县制,排除B。

旁系血缘关系与宗法制无关,排除D。

6.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实行政治统治的重要保障。

对于西周的政治制度,如果以“天下归周”来理解分封制,那么使西周实现了“天下归心”的制度是

A.礼乐制

B.宗法制

C.王位世袭制

D.郡县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为巩固统治,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

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即“天下归周”;宗法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避免了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即“天下归宗”;礼乐制规范了贵族的身份地位,即“天下归心”。

故排除BCD三项,故选A。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礼乐制

7.有人将秦朝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归结为:

“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宰相独揽大权

C.秦律严苛细密

D.郡县长官世袭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所述和所学知识可知,“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指的是皇权至高无上,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A正确。

宰相权力位于皇帝之下,B错误。

材料分析的是秦朝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与秦律无关,排除C。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并非世袭,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体现,皇权至上是其核心特点,本题即考查皇权至上。

学生需抓住题干中的材料主旨,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隋唐开创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巩固国家统一

C.强化贵族特权

D.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实行郡县制、颁布推恩令,是为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答案为A项。

B项不是共同作用,排除;C项不是三项措施的作用,排除;材料中的三项措施是针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是解决君主与丞相之间的矛盾,所以不能起到加强君主专制的作用,排除D项。

点睛:

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中央权力日益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削弱。

但这种趋势也不是直线型顺利发展的,也有中央权力受到削弱的例外情况。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并且导致“七国之乱”,中央权力一度受到削弱。

唐朝节度使势力强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晚清时期,伴随汉族地方官僚集团势力的扩大,中央集权体制有所松动;民国时期军阀势力强大,形成实际上的地方割据局面。

9.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

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继承了夏启开创的世袭制与家天下的原则,D项正确。

秦朝通过废分封,行县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A、C项错误。

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B项错误。

故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0.有人对秦始皇作出如下评价:

“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在于

A.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D.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

注意提干中“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秦朝统一前是七国并立,那时候诸侯当权,即贵族统治;之后秦始皇一扫六合统一天下建立了封建集权的秦朝,并且推行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命。

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因此选A。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1.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三纲五常受到挑战

B.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C.宗法观念丧失殆尽

D.皇帝权力暂时旁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三纲五常受到挑战是材料中皇帝权利受到欺凌的表现,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下,权利的高度集中,一旦君主孱弱,会导致大权旁落,这是导致材料现象的根本原因,故B项正确;宗法观念在现在依然有体现,宗法观念丧失殆尽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皇权的暂时旁落是对材料的现象的表述,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皇权至高无上

12.在中央,皇位由私家世袭,地方由异姓非世袭官僚管理。

这种制度是指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B.三省六部制度

C.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

D.科举选官制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及知识迁移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皇位是世袭的,地方则由非世袭的、皇帝和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僚管理,A的表述符合题意;而三省六部制、郡县制、行省制、科举制都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3.始皇日: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创立皇帝制

B.推行郡县制

C.统一六国

D.实行“三公九卿”制

【答案】B

1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D.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平民社会”“十年寒窗”“跃登上第”等信息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

科举制是隋唐及以后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使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C项错误,错在“消失”;D项错误,错在“唯一”。

点睛:

材料“平民社会”“十年寒窗”“跃登上第”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5.从秦汉到明清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

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

B.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C.地方机构权力的加强

D.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弥合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选项说法错误,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皇权的强化,而非中央与地方矛盾;C选项与事实不符,随着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D选项与事实不符,随着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相权逐渐削弱直至消亡;因此选B选项。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16.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分封建国

B.剥夺王侯爵位

C.推恩令

D.“附益之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由“国小则亡邪心”可判断作者认为封国变小,实力减弱后就无法对抗中央,故实行“推恩令”。

17.与汉代皇帝重用身边近臣以削弱相权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科学”指三省

A.分散相权且保证皇权独尊

B.各司其职且分工科学合理

C.职能明确且行政体系科学

D.三权分立且互相监督制约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故A项正确;B、C两项体现不出“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应排除;三省六部制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不具备近代三权分立的特点,故D项错误。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本题容易错选B、C,B、C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18.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答案】C

..............................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分权

19.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

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

元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扩大统治区域

B.加强专制皇权

C.发展地方经济

D.防止地方割据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

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

故应选择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加强中央集权

20.下面图表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

全国人口(丁)

官员

官民之比

西汉

5959万

7500人

1:

7945

唐高宗时

5238万

13465人

1:

3927

元成宗时

5816万

22500人

l:

2613

清康熙时

2459万

27000人

l:

911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全国总人口的逐渐增长

C.科举取士的比例大大提高

D.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和强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官民之比”、“西汉,1:

7945”、“清康熙时,l:

911”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表格信息,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表述与题干表格信息意思无关,属于无关选项;B项表述错误,表格信息中显示出,全国人口呈减少趋势;“官民之比”的变化,正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和强化的鲜明体现,D项表述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易错提示】上题中容易选C,但科举制出现于隋唐时期,且科举取士比例在元朝时不可能大增,这就无法解释元朝时期官员增多的原因。

此外,科举取士与官员数量增多没有直接关系。

另,西汉至唐朝时期,此阶段官员增多不可以用科举制来予以解释,因为它出现于隋唐之际。

相反,D是根本原因,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特征,正是因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而多设官员,以此来彼此牵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1.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的一种方式是通过选用一些亲信组成新的机构以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

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A.枢密院、中书省、军机处

B.中朝、三司、尚书省

C.中书门下、枢密院、内阁

D.中朝、内阁,军机处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中朝成为决策权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负责执行;明成祖时期选派左右亲信组成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D正确。

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2.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一些人以其显贵门第而坐至公卿,他们把辨姓氏、修家谱当作首要任务;他们身居朝廷要职,却无力胜任,醉心于清谈玄虚,不做实事。

与此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一些人以其显贵门第而坐至公卿……把辨姓氏、修家谱当作首要任务”,说明这些人重视出身门第,凭借出身官至公卿;再结合“醉心于清谈玄虚,不做实事”,可知这些人醉心玄学,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结合两个方面的结论,可以得出与此相关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C正确。

军功爵禄制,是战国和秦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以军功为选官依据,排除A。

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选官制度,以孝廉为选官依据,排除B。

科举制形成于隋朝,以个人才能作为选官依据,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学生需全面掌握四种主要的选官制度的时间、含义、依据,识记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23.“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

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是

A.秦代

B.汉代

C.宋代

D.唐代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地方行政,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郡、国十一,县九十”可知地方上实行的是郡国并存制度,这是在汉初时期实行的,正确的是B项,CDA项排除。

24.清朝有这样一个机构,它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条件简陋,是辅助皇帝处理事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这一机构是

A.内阁

B.议政王大臣会议

C.六部

D.军机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找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雍正时期”“简陋”“每日召见”“拟写”等等,不难分析出是军机处里的军机大臣。

故选D。

A项在清朝只负责一般事务;B项是在雍正帝之前的中央机构;C项是具体执行机构。

考点:

军机处

点评: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军机大臣上传下达,跪奏笔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除了要掌握清代的军机处外,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25.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办事效率

B.削弱贵族势力

C.加强专制皇权

D.完善中央机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明代皇帝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其主要目的或作用都是为了强化自己的皇权,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故C项符合题意和史实,AD两项与宰相制度是否废除无关,B项表述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26.朱元璋在立国初就规定了皇室不得与大臣通婚,推行选秀女制度。

从民间良家选取后妃,这些后妃的娘家人一无社会背景、二无社会地位。

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

A.后宫外戚干政

B.宦官专权

C.地方割据

D.相权过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皇室不得与大臣通婚”和“民间良家选取后妃……娘家人一无社会背景、二无社会地位”可知朱元璋防止外戚专权,故A项正确;材料选秀女制度,与宦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割据,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相权过大,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27.明万历皇帝在位48年,他酷爱木匠工艺,在位期间近三十年不上朝,然而明朝国政运行如常,并未亡国。

这反映出

A.君主专制制度趋于成熟

B.万历皇帝治国之术娴熟

C.明朝行政机制比较完善

D.丞相总理朝政运转顺畅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明万历皇帝在位期间近三十年不上朝,然而明朝国政运行如常,并未亡国说明此时的明朝行政机制比较完善,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B项错误,与“在位期间近三十年不上朝”不符;D项错误,明朝废除了丞相。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完善的行政机制

28.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职事官如尚书、侍中等就是从皇帝身边的近官即侍从等演变而来,使得中国古代官制呈现出近官“外化”的特点。

这反映了

A.统治阶级草础不晰扩大

B.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C.行政机构效率大大提高

D.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

【答案】B

【解析】材料与“统治阶级基础不断扩大”无关,排除A;皇帝重用身边的近官并且呈现出近官“外化”的特点,实质上是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一种措施,故B正确;皇帝重用身边的近官并且呈现出近官“外化”的特点与行政机构效率无直接联系,排除C;D与材料无关。

【名师点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

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反映的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29.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

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了决策机密

B.强化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正确;A、C、D都不是其根本作用,排除。

故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30.光绪《大清会典》载:

“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

清朝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故A项中“专管军务”、D项中“专理邢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B项中“设有官衙”的表述由题目中无法看出。

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光绪……谕军机大臣……凡有旨……皆书于册……议大政……得旨则与”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但无决策权,得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

故C项的表述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明太祖说: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开创了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与前代制度相比最突出的作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君权与相权关系处理上,唐朝、明朝各采取怎样的措施?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两对矛盾,并分别指出这两对矛盾发展的基本趋势。

【答案】

(1)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

(2)唐朝:

实行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